值得注目的6位台灣手藝人!在時尚、美食、花藝等領域展手藝的旅外台灣職人國外工作觀察

雖然國內已經有不少手藝人,以精湛技藝吸引了我們的目光,但別忘了,還有一大群學有專精的手作職人散布在世界各角落,努力燃燒創造的小宇宙,期待更多人看見他們的熱情與堅持。想知道在國外從事手藝工作的實際情況嗎?聽聽他們怎麼說!

 

Grey & Bliss 咖啡師Vincent Wu/澳洲墨爾本

師承台中咖啡名師林青霞的旅澳咖啡達人

墨爾本被稱為咖啡之都,擁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咖啡師們,大家對咖啡的熱情與執著都令人敬佩。在咖啡機旁,就像搖滾吧台區,可以見到每一位咖啡師做到平整的義式填壓,以及像作畫一般的拉花。用緩慢的步調沖煮咖啡,在墨爾本並不常見,所以一旦空閒下來,我總是做一杯手沖咖啡給自己,這是屬於內向個性的我的充電方式。

 

有趣的是在這,澳洲人視咖啡為功能飲料,咖啡產業更是企業化,與日本及台灣的職人咖啡徹底不同。在台灣時,台中咖啡名師林青霞曾教授我手沖咖啡及咖啡烘焙的技巧。在墨爾本當地,我也受到系統化的義式咖啡培訓。現在我是Need a barista的一員,這是只對Gun Barista提供工作的組織,會對有需要的咖啡店進行臨時支援,且薪資較高。把澳洲做為咖啡師職涯挑戰的我,其實有機會到中國精品咖啡烘焙工廠成為烘豆師,但依然選擇到墨爾本。我堅信這是最好的選擇。

https://www.instagram.com/barista_vincent/

 

HTY JEWELRY 珠寶設計師顏湘婷 /美國

一台車開往美國各州辦展的行動派創作者

美國20∼39歲的族群,比較喜歡精巧有設計性的珠寶,願意多花一點錢買到真材實料的手作金工作品,而且也喜歡支持當地藝術家。在求婚珠寶的選擇上,個人珠寶工作室設計、並利用有色寶石製作的作品,是很受歡迎的選擇。至於40∼69歲的族群,比較敢穿戴大件、誇張、且有強烈個人特色的手工珠寶。從幾百美金到幾千美金都有消費族群存在。

 

 

HTY JEWELRY by Hsiang-Ting Yen(@htyjewelry)分享的貼文 張貼

 

網路購物在這邊越來越普及,現在很多時候客人會在工藝展現場收集每個藝術家的名片,回家之後再慢慢選擇,避免衝動性的購買。所以架構完整的工作室網站(並提供網路訂購付費),價格透明化,以及社群媒體的營造,都成為很重要的經營元素。

 

 

HTY JEWELRY by Hsiang-Ting Yen(@htyjewelry)分享的貼文 張貼

 

https://htyjewelry.com

 

Chez Ajia 廚師陳聖為/法國巴黎

社會系畢業轉戰法式餐飲的青年廚師

 

巴黎的高級餐飲從業人員,多半是具有學習動機與熱情、並分擔較少的家庭照護責任,能全心投入工作的年輕廚師。與全球高級餐飲的普遍現象相同,細節繁雜並追求一瞬的完美呈現,因而造就高工時與高壓。以薪資待遇來看算是收入較低的職業,在成為主廚、副主廚前,收入約莫是基本工資的1.5倍。但法國人以美食國度自豪,在星級餐廳工作的廚師,被視為是有相當專業技術的優秀手藝人。

 

我在巴黎就學,母校為巴黎培養大量高級餐飲的從業人員,但我在實習期間大致確立了往各方面較自由、有彈性的小館菜發展的方向,原因有二:巴黎為高級餐飲的密集城市,但各式小館也非常受歡迎,並非由法國料理獨占鰲頭。個性較適合小館的我便逐漸傾心於此;其二是與母校其他法籍學生交流的經驗,發現即便是校內受菁英教育的大學部學生,也傾向在各種類型的餐廳中探索,而非執著於高級餐飲的星級餐廳路子。畢業生中有年輕的星級主廚,但也不乏有在乎減少剩食、使用友善而非昂貴食材的餐館經營者。這些資訊鼓勵我跨過成就焦慮,選擇較適合自己的生涯方向。目前在巴黎專門販售台灣料理的餐廳Chez Ajia阿姊家任職,以小盤料理的方式推廣傳統台菜。

 

 

Chezajia(@chez_ajia)分享的貼文 張貼

 

https://www.facebook.com/chezajia/


Nikki Tibbles Wild at Heart 花藝師洪淑卿/英國

服務過貝克漢及休葛蘭的花藝師

 

英國人並不是只有情人節跟紀念日才買花。下班隨手買一束花回家,見朋友、謝謝同事也買花,家人朋友來家裡晚餐也要有花。派對及婚禮更是誇張。對他們而言,花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在倫敦當精品花店的花藝師,能看到非常多令人驚艷的精品花藝設計。沉浸在充滿花香的環境裡,用各式各樣不同的頂級花材,親手做出精緻的花藝作品,常常覺得真的非常幸福。

 

 

CHING Flowers(@chingflowers)分享的貼文 張貼

 

想在英國成為花藝師的話,主要有三種不同的管道。1.專業花藝學院(College)-有政府認證,專門培育花藝師的證照課程。2.花店短期課程。3.自學。但不管哪一種背景出身,如果沒有任何的花店工作經驗,一開始找工作會很困難。因為大部分的花店都要求三年的工作經驗。很多人都是從免費的實習生做起。薪資方面,前幾年通常只有領最低的法定薪資,或高一點點,但之後薪資會隨著年資、經歷及能力調整。

 

 

CHING Flowers(@chingflowers)分享的貼文 張貼

 

https://www.facebook.com/CHINGFlowerslondon

 

私人工作室 陶藝創作者劉佳芸/以色列

從極凍北歐到極乾沙漠 追尋陶瓷之夢的藝術家

 

在不同國家駐村、擔任藝術家助手,對我來說,就像以陶瓷創作為契機,得以觀察不同地區的歷史演變、當代創作與產業現況。除了對於能將思想與材料自手中成形感到興奮之外,媒材本身豐厚的歷史以及衍生出的政治、經濟、地理、文化與哲學思考,也教人迷戀。當初甚至也只是抱著「好想試試在沙漠中土到底乾得多快!」的想法來到以色列(台灣潮濕,因此總是在等土坯乾燥)。

 

在工作室除了會碰到藝術家,也有學員或遊客,自然交流的機會也多。即使亞洲已受國際主流媒體的關注,還是常聽到許多令人莞薾的東方印象。以陶瓷舉例,由於歐洲普遍崇尚日本文化,即使不明白作品的脈絡,也會把「禪」、「侘寂」(Wabi Sabi)等他們知道的東方關鍵字拿出來獻寶。至於台灣陶瓷發展則是在幾十年間濃縮了中、日、原住民及西方文化等不同元素,而有了今日的面貌,面對交融複雜的背景,要向別人解釋時偶爾也會感到困惑。原本是懷著想讓大家認識台灣的想法,卻意外在與他們的對話中,重新省視自己從何而來。

 

髮型設計師Miley Chi/英國倫敦

行遍四大時裝週的頂上手藝份子

 

髮型設計不僅專業知識很重要,與人之間的溝通更是做好造型的關鍵因素。停留在倫敦這幾年,我發現英國的社會階級深深地影響了他們的消費習慣。男士有專門的沙龍,提供簡單的理髮到整個儀容的修飾,例如在金融區工作的商務人士,儀表也會相對成為客戶感受你專業與否的條件之一,遑論女士的美容美髮更是五花八門,能一窺從富人的高雅時尚到次文化的爭奇鬥豔。

 

倫敦的市場非常競爭,從低價的6∼10磅剪髮,至400磅以上的高級沙龍都有。髮型設計師主要分兩種型態:Session Stylist和Salon Hair Stylist。Session Stylist以自由業者居多,大多幫時裝品牌或雜誌廣告做後場的髮型師,著重整體美感,屬於團隊合作型。至於Salon Hair Stylist則是salon or studio base,個人風格鮮明,屬於一對一的型態。

 

 

採訪、整理/歐陽辰柔

圖片提供/各單位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步道與山林探索的再發現!0km 山物所「山友會」講座重點盤整,從生態到藝術的跨界視角

步道與山林探索的再發現!0km 山物所「山友會」講座重點盤整,從生態到藝術的跨界視角

由勤美集團與林業署攜手打造的「0km 山物所」,座落於台北市保存最完整的日式町屋群,在一方巷弄內重現山林景觀樣貌。每一季度於山物所現場,亦舉辦「山友會」講座,特邀跨界專業人士開講,透過知識科普或個人經驗分享,與關注台灣山林議題的聽眾們進行深度交流!

舉辦於「0km 山物所」的第3屆山友會會員講座,於去年10月登場,以「巡山之徑:步道與山林探索的再發現之旅」為題,邀請7位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講者,他們都熱愛台灣山林與百年步道,從公民運動、推廣教育、故事分享、藝術創作等不同視角,傳達對於這座島嶼自然的熱愛,與追求世代傳承、永續守護的美好心意。 以下盤整7位講者的演講重點,帶大家一同走進森林,認識與重新發現人與自然的關係:

0km 山物所一景。(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0km 山物所一景。(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1)重新思考「砍伐森林」

「斯創教育工作群」執行長李芝瑩展示資料:台灣每年需要約600萬立方公尺木材,但自給率不到1%,幾乎完全依賴進口。這導致3大問題:進口木材常來自非法砍伐,對原產地生態造成破壞;運輸木材的碳排放對環境不利;全球政經不穩可能帶來木材供應風險。為解決這些問題,林業署自2017年起推動「國產材」計畫,希望到2028年將木材自給率提升至5%,並透過科學管理實現永續森林經營。

勤美集團與林業署攜手打造的「0km 山物所」,也保留許多植物生態。(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勤美集團與林業署攜手打造的「0km 山物所」,也保留許多植物生態。(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李芝瑩表示,社會大眾對砍伐森林的直觀反應常是負面的。但森林其實是一種可再生資源,只要經過合理經營,就可持續利用。台灣目前合法的砍伐區域以低海拔人工林為主,而非天然林。更重要的是,在當前世界追求減碳的趨勢下,木材比水泥與鋼筋更符合節能減碳需求,將可在台灣推動淨零轉型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

(2)山林的文學啟發

「大凡整合規劃設計」景觀規劃師兼步道設計師李嘉智,在演講中分享他的親身經歷。他回憶起個人第一次雪山之旅,獨自面對挑戰與未知,在風雨欲來的高山中學會了敬畏與順應,也體悟生命中的無常與堅韌。那段旅程像是一場靈魂的洗禮,啟發他對山林的熱愛與思考。

有趣的是,他提及了自己從閱讀中得到的啟發,例如川端康成的《山之聲》曾提到:「每片森林中都有屬於我們自己的樹。」每次進入山林,他都試圖尋找那棵樹,也尋找與自然共鳴的自我。村上春樹更在《挪威的森林》裡寫道:「每個人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森林,即使我們從未踏足其中,它依然存在。」山林就像人類心靈的棲息地,也是文化與自然交融的場所。

(3)步行是一種低門檻的公民行動

由「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周聖心帶領的步道運動,從2006年開始,經過近20年的推動,成功將步道運動打造為一場大型的公民行動。協會鼓勵一般大眾從徒步旅行開始,藉由步行更深入認識這塊土地,讓自己從「消費者」轉變為「守護者」的角色。

 周聖心表示,「步行」其實就是一種低門檻的公民行動。以20243月協會舉辦的「海岸山脈浪遊縱谷」活動為例,帶領參與者從台東池上走到花蓮,途經田埂、山脈與部落,聆聽阿美族、客家人與漢人的故事,感受土地的多元文化。協會亦於2012年開設「步道學」課程,結合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推廣步道修復與環境調查。目前已舉辦29期課程,並提倡聘用在地工班修繕步道,創造就業機會,同時傳承工匠技藝,保護步道文化。

(4)台灣特有的「有人的山林」

現任「山盟公益協會」監事,同時也是攝影師的雪羊,分享了10年來登山旅程中的心得與成長。雪羊強調,與歐美荒野不同,台灣的山林不僅是自然景觀,更是一座與土地、文化對話的平台,富含人文歷史。他多次在原住民朋友的指引下,探訪深山部落,例如沿著馬遠部落的遷徙路徑走訪其老家 Takibakha(布農族語)。在一次又一次的探訪中,他深入了解山林作為生活靈魂的意義,並認識到尊重與共鳴的重要性。

從台灣群峰繼續向海外冒險,雪羊也在攀登中亞列寧峰等國際挑戰中,重新審視自己登山的初衷。他認為,登山並非追求英雄式成就,而是成為一位忠實的講述者,將山林的故事與感動傳遞給更多人。而登山也不僅是一場體能的挑戰,更是心靈探索與文化交融的旅程。台灣擁有獨特的「有人的山林」,這是一份值得珍視與守護的財富。

(5)如何透過策展傳達在地文化?

「孩在 Hi! Kidult」近年透過工藝創作的方式策展,藉以傳達在地文化的獨特魅力。總策劃林心恬首先分享2024年於自來水博物館園區舉辦的展覽「獵島計畫」(Hunter Island),巨型版畫作品「考古化石-岩層說」,將紙漿與雕刻結合,以層層堆疊的手法,重現不同年代的考古地層;以馬祖海域奇景「藍眼淚」為靈感發想的作品「藍眼淚-時間的軌跡」,運用複合媒材結合傳統編織技法,加上燈光特效,將原本黑夜海上的藍色奇景,開展於空間上方,觀眾經過時頭頂彷彿空中銀河,奇幻重現馬祖海域特色。

她也介紹如何透過策展重現地方文化,例如與文化部合作的「芝味祭」,運用當代藝術與數位科技,深入挖掘三芝地方的文化特色。三芝因為地理環境相對隔絕,至今仍留存傳統生活方式,流傳數代的大道公信仰,透過當地數個庄頭輪流祭祀,讓信仰與生活結合。策展團隊於是擷取大道公形象,作為導覽三芝當地各景點的代表,並與LINE結合,運用數位科技與社群推廣,讓外地參觀者能更深入感受地方文化的豐富內涵。

(6)用藝術探索山林多樣性

「木直牛勿 plant practice」品牌主理人暨植物藝術家 Hsin ,擅長以壓克力和水彩為創作媒材,台灣自然風景為靈感來源。2022年起開啟了「近山計畫」創作主題,以「海拔」為分界,針對低、中、高海拔地區,系統性探索台灣山林風貌,藉由畫作來記錄台灣山林的多樣性景觀。

「近山計畫」著眼於台灣山脈的整體性,Hsin透過五感捕捉各海拔區域的不同特質:低海拔靠近平地,蘊含日常生活的親切景象;中海拔有著霧氣繚繞與迷人的森林層次;高海拔則呈現群峰遼闊與湖泊純淨的景致。這些不同特質都被 Hsin 巧妙融入作品,例如她描繪了高山中的山屋或低海拔與都市的緊密連結,在在展現人與山之間不同的距離。

(7)淡蘭古道的爬山「生活感」

平日任職於中研院分生所、從事動物研究的吳雲天,同時也是登山愛好者。在這次演講中,他分享了淡蘭古道的獨特魅力。淡蘭古道的歷史可追溯至1897年日本接管台灣後繪製的地圖。當時的古道是連接台北城、大稻埕、艋舺與基隆的重要交通路徑,經過如今的南港、小巨蛋等地區,最終通往瑞芳、草嶺等地。

這條總長約200公里的古道分為北、中、南三路,串聯茶葉運輸、礦產開採與居民生活等文化痕跡。吳雲天強調,淡蘭古道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同時具備深厚的歷史意義與自然生態價值。例如,日治時期的博物學家曾在此地發現多種台灣特有種植物,如石碇佛甲草,甚至還能見到穿山甲等珍稀動物,部分區域更設有生態保護區。若想要更深入了解淡蘭古道,吳雲天推薦使用「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作為探索工具,透過地圖的透明化功能,能對比古今地貌的變遷。他呼籲人們親自踏上古道,用雙腳感受它的魅力,挖掘更多自然與人文的故事。

吳雲天於0km 山物所演講。(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吳雲天於0km 山物所演講。(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資料、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文字整理|張以潔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花飾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創立五年,台北「朵常花藝」工作室在今(2024)年夏天搬遷至大安區的幽靜巷弄中,並悄悄在空間中策劃以「台式生活記憶」為靈感的花藝概念展覽《Momentary》,邀請大家走入開放式展間,也讓花朵走入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

花店裡的策展

「朵常」的命名代表著品牌概念——將花朵與日常融合。延續這樣的核心理念,朵常團隊思考生命旅程中曾出現花朵的時刻,並將這些日常片段集合起來,轉化為花店空間中的藝術裝置。這些花朵可能乘載了當時快樂的情緒、記憶,或是代表著人生中的亮點,通通被收藏在這座「生活切片的保管所」。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朵常花藝」工作室搬遷至大安區的幽靜巷弄中(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朵常」的命名代表著品牌概念——將花朵與日常融合(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以台灣人的共同生活回憶為題

走進工作室的第一座裝置,靈感來自朵常花藝舊址拆遷時的畫面。當時,各個工作桌椅、家具全部集中在卡車車斗上,錯落的置放和堆疊,彷彿將這幾年的時光濃縮於這個小小的面積中,在團隊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於是試著重現這個畫面,在相似面積的桌板上堆疊了家具與裝潢材料,並安排花朵穿插在縫隙中,萌芽重生。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團隊重現品牌舊址拆遷時的畫面,成為展覽的第一座裝置(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一旁以金莎包裝紙折成的花束,源自小時候情人節會收到的巧克力,象徵著生命中最初感受到愛情的一瞬間,點綴在由玫瑰構成的七夕鵲橋裝置,彷彿花朵之間的閃耀鑽石,匯集了人生不同階段的愛情。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由玫瑰構成的七夕鵲橋裝置(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路上販售玉蘭花的長輩,大概是台灣人最熟悉的買花場景了。空間中最顯目的裝置,以物流籃架堆疊起車潮中的經典印象,團隊使用小販常用的串花手法,將玉蘭花與相似的晚香玉、百合融合,讓香氣與畫面縈繞於展覽之間。隨著時間的推移,沒有保水的花朵會逐漸乾燥,並散發出更濃郁的香氣,如同這些在街頭販賣玉蘭花的小販們,展現出堅毅的精神。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以物流籃架堆疊起車潮中玉蘭花小販的經典印象(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傳統桌菜不可或缺的擺盤裝飾——石斛蘭以及荷蘭芹,是台灣人對於花朵的共同記憶。團隊將這兩個歷久彌新的元素結合,並將辦桌的感官經驗帶入,融合製作成流線型的捧花作品;另一個屬於台式生活的元素,則是插在桌邊慶生花藝的傳統數字蠟燭,在每年的重要日子裡,讓喜悅和祝福瀰漫在餐桌上。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傳統桌菜的擺盤裝飾、充滿童年記憶的生日蠟燭,都成為展覽的一部分(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花朵與蠟燭堆疊起喜悅與祝福,瀰漫在餐桌上(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喜愛野外探險的朵常團隊,也特別策劃了以大自然為題的展間。無論是登山或是漫步海濱,回家時總會不經意的帶上小小的植物細屑或是種子,它們在感受潮濕的海風、登頂的開闊感後,附著在衣擺上一起離開。展間重現了這樣的場景,想像去山上採集了不同的野花野草,恣意的隨風搖動,在生活中以各種不經意的方式與我們互動。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論是登山或是漫步海濱,回家時總會不經意的帶上小小的植物細屑或是種子(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以大自然為題的展間(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手作「便當花盒」帶得走的體驗

除了花藝策展,朵常團隊也邀請觀眾成為參與者,親手製作一盒專屬的「便當花盒」,如同本次展覽所傳遞的概念,讓花藝成為大家的日常體驗,常伴生活左右。另外,品牌也特別訂製全新的花束包裝裝飾,趣味引用生鮮卡扣意象,讓買花就像每日的超市採買一樣,能夠輕鬆地進入生活之中。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便當花盒」手作體驗(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品牌也特別訂製全新的花束包裝裝飾,趣味引用生鮮卡扣意象(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 朵常花藝HIDE DAILY 】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二段69巷28號1樓
電話|02-27082829
官網|www.hidedaily.com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