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國內已經有不少手藝人,以精湛技藝吸引了我們的目光,但別忘了,還有一大群學有專精的手作職人散布在世界各角落,努力燃燒創造的小宇宙,期待更多人看見他們的熱情與堅持。想知道在國外從事手藝工作的實際情況嗎?聽聽他們怎麼說!
Grey & Bliss 咖啡師Vincent Wu/澳洲墨爾本
師承台中咖啡名師林青霞的旅澳咖啡達人
墨爾本被稱為咖啡之都,擁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咖啡師們,大家對咖啡的熱情與執著都令人敬佩。在咖啡機旁,就像搖滾吧台區,可以見到每一位咖啡師做到平整的義式填壓,以及像作畫一般的拉花。用緩慢的步調沖煮咖啡,在墨爾本並不常見,所以一旦空閒下來,我總是做一杯手沖咖啡給自己,這是屬於內向個性的我的充電方式。
有趣的是在這,澳洲人視咖啡為功能飲料,咖啡產業更是企業化,與日本及台灣的職人咖啡徹底不同。在台灣時,台中咖啡名師林青霞曾教授我手沖咖啡及咖啡烘焙的技巧。在墨爾本當地,我也受到系統化的義式咖啡培訓。現在我是Need a barista的一員,這是只對Gun Barista提供工作的組織,會對有需要的咖啡店進行臨時支援,且薪資較高。把澳洲做為咖啡師職涯挑戰的我,其實有機會到中國精品咖啡烘焙工廠成為烘豆師,但依然選擇到墨爾本。我堅信這是最好的選擇。
https://www.instagram.com/barista_vincent/
HTY JEWELRY 珠寶設計師顏湘婷 /美國
一台車開往美國各州辦展的行動派創作者
美國20∼39歲的族群,比較喜歡精巧有設計性的珠寶,願意多花一點錢買到真材實料的手作金工作品,而且也喜歡支持當地藝術家。在求婚珠寶的選擇上,個人珠寶工作室設計、並利用有色寶石製作的作品,是很受歡迎的選擇。至於40∼69歲的族群,比較敢穿戴大件、誇張、且有強烈個人特色的手工珠寶。從幾百美金到幾千美金都有消費族群存在。
網路購物在這邊越來越普及,現在很多時候客人會在工藝展現場收集每個藝術家的名片,回家之後再慢慢選擇,避免衝動性的購買。所以架構完整的工作室網站(並提供網路訂購付費),價格透明化,以及社群媒體的營造,都成為很重要的經營元素。
Chez Ajia 廚師陳聖為/法國巴黎
社會系畢業轉戰法式餐飲的青年廚師
巴黎的高級餐飲從業人員,多半是具有學習動機與熱情、並分擔較少的家庭照護責任,能全心投入工作的年輕廚師。與全球高級餐飲的普遍現象相同,細節繁雜並追求一瞬的完美呈現,因而造就高工時與高壓。以薪資待遇來看算是收入較低的職業,在成為主廚、副主廚前,收入約莫是基本工資的1.5倍。但法國人以美食國度自豪,在星級餐廳工作的廚師,被視為是有相當專業技術的優秀手藝人。
我在巴黎就學,母校為巴黎培養大量高級餐飲的從業人員,但我在實習期間大致確立了往各方面較自由、有彈性的小館菜發展的方向,原因有二:巴黎為高級餐飲的密集城市,但各式小館也非常受歡迎,並非由法國料理獨占鰲頭。個性較適合小館的我便逐漸傾心於此;其二是與母校其他法籍學生交流的經驗,發現即便是校內受菁英教育的大學部學生,也傾向在各種類型的餐廳中探索,而非執著於高級餐飲的星級餐廳路子。畢業生中有年輕的星級主廚,但也不乏有在乎減少剩食、使用友善而非昂貴食材的餐館經營者。這些資訊鼓勵我跨過成就焦慮,選擇較適合自己的生涯方向。目前在巴黎專門販售台灣料理的餐廳Chez Ajia阿姊家任職,以小盤料理的方式推廣傳統台菜。
https://www.facebook.com/chezajia/
Nikki Tibbles Wild at Heart 花藝師洪淑卿/英國
服務過貝克漢及休葛蘭的花藝師
英國人並不是只有情人節跟紀念日才買花。下班隨手買一束花回家,見朋友、謝謝同事也買花,家人朋友來家裡晚餐也要有花。派對及婚禮更是誇張。對他們而言,花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在倫敦當精品花店的花藝師,能看到非常多令人驚艷的精品花藝設計。沉浸在充滿花香的環境裡,用各式各樣不同的頂級花材,親手做出精緻的花藝作品,常常覺得真的非常幸福。
想在英國成為花藝師的話,主要有三種不同的管道。1.專業花藝學院(College)-有政府認證,專門培育花藝師的證照課程。2.花店短期課程。3.自學。但不管哪一種背景出身,如果沒有任何的花店工作經驗,一開始找工作會很困難。因為大部分的花店都要求三年的工作經驗。很多人都是從免費的實習生做起。薪資方面,前幾年通常只有領最低的法定薪資,或高一點點,但之後薪資會隨著年資、經歷及能力調整。
https://www.facebook.com/CHINGFlowerslondon
私人工作室 陶藝創作者劉佳芸/以色列
從極凍北歐到極乾沙漠 追尋陶瓷之夢的藝術家
在不同國家駐村、擔任藝術家助手,對我來說,就像以陶瓷創作為契機,得以觀察不同地區的歷史演變、當代創作與產業現況。除了對於能將思想與材料自手中成形感到興奮之外,媒材本身豐厚的歷史以及衍生出的政治、經濟、地理、文化與哲學思考,也教人迷戀。當初甚至也只是抱著「好想試試在沙漠中土到底乾得多快!」的想法來到以色列(台灣潮濕,因此總是在等土坯乾燥)。
在工作室除了會碰到藝術家,也有學員或遊客,自然交流的機會也多。即使亞洲已受國際主流媒體的關注,還是常聽到許多令人莞薾的東方印象。以陶瓷舉例,由於歐洲普遍崇尚日本文化,即使不明白作品的脈絡,也會把「禪」、「侘寂」(Wabi Sabi)等他們知道的東方關鍵字拿出來獻寶。至於台灣陶瓷發展則是在幾十年間濃縮了中、日、原住民及西方文化等不同元素,而有了今日的面貌,面對交融複雜的背景,要向別人解釋時偶爾也會感到困惑。原本是懷著想讓大家認識台灣的想法,卻意外在與他們的對話中,重新省視自己從何而來。
髮型設計師Miley Chi/英國倫敦
行遍四大時裝週的頂上手藝份子
髮型設計不僅專業知識很重要,與人之間的溝通更是做好造型的關鍵因素。停留在倫敦這幾年,我發現英國的社會階級深深地影響了他們的消費習慣。男士有專門的沙龍,提供簡單的理髮到整個儀容的修飾,例如在金融區工作的商務人士,儀表也會相對成為客戶感受你專業與否的條件之一,遑論女士的美容美髮更是五花八門,能一窺從富人的高雅時尚到次文化的爭奇鬥豔。
倫敦的市場非常競爭,從低價的6∼10磅剪髮,至400磅以上的高級沙龍都有。髮型設計師主要分兩種型態:Session Stylist和Salon Hair Stylist。Session Stylist以自由業者居多,大多幫時裝品牌或雜誌廣告做後場的髮型師,著重整體美感,屬於團隊合作型。至於Salon Hair Stylist則是salon or studio base,個人風格鮮明,屬於一對一的型態。
採訪、整理/歐陽辰柔
圖片提供/各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