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方敘潔
圖片提供 周育正、TKG+
《刷新、犧牲、新衛生、傳染、清新、機器人、空氣、家政、阿姨幫、香煙、戴森、現代人》,這是藝術家周育正的新作,不只名稱中出現商業品牌Dyson,品牌產品更成為作品的一部份,從一舉奪下台新藝術獎年度視覺藝術大獎的《東亞照明》,到這系列在香港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Hong Kong)引起的矚目,關於商業品牌和藝術之間,又是什麼樣的合作關係呢?
偌大的藝廊空間裡,淺色木架上晾著千絲萬縷、來自號稱擁有好山好水石碇的手工麵線,不知不覺間,展廳內飄起了讓人視線茫茫的塵霧,而某個剛進展廳的參觀者一時間鼻子發癢「哈揪」打了個噴嚏。低頭一看,展廳內除了高懸的麵線外,展座上還有一台如家事小精靈般忙碌奔走的Dyson 360 EyeTM掃地機器人,而入口處那六台排排站的Dyson Pure Cool™智慧空氣清淨機,螢幕上紅字指數突然標高,環形構造風扇持續認真地執行著淨化有害氣體的任務。
只有燈管的展覽 從《東亞照明》開拓出的品牌╳藝術新路徑
這是藝術家周育正今年度新作《刷新、犧牲、新衛生、傳染、清新、機器人、空氣、家政、阿姨幫、香煙、戴森、現代人。三》的展出現場,嚴格來說,展出的內容還包括牆面上三件放大版的白色裝潢線板、一件以菜瓜布為畫具創作的平面繪畫、牆面上一件大型菸灰缸造型創作,以及,供清潔服務APP「潔客幫」被預約上場時,所要使用的三把Dyson Cyclone V10無線吸塵器。
相信讀完以上描述,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重複出現的Dyson品牌及商品。為什麼藝術作品裡會如此堂而皇之的出現商業品牌和產品呢?對周育正來說,這倒不是首例。早在2011年獲得台新藝術獎年度視覺藝術大獎的《東亞照明》,以及同年度作品《虹牌油漆》就有前例可循。
時間回到《東亞照明》創作完成的2010年,周育正當時有機會與鳳甲美術館合作,卻發現展場多以美術燈為主,加上美術館當時有筆廣告費用,因此藝術家提出以東亞照明為展名,展覽後燈具留在現場供美術館使用的合作模式。以商業品牌為藝術展覽名稱、展覽現場空無一物只有燈管本身的強度、加上這套合作模式對應出的藝術資源運作,在當時鮮少有此類作品出現的台灣藝術界,掀起極大的關注和議論。
借產品更借看不見的形象 與商業品牌非典型合作
關於此些同有商業品牌身影的作品,周育正直言,它們在創作理路上完全不同。然而,他倒也不否認《東亞照明》對他後續到現今作品的影響,「在這次和Dyson合作的過程中,過往與品牌的合作經驗很有幫助,還有在對空間功能性的安排上也是。」與商業品牌的合作,對周育正來說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或許可以從周育正對於他個人簡介中所提及的「非典型合作」解釋找到線索,「一般和商業品牌或產品最常見的『典型合作』,就是像投影機那樣功能式的贊助;但在《東亞照明》時期則是在功能之外,又與創作理念層面連接。」
而關於新作中與Dyson的合作,周育正認為,「不只是要運用到它的產品功能性,我想用的是Dyson的『品牌形象』,Dyson持續在衛生清潔領域的科技創新,和我想談的衛生與現代化的概念非常契合。」若是回歸品牌來看,無論是東亞照明或虹牌油漆,可說都是產品功能價值大於無形品牌資產,且兩品牌均屬於地區型層級;反觀Dyson,在國際間積極投資塑造的品牌形象,無論是強打的科技、創新、追求卓越,都讓它成為產品銷售及品牌知名度廣闊的國際型品牌。周育正看似只需商借三款各數件的實體產品,然而換得的更是整個Dyson所象徵的品牌內涵及形象。而這次從上海馬凌畫廊、香港巴賽爾藝術展、到台灣TKG+的《刷新、犧牲、新衛生、傳染、清新、機器人、空氣、家政、阿姨幫、香煙、戴森、現代人》三階段,跨越兩岸三地都能精準傳達創作理念,周育正坦言,「當初就有想到Dyson的國際品牌地位,這件事的確是我考慮在內的。」
在藝廊付費欣賞掃地表演 清潔服務APP 對應出的勞動關係變化
新作展覽中,還有一項新鮮嘗試,即是邀請民眾透過APP預約清潔服務,在清潔過程的三小時內,預約民眾可以到展覽現場全程觀看。隨著展覽的地點的不同,兩岸三地卻都能以商業模式相近的APP預約清潔服務。周育正笑說,「我是想挑戰觀眾免費看藝術展的習慣。」一會兒他收起笑意,坦言,「其實這也是想談人與人關係建立的可能,已經大不同於過往,以前清潔阿姨可以擁有全職清潔工作,固定到某幾戶工作,和雇主建立人際關係,但像是這樣的APP使得工作和人際關係變得不再那麼有持續性或累積性。」
這樣對應科技進步而帶來的勞動模式改變,也是周育正的作品裡持續關注的面向,例如2012年獲得臺北美術獎首獎的《工作史─盧皆得》,邀請參與的主角盧皆得先生,即是在台灣產業轉型時期,因為數位化而導致失業,中年轉行成為大樓管理員。記錄盧皆得個人工作資歷的作品,其實也是反映台灣產業轉變的時代史。
被三度拒絕的提案 找出誘因是合作的必要前提
回到展覽中出現的品牌及商品來看,在TKG+展廳中最吸睛的手作麵線,其實也是特別找來麵線廠商合作,周育正笑說,「為了要找合作的麵線廠,還特別開車到中部去拜訪,沒想到居然接連被三間麵線廠拒絕。」除了因為要從中部帶食材和器具路途遙遙北上,很難掌握在不同環境下的麵線狀態,「那些有傳統手藝的老師傅們也覺得:沒必要啦,麵線做出來賣出去就好。」
當商品留在商品的層面,沒有所謂的抽象品牌概念需要積累時,藝術與商品的合作,對提供商品的一方來說,也很容易因為沒有誘因,而興趣缺缺。關於尋找合作對象,周育正也自有一套經驗「從《東亞照明》的時候開始,我就會用寫企劃書的方式和品牌溝通,然後把所有可以曝光的媒體、版面大小、品牌Logo會露出在哪裡、宣傳印刷品有多少份,全部都列出來,其實就很像在談贊助。」
Dyson 與藝術家的第一次 媒體效益還是主因
說到底,每一次的合作都是理性評估過的價值交換。除了藝術家的評估,受邀合作的品牌當然也會幾經思考衡量,我們特別專訪了負責此次港台區合作的Dyson公關經理Samantha,出乎我們意料的,Samantha表示:「這是全球Dyson第一次與藝術家的跨界合作。我們一直都對各種有創意的合作提案保持開放,但可能還沒找到合適開始的方式,剛好這次收到來自藝術家周育正的合作提案」,經過評估後,Dyson不僅大方出借多款商品,對創作內容完全尊重,Samantha更主動提議邀請周育正在香港巴賽爾藝術展覽期間,與品牌工程師對談並開放邀請與會媒體訪談。
而對於如何評估與藝術家合作的效益,Samantha還是會回歸品牌公關層面來看,從最清晰可計量的媒體露出則數及篇幅,到較難量化的品牌形象提升,「因為香港巴塞爾藝博會的國際性特色,統計之後,共有60則以上的平面和電視媒體報導,包括像《紐約時報》、《衛報》、《金融時報》、《美聯社》這樣的國際性大媒體都有!」因為媒體報導的內容及數量都很出色,Samantha也將這次的合作經驗及成果放上Dyson內部的全球分享平台,「很多不同國家的同事們都對這次合作經驗非常好奇,也很想借鏡參考!」
看來這次周育正與Dyson的合作雙方都各取所需、合作愉快,與Samantha的訪問最末,我們好奇問起她一開始怎麼評估周育正是不是合適的合作對象呢?她爽快回答,「仔細看過企劃書之後,還又在網路上多方搜尋了一番。」我們將這些訪問對話轉述給周育正,藝術家聽了幽默地說,「當初和盧皆得聯絡時,也是請他兒子上網搜尋我,才證明我不是詐騙。這樣說來,我也是在做品牌!」
《刷新、犧牲、新衛生、傳染、清新、機器人、空氣、家政、潔客幫、香煙、戴森、現代人。三》
TKG+(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548巷15號B1)
即日起∼07.08
【完整內容請見《LaVie》2018年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