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天,專注於紙文化傳承23年的樹火紀念紙博物館有了另一半「鳳嬌催化室 FENKO」,與樹火紙博物館僅三步之遙,由外往內看,既低調又神秘,充滿現代前衛風格的空間,讓人猜不透這是設計公司?還是高級沙龍?原來這就是「鳳嬌催化室 FENKO」,原為舊紙廠,不但保留了豐富的紙樣,如今空間也有了多元的應用,成為全台灣第一家以紙與自然材質為主軸的催化平台。
樹火紀念紙博物館打下基礎
提到鳳嬌催化室之前,必須先瞭解樹火紙博物館,於1995年成立,目的是為了紀念在廣州白雲機場劫機事件中遇難的陳樹火及其夫人陳鳳嬌,帶著些許對世間無常的感慨,陳家小女兒也是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執行長陳瑞惠(陳姊)希望將悲劇轉化成新的生命力,因此開始著手打造這間博物館,一方面是為了完成父母遺願,一方面也希望能持續深耕並且推廣紙文化。
一路走來默默耕耘,除了常設展覽、定期講座與互動工作坊介紹紙張的各種小知識外,也時常與國內外藝術家合作,以紙做為創作素材並舉辦特展,透過不同形式的展覽與民眾產生更多層次的對話,除此之外也開始有藝術家主動造訪,希望樹火紙博物館能協助開發特殊的紙材。例如,在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中與行為藝術家李明維的作品《不期之美》所使用的4000個信封與信紙,便是由樹火提供紙張使用的技術支援,藉此傳遞獨特而動人的「美的經歷」;在2017年文博會上與更大膽與格式設計合作,嘗試使用數千張「薄纖紙」作為展場規劃的主要視覺,這款以科技開發的紙張耐受性佳且極為輕薄,為空間中帶來靈動的穿透感與流動性;以及去年底與Plan b及究方社負責人方序中共同推出的「禾集計畫」,則呼應主題使用稻殼作為造紙素材推出了「稻禾紙」,展現出手工難度極高的抄紙技術——在一次又一次的客製專案中,紙的角色逐漸擺脫框架,進而有了生命力,成為藝術表現與情感傳遞的載體,也為鳳嬌催化室的成立奠定厚實的基礎。
水到渠成,鳳嬌催化室成立
今年初鳳嬌催化室正式成立,以一個嶄新的身份參與文博會,在文博會上民眾可以透過顯微鏡觀看紙的纖維,提供民眾另一種視角與獨特地互動體驗。然而鳳嬌催化室的成立其實並非在最初的規劃之中,反而更像是一種隨到渠成的機緣,隨著各種面向的經驗逐日累積,有越來越多的藝術家、設計師及其他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開始注意到紙的多樣化與可能性,希望能開發出客製化的紙材,這樣的契機為鳳嬌催化室的成立埋下種子,這些更具有實驗性質的特殊紙材在多方的交流與激盪下產生,本身就像是一件藝術作品,無形中也提供了鳳嬌催化室獨立成長的養分——以紙的原始材料作為反應物,透過創意與先進技術的催化,將誕生更多意想不到的奇妙產物。毫無設限、不斷探索紙的可能性與其背後強大的力量是鳳嬌催化室的主要任務,儘管對鳳嬌而言 前方仍充滿各種未知,不過陳姊仍豁達又充滿哲理地笑著說:「過程中我們就是在不斷地追求答案,不過就算最後沒有答案也很好呀!」,催化意味著各種無法預期的化學變化,也可以說催化本身所帶來的「未知」就是鳳嬌催化室裡最刺激也最有趣的產品了。
穩紮穩打,永不設限
紙是一種以樹皮纖維作為原始材料的素材,發展至今已超過千年,曾經扮演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推手,然而科技化時代數位產品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與習慣,紙張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漸漸式微,對此陳姊認為,紙張除了有不可取代的情感特質外,紙張的生產技術其實也隨著科技進步與時俱進,比起抗拒,大方的擁抱科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除了多款開發完成的新紙材外,對於未來,鳳嬌催化室目前也已經有好幾項專案正在進行中,包含了廢棄紙泥的再利用,甚至是利用紙材開發成衣料纖維等等都是全新的挑戰,令人相當期待。
樹火傳承已知;鳳嬌創造未知。未來樹火仍持續以互動為核心,深耕紙文化的教育與推廣,鳳嬌則肩負起創新的任務,除了不斷研發具有實驗性質的材料與創作素材外,也將以策展的方式連結跨領域的資源,搭建起一個催化平台提供給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及創意人進行各種自然纖維的探索與創作。
在傳統與創新之間,樹火與鳳嬌都各自有一把清楚明確清晰的尺,陳姊認為凡是在取捨之間難免有許多複雜的因素左右著,舊有舊的美,新有新的好,而在每次下決定之前都必須先問問自己是否違背了本心,尤其是數十年的產業根基是樹火與鳳嬌最珍貴的基礎,也是在追求創新之餘永遠不能忘記的根本,唯有穩紮穩打、步步紮實,文化、創意與品牌的推廣才能真正的落實並且具有意義。對樹火與鳳嬌而言,新舊之間並非二元對立面,而是始終相輔相成的一種過程與親密關係。
Text / 王琬瑜
Photo credit / 樹火紀念紙博物館、鳳嬌催化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