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漫畫首進故宮!《千年一問 鄭問故宮大展》六大亮點 看見台灣一代漫畫大師傳奇創作

無論你喜不喜歡看漫畫,當你站在台灣一代漫畫大師鄭問的畫稿前時,他那融合西方寫實和東方寫意的漫畫作品,大膽的筆觸搭配上氣勢磅礡的故事,無不讓人震懾!時光倒轉至2017年3月,這位崛起於1980年代的漫畫家,因心肌梗塞而離世,他的逝去旋即引發各界悼念,其筆下的漫畫世界從此絕響。然而為感念鄭問對台灣漫畫的啟發,其弟子與文化部自去年6月起即展開鄭問紀念展籌備工作,如今一年過去了,《千年一問 鄭問紀念展》終於正式在故宮展出,無論是《阿鼻劍》主人翁何勿生、《東周英雄傳》裡生存在動盪時代的英雄,還是《深邃美麗的亞細亞》中的潰爛王,每個人物角色在他筆下皆栩栩如生,盡展輝煌風采。

 

作為鄭問首次個人專展,團隊彙整鄭問散落台灣、日本等地的漫畫、插畫、素描手稿、劇本、雕塑等超過250件原件真跡,再加上個人物件、歷年出版代表作等共300件展品,完整呈現他多樣形式的創作軌跡與經典之作。展覽不單單是台灣第一個國家級漫畫展,更是全球漫畫首次進入故宮展出,除了表達對這位台灣國寶漫畫大師追思紀念外,也盼望藉此向拜訪故宮,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展現台灣漫畫實力!

 

原先為室內設計師的鄭問,秉持著自身對漫畫的熱愛,於1983年在台灣《時報周刊》上發表第一篇漫畫作品《戰士黑豹》,自此開啟漫畫創作生涯。隨後率續出版的《鬥神》、《刺客列傳》、《東周英雄傳》等經典作品,讓他從台灣邁向國際,為日本、香港、北京漫畫界投下震撼彈,他的畫風就如同他筆下的瀟灑俠客,既充滿柔情又洋溢著豪邁俠意,中國水墨技法與西方繪畫技巧的結合,那他人模仿不來的美學,強烈的視覺衝擊,也為漫畫史創造出全新篇章。

 

《千年一問 鄭問故宮大展》分為六大主題展區,「漫畫鄭問」、「藝術鄭問」、「遊戲鄭問」、「千年一問」、「哲學鄭問」及「從鄭進文到鄭問」,除展出鄭問的知名代表作如《阿鼻劍》、《東周英雄傳》、《深邃美麗的亞細亞》精緻原稿外,更首度呈現鄭問多件從未曝光的遊戲設定手稿與各樣劇本、草稿、雕塑,以及生前使用的作畫用品。而在正式踏入展覽前,高兩公尺的《阿鼻劍》何勿生白色雕像,搭配著光雕投影呈現鄭問經典作品角色,彷彿向參訪者預示著即將踏入一一段令人驚艷並帶點超現實的觀展旅程。

 

 

|六大展區簡介|

第一區—漫畫鄭問

本區展出鄭問80年代至新世紀初的數部經典漫畫之作,包括1985年《最後的決鬥》、1986年《刺客列傳》、1989年《阿鼻劍》、以及2000年《大霹靂》等系列,創作主題橫跨歷史傳說、虛擬故事。

 

鄭問筆下的漫畫人物總透露一個氣質,比一般人物來的漂亮、端莊,可用「麗」來形容,例如展出作品《阿鼻劍》彩稿(1989),畫中主角「何勿生」的臉部造型、《大霹靂》之〈花爵百鍊生〉,就較以往畫過的男子更英氣勃勃。「麗」到極致變成「利」而帶有殺傷力的美。如以武器來說,就像一把劍,一把當世無匹的劍。

 

第二區—藝術鄭問

要探究鄭問的圖像美學,得先瞭解他如何在時代推展下,不間斷的思考、運用各種媒材及各式工具,嘗試創新各種畫法,以求更適切地表現圖像的情感與意境,來啟動觀者的感官與想像力。他因此而開發許多繪製漫畫的新手法、開創出漫畫創作新局。

 

本區展出多件由日本講談社率先發表的經典創作,《東周英雄傳》、《深邃美麗的亞細亞》、《萬歲》與《始皇》。鄭問此時的作品,已經拋開了世人眼中漫畫的常規,結合了西洋寫實繪畫與中國寫意水墨,走進了前所未有的藝術領域。讓當時候的日本媒體讚譽為「亞洲至寶」、「鬼才、異才」。也是這段時期 ,鄭問影響了各國漫畫大師,掀起一波使用毛筆作畫的風潮。

 

第三區—遊戲鄭問

鄭問於2003年起擔任中國線上遊戲《鐵血三國誌》製作人時期,帶領「三國遊戲工作室」繪製出人物、場景設定手稿二百餘張。本區摘選人物及場景手稿計26張,搭配完成或半完成的數位彩稿、及遊戲畫面,重組建構出沈浸式《鐵血三國志》現場。而多張從未公開的遊戲設定原稿、與鄭問親手繪製設定手稿終於回到台灣。

 

鄭問此系列之作,開啟了中國及東方元素的開創性運用,畫風充滿華麗創意性。而在人物設定上,鄭問發揮深厚的藝術功底和獨特的畫風,勾勒出角色的形象與造型,包括服裝、盔甲、翅膀等畫風誇張卻華麗的視覺衝擊。

 

在「魔王」身上,獨特的頭盔是由京劇的花冠轉換而來、裙擺則是由旗幟與官服融合而成的;主角「豪杰」身上,肩膀裝飾取自宮殿屋頂的神獸,全身則以神獸的魚鱗、翅鬚來結構統一。其他諸如,門板上的『門鈸』、中式的『窗格』花樣、『青花瓷』圖樣等,在人物造型設計上,處處可見東方元素與符號的引用,遊戲中甚至還有一『青銅四方鼎變形金剛』!

 

第四區—千年一問

本區展出《鄭問之三國誌》全套原稿116件。1994年鄭問應日本電玩遊戲公司GameArts邀請, 為三國故事主題的遊戲,設定及繪製人物肖像與著名事件場景。角色繁多卻可見每一人物臉型、骨骼輪廓皆不相同,性格與獨特氣質清楚顯露;重要歷史場景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鄭問以蒼茫的天地、奔馳的千軍萬馬、及飛揚的旗幟來佈局,重新表達、詮釋眾人所熟知的三國歷史。

 

《鄭問之三國誌》 在日本創下以台灣畫家姓名作為遊戲名稱的先例。鄭問將他先前建立的數種繪畫風格,完全展現於此,有厚彩西畫也有筆墨淡彩國畫,中西畫法或融合或碰撞的無法分辨是水墨還是西畫。鄭問只取各種畫派強項而用,讓融合的不只是產在一張畫上,更是將一百多張作品視為一張圖來融合。 

 

第五區—哲學鄭問

鄭問一直在作品中、訴說著自己的人生哲學觀。藉漫畫由文字與畫面組成的特質,發揮他在繪畫方面的天分,輔用文字、故事來隱喻或直敘他對千年歷史故事的觀點、對傳奇人物心境的比擬。本區展示多件鄭問的手寫劇本、漫畫對白等文稿,加上挑選自《東周英雄傳》、《深邃美麗的亞細亞》兩部漫畫的片段,試圖呈現出鄭問對歷史的思考、並在人生面對困頓之時,內心所需的抉擇等嚴肅議題,是如何透過畫面與文字,或戲謔、或深沈的顯示他以人為本的創作理念。鄭問漫畫中的對白,不時出現的哲學意味也是他創作的一大特色。

 

第六區—從鄭進文到鄭問

本區意在揭露鄭問創作背後,那不為人知的學習經歷與創作累積、探尋「鄭問」到底是如何誕生的?而展件包括青年時期從事室內設計工作繪製的景觀圖、早年為報紙繪製的插圖、在創作漫畫前親手捏製參考用的雕塑、供毫芒繪畫使用的放大鏡等,希冀讓大眾回顧鄭問,作為一個熱愛創作與說故事的藝術家,曾如此踏實地走在自己選擇的創作之路上。

 

其實鄭問便如同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有著畫家,建築師,雕塑家,等多重的身分。還有融合了近四十年來產生的漫畫知識,雖然漫畫現在普遍還視為離純藝術較遠的名詞,就像當初印象派,野獸派,這些名稱的來由,其實都是當初傳統畫派羞辱他們的名詞,後來反而變成畫派的名稱,但到今天我們聽起來,已經感覺不到那個惡意了。反而變成一個崇高的藝術名詞。

 

如同文學家吳明益所說:「在藝術評論上,漫畫至今仍被認為不是一種『高尚藝術』(當然,漫畫也不一定要受到那些菁英評論的肯定才能自我立足),因此當我知道故宮將舉辦鄭問作品展時,不禁感到激動。因為或許數十年、百年之後,這將會被視為是洞見的、具有推動台灣漫畫藝術的一次決定。」。

 

Info│《千年一問 鄭問紀念展》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 圖書館文獻大樓一樓特展區

日期:2018-06-16(六)~2018-09-17(一)

時間:09:00-17:00(16:30停止售票及入場)

 

照片:Ian Liu

展覽資料:鄭問工作室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2025年夏天北美館戶外廣場展出作品敲定!一年一度的X-site計畫本屆由表層工作室《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奪得首獎,其將人體散熱機制「毛孔」概念擬態於建築設計,以金屬結構搭載3D列印噴霧裝置呈現作品——從有形的地景到無形的水霧,宛如城市中的微氣候地表系統般,緩解都市的熱氣滯留與循環。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X-site計畫:美術館廣場的空間再想像

北美館自2014年啟動X-site計畫,每年公開徵選以戶外廣場為基地、當代藝術與建築美學為核心的臨時性裝置提案,期待激發人們對於空間的再想像,十年來已發展為台灣新銳建築與藝術創作者的重要舞台。近年來,X-site計畫積極推動對於環境永續、減廢再生的討論,本屆亦鼓勵參賽團隊整合減碳方案與節能規劃,最終徵得的37件提案多數反映出低碳、再利用、淨零等綠色建築概念,同時凸顯與環境意識交融的跨域創作型態。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2024 X-site計畫首獎《林木林》。(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以「毛孔」為發想的霧繚繞之境

2025年X-site計畫首獎由《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奪得,創作團隊表層工作室以人體最基本的散熱體制——毛孔——為發想,企圖將毛孔轉化融入建築設計,創造出具「透氣性」的公共場域。為回應本屆的永續主軸,團隊使用輕質的回收鋁材打造主結構,並在大範圍的鋪面上,透過3D列印打造噴霧裝置,讓地景與水霧交織於城市廣場形成如微氣候的地表系統;成品也將呈現光影、風向、濕度與溫度的變動,進而打開觀眾的身體感知,重新定義北美館廣場與人之間的互動行為。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建構觀眾與永續議題的對話路徑

值得一提的是,表層工作室大量使用回收材料:以重量計算,建築使用到的材質近四分之一來自回收材料,包含以寶特瓶環保紗材質製作的布質鋪面等;總重量約一半的材料可被再次使用,其中部分可作為永續使用的街道家具,甚至兼具照明燈具的功能。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期結束後,噴霧裝置也可完整拆卸並重複組裝,甚至成為其他裝置藝術、景觀照明等作品的元件,藉此減少耗材的環境負荷,並提升在地回收材料利用率,建構出營造面的共生循環。《毛孔城市-佔領計畫》透過大範圍的城市實驗地景,讓美術館廣場從單純穿越的步行通道,得以延擴出觀眾與永續議題的對話路徑。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X-site得獎作品的形式突破

評審團指出,有別於過往X-site著重在單一建築量體或物件的形式,本屆奪得首獎的《毛孔城市-佔領計畫》是利用小型物件構成的大尺度格網系統,創造出有密度、有節奏的嶄新空間經驗,進而去對比原本單一的廣場,水霧系統也具有高度的開放性與可親性。

「該作品從點線面、空氣、以自然光線投射到數百個物件所產生的不同陰影,及物件會隨著風向飄散而佔領場所,讓人感受到無形的動態感與呈現出四度空間體驗——作品本身的動態性,讓民眾與作品產生深度的互動。」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資料、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百年台灣,人文風華:《薰風》的金鼎之路

數位洪流席捲全球,在這個紙本閱讀黃金時代彷彿已成過去的嚴峻時刻,《季刊薰風》憑藉獨特的內容定位及精緻嚴謹製作,不僅在如一股清流般在紙本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更榮獲金鼎獎「人文藝術類」殊榮,成為台灣文史雜誌領域典範。這項殊榮的背後,是發行人黃志成及編輯團隊對台灣文化傳承的堅定信念與不懈努力,期望透過《薰風雜誌》,重建台灣大眾史觀。

《薰風》
薰風第26期「百藝齊綻你所不知道的臺中文化城」

《薰風》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深思熟慮、精心策劃的結果。它以獨到視角,深入探討、梳理台灣的歷史文化及脈絡,並以極高規格的知識含金量、藝術裝幀設計,呈現一本兼具學術價值與究極美感的雜誌。從發行人理念、內容規劃,及製作流程三個面向,跳脫文史雜誌框架的限制;為「老派」又「浪漫」的紙本,端出任何形式皆無法取代的重磅閱讀份量。

《薰風》
藉由各期《薰風》季刊,讀者可以窺見台灣社會在日治時期日新月異的蓬勃發展。

熱情、堅持與對台灣文化的深厚情懷

《薰風》的成功,與發行人黃志成的理念密不可分。一直以來,黃志成對紙本媒體的獨特價值深信不疑,他認為紙本雜誌具備數位媒體難以取代的「安神作用」及「收藏價值」,尤其在資訊爆炸的當代,「拿到一本喜歡的書,你終於會靜下來,然後把手機擱在旁邊」,這份寧靜和專注的閱讀體驗,既是數位時代裡的珍貴資產,更是推進紙本持續向前的動力。懷抱對台灣文化的深厚情感,《薰風》並非流於表面地呈現歷史事實,而是試圖引導讀者深入思考歷史脈絡及與當代社會的關聯性。黃志成說:「我們希望這個刊物是會流傳下去,將來被回顧、珍惜。」這份對文化傳承的願景,是《薰風》得以持續深耕台灣文史的根本動力。尤其,編輯團隊對內容的嚴謹和正確性,更是吹毛求疵,在作者遴選和稿件審核上都相當嚴苛。「我們希望撰稿人在《薰風》的文章都是沒有發表過,縱使這個議題寫過,他也要依照設定的主題重新撰文。」黃志成強調,這份對品質的執著,也反映在其高昂的稿費和圖片授權費用上,即使這意味著雜誌長期處於高成本、低利潤的營運狀態。「《薰風》希望能保留老照片的復古感和文本質量,也重視讀者能攤平閱讀的舒適性,所以選用高成本的手工裸背膠線裝及日本進口紙張和油墨。……我們全部都沒有任何商業廣告,純以銷售量為營收來源。」 黃志成這麼說。這席話,精準地突顯《薰風》製作上的頂尖嚴謹規格,更展現了發行人寧可犧牲經濟效益、也要追求卓越品質的堅定決心。

《薰風》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薰風》
《薰風》嘗試跳脫文史雜誌框架的限制,選用高成本的手工裸背膠線裝及日本進口紙張和油墨,在保留老照片的復古感以及文本的質量,同時翻玩版面。

以細膩視角,重新詮釋台灣文史

《薰風雜誌》的內容規劃,以獨特視角,深掘台灣文史的豐富內涵。它摒棄傳統以政治或重大事件為中心的歷史書寫模式,轉而聚焦於細膩的生活面向。雜誌涵蓋議題,從日治時期的基礎建設(例如:水道、鐵路)、產業發展(例如:鳳梨罐頭產業及藺草編織業)、教育改革(例如:現代化教育體系)、娛樂生活(例如:劇院、溫泉的興起)、醫療衛生等面向,皆透過圖片、文獻以及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專業分析,構築出更為立體、更富意象的歷史圖像。值得一提的是,《薰風》亦深入探討諸如日治時期臺人文化組織的結社、農民抗爭運動,以及台灣人對海洋文化認知等較少被關注的議題,陳述獨到選題目光及挖掘被遺忘歷史的決心。這些主題絕非憑空臆測,而是經過團隊縝密討論和嚴謹考證的成果。「我們同時會執行兩到三期雜誌議題,隨時都在檢討明年、後年的主題。找來的撰稿人也都是很多人心目中的重量級作者!」黃志成這麼說。正是這份對歷史的嚴謹態度,以及對史料真實性與權威性的堅持,讓《薰風》在眾多文史刊物中脫穎而出。

《薰風》
宜蘭頭城盧纘祥故宅,圖片提供: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薰風》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先生演講留影 圖片提供: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金鼎獎的榮耀與文化傳承使命

連續三年入圍及連年獲得金鼎獎殊榮,《薰風》不僅展現其卓越的內容品質,也成為台灣文化傳承的重要平台。《薰風》不僅在內容上精雕細琢,設計團隊也勇敢突破傳統知識類書籍的排版框架,將內頁的圖文配比調整至接近一比一的美學。例如,在六頁的3000字文本中,會搭配1015張圖片,以降低文字的密度,使閱讀變得更加舒適與愉悅。這樣的設計不僅讓讀者深入探索台日文史,還在視覺上提供了一場享受,讓文史的探索不再是沉重的負擔,而是一場輕鬆的穿越旅行。隨著每期《薰風》季刊的發行,雜誌逐步揭開從清朝統治到日本殖民時期的台灣歷史,讓人們得以見證在日治時期,這片土地如何經歷翻天覆地的變遷,展現出其蓬勃的社會發展與文化交融。透過這些精彩的內容與創新的設計,《薰風》不僅記錄歷史,也在每一頁面中喚起了對這段往昔的共鳴與思考。

《薰風》
薰風往期精彩刊物 圖片提供: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看更多第48屆金鼎獎入圍及得獎名單:https://gta.moc.gov.tw/home/zh-tw/listofawards

-字裡行間 悠遊穿閱-第48屆金鼎獎入圍暨得獎作品線上書展 精彩上線:https://linktr.ee/gta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