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初,總統府賀年卡設計發表會,出現一名頭頂微捲張揚短髮,但腦後又紮起一撮鋼絲般大長馬尾的男士,他身著大開三扣的花襯衫,趿著拖鞋,脖子上的刺青隨著走路擺動時而浮現,乍看會誤以為是走錯場的道上兄弟。
這位張揚又粗獷的男子是以「台味美學」獨創一格的藝術設計創作者-廖小子(本名廖俊裕)。廖小子的作品如其人,混搭庶民元素,充滿個性,破格且不羈。他不只是知名設計師,更是台灣第一本募資雜誌《眉角》創辦人之一,也是三餘書店與讀字書店的老闆,作品範圍橫跨藝術創作、書籍唱片、展場與視覺識別,更是金曲獎和金蝶獎入圍常客。他以豪邁奇詭「修龍」字體,讓台灣在2016倫敦設計雙年展跟異文化相撞;他也曾操刀歌手蔡依林單曲封面,在天后臉上大膽塗鴉作畫。
庶民生活記憶 台味美學根源
自小在嘉義長大的廖小子,父親是營建業小承包商,家中常有工人走動,「父親跟我說,要叫他們『師傅』。」自小養成對手藝人的敬意,讓廖小子對勞動階級多了一份深厚情感,這份難以割捨的感情,也成為他從台灣草根文化汲取創作養份的源頭。
小時的成長記憶後來轉化成現在創作的養分,「我爸以前常用印有穿薄紗的西洋裸女的打火機,但拿火燒一燒衣服就會不見!檳榔盒上面則印了很多汽車小額借款的廣告,路上處處可見工人招募噴漆…..」現在講起來,那些畫面都還歷歷在目。
父親對廖小子有深遠的影響。從小他喜歡看電影「好小子」,因此父親開始叫他小子。現在袒露胸膛只扣一半的花襯衫,也是耳濡目染父親習慣。雖然大學升學從法律轉念美術,曾與父親大打一架,但一次父子對飲酒酣耳熱之際,父親吐露自己也熱愛繪畫,無奈被祖父抑止,讓廖小子決心在設計路上闖出一片天,一圓父親夢想。
「我爸的字是全家最漂亮的。」父親中風過世後,廖小子把他在復健練習寫下的「雄雉」二字刺在背上,「『雄雉』出自於詩經,每次看到都會猜想父親在病榻前寫字的心情;加上我爸的名字也有一個雄,所以就刺下這兩個字。」廖小子同樣也把母親簽名刺在脖子上,有時親友來家中拜訪,母親還會用獻寶的語氣,叫他秀出刺青給大家欣賞。
俗擱有力 從蓋台廣告找尋設計靈感
為了生計,廖小子在高師大美術系時期開始大量接設計案,舉凡言情小說封面、補習班招生簡章、大賣場型錄到三流化妝品牌DM,企圖在客戶俗夠有力的反美學需求中,嘗試找到平衡的設計標準。「摸久了,反而變成我自己的風格。」
廖小子自認能摸索出自己的創作道路是種幸運,如同創造出新功夫門派,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薰陶,才能成就一家之言。其實他的謬思最早是從俗夠有力的第四台蓋台廣告而來。
廖小子退伍後來到台北,每次在家裡看國家地理頻道與Discovery,都會有莫名其妙的蓋台廣告出現。起初廖小子也對誇張怪異的廣告心生厭惡,但轉念一想,既然被迫觀看,不如仔細研究廣告的編排和設計,深入瞭解後他發現,蓋台廣告的風格不僅原創,而深具台灣味。
自此之後,廖小子開始觀察那些看似凌亂、不修邊幅的路邊廣告設計,從街邊噴漆塗鴉、霓虹招牌、廣告看板到海報傳單,經過他的設計轉譯,反而撞擊出專屬台灣熱帶島嶼的豔俗又前衛的美感風格。
為此,他還特地去學了許多噴漆技巧。廖小子因此也將之運用在「2016李英宏《台北直直撞》專輯設計;封面視覺靈感,便是取材自路邊鐵皮上常見的『你要工人嗎?』等字樣。」
廖小子設計的字體,常以粗曠不羈的巨大面貌示人,「我應該是第一位讓業主希望能把字體縮小的設計師。」說這句話時,廖小子帶著幾分自豪的笑了,見字如見其人,果真不氣派就無法展現真正的廖小子風格。
相撞!激活生猛多元想像
2016年倫敦設計雙年展台灣館主視覺,是廖小子以強烈大膽的螢光桃紅、青綠配色,搭配街頭塗鴉手法寫下「修龍」,取自「相撞」台語諧音,表達台灣不同文化族群在島上不停碰撞,擦出衝突或融合的火花。這件作品被蔡依林一眼相中,邀請其操刀單曲《戀我癖》,廖小子延續強烈的噴漆字體,還讓歌手自己玩起塗黑眼睛與嘴巴的遊戲,顛覆天后非要以美照示人的既定印象。
讓廖小子介入最深的唱片設計是樂團「拍謝少年」的第一張專輯《海口味》的封面,原始設計靈感來自團員每次回高雄時,必吃虱目魚粥,這讓廖小子聯想到虱目魚與吳郭魚,像是新世代與舊世代的對比,「虱目魚游很快,很敢衝,喜歡乾淨的水質,不只關心前途,也在乎環境。」廖小子解釋,這跟父母輩如吳郭魚能適應各種環境,有很強的生存力,成為一種對照。設計方向確定後,喜歡做菜的廖小子到市場買了條魚回家,以拓印構成整張專輯主視覺。後來這張專輯設計入圍了第二十四屆金曲奬最佳專輯包裝獎。或許這張專輯封面上的虱目魚拓印圖太過搶眼,早先有不少人將拍謝少年團名誤以為是「虱目魚樂團」。
延續第一張《海口味》,海洋意象到第二張《兄弟沒夢不應該》愈發濃烈,因此獲選(2018)年度金曲獎最佳專輯包裝獎。廖小子提到設計靈感時感嘆說「台灣只有海產文化,沒有海洋文化。」廖小子以說歷史故事口吻談到,台灣大部分的族群都是渡海來台,也曾是海盜王國。但因為政治因素,限制人民靠港、出航,從此對海洋懷著一種鄉愁。於是廖小子以銅板印刷雕出爽快的拳頭互擊圖像,線條如東方水墨,營造海洋如山脈的觸感,呼應海浪打到身體的觸感,但更深層的脈絡,是呼應台灣人骨子裡對海洋的一種鄉愁。
不只從設計聊到臺灣歷史,廖小子在聊天過程中也常會旁徵博引,這一切都得益於他熱愛大量閱讀的習慣,在這個書店沒落的時代,他甚至跟朋友創辦了兩家獨立書店「三餘」與「讀字」。2013年開張的「三餘」,已成為高雄當地最活躍的藝文熱點;廖小子對於事物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特別關心社會百態。2015年他跟幾位友人創辦獨立雜誌《眉角》,透過募資取得資源,推出大獲好評。廖小子表示,創意就是意想不到的組合,「從來沒人想過,深度新聞報導能跟美感結合一起。」
將庶民日常轉譯為設計語彙
如今,廖小子的作品儼然已成為大眾眼中,台灣風格與勞工美學的代表,廖小子本人對這個標籤倒是欣然接受,但他不諱言,早期設計時難免遇上看不慣這類風格的案主,「曾經有個案主坐在我後面說,『你這個好醜啊!』」
庶民日常元素被業主視為不入流,反而激起廖小子的使命感,促使其用更高竿的視覺手法轉譯,「我在設計中運用電子花車相似的字體、螢光配色及造型,只要作品能讓人覺得很酷、有趣,我就成功了。」
小時候曾因為長得胖而被同儕霸凌的廖小子,被父母送去練跆拳道防身,這一練,就練到了黑帶三段。幾年前,廖小子打起了八極拳,近期更開始研究以色列格鬥,是個名副其實的練家子。廖小子開玩笑地說,練武讓他不怕挨揍,接案時也不怕被客戶打槍。而一如所有的武術其實都要回歸全身鍛鍊,在對戰時身體才能以詭譎的位置出拳,廖小子也在持續打磨台灣在地的草根風景,要用狂野又精緻的藝術創作,在看似詭譎的視覺角度,重擊人們眼球。
※本文由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