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學」作為一個分享多元學習的人文品牌,從2015年以來集結了華人體制內外各式多元的教育創新的單位,提倡教育應該要有更多的樣貌與可能。「雜學展」是一個以城市為單位融合大型會展與社會創新行動的博覽會,透過多元的串聯與分享,用有趣的溝通與生活的場景將教育議題與社會大眾產生關係,提供各種公共化的探索與想像,把人群、公眾和內在意涵搭建起來,四年來的累積意外創造出一股教育創新生態與充沛動能。
回想初衷,自從升格做了父親的角色後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讓每一個生命不同的天賦都找到自己的熱愛,可以在龐大社會機制下得以展現? 於是在2014年我提出了「雜學」的概念,在過去這可能代表了一種學無專精的負面字詞,然而在指數型快數變化的當下,我認為只有透過持續的多元探索與自主學習,才能有機會在更具挑戰的未來裡自我實現!2017年四月(BBC)一篇題為「未來的工作將不再由專業組成」(The next generation of jobs won't be made up of professions)的報導上,可以看出從工業革命以降的「深學」進化到「雜學」的演變端倪。
每個年齡的學習者最好先找到自己想學的各種「小技能」,讓這些技能的有機混合與再生,引領你從事一個全新的職能發展方向。 傳統建立在「專業」概念上的職涯思維將逐步崩解,改由「多任務混雜」的概念取代。未來熱門人才的想像也被完全顛覆,從過去的專業人才、T型人才、π型人才、異花授粉者,演進到今天由「雜學人才」當道。只有能隨機應變地活用多樣知識的人,才能開發出各種靈光乍現的創新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各領域的迭代速度已經快到無法想像, 領域間也逐漸失去具體界線和形狀,單一專業早已無法因應變局。也因為資訊走向破碎化,沒有觸類旁通、旁徵博引的能力,不僅瞬間迷失在資訊大海中,更難從中萃取出面對未知、解決問題的能力。
再者我們常常在談的教育時都太專注在「外在」與「效能」上,卻忘記應該回到「身為一個人」該有的樣貌!我常說真正影響人的一生成功與否幸福與否往往都是所謂的「非認知能力」例如:恆毅力、自信心、勇氣、樂觀、自制力、想像力、自主學習與內在動機等,然而這些能力並不是只靠傳授就能習得,必須得要創造出適合的環境與生態,讓每一個人有機會在裡面主動的探索學習!所以雜學展其實是一個城市的臨時快閃學校,希望透過更有趣的介面,用更生活化的創意,串連策動各種資源讓城市能有一個可以終身學習環境與生態,打破大家對教育與學習既定的想像,持續用一種積極正面的宣言,鼓勵更多的人打開想像勇敢行動,讓城市裡的每一個人,每一個組織都可以全面學習提升的機會!
教育是一個複雜且多層次結構的社會議題,要改變的也絕對不是僅僅教育體制本身。真正要改變的是「當中的人」以及與這些人有關的「社會情境」。雜學校希望創造的是一種新的影響力,將嚴肅的教育議題透過設計與大眾產生連結,集結眾人之力去改變「與問題有關的利益相關者」的態度、認知一直到行為。只有當這個改變到達一定數量與深度時才能有影響力去改變在地當下的教育困境。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各種交互影響的社會,從小時常被親友告誡要好好讀書考試才能翻轉階級與人生,媒體裡常塑造成功者該有的樣貌,影劇中提倡的價值觀,廣告裡的美好生活想像,社群網站裡一篇政治正確的發文等各種信息與渠道所影響著我們。 所以我認為最大的教育其實就在社會,就在日常生活裡!尤其在環境快速變化的當下,需要靠新的設計思考從一個第三方的角度去推進改變,與時俱進的去創造最大化的社會影響力,而讓更多大眾對教育的認知和行為上產生了改變,而這些改變的累積最終才能改變教育, 雜學展就是為了這樣的目的而存在!
還記得五年前雜學展籌備的當時,台灣的社會氛圍有一股強大群眾發聲的潮流,一股「改變成真」的氣氛強烈襲來。在這樣的氛圍下促使著雜學校這樣一個創新的「社會實驗」勇敢地開展!從一開始創造一個聚集各種教育創新的平台,透過台灣創新教育令人驚艷的多元與多樣的串連,一點一滴慢慢成為一個由下而上具有影響力的IP。這樣的「機會效應」也是一開始從沒想過的,也讓我們認知到很多事情當只要勇敢的跨出第一步後就會有很多的意外的探索與路徑,人生也一樣,我們該教育給下一代的何嘗不是?!
2018年,我們的宣言直接回應我們的品牌核心精神Dare to be 「勇不設限」,就像每一個參與在雜學裡的人一樣,因為我們始終相信You are only limited by your imagination”「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只有每一個人敢於想像,勇於行動,才能結合眾人之力,無所畏懼實踐改變進而去影響更多的人!接下來,「雜學展」將移動到不同的城市,帶著台灣創新的教育與文化走出去,串連亞洲不同城市的在地資源與市場,創造彼此最大化的價值與社會影響力,讓改變持續發生!
文/創辦人 蘇仰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