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來,許多人覺得台東不一樣了。從在鹿野高台舉辦的熱氣球嘉年華,到在金樽舉辦的台灣國際衝浪公開賽,從山到海,聚焦「運動觀光」 的策略,讓台東玩出了不侷限於地方的發展視野。而緊接著,去年底成立的臺東設計中心,成為全台灣第一個將設計全面導入地方政府治理的設計中心。
設計如何介入一座城市,甚至發揮影響城市治理的可能?對於台灣來說,這一口逐漸匯聚的設計之氣,在2016年的台北世界設計之都或許是個開始,之後卻從首善之都一路吹向了台東,「有時改變不一定只在大城市,台東包袱少,可以嘗試的反而多」,台東設計中心執行長張基義如此說。
有對的人就有大力量 文化菁英匯聚的槓桿效應
「台東不只擁有很美的山和海,還擁有多元的文化,有生根在地的原住民,也有一群看過世界的移居者。」談起台東的城市競爭力時,張基義認為這群像先知般、從台灣各地移住到台東的文化人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像是嚴長壽、朱平、台灣好基金會的柯文昌,還有林懷民老師和蔣勳老師,他們可以說是台灣的文化菁英, 卻不約而同地都被台東的質樸純粹所吸引。這些頻率對的人,又再吸引到更多對的人」
於是,從民間開始一點一滴的質變,逐漸匯聚成張基義口中最有力的槓桿效應,也成為台東縣府接力以設計介入城市治理的初心。 這股初心在2016年尼伯特颱風重創之際,隨之更加確立,縣府運用中央推動地方創生的資源,於隔年2月成立台東設計中心,並且召開邀集127位縣府各局處一、二級主管的「設計台東首長共識營」,邀請擁有宜蘭再造經驗的前政務委員林盛豐、前臺北世界設計之都執行長吳漢中等人分享將設計融入城市規畫的經驗,最重要的是,希望藉此台臺東設計中心建立起 「跨局處」的整合平台共識,也讓設計不再只是末端的美化,而能在更前端政策研擬時,就能藉由設計中心的介入,發揮設計思考的創新影響力。
只做加分的事 一起讓台東變得更好的心意
「我們希望讓台東設計中心成為台東的『提案中心』,未來也希望能讓台東成為台灣的『提案中心』」,張基義如此說明未來方向,而為了能讓新世代的創意力逐步導入,今年初,更邀請擅長以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SD)為工具的企畫顧問公司Plan b團隊,展開一連串場域活化及設計企畫的提案執行。
「會接手設計中心,一開始是因為朱平老師的一通電話」,Plan b共同創辦人游適任回想與臺東設計中心的交會起點,「老師問我要不要去開個會,單槍匹馬到台東,才發現縣府20多位局處長官都在現場。」實地走訪並和縣府討論後,原本不愛碰政府案子的游適任毅然決定接下,「在過程中,遇到各個政府局處或民間的人們,儘管各有利益不同,卻都讓我感到他們希望台東變得更好的心意。這 是讓我們下決心參與的主因。」 從三個月前接手以來,Plan b積極拜會所有縣府局處,先從盤點了解各局處的計畫及需求開始,游適任清晰地指出,「設計中心要做的不是從0到1的事,而是在各局處原本就有的案子上,將設計思維導入,做從1開始 『加分』的事情。」。
縣政、環境和城市生活 包山包海包創意
接下來台東設計中心將會從硬體及軟體兩方向開始執行,硬體部分首先將以活化場域的方式,完成一座屬於臺東設計中心的具體空間,此後,這座空間將以設計為主題,除了設計中心的專案辦公室將進駐外,也將導入展覽、開放廚房等多元使用模式;而軟體部分,則以縣政思維(人X體制)、 自然地景(人X環境)、城市生活(人X人)為三大方向,再開展出執行細項。
就像是張基義先前提到的槓桿效益, 臺東設計中心的模式其實也頗有異曲同工之妙,以縣政思維的部分來說, 將會從原本就有的計畫re-design開始著手,例如:人事處公務員培力課程、公務員名片及縣府入口網頁的再設計,這三項可能性事務開始翻轉。 「例如,在原有的培力課程外,會再導入設計思考的課程內容,並且延伸出跨局處的交流、城市品牌實作應用、和活動實作應用。」
游適任進一步透露,「目前規畫邀約的講師,包括社會觀察家詹偉雄、BITO甲蟲創意的劉耕名、以及設計師馮宇等人,都是當前很有代表性的陣容。」 而在自然地景部分,則將聚焦在「如何以設計切角,創造人和山、海、天空的自然連結媒介?」在自然的原始性和設計力之間找到最大的價值創造可能,預計邀請顧問級的KOL、設計創意人及相關領域大眾,分階段以實地踏查的方式,參加以開拓具發展潛力自然路徑為目標的Raw Trip。
「此外,我們也規畫設置畫龍點睛的設計物或裝置,帶領來台東玩的旅人們一起放大對山海天空的感受。」 細數著接下來台東設計中心預計在兩年內開展的各項計畫,看來要做的事還真不少,為了讓團隊們能更深耕台東,游適任笑說:「我們最近已經開始找台東的房子,預備讓團隊們可以或長或短的開始移居駐地,如果有不錯的空間想出租歡迎聯絡我們呀。」
Text/方敘潔
Photo credit/臺東縣政府、臺東設計中心、台灣好基金會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La Vie》雜誌2018年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