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自直木賞作家陳舜臣同名原著的公視《憤怒的菩薩》,身兼導演與製作人的許肇任表示,他企圖導入詼諧的元素,翻轉大眾對戰後台灣的刻版印象,他覺得:「日子再怎麼難過,人們還是會找到自己的快樂!」更笑稱吳慷仁在劇中是「高級遊民」。
許肇任表示,二次大戰後 ,日軍準備撤離台灣,國民政府在聯合國授權下接收臺灣,在這個政權交替、充滿矛盾的年代,不僅語文、文化差異造成隔閡,心理上也有許多不同的處境。「每個人都有苦說不出,但是,卻有太多的外力,讓小老百姓不得不去做一些事情。」過去的影視作品在描述這年代的台灣故事,會比較悲情一點,他想略做些調整,「畢竟戰爭結束,人們不用再害怕被轟炸。而改變,總是從好的角度去想,是比較快樂的,所以,日子再怎麼難過,人們還是會找到自己的快樂!」。
「人性的展現是最重要的!」為了讓觀眾對新時代文學劇感興趣,他企圖強化角色的立場與鮮明的性格,並借用一些現代的語法,例如神經質、被害妄想症、創傷症候群等,讓角色更立體,演員也更易於進入角色情境。許肇任笑說,如果對照原著,「許多角色可能被我拍的歪歪的!」從劇本發想,許肇任就特別加入陳舜臣日後創作的偵探角色「陶展文」,透過與楊輝銘一同辦案,協助故事線索推展。陶展文跟著楊輝銘來台灣吃喜酒,還要跟楊輝銘伸手要錢才能買飯吃,許肇任笑稱吳慷仁在劇中就是「沒事做,蹭飯吃的高級遊民」,吳慷仁更補充:「來台灣玩、交女朋友,或是與台灣女生在精神上有些連結,」他更幫陶展文加料:「每天大魚大肉、酗酒還水腫,絕對不是《一把青》中帥氣的郭軫!」。
曾與許肇任合作《出境事務所》的吳慷仁,這回為了《憤怒的菩薩》不僅增重也特地變髮,而這樣的提議正是吳慷仁自己提出,他認為為了展現當時開放的思潮,以長髮造型來呈現會是不錯的選擇,不過他也笑稱為了接髮,得花八個小時才能完成頂上功夫,實在是一大「酷刑」。至於這回與巫建和在片中詮釋形影不離的辦案搭檔,被譽為宛若台灣版福爾摩斯與華生,兩人倒覺得沒那麼厲害,反而比較像「神探兩個半」,有些兩光。
由於故事設定在政權更替的戰後年代,多元語言成為演員們最大的挑戰,特別是台語和日文。飾演女主角林珠英的劉品言則表示最讓自己印象深刻的,是一場處理鰻魚的戲,她要抓著活鰻魚,用台語念一長串勸它「來世記得做人」的俗語,讓她直呼「台語比日文更難,差點咬斷舌頭」。許肇任表示其實多元語言是1940年代有趣之處,多族群、多種文化、語文匯集,除了方言,外語原本只用了日文,後來決定國際化,所以最後融合了國語、台語、客語、廣東話、日文、英文等,他舉例像第一集,吳慷仁在朝風丸上跟人學台語「湯麵」與「乾麵」後錯用,就是學新語言常犯的錯,更增添人味。
《憤怒的菩薩》共四集,網羅吳慷仁、巫建和、劉品言、林思宇、柯宇綸、劉冠廷、郭鑫、張翰、賀一航、陸弈靜、吳朋奉、應采靈等老中青三代演員領銜演出,描述1946年,貨船「朝風丸」從日本回到基隆港,船上載滿了歸心似箭的旅日臺灣人。在日本偵破殺人案而聲名大噪的中國留學生陶展文(吳慷仁飾),也隨著出生於日本神戶的好友楊輝銘(巫建和飾)來到菩薩庄提親,卻遇上一連串離奇的殺人案。劇集於8月18日及8月25日,連續兩個週六晚上九點至十一點於公視主頻播出,「公視+」OTT同步上架,一次播兩集,全劇共四集。
via 公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