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浪人,80後設計師,也是擁有逾11萬粉絲的「設計發浪」臺日設計交流平臺主理人。他在設計潮流上急速馳騁,沿著浪頭開創各領域新身分,從產品設計師/設計藝文平臺經營者/文字媒體工作者/臺日合作橋接者(Coordinator)/策展人/藝廊經紀人/品牌顧問……等,職業持續擴展中。
本身是臺灣與日本設計藝文圈來往的重要橋梁的設計浪人,身兼「Admira Gallery」日本藝術家經紀窗口,曾擔任藝術家諸橋拓實「滿漢全席展」策展人,協力攝影師川島小鳥「明星」作品、21_21 DESIGN「單位展」、渡邊直美「Naomi`s Party In Taipei」等,儼然已是日本藝文設計界的重要海外媒體夥伴。
赴日當「浪人」 宛如重考的設計人生
日文裡有個名詞叫「浪人(ろうにん)」,原本指的是幕府時代失去家主、居無定所的流浪武士。到了現代,日本人賦予了「浪人」更多新的意思,其中之一是指大學重考生。
設計浪人(Chad Liu)不是重考生,但他從大同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畢業後,前往日本頗負盛名的專門學校「桑澤設計研究所」插班進修產品設計(註:此「研究所」與臺灣授予碩士學位的大學研究所不同;除了指對某個領域有狂熱的一群人聚集的場所之外,也常是專門學校的代稱),開學第一堂課就顛覆了他對設計教育的認知,不知不覺當起了「浪人」。
「我永遠記得,老師當時完全沒講如何做設計,反而列出日本優良設計獎(Good Design Award)的8個評分基準,讓我全身起雞皮疙瘩。原因在於不是我不清楚什麼是好設計,而是在我當時學習的臺灣設計教育裡,對於所謂好設計的準則沒有如此準確完整地提出,但日本人在第一堂課就清清楚楚地告訴你衡量設計好壞的依據是什麼。」這是一堂當頭棒喝的課,設計浪人開始反思設計教育的使命和責任。
你是誰?為什麼要做設計?
日本優良設計的評分基準當然不是衡量作品好壞的唯一標準,但學生以此為起點,能幫助思考什麼才是成功的設計。不過,創意再怎麼包羅萬象,「原創性」仍是其中不可撼動的要素。設計浪人表示,臺灣的設計教育大部分仍停留代工產業為主的思維,偏重產品的造型設計;日本設計教育鼓勵學生探索自己,以高原創性產品作為追求目標,「所以日本設計教育中我看到很多同學經常不是為交作業而交,他們總是會一直思考自己到底想做的設計是什麼,有時候課堂作業如果不是同學有興趣的東西,他們反而會敷衍了事,但卻把精力放在校外自己參加的設計展覽或比賽。」
親炙臺日設計教育差異之後,促使設計浪人五年前在臺灣創設《新一代後浪賞》,每年從經濟部工業局主辦的「金點新秀設計獎」參賽作品的遺珠之作中,評選出《難以歸類特別獎》、《整合解決問題獎》、《社會振興公益獎》、《商業模式創新獎》、《似有非有實用獎》、《原創實驗工藝獎》等獎項,鼓勵團隊繼續投入原創設計,因為給獎標準跳脫了傳統比賽思維,很快就成為設計科系學生的關注焦點,甚至還發生過已經獲得金點設計獎的參賽隊伍開玩笑說,要退回獎項好取得《後浪賞》的參賽資格。
千里馬遇伯樂 打工仔自創品牌
2011年設計浪人以優異成績從桑澤研究所畢業,原先計畫在當地工作,但畢業典禮後發生311大地震,為了不讓家人擔心,順應要求返臺工作,進入一家室內設計公司任職。初進公司時,整個部產品設計部門僅有三位員工,不過,老闆看出他的潛力刻意培養,設計浪人也心甘情願「校長兼撞鐘」,除了產品設計之外,一肩扛起中英日翻譯、官網社群經營、產品攝影、文案撰寫、財務管理等各種工作。
另一方面,設計浪人也利用日本留學的經驗,創辦了「設計發浪」這個社群平臺,白天在公司上班,晚上回到家還要挑燈寫文章,在「設計發浪」上分享日本設計界的發展趨勢與設計師動態。在老闆默許下,他也積極參與臺灣設計師週等各類設計相關活動,私下接案賺的錢,直逼白天正職薪水。
隨著「設計發浪」在臺日兩地逐漸打開知名度,愈來愈多對臺灣有興趣的日本設計界專案也透過這個平臺找上他,設計浪人隱約感受到日本企業進軍臺灣的趨勢即將爆發,於是在公司老闆鼓勵下,2014年辭職創業,全力投入「設計發浪」經營。短短數年間,這個平臺已經擁有超過11萬粉絲,被公認為當前最重要的臺日設計交流平臺之一。從大學時代就希望有朝一日可以自創品牌的設計浪人,總算圓了自己的夢。
設計是一種教養
在推廣介紹日本設計之餘,日文呱呱叫的設計浪人也樂於擔任臺日業者的媒介,他將自己定義為「橋接者」,他認為「好的橋接者除了能翻譯,更要有能力掌握雙方商業需求。」要做到這個程度,信賴是第一要務,橋接者必須具備優秀的專業能力,為買賣雙方創造價值,才能獲得信賴。
要做到這點其實不容易,尤其日本人做事以謹慎小心出名,前往海外發展前,一定會先進行完整情報蒐集,以蔦屋書店來臺展店的過程為例,業主早在四年前就派團隊到臺灣落地扎根,設計浪人當時曾受邀參與開會,很快就領教到日本人深入掌握臺灣文創產業情報的用心與能力。
日本的民族性和文化特色,是所謂「日式設計」的重要養分,但到底什麼是「日式設計」?有設計師認為,日本設計即是減法哲學,去除多餘、留下精粹;設計浪人則借用五月天歌詞「不打擾是我的溫柔」,來形容他心中最貼切的日式設計哲學。
然而,日式也好、歐式也好,不管哪一種風格的設計,美學只是起點,最終必須內化至生活的所有層面,「設計是一種教養!」某次採訪時,日本當代設計界代表人物原研哉親口對設計浪人這樣說,這句話不僅說出設計的本質,也指明了設計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
臺灣正處於設計關鍵時點
當前臺灣正處於日本數十年前曾經歷的階段,設計浪人說,日本設計教育走了120年,才成就今日設計大國。而臺灣60、70年代才將設計教育納入體系,至今也不過走了一半路程。「若是成為設計大國都必須歷經120年,那從設計教育出現開始起算,臺灣目前已發展設計50餘年,正處在一個歷史關鍵點,每一個當下發生的設計,都會影響未來的樣貌。」
設計浪人透過跨國合作,為臺灣設計架起橋接世界的對外通道,例如最近新潟縣發起「SAKE-DISCOVERY NAGAOKA」計畫,設計浪人擔任臺日橋接者,邀請不同世代的設計師廖小子、謝捲子、鄭曜德到訪長岡市進行新酒標設計,未來更有在台日兩地市場上市的打算,藉由實際的商業合作讓日本市場看見台灣設計。
在學生社群中經營的「新一代後浪賞」,直至今年第五屆也因應各校跳脫新一代設計展獨立辦展的風潮,改名為「後浪賞」,將校外展覽的作品都納入評選範圍,至今已累積不可忽視的新銳設計聲量。他透過書寫,向社會各領域專家探詢臺灣是什麼?未來將有何種樣貌?從各方角度凝聚共識,找出形塑臺灣未來的可能性,期待將臺灣設計推向比未來更遙遠的境界。
※本文由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