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媒體發達的今日,促成許多影劇與影迷的產生,而許多取景處也成為粉絲朝聖的熱門景點。但同樣的情形也出梵谷、 塞尚、莫內、雷諾瓦、孟克、伍德等藝術家舉世聞名的現代藝術畫作當中。
這些地點從百年前便吸引了大畫家們的目光,促成了這些家喻戶曉的經典名畫,如今,先人早已逝去,但他們的作品不曾凋零,其畫中世界也仍存在於世上。拜訪那些既遙遠又熟悉的場景,成為後世憧憬與憑弔的另一選擇。
Le Café La Nuit--《夜晚露天咖啡座》,文森‧梵谷
1888年,印象派畫家梵谷來到了南法「亞爾(Arles)」,這座繽紛多彩的小鎮,催生了梵谷一生中最知名的幾幅畫作,其中一幅正是《夜晚露天咖啡座》(Café Terrace at Night)。
初秋的夜晚,熠熠星空下,論壇廣場邊的露天咖啡座,人們三五成群,溫暖的黃色燈光灑落每一寸街道,悠閒自在令人心生嚮往……如今,只要走訪這間咖啡廳,你也可以站在當年梵谷作畫的角度看世界。
Atelier Cézanne--《靜物》系列,保羅‧塞尚
就如同梵谷,塞尚一樣在南法找到靈感來源,不同的是,塞尚是個土生土長的南法人,其大半人生皆於普羅旺斯度過。他將一間舊農舍改造成個人工作室,並持續於此創作,知名作品包括《愛神石膏像》(Still Life with Plaster Cupid)等。
如今,Atelier Cézanne保存了塞尚使用的家具與擺設,曾在靜物畫中出現過的「明星們」也仍定居於此。這間位於山丘上,美景盡收眼底的工作室,不僅是畫家的摯愛,更是畫迷們必來的聖地。
Terrain des Peintres--《聖維克多山》系列,保羅‧塞尚
當你來到普羅旺斯,除了Atelier Cézanne外,也千萬別錯過一公里外的Terrain des Peintres,從這座被塞尚拜訪無數次的公園可以遙望聖維克多山,這一場景也被捕捉在其至少30幅《聖維克多山》系列中,其以色彩、筆觸與構圖最為人稱頌,也因此成為塞尚一生中最知名的畫作。
如今,為了讓朝聖的旅客更容易找到畫家的私房景點,其路徑已被規畫為「Cézanne Trail」,只要依循此路,便可享受塞尚最愛的美景。
Monet's Garden in Giverny--《睡蓮和日本橋》系列,克勞德‧莫內
這次,我們將鏡頭切到北法吉維尼(Giverny),印象派大師莫內於1883年搬遷至此,而為眾人所愛的水上花園系列畫作正是在這裡問世。
茂密的柳枝垂於池畔,四季盛開的花卉與中央的蓮塘,一座綠色日本橋橫越其上,莫內以此庭院風光繪製了250幅《睡蓮》以及12幅《日本橋》,此外,他對花卉的熱愛甚至驅使他說出「我的心將永繫吉維尼」的名言。
這座舉世聞名的花園同時也是莫內故居,內部一併裝飾有莫內生前收藏、為數眾多的日本浮世繪版畫,作為觀光勝地,每年吸引了超過五十萬的旅客,若你也深愛莫內畫作,那可別落後腳步了!
The Palace of Westminster--《陽光穿過的國會大廈》系列,克勞德‧莫內
莫內定居吉維尼的同時,曾數次拜訪倫敦,旅途中,他繪製了25幅英國國會大廈(The Palace of Westminster),只為實驗性地記錄天空與泰唔士河的光線變化,此舉也直接應證了畫家的名言--我無可救藥地著迷於色彩,它是我的喜悅,我的痛苦。
據傳,莫內當時作畫的場所位於聖湯瑪斯醫院(St. Thomas Hospital)的二樓露台,雖然如今已難以站在同個地點遙望英國下議院,不過根據河岸以及橋樑輪廓大致推測後可以見得,這片景致確實與莫內的畫作相當吻合。
Maison Fournaise--《船上的午宴》,皮耶-奧古斯特‧雷諾瓦
《船上的午宴》(Luncheon of the Boating Party)是雷諾瓦最出名的作品之一,繼1882年於第七屆印象派畫展上展出後,這幅鉅作歷經幾世紀的讚頌,同時也為畫中場景所在地Maison Fournaise引來大量印象派畫迷。
Maison Fournaise位於巴黎西邊郊區的沙圖島(Chatou Island)上,於19世紀晚期提供船隻租借與河景用餐的服務,雷諾瓦以及其他法國畫家時常參與這項活動,此點可由《船上的午宴》看出些端倪。
然而,這間餐廳曾一度於1906年歇業,至1990年才再度開幕。如今,人們仍可在Maison Fournaise最著名的池畔陽台用餐,享受印象派獨特的美感視野。
Valhallvegen Road--《吶喊》系列,愛德華‧孟克
詭譎的橘色天空,一座大橋延伸至遠方,上面站著托著雙腮的男子,世界彷彿因其吶喊而扭曲……這是挪威畫家孟克於1893年至1910年間創作的《吶喊》系列,系列中共有四幅作品,每幅構圖與主要元素皆一致,但細看則會發現,筆觸、色彩細節與媒材皆不盡相同。
這經典的畫面源自孟克某次散步途中,正巧經過一處峽灣,此時夕陽西斜,天色血紅一片,這片景色彷彿大自然的吶喊,對疲憊不堪的他造成巨大的衝擊與印象,也因此催生了這系列世界著名畫作。
大多人相信,當年孟克行經的路徑便是今日的Valhallvegen Road,從欄杆一側望去,可發現底下的城鎮及峽灣海岸,與畫作不謀而合。
Dibble House--《美式歌德》,格蘭特‧伍德
1930年,畫家格蘭特‧伍德創造了《美式歌德》(American Gothic),其不僅是美國藝術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甚至可與《吶喊》、《蒙娜麗莎》並列為人們公認的文化標誌。
《美式歌德》畫面主體為一對看似古怪、暴躁的男女,一棟白色小屋靜靜矗立背後,然而其新歌德式窗戶搶眼程度卻不亞於前方兩位人物。有趣的是,多數人認為是夫妻的主角們,實際上是參考伍德的妹妹及牙醫所繪製的。
Dibble House取名靈感源自小屋的第一位主人Charles Dibble,現今這棟典雅的房舍已被列入美國國定古蹟的名單中,並設有博物館及旅客服務處,甚至提供道具出借服務,讓畫迷們也能拍出屬於自己的「美式歌德照」!
Text/Carol Chien
Via/MY MODERN M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