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聖梵谷、莫內的謬思之地!八個真實存在的畫中秘境

你也曾夢想走入名畫之中嗎?八個真實存在的畫中秘境,朝聖著名畫家曾經的謬思之地!1

傳播媒體發達的今日,促成許多影劇與影迷的產生,而許多取景處也成為粉絲朝聖的熱門景點。但同樣的情形也出梵谷、 塞尚、莫內、雷諾瓦、孟克、伍德等藝術家舉世聞名的現代藝術畫作當中。

 

這些地點從百年前便吸引了大畫家們的目光,促成了這些家喻戶曉的經典名畫,如今,先人早已逝去,但他們的作品不曾凋零,其畫中世界也仍存在於世上。拜訪那些既遙遠又熟悉的場景,成為後世憧憬與憑弔的另一選擇。

 

Le Café La Nuit--《夜晚露天咖啡座》,文森‧梵谷

Le Café La Nuit--《夜晚露天咖啡座》,文森‧梵谷

1888年,印象派畫家梵谷來到了南法「亞爾(Arles)」,這座繽紛多彩的小鎮,催生了梵谷一生中最知名的幾幅畫作,其中一幅正是《夜晚露天咖啡座》(Café Terrace at Night)。

 

初秋的夜晚,熠熠星空下,論壇廣場邊的露天咖啡座,人們三五成群,溫暖的黃色燈光灑落每一寸街道,悠閒自在令人心生嚮往……如今,只要走訪這間咖啡廳,你也可以站在當年梵谷作畫的角度看世界。

 

Atelier Cézanne--《靜物》系列,保羅‧塞尚

Atelier Cézanne--《靜物》系列,保羅‧塞尚

就如同梵谷,塞尚一樣在南法找到靈感來源,不同的是,塞尚是個土生土長的南法人,其大半人生皆於普羅旺斯度過。他將一間舊農舍改造成個人工作室,並持續於此創作,知名作品包括《愛神石膏像》(Still Life with Plaster Cupid)等。

 

如今,Atelier Cézanne保存了塞尚使用的家具與擺設,曾在靜物畫中出現過的「明星們」也仍定居於此。這間位於山丘上,美景盡收眼底的工作室,不僅是畫家的摯愛,更是畫迷們必來的聖地。

 

Terrain des Peintres--《聖維克多山》系列,保羅‧塞尚

Terrain des Peintres--《聖維克多山》系列,保羅‧塞尚

當你來到普羅旺斯,除了Atelier Cézanne外,也千萬別錯過一公里外的Terrain des Peintres,從這座被塞尚拜訪無數次的公園可以遙望聖維克多山,這一場景也被捕捉在其至少30幅《聖維克多山》系列中,其以色彩、筆觸與構圖最為人稱頌,也因此成為塞尚一生中最知名的畫作。

 

如今,為了讓朝聖的旅客更容易找到畫家的私房景點,其路徑已被規畫為「Cézanne Trail」,只要依循此路,便可享受塞尚最愛的美景。

 

Monet's Garden in Giverny--《睡蓮和日本橋》系列,克勞德‧莫內

Monet's Garden in Giverny--《睡蓮和日本橋》系列,克勞德‧莫內

這次,我們將鏡頭切到北法吉維尼(Giverny),印象派大師莫內於1883年搬遷至此,而為眾人所愛的水上花園系列畫作正是在這裡問世。

 

茂密的柳枝垂於池畔,四季盛開的花卉與中央的蓮塘,一座綠色日本橋橫越其上,莫內以此庭院風光繪製了250幅《睡蓮》以及12幅《日本橋》,此外,他對花卉的熱愛甚至驅使他說出「我的心將永繫吉維尼」的名言。

 

這座舉世聞名的花園同時也是莫內故居,內部一併裝飾有莫內生前收藏、為數眾多的日本浮世繪版畫,作為觀光勝地,每年吸引了超過五十萬的旅客,若你也深愛莫內畫作,那可別落後腳步了!

 

The Palace of Westminster--《陽光穿過的國會大廈》系列,克勞德‧莫內

The Palace of Westminster--《陽光穿過的國會大廈》系列,克勞德‧莫內

莫內定居吉維尼的同時,曾數次拜訪倫敦,旅途中,他繪製了25幅英國國會大廈(The Palace of Westminster),只為實驗性地記錄天空與泰唔士河的光線變化,此舉也直接應證了畫家的名言--我無可救藥地著迷於色彩,它是我的喜悅,我的痛苦。

 

據傳,莫內當時作畫的場所位於聖湯瑪斯醫院(St. Thomas Hospital)的二樓露台,雖然如今已難以站在同個地點遙望英國下議院,不過根據河岸以及橋樑輪廓大致推測後可以見得,這片景致確實與莫內的畫作相當吻合。

 

Maison Fournaise--《船上的午宴》,皮耶-奧古斯特‧雷諾瓦

Maison Fournaise--《船上的午宴》,皮耶-奧古斯特‧雷諾瓦

《船上的午宴》(Luncheon of the Boating Party)是雷諾瓦最出名的作品之一,繼1882年於第七屆印象派畫展上展出後,這幅鉅作歷經幾世紀的讚頌,同時也為畫中場景所在地Maison Fournaise引來大量印象派畫迷。

 

Maison Fournaise位於巴黎西邊郊區的沙圖島(Chatou Island)上,於19世紀晚期提供船隻租借與河景用餐的服務,雷諾瓦以及其他法國畫家時常參與這項活動,此點可由《船上的午宴》看出些端倪。

 

然而,這間餐廳曾一度於1906年歇業,至1990年才再度開幕。如今,人們仍可在Maison Fournaise最著名的池畔陽台用餐,享受印象派獨特的美感視野。

 

Valhallvegen Road--《吶喊》系列,愛德華‧孟克

Valhallvegen Road--《吶喊》系列,愛德華‧孟克

詭譎的橘色天空,一座大橋延伸至遠方,上面站著托著雙腮的男子,世界彷彿因其吶喊而扭曲……這是挪威畫家孟克於1893年至1910年間創作的《吶喊》系列,系列中共有四幅作品,每幅構圖與主要元素皆一致,但細看則會發現,筆觸、色彩細節與媒材皆不盡相同。

 

這經典的畫面源自孟克某次散步途中,正巧經過一處峽灣,此時夕陽西斜,天色血紅一片,這片景色彷彿大自然的吶喊,對疲憊不堪的他造成巨大的衝擊與印象,也因此催生了這系列世界著名畫作。

 

大多人相信,當年孟克行經的路徑便是今日的Valhallvegen Road,從欄杆一側望去,可發現底下的城鎮及峽灣海岸,與畫作不謀而合。

 

Dibble House--《美式歌德》,格蘭特‧伍德

Dibble House--《美式歌德》,格蘭特‧伍德

1930年,畫家格蘭特‧伍德創造了《美式歌德》(American Gothic),其不僅是美國藝術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甚至可與《吶喊》、《蒙娜麗莎》並列為人們公認的文化標誌。

 

《美式歌德》畫面主體為一對看似古怪、暴躁的男女,一棟白色小屋靜靜矗立背後,然而其新歌德式窗戶搶眼程度卻不亞於前方兩位人物。有趣的是,多數人認為是夫妻的主角們,實際上是參考伍德的妹妹及牙醫所繪製的。

 

Dibble House取名靈感源自小屋的第一位主人Charles Dibble,現今這棟典雅的房舍已被列入美國國定古蹟的名單中,並設有博物館及旅客服務處,甚至提供道具出借服務,讓畫迷們也能拍出屬於自己的「美式歌德照」!

 

Text/Carol Chien

Via/MY MODERN MET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4文博會前進臺南!展現寶島文創百面,文化策展與品牌商展如何並重?專訪總策展人羅健毓、商展總監黃昱禎

2024文博會前進臺南!展現寶島文創百面,文化策展與品牌商展如何並重?專訪總策展人羅健毓、商展總監黃昱禎

自2010年開始,由文化部主辦、一年一度的臺灣文化創意博覽會(以下簡稱文博會),是臺灣為發掘創作新秀、讓創意變現所舉辦最具代表性的文創博覽會。而今年的文博會充滿挑戰,第一是因為移師臺南,兩大展會需共用大臺南會展中心的空間,第二是籌辦執行期僅有半年。La Vie 特別專訪總策展人羅健毓與商展總監黃昱禎(Apple),聊聊在巨大時間壓力之下,文化策展與品牌商展兩大展會如何做到內外呼應,成功將此屆主題《寶島百面》(pó-tó pah-bīn)精神完整演繹,貫穿整個會場空間與活動內容。

對於年年舉辦的大型會展,大眾自然會有更高的期待,特別是文博今年首次在臺南登場,羅健毓直言,「這次辦在臺南其實很像回到最一開始舉辦文博會的狀態,也是第一次在整個策展執行團隊裡設立『商展總監』一職。」她邀請曾策劃大型插畫博覽會的Apple擔綱,「從一開始我們就建立了良好的共識,可以說是一拍即合,緊密聯繫與 開會也更加確定彼此的默契來源:皆希望商展、文化策展並重,攜手創造新型態的會展!」

展覽的大主題《寶島百面》確實同時展示了雙方的特色——「百面」從臺語發音「pah-bīn」來看,意為「百分之百、充滿信心」的絕對肯定,站在商業品牌經營的角度就是指品質優良的「掛保證」;而從華文字面來看,則可視為「寶島充滿百變的多樣性」,其「多樣性」的構成,不僅是文化上,更是IP創意、文創品牌的多元蓬勃。

(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主視覺設計由臺南新銳設計團隊「毛毛雨設計」操刀,以3個臺南代表性歷 史場域及文化資產:孔廟、傳統工藝金銀細工、後壁崁頂特有無形文化資產射火馬,轉化為視覺圖形輪廓,讓大眾更 了解在地民俗文化。(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文化策展分為「那聽那行」、「那看那記」、「那會按呢」3大子題區塊,分別以歷史走讀、記錄展示、展演論壇3種方式呈現,藉由不同的策展形式,突破會展中心空間的侷限。

商展策劃也呼應了文化策展內容,同樣呼應寶島百面,從各參展品牌論述將其分為寶島氣味、寶島色彩、寶島韌性、寶島原生與寶島工藝。Apple分享,「在評選深入瞭解各品牌的過程裡,發現許多品牌的內涵樣貌都讓我們驚豔不已,像在『寶島氣味』這區中的郁郁、Take a Snooze瞇一下,都是以臺灣在地的氣味作為發想設計,如臺灣茶、臺灣特有種植物等,透過香氛讓全世界更認識屬於臺灣特有的島嶼氣息。」

(圖片提供:研石造物)
「寶島韌性」展區中來自花蓮的研石造物,以石材產品詮釋不同面貌的大地美學。(圖片提供:研石造物)
工藝品牌木子到森,以木材結合羊毛氈、紙漿等媒材,製作生活器物傳遞 溫暖。(圖片提供:木子到森)
工藝品牌木子到森,以木材結合羊毛氈、紙漿等媒材,製作生活器物傳遞 溫暖。(圖片提供:木子到森)

將展場限制化為亮點 文化與品牌環環相扣

但文化策展與商展的組成與需求很不一樣,過去的展區皆是壁壘分明,這次彼此之間如何協商融合?羅健毓解釋,「會展中心一樓場域主要留給參展的品牌們, 我們讓文化策展走進商展,消化商展難以使用的空間。」Apple 回應,「雖然商展籌劃是從外到內,先廣發徵件再謹慎評選,和文化策展是從核心概念開始再輻射出去的策展方式截然不同,但在以『服務』為前提的共識之 下,將兩者的願景和資源整合為 一的過程其實相當過癮。」

(圖片提供:郁郁)
「寶島氣味」展區中的郁郁,以臺灣茶、山林的氣味為發想,調配出一系列臺灣特有的香氛產品。(圖片提供:郁郁)
香氛品牌山霧以 「將山林的療癒帶回生活」的理念,打造療癒系的香氛商品。(圖片提供:山霧)
香氛品牌山霧以 「將山林的療癒帶回生活」的理念,打造療癒系的香氛商品。(圖片提供:山霧)

Apple形容這次只有一個大展場,觀展的體驗像是跳進兔子洞,無法預期下一步會出現什麼!這屆商展有近550個參展品牌,攤位數接近700個之多,逛完全部的攤位,也如同看到了當代臺灣文創的輪廓。

而包夾於其中的文化策展「那看那記」一樓的展區之一,即以近年常與藝文領域聯手創作的東和鋼鐵,和同樣從臺南出發、外銷歐洲的源源鋼藝,兩個家族三代人的故事為例,論述世代之間的對話、拉扯至最終的融合,是臺灣在地品牌代代傳承、面臨轉型時,不可忽視的過程。展區現場兩品牌共同以鋼的材質特性,打造文化策展在商展的呈現:一座6公尺高的裝置藝術,正好點亮了商展鮮少運用到的挑高空間處,成為展場的一大焦點。

東和鋼鐵將攜手源源鋼藝,在文博會現場創作6公尺高的裝置藝術。(圖片提供:東和鋼鐵文化基金會)
東和鋼鐵將攜手源源鋼藝,在文博會現場創作6公尺高的裝置藝術。(圖片提供:東和鋼鐵文化基金會)
(圖片提供:源源鋼藝)
「臺南起家厝」專區中的源源鋼藝,品牌三代傳承,為愛喝飲料的臺灣人創造了隱藏式吸管杯。(圖片提供:源源鋼藝)

一樓的另一區則以「價值的追求」為題,緊扣臺南為臺灣民主聖地,「我們用報業的經營、報紙的標題,讓大家快速意識到臺灣人所擁有的發聲的自由,即使站在不同立場,這些聲音,都能為未來的臺灣帶來力量。」羅健毓說明,這也正好很符合商展百家爭鳴,匯集人潮與各種講話聲響的場域特色。

博仁堂參與「那看那記」展區展出,圖為博仁堂的手抄醫書。(圖片提供:博仁堂)
博仁堂參與「那看那記」展區展出,圖為博仁堂的手抄醫書。(圖片提供:博仁堂)

越往場館裡面走,驚喜也越是湧現,三樓有以臺南的奇美博物館、千畦種子博物館、土星工作室的案例,探討人們如何定義臺灣人、如何產生「認同感」的議題展區。最後讓觀展者不知不覺就走上了棒球場的投手丘和時尚伸展台長長的Runway,「當聚光燈一盞盞接連打在身上,迎面而來的螢幕播放著所有文化策展和商展IP、品牌的影像,你彷彿化身舞台上的主角,也成為了寶島百面中的一個面向。」

印花設計品牌什物 a kind of café,以富有風格的印花插畫應用在織品配件中。(圖片提供:什物 a kind of café)
印花設計品牌什物 a kind of café,以富有風格的印花插畫應用在織品配件中。(圖片提供:什物 a kind of café)
(圖片提供:明順玻璃行)
「寶島韌性」展區中的明順玻璃行,運用傳統壓花玻璃的再生再製,串聯 世代共同回憶。(圖片提供:明順玻璃行)

走讀路線遍及大臺南 限定插畫與表演接連登場

當然驚喜不僅在室內展場,「那聽那行」將展區延伸至整個城市中,「我們希望將臺南歷史變得更生活化跟常民化,和風尚旅行合作,以走讀路線帶大家實際走入歷史空間。10條路線以沙崙車站為軸線,延伸到整個大臺南,以曾文溪為界的『溪南』、『溪北』區域,主題還有糖業、水文、文學、飲 食等,非常豐富。」

行動歷史教室沒有時間場次的限制,有專家錄製數位導讀歷史背景故事,並為了鼓勵民眾多走訪不同地區,特別邀請「國插」馬來貘為10條路線中的10個場景,繪製一組全新的插圖,走到特定地點就能透過手機App蒐集限定款插畫。

(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那會按呢」的展演組合也十分有看點,文博期間會有一台moving stage在臺南市區趴趴走宣傳,到了表演時間,便停在會場外化身鐵獅玉玲瓏、兩大變裝皇后家族競賽的演出舞台。

在會場外還會搭架兩座高塔,屆時將由 Slackline Formosa臺灣專業走繩團隊的創辦人吳冠緯(也是國際走繩競賽的評審長)表演高空走繩。更有一樓商展的大小舞台請品牌談授權、IP創作者分享斜槓多元身分的經營,與三樓的常民文化論壇講座,如此精彩的節目,讓羅健毓與Apple都直呼如果只來參加一天太可惜了!她們都建議大家起碼連來兩天,「第一天早上就先到喜愛的IP攤位抽號碼牌,接著悠閒地逛文化策展,傍晚去品嚐在地小吃,最後再去大臺南展區。另一天白天跑走讀路線,晚上跑酒吧!」

戶外百面之城模擬圖。(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文化製造機」模擬圖。(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羅健毓

現任宜東文化創辦人兼執行長。擅長以「敘事研究」入題,結合當代藝術的視覺創作為展示手法,連結物件與當下的記憶;透過議題轉化創造出新的脈絡,不只活化了既有物件,也讓觀眾心中對議題產生新的生命投射,開創議題策展的多元面向。同時熟稔於在地文化特色與藝術展演的結合,透過節慶行銷與異業合作的專長,協助藝術創作者面對國際,帶動城市與地方的連結。

(圖片提供:黃昱禎)
(圖片提供:黃昱禎)

黃昱禎

BOMBOM Co., 負責人。過去曾在設計媒體與文創園區服務,因創立藝文刊物《點讀華山》而步入插畫這個美好的領域,至今個人身分持續以各式顧問服務與活動策畫等方式,鼓勵創作者突破,陪伴創作者成長。BOMBOM Co.,團隊除韓國品牌代理與臺灣插畫家經紀業務外,同時經營一家藝文咖啡館 cafe BOMBOM,每個月與不同的插畫家合作主題展覽,以點、線、面的方式串聯臺灣圖像的各種美好。

文|黃阡卉
圖片提供|宜東文化、山霧、什物a kind of café、郁郁、木子到森、博仁堂、研石造物、明順玻璃行、源源鋼藝、東和鋼鐵文化基金會、黃昱禎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8月號《現代遊牧在路上》

羅馬尼亞藝術家伊萬・德・莫伊沙個展!《相會於生命之始》展出30幅新作,從風景畫洞察生死詰問

羅馬尼亞藝術家伊萬・德・莫伊沙個展!《相會於生命之始》展出30幅新作,從風景畫洞察生死詰問

羅馬尼亞藝術家伊萬・德・莫伊沙(Ioan De Moisa)個展《相會於生命之始》(Gathering at the Beginning of Life)於台北安卓藝術登場,展出其30幅近期創作的繪畫。他以自然景色為題,延伸出生命哲學、戰爭局勢等議題,對人與自然提出永恆答問。

羅馬尼亞藝術家伊萬・德・莫伊沙個展!《相會於生命之始》展出30幅新作,從風景畫洞察生死詰問
伊萬・德・莫伊沙(Ioan De Moisa)個展《相會於生命之始》於台北安卓藝術登場。(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誰是伊萬・德・莫伊沙?

伊萬・德・莫伊沙來自羅馬尼亞的特蘭西瓦尼亞,目前居住並工作於克盧日-納波卡。他的作品主要以風景與人物群像為主題,探討人與自然的交互關係。莫伊沙的風景畫雖然具備明顯的地理特徵,但其實隱喻著人類生命經歷的內在片段,成為他「自我探索」的起點。

羅馬尼亞藝術家伊萬・德・莫伊沙個展!《相會於生命之始》展出30幅新作,從風景畫洞察生死詰問
伊萬・德・莫伊沙。(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莫伊沙的作品充滿情感,強調圖像背後的意涵多於表面的結構,期望透過繪畫步入精神領域,如同高更般地對生命提出永恆的詰問:「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我們將往何處去?」這些問題貫穿於他每一件作品之中,深刻反映了他的藝術哲學。近年來,莫伊沙旅居印尼峇厘島和非洲多國,創作一系列粉彩與水彩作品,如同日記般記錄著他的異國行旅,與他在克盧日畫室完成的大幅繪畫形成一種相互依存、發展的互文關係。

羅馬尼亞藝術家伊萬・德・莫伊沙個展!《相會於生命之始》展出30幅新作,從風景畫洞察生死詰問
莫伊沙期望透過繪畫步入精神領域,強調圖像背後的意涵多於表面的結構。(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羅馬尼亞藝術家伊萬・德・莫伊沙個展!《相會於生命之始》展出30幅新作,從風景畫洞察生死詰問
近來莫伊沙旅居印尼和非洲多國,創作一系列粉彩與水彩作品,如同日記般記錄著他的異國行旅。(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告別》:寒冬景象隱喻反戰意識

莫伊沙的作品經常描繪冬季景觀或海洋,這些畫作中孤獨的身影和結伴同行的旅人意象時常出現。對他而言,冬日雪景和海洋所散發的無限延伸感,象徵著一切事物的消融與隱沒。

羅馬尼亞藝術家伊萬・德・莫伊沙個展!《相會於生命之始》展出30幅新作,從風景畫洞察生死詰問
莫伊沙的作品經常描繪冬季景觀或海洋,這些畫作中孤獨的身影和結伴同行的旅人意象時常出現。(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羅馬尼亞藝術家伊萬・德・莫伊沙個展!《相會於生命之始》展出30幅新作,從風景畫洞察生死詰問
冬日雪景和海洋所散發的無限延伸感,對藝術家而言象徵著一切事物的消融與隱沒。(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2024年的新作《告別》捕捉了冬日雪地上兩人行走的蕭瑟景象,畫面中枯木在冷風吹拂下與烏雲壟罩的天空形成了一種感性的對話。

羅馬尼亞藝術家伊萬・德・莫伊沙個展!《相會於生命之始》展出30幅新作,從風景畫洞察生死詰問
《告別》(Farewell)。(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這幅風景畫不僅描繪了特蘭西瓦尼亞典型的嚴冬,也隱喻了羅馬尼亞與烏克蘭接壤地區進行中的戰爭局勢,向所有因戰爭被迫離開家園的人們致敬。畫面右下方未被白雪覆蓋的土地與其上的枝葉,透露出大自然的生機,或許也象徵著人類世界不滅的曙光。

《生命樹》:引用傳統習俗訴說生死循環

另一幅新作《生命樹》更精確地傳達了莫伊沙一直強調的主題:「生與死是一場永無止境的循環。」畫中一名男子虛弱地倚靠在一棵花朵盛開的樹幹上,臉龐幾乎消融其中。

羅馬尼亞藝術家伊萬・德・莫伊沙個展!《相會於生命之始》展出30幅新作,從風景畫洞察生死詰問
《生命樹》(The Tree of Life)。(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黑白炭筆與藍色粉彩的筆觸,流露出一股靜謐的詩意,象徵著死亡的寧靜與美麗。在羅馬尼亞的傳統習俗中,人們會在冬季末尾焚燒枯萎的植被,以創造孕育新生的沃土。隨著春天的來臨,自然奏響了重生的交響曲,冬日的殘跡也在死亡的火焰中消逝。透過這個儀式,我們能夠領悟到死亡最終是在宣告生命本身的永恆本質。

羅馬尼亞藝術家伊萬・德・莫伊沙個展!《相會於生命之始》展出30幅新作,從風景畫洞察生死詰問
《相會於生命之始》展覽現場。(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羅馬尼亞藝術家伊萬・德・莫伊沙個展!《相會於生命之始》展出30幅新作,從風景畫洞察生死詰問
《相會於生命之始》展覽現場。(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伊萬・德・莫伊沙《相會於生命之始》

展覽日期|2024年8月9日-2024年9月12日

展覽地點|安卓藝術(台北市內湖區文湖街20號1樓)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