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夢想著繪畫,我畫我的夢想。 I dream of painting and then I paint my dream.
半個世紀以前,電影《梵谷傳》(Lust for Life)率先通過大銀幕揭開文森梵谷(Vincent Van Gogh)這位傳奇畫家的創作故事,從此,滿臉愁容卻總能帶給世人美好想像的梵谷,成了影響近代藝術界最深,也最常被提起的大畫家之一。
短短37年的生命歲月,繪畫只佔據梵谷終其一生不過三分之一,然而這十年卻成就了他璀璨又悲愴的人生故事。關於梵谷最終的創作歲月,無論是他與好友高更之間的愛恨情仇、南法小鎮阿爾勒(Arles)的鄉村美景還是他那看似瘋癲割下自己左耳的行徑,相信對藝術稍有涉略的朋友必然不會感到太陌生,但梵谷究竟在什麼情況下割耳,抑或是真的朝自己胸口開槍自殺身亡,儼然成了藝術史上最大懸案。再沒有別的藝術家像梵谷一樣,擁有這麼多的戲劇性傳說,關於他的真實樣貌,人人眾說紛紜,有人描述他為殉道者、是好色之徒、無所事事的傢伙、既是瘋子也是天才。
繼去年以探詢梵谷死亡後真相為故事背景的動畫電影《梵谷:星夜之謎》(Loving Vincent)後,甫拿下2018第75屆威尼斯影展最佳男主角殊榮的電影《梵谷:在永恆之門》(At Eternity’s Gate),同樣以梵谷作為故事主人翁,聚焦他人生中創作的顛峰期,並用詩意唯美的畫面,細細闡述這位大藝術家的美麗與哀愁。
選擇名畫《永恆之門》(Op de drempel van de eeuwigheid,或稱《悲痛的老人》)作為片名,清楚揭示了這部帶著灰色掉的電影走向,故事深刻著墨了梵谷在聖雷米精神病院時的階段,引領觀眾探索梵谷那段迎來人生黑暗幽微,卻邁向創作高峰的矛盾時期,雖然以鼎鼎大名的梵谷為主角,但導演Julian Schnabel不將電影本身視為一部傳記片,而僅是一部在既有真實故事框架下,自身對這名藝術巨擘的藝術想像,「電影裡的梵谷形象是來自於我本身對於其繪畫作品的個人化回應,除了人們已經知曉的那些,我們更想多加描繪梵谷與那些名畫、光影和人生間的連結。」。
而扮演梵谷的威廉達佛(William Dafoe),即使真實年紀似乎與梵谷不符,然而他的精湛表現依舊獲得好評,甚至摘下威尼斯影帝殊榮,為自己40年來的從影生涯,迎來了另一高峰,「有時候他人會說我瘋了,但瘋狂正是最棒的藝術」預告裡的梵谷如此說道。
《梵谷:在永恆之門》描述1886年年梵谷移居法國後,在阿爾勒與瓦茲河畔奧維(Auvers-sur-Oise) 度過的時光,英國男星魯伯特佛列德(Rupert Friend)出演梵谷弟弟西奧,奧斯卡伊薩克(Oscar Isaac)則詮釋畫家高更,丹麥男星麥斯米克森(Mads Mikkelsen)則出演牧師一角。
《梵谷:在永恆之門》聚焦於一代印象派巨匠文森梵谷自殺前的最後時光,走進一位儘管被懷疑訕笑、病魔纏身,仍創作出許多震撼人心、舉世所愛藝術作品的畫家的心靈與世界。這不是一部解剖式的傳記電影,而更像是基於梵谷的書信、他生命中的重大事件,所呈現出的事實、傳聞,以及那些清明時刻創造的吉光片羽。電影台灣已有片商代理。
Text:Ian 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