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時尚產業超過30餘年,經常被外界問到的一個問題,就是「時尚」是什麼?於我而言,時尚分為產業面與生活文化面,從後者延伸,時尚是承襲自生活中發展而來的脈絡,當時當代的生活與歷史背景所發展出的風尚趨勢便可謂之時尚。好比時下消費者較以往更追求功能性與機能性,便是一種眾人共享的生活氛圍。每回當我置身於巴黎、米蘭考察時裝周及採購,總能深刻感受到那些城市承載了累積數百年底蘊豐厚的文化能量,特別在服裝設計這個領域尤其令我感動。像巴黎就有多所開設時裝設計、製版、染織藝術等設計專業的學校,著名的諸如SB、JB、ESMOD、LISAA等,足可見一個國家對藝術和時尚的投入和支持。
時裝產業的分工體系愈精細,愈能形成文化。在台灣,受到政經政策的影響,除了面臨紡織廠的外移,還因電子商務興起,巨幅改變消費者購物習慣,便捷與跨境造成了物流模式轉變及價格的透明競爭,傳統工業的製造模式與企業的經營管理皆面臨尋找新的出路與方法。
自2005年起紡織品取消了貿易限額,台灣的服裝廠面臨巨大壓力,從研究數據顯示,在高階的時尚精品市場,國產品牌幾乎佔不到一成業績;在中低價服飾市場,來自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品牌佔據大餅,使國產品牌漸成弱勢,但也因此刺激轉型,令許多企業積極朝時尚路線打造品牌。然而時尚產業的商品競爭大與變化節奏快,並非只是企業拿出資金或政府配套政策即可,美學基礎、材料研發、商品設計以及市場行銷在競爭的環節中,扮演著決勝千里的角色,必須爭取優秀的人才投入。
心切於推動文字藝術的當代藝術家董陽孜看到了文化即是時尚業的核心,在這個愈國際愈在地的年代,文化發展是當務之急。董陽孜曾為時尚下了一個註解,「時尚,就是別苗頭!」一語道出時尚既是充滿角力的,也對「何為台灣的時尚語言」有了深刻的提問。拿傳簡訊來說,很多人會簡繁體交雜外,搭配火星文或甚至一鍵表情圖像,只要可以溝通,甚麼文都用。但也只有人在異鄉,方能體會那一筆一劃寫下來的,才是我們的文化。
站在世界的角度來看,文字就是文化的力量。是以董陽孜老師堅持鼓勵新一代還願意留在台灣發展時裝創作的服裝設計師們,透過跨域合作,一齊找出文字藝術結合時尚設計的可能,靠自己的一雙手創作出自己的文化。
團團文創延續喜事國際時尚集團累積20餘年的品牌經驗與國際視野,秉承對藝術的熱愛,經由策略性的組織管理與動員,與自在工作室共同策畫讀衣III,延續「讀衣」的文化使命。萬分期許年輕一輩從「讀衣」找到與自己內心相應的語彙和能量,用「手」把夢想做出來!
文字/馮亞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