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如何用設計打選戰?設計人解密1998台北市長選舉廣告創意設計!

馬英九競選廣告「馬之內在」

從1998年馬英九競選廣告到扁帽的誕生,9月號La Vie專訪了廣告創意人胡珮玟、文宣企製水瓶鯨魚,從經典政治廣告物,解密政治設計背後的創意設計力量!

 

1998年 馬英九競選廣告/專訪廣告創意人胡珮玟

「20年可以發生太多事了,足以讓一個人大起大落。」近年淡出廣告圈的資深創意人胡珮玟接受採訪,是本次封面故事中的一大驚喜。她所參與的1998年台北市長選舉是台灣民主政治發展的重要轉捩點,此役對壘的國、民兩黨兩位候選人在往後10年內成為前後任的中華民國總統,深深地影響千禧年後的台灣政局。在台灣創意與廣告的發展上,這一役也是輝煌的一頁,在兩大黨均由知名的廣告人、創意人來操刀文宣攻勢之下,第一次有候選人推出完整的周邊商品,甚至造成搶購風潮;面對浩大的廣告文宣攻勢,初次參選的對手竟能後來居上,胡珮玟就是當時贏下選戰的重要文案旗手。

 

賣人品也戰人品

強化馬迷心中嚮往的人格特質「巧為凸顯候選人的人格特質」需要的是戰術精準與手段高明,最經典的案例當屬「馬之內在」這篇廣告。「當年陳水扁和馬英九都是政治明星,很多人希望自己的孩子或丈夫『像』馬英九,卻不會有人這樣談陳水扁。」胡珮玟的分析非常獨到,「像馬英九」即成為了後來系列廣告的主要insight(消費者洞察),「『馬之內在』是一個自我介紹,我們用一匹馬來介紹另一匹馬,這兩匹馬怎麼對談?tone and manner(語調和態度)很關鍵。」
 

孫大偉想出用一匹馬來介紹馬英九的點子,胡珮玟再將馬英九引人感興趣的事蹟、人格特質等等放進這個有趣的敘事架構,例如為人熟知的肅貪政績是「路遙知馬力」、經年累月默默捐血則展現他的「血性」,甚至用「馬賽克」處理的生殖器部位,來帶出馬英九從未鬧出緋聞的清新特質。這個自我陳述,既非無中生有,也不是自吹自擂,一掃過去國民黨在宣傳上給人保守、樣板的印象,再加上手寫字體的標題,沒有任何攻擊性,又能傳達出一種幽默實在的意趣。

 

進入選戰中期,馬團隊在廣告上陳述政見,其中包含「願景」系列,這系列在表達上較為感性,將著名的國際都市地景如巴黎鐵塔、紐約自由女神像以浮水印的方式作為襯底,主圖為馬英九的慢跑照,再搭配手寫鋼筆字體來陳述「將台北市建設為國際級都市的願景」,看起來有如一張張明信片。這個意象無疑很能令人聯想到馬英九留學海外的高材生形象。

 

投票前夕需要強力催票,馬團隊推出一張從版面到文案都極為簡單的廣告,寫著:「台北市青少年的舉止行為喜歡學市長 所以今天請你務必去投票 為我們的孩子選個好榜樣」,這幾乎是將馬英九競選系列廣告最重要的潛台詞直接講出來,然而好廣告不會是大白話,字面上講「青少年」,事實上是要引起「身為父母的中年人」的「典範焦慮」。沒說要選誰,卻暗示著「別讓不足為典範的人勝選」。不需要聲嘶力竭、用詞煽情,這系列廣告成為了台灣政治廣告史上最好的示範之一。

 

1998年 扁帽的誕生/專訪文宣企製水瓶鯨魚

說起台灣政治史上熱銷的icon商品,1998年在台北市長選戰中誕生的墨綠色毛線帽──扁帽,絕對是經典之作。而扁帽與扁帽工廠所帶來的搶購熱潮與文化影響力,不僅止於北市,甚至一路延燒全台,並在2000年總統大選中繼續發酵。知名導演陳國富也曾在《啊!扁帽》一書中作出評論:「扁帽,是台灣很多、很多年的選舉以來,唯一不醜的東西,甚至可以說,有一點美麗。」

 

「那時候覺得競選周邊商品都不太賞心悅目,所以當羅文嘉邀約時,我也就答應了試試看」,當時身為陳水扁競選創意小組靈魂人物的水瓶鯨魚(以下簡稱水瓶),回憶起加入初衷。而在那之前的1996年總統大選,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公民直選,每個政黨開始摸索如何與人民溝通,以黨徽顏色設計文宣、製作標語看板等等,可說是大規模政治設計起始。當時任職於唱片公司的她,基於好玩,甚至改編起政黨的選舉口號,例如將新黨的「最亂的時代,最好的選擇」改編為豬頭皮專輯文案「最亂的時代,最好的音樂」。然而,做唱片行銷與做選舉宣傳似乎有那麼點相通,都是操作「人」的市場,於是在1998年的台北市長選舉,她把做唱片宣傳的邏輯套用在選舉文宣上,希望以唱片界的美感去「美化」那場選舉。

 

網路字、政黨綠、年輕人 扁帽掀起旋風

當年主導文宣操作的羅文嘉把青年競選總部定調為這場選舉的「第二品牌」,品牌名稱要怎麼取?動腦會議中從一開始仿照美國特種「綠扁帽部隊」,一路延伸成製作一頂真正的綠扁帽讓年輕人戴上,「扁帽一族」於是定調,至於款式、顏色、logo,就交由水瓶與夥伴們自行發揮。如同包裝歌手般,連木村拓哉都在雜誌中戴著拍照的毛線帽成為不二選擇,當年的CASIO電子錶所浮現的絢麗英文數字也在網路熱潮下成為扁帽「a-Bian」logo字體,旁邊戴著帽子的小橘人,則是以綠色對比色─橘色呈現,一頂全然跳脫候選人形象的周邊商品就這麼震撼而生,後續的搶購熱潮更是始料未及。

 

扁帽的誕生算是平順,但顏色的定調卻出現了一些波折,「很多人忌諱戴綠帽,執行的過程中被非常多人質疑,但變品牌的時候就沒人在意是綠色的。」扁帽墨綠色的形象深植人心,恐怕很少人記得它曾經出過灰色版本,水瓶憶起這段過往,提到商品設計時的顏色限制,紅、藍都因為與其他政黨相似而不能使用;2000年總統大選時的旗幟曾經短暫現身的橘,也因為與他黨「撞色」而曇花一現。持續關注相關政治議題的水瓶也談到,2012年後的選舉,「像是聶永真幫民進黨做的設計就沒有顏色限制,基本綠色還是在,但可以自由運用各種好看的綠,跟之前相比突破不少,設計的自由度不停在改變。」而現在,宣傳媒介從報紙、電視廣告、又加入了網路,文宣的創意更加五花八門,「但這只侷限於首長選舉,若是回到地方民代等基層,因為在電視或報紙網路的曝光率不高,又會走回比較傳統的宣傳手法,在文宣設計上就會比較死板。」

 

【完整內容請見《La Vie》2018年9月號】

 

Text|賴韋廷、張芝維
圖片|胡珮玟、AKIBO VISUAL DESIGN STUDIO、AKIBO、水瓶鯨魚

延伸閱讀

RECOMMEND

Bito操刀台北藝廊「Artemin」品牌重塑!從DNA雙螺旋造型汲取靈感,以開放態度擁抱碰撞

Bito操刀台北藝廊「Artemin」品牌重塑!從DNA雙螺旋造型汲取靈感,以開放態度擁抱碰撞

位在台北士林的「Artemin Gallery」藝廊實體空間成立一週年,邀請Bito進行品牌重塑,以創辦人之一的生物醫學背景為靈感,打造象徵DNA雙股螺旋結構的完整全新視覺識別,更延伸設計一系列周邊商品,讓藝術自然而然地走入日常生活。

Bito操刀台北藝廊「Artemin」品牌重塑!從DNA雙螺旋造型汲取靈感,以開放態度擁抱碰撞
「Artemin Gallery」藝廊實體空間成立一週年,邀請Bito進行品牌重塑。(圖片提供:Artemin)

從藝術玩具到西方當代,Artemin的誕生歷程 

Artemin Gallery以西方當代藝術為主,致力挖掘新晉藝術家,由背景迥異的Ben和Casper於2020年創立。兩人因藝術玩具收藏相識,逐漸將彼此的愛好和興趣發展成藝術平台「Artemin Store」,也於去年成立藝術交流空間「Artemin Gallery」。

Bito操刀台北藝廊「Artemin」品牌重塑!從DNA雙螺旋造型汲取靈感,以開放態度擁抱碰撞
Artemin共同創辦人Ben(右)、Casper(左)。(圖片提供:Artemin)
Bito操刀台北藝廊「Artemin」品牌重塑!從DNA雙螺旋造型汲取靈感,以開放態度擁抱碰撞
Artemin Gallery以西方當代藝術為主,由背景迥異的Ben和Casper於2020年創立。(圖片提供:Artemin)

「Artemin Store」成立之初,市場僅有非藝術專業導向的電商平台和一年兩季的拍賣會,再加上剛進入藝術市場的收藏家,不容易知道藝廊是否有經營二手交易,有可能會婉拒收藏家的要求。Ben和Casper在收藏初期,擁抱較為大眾面向的日本和韓國的當代藝術,而後逐漸將重心放在起步難度相對比較高的西方當代藝術。

Bito操刀台北藝廊「Artemin」品牌重塑!從DNA雙螺旋造型汲取靈感,以開放態度擁抱碰撞
吳東龍《Beyond the hidden隱外之境》。(圖片提供:Artemin)
Bito操刀台北藝廊「Artemin」品牌重塑!從DNA雙螺旋造型汲取靈感,以開放態度擁抱碰撞
Mirza Cizmic《The Immortal Fairy Tales of Spotless Voices》。(圖片提供:Artemin)

談到西方當代市場,Ben分享:「這對台灣(群眾)較為陌生,所以一開始找藝術家的挫折感非常嚴重,一直到2024年——也就是現在,才有心中理想的雛形。」目前Artemin除了將西方當代藝術帶進台灣,打造風格獨特的每檔展覽,今年也首度代理台灣藝術家陳玉純,預計在明年舉辦個展,另外也將開始參加國外的藝博會,與國外友好藝廊接洽外展事宜。

Bito操刀台北藝廊「Artemin」品牌重塑!從DNA雙螺旋造型汲取靈感,以開放態度擁抱碰撞
Artemin Gallery。(圖片提供:Artemin)
Bito操刀台北藝廊「Artemin」品牌重塑!從DNA雙螺旋造型汲取靈感,以開放態度擁抱碰撞
今年Artemin也首度代理台灣藝術家陳玉純,預計在明年舉辦個展。(圖片提供:Artemin)

Bito以染色體輪廓為概念,設計全新識別系統

在經營空間上有了穩定的方向後,Artemin特別邀請Bito打造屬於新世代跟跨平台的品牌形象。全新標誌以畫廊創辦人之一的生物醫學背景,從DNA雙股螺旋結構汲取靈感,由正反鏡射的「A」字母組成,搭配螺旋動態呈現,象徵Artemin不斷探索生活每刻光景和創造藝術的連結,開啟畫廊嶄新篇章。

Bito創辦人劉耕名表示:「Artemin全新視覺不僅呼應了染色體的輪廓,也以開放的態度,擁抱各種事物之間的碰撞、交流與互動。」

Bito操刀台北藝廊「Artemin」品牌重塑!從DNA雙螺旋造型汲取靈感,以開放態度擁抱碰撞
全新標誌以畫廊創辦人之一的生物醫學背景,從DNA雙股螺旋結構汲取靈感,由正反鏡射的「A」字母組成。(圖片提供:Artemin)
Bito操刀台北藝廊「Artemin」品牌重塑!從DNA雙螺旋造型汲取靈感,以開放態度擁抱碰撞
Artemin全新視覺不僅呼應了染色體的輪廓,也以開放的態度,擁抱各種事物之間的碰撞、交流與互動。(圖片提供:Artemin)

除了動靜態視覺外,Bito也以全新識別設計一系列延伸商品,包含咖啡杯、T-shirt、帽子、托特包等,讓藝廊更輕易走入日常生活。

Bito操刀台北藝廊「Artemin」品牌重塑!從DNA雙螺旋造型汲取靈感,以開放態度擁抱碰撞
除了動靜態視覺外,Bito也以全新識別設計一系列延伸商品。(圖片提供:Artemin)
Bito操刀台北藝廊「Artemin」品牌重塑!從DNA雙螺旋造型汲取靈感,以開放態度擁抱碰撞
除了動靜態視覺外,Bito也以全新識別設計一系列延伸商品。(圖片提供:Artemin)

泰國藝術家Juli Baker and Summer個展即將登場

除了換上嶄新品牌視覺外,Artemin Gallery也即將迎來泰國藝術家Juli Baker and Summer(”Phaan” Chanaradee Chatrakul Na Ayudhya)的個展《I'm not sorry for my bad handwriting》。Juli畢業於朱拉隆功大學時尚和紡織品設計主修,而後發掘自己對於繪畫的熱情,並走上藝術家之路。

對Juli來說,信件既是個人且私密的回顧,也是一種治癒方式;它不僅能傳遞情感,有時也是一個安全的秘密空間,允許自由書寫自己的思緒與感受。本次《I'm not sorry for my bad handwriting》展出的九幅作品,靈感即來自寫信的瞬間與信紙方格之間互動的感受,包含了藝術家寫給自己的信、老朋友的信、情書、在祖母葬禮上朗讀的信、寫給游擊隊女孩(Guerrilla Girls)的信、寫給政治犯的信,以及在泰國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書信等。

Bito操刀台北藝廊「Artemin」品牌重塑!從DNA雙螺旋造型汲取靈感,以開放態度擁抱碰撞
Artemin即將迎來泰國藝術家Juli Baker and Summer的個展《I'm not sorry for my bad handwriting》。(圖片提供:Artemin)

Juli Baker and Summer《I'm not sorry for my bad handwriting》

日期|2024/6/29–8/3

時間|週二到週六11:00–18:00

地點|Artemin Gallery(台北市士林區基河路251巷32號1樓)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4臺北設計獎」徵件中! 不只號召設計人打破常規,全新品牌識別更以「門」為意象,讓世界看見臺北

臺北設計獎全新品牌形象

近年來,各種設計獎項在全世界遍地開花,然而,你知道嗎?其實早在2008年時,臺北市政府便首度舉辦「臺北工業設計獎」,成為如今「臺北設計獎」的前身,也是驅動這座城市設計力發展的關鍵引擎之一。2014年,「臺北設計獎」進一步獲得「世界設計組織」(WDO)、「國際設計社團組織」(ICoD)、「國際室內建築師設計師團體聯盟」(IFI)三大國際設計組織認證,成為全臺灣唯一獲得三項國際認證的設計競賽;近年「臺北設計獎」更與德國iF設計獎跨國合作,共同攜手在國際舞台上,推廣來自台灣這座美麗之島的設計作品。

而在累積了多年能量後,邁入第17屆的「2024臺北設計獎」推出全新品牌形象,讓人看見「臺北設計獎」如何與這座城市同步進化!

從臺北五座城門發想,用設計連結世界

細看「臺北設計獎」全新品牌識別,以五個幾何形狀組成,呼應臺北城獨有的五座老城門——東門、西門、南門、北門及小南門,設計理念結合了「門」的意象及「北」字元素,巧妙呼應這座城市的歷史,更展現臺北設計獎促進創新與跨界探索的精神。

臺北設計獎
臺北設計獎全新品牌識別系統。

除了以設計連結過去與未來、台北與世界,全新「臺北設計獎」也呼喊口號「設計·不設限 『Empower Design, Beyond Limits』 」,讓「門」不是擋住彼此的框限,而是走向開放的起點,希望以此號召設計人勇敢打破常規,淋漓展現個人設計思考,以及獨特的臺北觀點。

臺北設計獎
2023臺北設計獎優選作品,「無制設計」藝術裝置《徑光》,位於松菸光復南路入口。

讓設計走向人群,也讓人看見臺北設計實力

而在推出全新品牌識別與口號之餘,為了讓來自世界的好設計,得以在最適合的項目中嶄露頭角,自2008年競賽開辦以來獎掖無數創新設計的臺北設計獎,今年也持續開出「國際競賽」及「臺北城市設計選拔」兩大項目。

國際競賽類別包含「工業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及「公共空間設計」三大類別,以作品的「商品化」和「市場性」為評選重點,不只希望好設計能實際為市場所用,造福更多人群,也期待發掘更多因應時代需求,或是發揮跨域整合力量的創意作品。至於「臺北城市設計選拔」則期待設計人以創意力解決社會、環境與生活問題,為全球永續、共融發展盡一份心力,更以充滿巧思的好設計連結臺北與世界,發揮臺北的設計影響力。

臺北設計獎
臺北設計獎鼓勵能應用設計創造市民福祉的解決方案。2023臺北設計獎金選作品,《臺北市南港區中南社會住宅》

無論是符合市場需求的優秀設計,又或是以設計之名為臺北發聲的優質作品,都別忘了報名「2024臺北設計獎」與全球好手競逐。2024「臺北設計獎」徵件至7月10日止,讓我們一起在不設限的賽事平台上,展現設計的動人力量!

2024「臺北設計獎」
報名時間:至7月10日截止
官網:
www.taipeidaward.taipei
聯絡:02-2698-2989分機02642吳先生、01814 陳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