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時,台北市政府發表的網頁遊戲「奔跑吧!台北」以復古紅白機遊戲風格,讓玩家扮演市長柯文哲,回顧市府三周年施政成果,短短5天便創下60萬人次點擊的超強紀錄。過去總是乏人問津的「施政報告」,竟能讓民眾產生偌大興趣,不僅顛覆政府官員、報章媒體和普羅大眾的既定互動模式,更是政治史上的驚人紀錄。而這款非典型施政報告的幕後操盤手,便是「簡訊設計」。
除了「奔跑吧!台北」與同系列「進步價值│光榮城市」網站,簡訊設計也曾操刀2017台北燈節主視覺與視覺識別系統、台北市單一陳情系統、新北市交通局路口停讓宣傳等。透過創意發想,讓嚴肅的施政報告、政策白皮書、政令宣導等換上幽默親民的新裝,不只美感升級,更加入民眾思考角度,讓政治界從發想到決策,都更貼近社會大眾。接下來,就讓簡訊設計│圖文不符共同創辦人,同時也是「台北市政府設計美學整合小組」委員的張志祺分享他眼中的政治設計風潮。
設計改變了政治什麼?聽設計師李明璁、張志祺怎麼解!講座熱烈報名中▶ https://goo.gl/WXJ7wF
Q:就你觀察,這股改變的風潮在什麼脈絡下興起?又分別對於政治界、設計界產生哪些影響呢?
我覺得這跟爭取年輕人選票有關。過去因為年輕人投票率低,候選人必須跟上一代對話,自然便會使用上一代的設計語彙。但現在他們發現,年輕人的票倉其實很大,就會從設計等方面爭取支持。另外,我覺得由於過去政治界常接收到民眾的負評,但是當他們端出好的東西、受到肯定後,也會增加對話意願;對設計界來說,不僅可以讓作品被更多人看見,在社群網站上釋出一個好設計,可能就有20∼30萬人次分享。過去很難表達設計在行銷、形象塑造上的影響力,但是有了明確的回饋數據,設計的價值便不言自明。
Q:就你的觀察,Infographic 如何應用於政治或政府宣傳上呢?
在資訊設計上,應用最廣的還是懶人包。大家已經習慣遇到複雜議題時,就要用懶人包來解釋了。資訊傳遞的方式也越來越多元,像是用單頁式網站或是遊戲來解釋政策,都是過去比較少見的。過去政治界習慣單向宣傳,但當他們發現民眾會透過社群網站提出意見後,就會去設想大家的反應。之前幫政府單位設計時,也曾經發現政策漏洞並向客戶反映,讓政策調整地更完善。畢竟設計就是溝通的媒介,在過程中自然也會把民眾的聲音帶進去。這時候政治跟設計已經不是分處上、下位,而像是互相影響的雙箭頭。資訊設計團隊有時從決策初期便加入討論,並持續參與至最終行銷階段。
Q:近年許多知名設計師投入政治設計,打造令人印象深刻的網站主視覺、Logo、周邊商品等。從視覺設計來看,台灣政治設計產生了哪些變化?
我覺得最大的變化在於「競選人不一定是視覺重點。」舉例來說,2016年總統大選時,聶永真幫蔡英文設計的「點亮台灣」主視覺便是一個漸層色調的圓圈,而不是蔡英文的微笑照片;柯文哲最近推出的主視覺,則是以「對話」為主軸的抽象設計。以抽象元素取代具象的候選人像,反而更有包容性。
Q:隨著民主政治發展,候選人的形象也漸漸從權威轉為親民。這種形象轉換,又會如何影響設計語彙的選擇?
我覺得政治人物形象從權威轉向親和,其實是因為人們的偶像典範正在轉移。過去偶像跟我們之間是有距離跟階級差異的;現在的偶像卻是「我想成為的人」,就像所謂的意見領袖,其實就在幫你說出心裡的話。所以過去常打造出權威的模樣,讓大家信任他,視覺也會以個人形象為主;現在則有越來越多資訊圖表、懶人包出現,藉由政策、立場的傳達,讓大家覺得「你懂我的想法」,進而把選票投給他。
Q:與其他商業設計案相較,政治設計有哪些需要特別注意的眉角?
我覺得是政治風險的判斷,這就關乎負責人跟企畫者的能力了。畢竟每個人會用自己的觀點來詮釋,所以我們必須特別注意設計釋出後,可能引發的後果。如果是處理商業案,我們可以做一些「擦邊球」的設計;但是做政治設計,就要幫客戶找到一條安全的途徑,讓大家開開心心地走下去。
Q:請問您認為,在近年的政治設計上,有出現所謂台灣風格的政治設計嗎?
我覺得大家會從本土元素中汲取養分,再把它抽象轉化。像是柯文哲最近推出的主視覺,顏色就融合了藍色跟綠色。這種概念給外國人看,他們會很困惑,為什麼要把藍、綠合在一起,但是對於台灣人來說,這就是我們熟悉的兩黨政治。
文|郭慧
攝影|張藝霖
圖片提供|簡訊設計|圖文不符、時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