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通透羽衣的時尚玻璃建築!看Frank Gehry、妹島和世、伊東豊雄等普立茲克建築大師如何詮釋時尚

路易威登藝術基金會

時尚究竟是什麼?你腦中聯想到的第一個關鍵字,是珠光寶氣、奢華糜爛還是浪漫超脫,想要找出一個毫無瑕疵、不具爭議的定義來形塑時尚,答案恐怕會永遠無解。然而,時尚如此包羅萬象,正是它有趣的地方,「時尚惡魔」安娜溫圖(Anna Wintour)曾說過,那些對時尚嗤之以鼻多加嘲諷的人,大多並非摸透了時尚底細,而是他們有被排除在外的感受,如此不安全感反讓他們對時尚心生畏懼,避而遠之。

 

不過時尚是否真的這般可怖,某種程度來說,它多元百變的特性,確實讓人感到震懾,但更多的是,當深入之後便可發現它難能可貴的巧思特性。舉例來說,時尚與建築這看似搭上不線的兩個領域,卻能夠在雙方大師交手之下,成就出絢爛美好如藝術品的建築大作,不僅再繹時尚經典,更玩出建築新意。而經常與時尚綁在一塊的服裝,各種款式、設計甚至精緻的花紋,通通能成為表彰權力之作用。

 

適逢時尚重要的9月天,為此La Vie TOP 10本月即以「時尚視角」為題,從各方視角切入,窺探時尚花花世界裡別具代表性的設計師、攝影師和時尚指標人物傳奇風采,以及時尚與建築大師交手之下的不凡品味傑作,和宛若不朽藝術般,擁有雋永色彩的服裝、伸展台大秀等,看見時尚如萬花筒般的瑰麗之趣!

 

建築大師眼中的通透時尚建築

時尚從來不單只有服裝而已,該如何讓華麗外衣擁有富含內容的底蘊,或許打造出一個實體空間,讓消費者能與之近距離面對面對話,大概是最直覺的作法。但什麼人才能不失分毫,又能完美表現出品牌所想傳遞的時尚概念精神呢?大師品味終究要大師才懂,從安藤忠雄、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伊東豊雄、SANNA等建築大師與團隊傾力打造下,寫下一頁頁時尚與建築交織下,令人讚嘆的華麗篇章!

 

Louis Vuitton X Frank Gehry

執掌時尚一片天的巴黎LVMH集團,向來除了時尚發展外,同時也致力推廣藝術、挖掘新銳設計師等各類美學,而被視為集大成的路易威登藝術基金會(Fondation Louis Vuitton)年正式完工,這幢由曾操刀洛杉磯迪士尼音樂廳(Walt Disney Concert Hall)和西班牙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Museo Guggenheim Bilbao),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打造的時尚博物館,他再度發揮天馬行空創意,將一座「揚起風帆的冰山」降落於巴黎的森林。

 

座落於法國布隆尼森林 (Bois de Boulogne) 的北部、巴黎的Jardin d’Acclimatation公園內,路易威登藝術基金會由3600片玻璃版組出12片弧形薄翼,整體建築靈感來自19世紀後期玻璃的光線和園林建築,Frank Gehry表示:「我想要設計一幢隨時間和光線演變的建築,為巴黎獨家設計,也營造一種瞬息即逝和不斷變化的感覺。」。水泥建築體與金屬、木質樑架在玻璃映照下,宛若12朵彩雲般輕盈聚集,充滿柔和的現代曲線,呼應著摩登又浪漫的巴黎氣息。

 

地址:8, Avenue du Mahatma Gandhi Bois de Boulogne - 75116 - Paris

電話:+33 01 40 69 96 00

https://www.fondationlouisvuitton.fr/en/the-fondation.html

 

Dior X SANNA

走在繁花似錦的東京表參道,對喜愛時尚與建築的朋友來說,這大概是東京必定前往的朝聖之地,不算長的道路,不僅名牌旗艦店林立,更有安藤忠雄、隈研吾等建築大師精心打造的建物,而其中由日本設計團隊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的Dior表參道旗艦店,通透的白色玻璃帷幕,無疑是表參道上最為浪漫的一抹風景。

 

Dior表參道旗艦店就像是現代版的巴黎蒙田大道總店,融合Dior優雅地女性風情外,被白色玻璃包裹的建築,更像是兩位建築大師的溫柔呵護。白天時,像是時髦簡約的摩登女性,夜晚裡,從玻璃內側透出的微光,皎潔色澤則成為深夜裡最明亮的地標。

 

地址:東京都澀谷區神宮前5-9-11

 

TOD'S X 伊東豊雄

同樣位於東京表參道上,身為妹島和世建築路上重要島師的伊東豊雄,則於2004年率先為品牌TOD'S操刀旗艦店,透光玻璃外以水泥為基底的牆面,運用櫸木剪影造型切割,為建築形造出擁有奇幻故事的風格。由表參道行道樹的姿態衍伸而來的外觀,不同傾斜度線條布滿整棟建築,玻璃透出互相交錯的水泥剪影,在夜晚看來詩意十足。

 

全部開窗總計270個,每個形狀區塊皆不同,充滿動感的交疊建築陰影,呼應伊東豊雄提倡的「流動的建築」,讓這棟七層高樓完美與週遭環境結合。設計上,團隊使用完全不同於傳統幾何學的方法來作出新的結構處理,仔細端看建物外表,會發現越往上樹枝越細密,恰和行道樹相互輝映,在建築物內外都營造出一種特別的空間氛圍。

 

地址:東京都澀谷區神宮前5-1-15

 

文:Ian Liu

圖片來源:Louis Vuitton、Dior、Archtravel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隕石做成的樂高?歐洲太空總署將45億年隕石變身積木,打造月球首座建築

隕石做成的樂高?歐洲太空總署將45億年隕石變身積木,將打造月球首座建築

樂高積木(LEGO)不僅能蓋出真的大樓,還準備到月球上搭建首個太空人庇護所!歐洲太空總署(ESA)日前將一顆有著45億年歷史的隕石,以3D列印技術製造出大量「樂高積木」,並模擬組裝成月球上的發射台與建築物,而這一塊塊的「隕石樂高」目前也在世界各地展出中,讓好奇民眾一睹風采。

用隕石做成樂高積木?

為了避免從地球運送建材到外太空的高昂成本,ESA團隊在開發月球建築物時,以「就地取材」為優先考量。月球表面覆蓋著一種名為「表岩屑」的材料,由岩石和礦物碎片組成,可以用來製作太空磚,作為建築物材料使用。不過,除了阿波羅任務中所收集的樣本外,地球上並沒有可供實驗、測試的表岩屑。

隕石做成的樂高?歐洲太空總署將45億年隕石變身積木,將打造月球首座建築
為了避免從地球運送建材到外太空的高昂成本,ESA團隊開發出「隕石樂高」。(圖片來源:樂高LEGO)

幾經努力後,ESA科學家提出了解決方案:他們運用地球上最接近表岩屑的物質——隕石塵埃,和聚乳酸、表岩屑模擬物等物質混合後,以3D列印方式製造出像樂高積木一樣的組件。這些隕石塵埃來自2000年於非洲西北部發現、約有45億年歷史,富含金屬晶粒和球粒隕石等物質。

隕石做成的樂高?歐洲太空總署將45億年隕石變身積木,將打造月球首座建築
這些在地球上測試用的「隕石樂高」,來自2000年於非洲西北部發現的隕石塵埃。(圖片來源:樂高LEGO)
隕石做成的樂高?歐洲太空總署將45億年隕石變身積木,將打造月球首座建築
隕石塵埃是地表最接近表岩屑的物質,富含金屬晶粒和球粒隕石等。(圖片來源:樂高LEGO)

用法就像普通的樂高一樣

這款「隕石樂高」雖然表面粗糙了些,且只有一種顏色,但它仍能像普通的樂高積木一樣互相扣合,讓ESA團隊得以在地球上輕鬆測試不同的建造技術。ESA科學主任Aidan Cowley說明:「從來沒有人在月球上打造過建築物,所以我們不僅需要找到建造的方法,還要想出建造用的材料,畢竟我們不能帶任何材料過去。」

隕石做成的樂高?歐洲太空總署將45億年隕石變身積木,將打造月球首座建築
「隕石樂高」的表面較為粗糙,但仍然可以互相扣合組裝。(圖片來源:樂高LEGO)

「隕石樂高」歐美各地展出中

為了讓粉絲與大眾一睹「隕石樂高」的風采,並了解其在月球基礎設施的開發過程中,所扮演的開創性角色,樂高將於世界各地展出共15塊「隕石樂高」,包含丹麥比隆的樂高之家,以及北美與歐洲地區的多家樂高專賣店,展期自2024年6月24日起至9月20日。

資料來源|LEGO

延伸閱讀

RECOMMEND

MAD新作「鹿特丹FENIX博物館」!碼頭倉庫中長出的未來旋風觀景台

MAD新作「鹿特丹FENIX博物館」!碼頭倉庫中長出的未來旋風觀景台

位於荷蘭鹿特丹港口的「FENIX博物館」將於2025年開幕,前身為全球最大的倉庫之一,更是19、20世紀百萬移民出入鹿特丹的碼頭。受全球移民故事啟發,中國「MAD建築事務所」改造這個地標性建築,透過尋找未來與過去之間的交流,將建築的故事延續下去。

這座佔地16,000平方公尺的建築始建於1923年,是荷蘭貨運和客運公司「荷美郵輪」的重要運輸倉儲建築。從19世紀末開始,300多萬移民從鹿特丹的碼頭登船,前往美國和加拿大等地,人們的離開和到來造就了今天的鹿特丹,成為一座擁有170多種民族的城市。FENIX博物館所在的倉庫是鹿特丹這段獨特歷史的核心,這座巨大的倉庫長360多公尺,由鋼筋混凝土製成,是裝卸船隻的地方,其貨物被運至南非、加拿大、墨西哥和海灣國家。

「FENIX博物館」前身是荷蘭貨運和客運公司「荷美郵輪」的重要運輸倉儲建築,始建於1923年(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FENIX博物館」前身是荷蘭貨運和客運公司「荷美郵輪」的重要運輸倉儲建築,始建於1923年(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在二次大戰期間,幾乎整個鹿特丹的建築都被摧毀,也因而造就這座城市如今充滿實驗性、創新思維的建築風景。FENIX博物館所在的倉庫,正由MAD建築事務所主導進行大規模的修復工作,確保鹿特丹港口建築的典範能夠被留存。FENIX博物館館長安妮·克萊默斯(Anne Kremers)表示:「FENIX的故事就是鹿特丹的故事,也是世界的故事⋯⋯FENIX博物館將引發人們對世界產生新的好奇心。」FENIX博物館旨在幫助鹿特丹重新定義21世紀、發展新型藝術和文化機構、培養新的創意人才,反映這座城市的多樣性、精神和歷史。

「FENIX博物館」前身是荷蘭貨運和客運公司「荷美郵輪」的重要運輸倉儲建築,始建於1923年(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FENIX博物館」前身是荷蘭貨運和客運公司「荷美郵輪」的重要運輸倉儲建築,始建於1923年(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從屋頂升起的巨大銀色旋風

在FENIX博物館的屋頂中央,MAD團隊打造了一個金屬的旋風(Tornado)形裝置。雖是金屬外觀,旋風的內部其實是由木頭打造。它擁有接近自然的動態結構,令人聯想到盤旋的空氣,從底層攀爬而上,由屋頂升起延伸至天空,像是一個鼓舞人心的符號,象徵著全球移民所經歷的旅程。MAD建築事務所創辦人馬岩松說明:「當MAD建築事務所受邀參與FENIX博物館的計畫時,我們深知它必須與現有建築、周邊環境、移民故事、過去記憶進行對話。『旋風』關於未來,但它植根於過去。」參觀者可以登上這座「炫風」,以全新視角俯瞰鹿特丹市景,並將默茲河和荷美郵輪總部改建的紐約酒店(Hotel New York)盡收眼底。

參觀者可以登上這座「炫風」,以全新視角俯瞰鹿特丹市景(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參觀者可以登上這座「炫風」,以全新視角俯瞰鹿特丹市景(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以當代藝術視角建構展覽內容

FENIX博物館建築內部有兩層寬敞的展廳空間,未來將舉辦一系列藝術、建築、攝影和歷史的展出,探索人類遷徙的永恆故事,以及不斷變化的世界。

FENIX博物館截至目前已購藏200多件當代藝術視角的移民相關作品,其中包括比爾·維奧拉(Bill Viola)的《祖先(Ancestors)》,以及法蘭西斯·艾利斯(Francis Alÿs)、史蒂夫·麥奎因(Steve McQueen)、格雷森·佩里(Grayson Perry)、萊涅克·迪克斯特拉(Rineke Dijkstra)、金守子(Kimsooja)、希爾帕·古普塔(Shilpa Gupta)、傑里米·戴勒(Jeremy Deller)和傅丹(Danh Võ)等當代藝術家的作品。

除此之外,FENIX博物館還與世界各地的新銳藝術家合作,展出一系列以移民故事為主題的創作,包括巴黎藝術家貝亞·吉勒·加查(Beya Gille Gacha)、鹿特丹藝術家埃弗拉特·澤哈維(Efrat Zehavi)、韓國藝術家蔡恩麗(Chae Eun Rhee)、藝術家拉奎爾·範哈弗(Raquel Van Haver)、美國藝術家雨果·麥克勞德(Hugo McCloud)。

FENIX博物館截至目前已購藏200多件當代藝術視角的移民相關作品(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FENIX博物館截至目前已購藏200多件當代藝術視角的移民相關作品(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FENIX博物館截至目前已購藏200多件當代藝術視角的移民相關作品(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FENIX博物館截至目前已購藏200多件當代藝術視角的移民相關作品(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策展空間「Plein」

FENIX博物館的一樓設有3個空間,其中佔地2,275平方公尺的「Plein」,代表著一種全新的博物館策展方式。這個寬敞、 靈活的展演空間將由鹿特丹在地的不同團體策劃豐富活動,每一天、 每一小時都將截然不同,呈現多樣面貌。例如,在中國農曆新年時,便將紀念1900年在FENIX街區創建的歐洲第一個唐人街,慶祝中國的飲食和文化。 


FENIX博物館的一樓設有3個展覽空間(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FENIX博物館的一樓設有3個展覽空間(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巨型展出裝置《迷宮》

《迷宮(the Maze)》由荷蘭和世界各地捐贈的2,000個行李箱組合而成,形成迷宮般的沉浸式空間,參觀者可以在其中穿梭,發掘行李箱主人的故事。

《迷宮(the Maze)》由荷蘭和世界各地捐贈的2,000個行李箱組合而成(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迷宮(the Maze)》由荷蘭和世界各地捐贈的2,000個行李箱組合而成(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紀實攝影展《移民家庭》

受愛德華·史泰欽(Edward Steichen)最知名的攝影展之一《人類大家庭(Family of Man)》啓發,《移民家庭(Family of Migrants)》由數百張紀實攝影和肖像組成,探討人類流動、家庭之愛、旅途危險和告別等主題,涵蓋了60多個國家的200多位攝影師的經典攝影,如多蘿西婭·蘭格(Dorothea Lange)、劉易斯·海因(Lewis Hine)、王福春(Wang Fuchun)、阿拉·古勒(Ara Güler)和薩姆·普雷塞爾(Sam Presser)等。

資料提供|FENIX博物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