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方敘潔 圖片提供 後場音像紀錄工作室有限公司
偌大的電影銀幕上,一雙滿布皺紋的手,活靈活現地比劃著布袋戲偶的套路動作,即使還沒放上戲偶,這操偶超過70多年的手,輕輕一揮動,指掌間就有戲。這是高齡88歲國寶級布袋戲大師陳錫煌的手,也是吸引台灣知名紀錄片導演楊力州一拍就是10年的那雙手。
「在拍攝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迷戀師傅的手,比迷戀戲偶還多,總覺得那雙手上就有著布袋戲偶隱形的神韻。」楊力州笑說,布袋戲是他兒時回憶裡最重要的一環,「每天下課回家就是要看布袋戲,上課跟同學聊天也都在講昨天看的劇情。」對布袋戲的著迷,甚至讓楊力州投身電影後,完全不做他想地決定以布袋戲傳統戲曲才會用的「後場」一詞,當作自創工作室的名稱。
戲團裡的父親 紅盒子裡的戲神
對布袋戲懷有濃厚情感,但小時候就隨家人搬到五股、三重等大台北周遭居住的楊力州,其實只從野台金光布袋戲或電視上看過戲,一直到2006年在朋友推薦下,才在大稻埕台原偶戲團看到陳錫煌的現場演出。「那是我第一次看傳統布袋戲,而且是近距離觀察師傅他那麼細膩精湛的技藝,當下我就決定要拍!」
精湛的技藝,是楊力州拍攝陳錫煌與布袋戲故事的起心動念,但拍著拍著他發現到這故事背後隱然還有個影響一切甚鉅的軸線─陳錫煌與布袋戲大師李天祿之間的父子關係。是的,兩人身為親父子,卻有著不同姓氏。當年李天祿入贅妻家,長子必須依妻家姓氏是約定成俗的傳統,就因為這樣,讓明明血濃於水的兩人卻得面對異姓無法傳香火的矛盾父子情結。
「讓我們歡迎布袋戲大師李天祿的兒子─阿煌師」,這幾乎是每回主持人介紹陳錫煌出場的制式開場白,一輩子活在父親巨大的身影下,現已88歲的他,在79歲時毅然決定以自己的名字創立「陳錫煌傳統掌中戲團」,「戲團成立的時候,片子剛開始拍2、3年,後來我才意識到,這是他下決心當自己的關鍵時刻。」楊力州如此回憶。
正式離開父親創立的亦宛然戲團體系,原本使用的所有戲偶都得留下,陳錫煌唯一帶走的─是一尊在紅盒子裡的戲神「天都元帥」。走遍30多國的國際巡演,無論是法國、美國、泰國或比利時,只要是演出時,陳錫煌總是恭敬地請出天都元帥,虔誠地燃起三炷香。平時的他內斂話少,連楊力州想探問他對父親李天祿想法時都一貫地語短,唯有在面對這尊守護著他的戲神時,才願意敞開心懷,「不僅是祈求演出順利,我去師傅家裡時,還曾見過他拜拜時像跟朋友聊天般地向天都元帥說著生活瑣事」,在楊力州看來,這尊唯一陪伴著陳錫煌獨立闖天下的戲神,或許早已是他心目中投射父親角色的重要寄託。
布袋戲技藝的傳承難題
每回布袋戲演出,紅盒子內的戲神總伴著裊裊煙火在後場守護著,戲在紅盒子就在,而將近90歲高齡的陳錫煌未來想將紅盒子如何傳下去呢?想起布袋戲的未來,隨著拍攝時間越長,楊力州坦言,「我越拍越覺得厭世,對布袋戲的存續,其實我是很悲觀的。」這樣的悲觀不是沒有原因,一來布袋戲原本作為常民娛樂的角色早已被取代,二來越說且能聽懂布袋戲台語對白的觀眾也越來越少,僅僅是從外在客觀條件來評估,任誰都能感覺到其間的難處。
在電影中,楊力州也紀錄了陳錫煌徒弟們對布袋戲未來的想法,「這部分是最殘酷的,當你聽到他們連客套話也不想說的直白,無論是對政府、大環境或自身處境的不假遮掩,都呈現出一種絕望的警訊。」陳錫煌陸續傳授過一些徒弟,大弟子吳榮昌無論是技藝或口白,都是其中最優秀;二弟子黃武山約40歲,操偶經歷已有20多年;第三位徒弟則是特別來台習藝的法國女孩露西。
「其實師傅說過,紅盒子傳給露西也是可以啊」,面對我們的一臉訝異,楊力州解釋道,「乍聽這回答的確讓人驚訝,但依我的理解,雖然師傅年紀這麼大、也不是說接觸很多國外文化,但他的觀念是很開闊的,在他心目中,並不認為布袋戲就一定只能和台灣劃上等號,如果有人真心熱愛願意學習,為什麼不能傳給她呢?」
在博物館和戲院裡 和布袋戲「說再見」?
話雖如此,若有天布袋戲真的在台灣失去了延續的可能,總是讓人遺憾,「所以我特別在電影裡剪進一幕,就是露西在戲台前教小學生布袋戲的那段」,說到這裡楊力州靦腆地笑說,「我都想跟自己說這樣做太刻意,但就是忍不住有這種義和團式的心情,我們難道不該好好反省和面對布袋戲消逝的危機嗎?」
「政府推的傳習藝生,都是做假的」、「看起來像是清水,攪一攪都是一片渾水」這是電影裡徒弟們對政府作為和布袋戲保存現狀的直言不諱,而在楊力州眼中,政府對待布袋戲的態度的確是一股勁地往殿堂推。傳統文化如布袋戲,藝師被認定為國寶彷彿就完成了加冕儀式,但當文化難以回到日常生活中,政府推動的精緻化、藝術化、或納入博物館體系的封存保存方式,難道就是延續的唯一可能?
「之前文化部長鄭麗君看完試片後,曾經問我:為什麼想拍這部片?」楊力州語帶嚴肅地說,「我很誠實地回答她:『因為我想用電影這個最華麗的方式和布袋戲說再見。』沒想到這一說讓她突然像小女孩一樣崩潰大哭,哭完後她很認真地說:導演,我們不要讓這樣的事發生!後來聽說部長還低調跑去拜訪師傅,就是想盡量能幫上忙。」
不只是部紀錄片 讓布袋戲走回生活
其實,楊力州自己很清楚,一部電影再怎麼受歡迎,引起的討論熱度不過就是三個月,而他對於布袋戲傳承的關注,早已遠遠超過只是拍攝一部紀錄片的強度,要怎麼讓布袋戲回到生活,才是他更長遠希望做到的事,「從小孩子開始影響起」,則是他接下來將具體投入的方向。
在劇情推進的主要內容外,電影中有幾個秒數不多、卻相當重要的片段,那是楊力州持續進行的陳錫煌布袋戲技法紀錄工作,「我們總共會剪輯出45支,各長約一分半的技法畫面,不只會在網路上公布讓大家免費觀看,後續還規畫寫教案,讓學校老師有意願活用這些技法資源,希望更多小孩子能因此接觸到布袋戲。」不僅如此,楊力州還找了專人為目前僅有老舊手抄本的布袋戲劇本進行彙整,預計至少要從頭到尾整理完三部戲碼,讓布袋戲能擁有詳實周全的劇本傳世。
「之前我們還嘗試跟麥當勞提合作,希望可以在兒童餐盒或餐墊上印上QR code,讓小朋友邊吃邊掃描,手機裡就會出現布袋戲小生或是小旦和他們互動的擴增實境(AR)畫面,說不定可以引起更多孩子們對布袋戲的好奇心。只是,很可惜被拒絕了,現在我們還在想有哪些其他可能!」說起這些自發進行的布袋戲傳承計畫,從楊力州的眼神和聲線裡,連我們都可以感覺得出這股純粹的熱血。
或許,就從走入電影院看《紅盒子》開始,就從成為仍演出不墜的布袋戲台下觀眾開始,給它目光、給它時間,會有那麼一天,布袋戲不再只是遙遠的記憶,而能是我們生活裡活靈活現的日常美好!
【完整內容請見《LaVie》2018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