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說走路本該抬頭挺胸,然而若腳下有片美好風景等著你探尋,專屬於「低頭」才能見著的藝術巧思,你會選擇停下腳步嗎?遍布台灣城市大街小巷的人孔蓋,在過去這個鑄鐵製品幾乎不曾吸引大家的目光,甚至偶爾會因為漫天雨水成為危險陷阱,但近來這些「素顏蓋板」洗去臭名,反倒成了城市發揮創意的畫布,走向藝術化的水溝蓋不但成為美化市容幫手,符合地方特色的繽紛圖紋更讓人願意放慢腳步,看看腳下另類的「低頭藝術」。
在河川眾多的台中市區,密集人孔蓋早成為都市生活最日常的風景,不過與其讓它隨著時間累積灰塵,不如為其換上耀眼外衣,賦予人孔蓋新生命力。繼去年將台中綠川打造成為全台第一個擁有商標的水岸,並獲得日本2018 Good Design Award Best 100獎肯定後,台中水利局近來再度啟動台中水域美學計畫,委託樸實創意策劃,透過出身台中、洄游台中的概念,邀請了享譽國際的三位台灣插畫家-鄒駿昇、陳姝里、川貝母,為家鄉創造出腳下最美又別具特色的風景。
台灣三位國際級插畫家操刀 描繪腳下最美風景
三位插畫家分別與台中豐原、水湳、太平地區擁有豐富的情感交集,透過精湛的插畫創作,一一闡述他們心中河流與城區故事。出身豐原,多次入圍義大利波隆插畫展的鄒駿昇,以黏稠的情緒細細刨絲歷史,最終決定以「集散地」做為完美切入點,重現豐原的懷古情愫,觸發在地民眾重拾記憶,呈現最美好的豐原年代。滿滿綠油油的彩繪設計,不僅展示了豐原丘陵地特性,穿梭於柏油路上的客運與油罐車,更是滿溢台灣風味。
水湳長大的陳姝里,則濃縮水湳飛行的歷史線軸,畫面區塊分層細緻描繪了水湳曾為機場用地的過往榮景與後續劃為經貿園區的未來願景,一面圖紋囊括過去到未來的水湳風貌。
第一位登上《紐約時報》的台灣插畫家川貝母,因為宜居城市,選擇定居於台中,有別於以風景畫當作素材,他在創作過程以太平舊地名鳥榕頭作為拆解的元素,經重組、揉捏、重新定義的創作方式,讓農產聞名的太平沾染另一番新的韻味。三款各具特色魅力的風景人孔蓋,預計於10月底陸續落腳台中,盼望旅人們在遊覽感受城市之美之餘,也能看見正努力茁壯的台灣街頭美學。
文字整理:Ian Liu
via 樸實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