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像「佐藤」這種超過200萬人口的大姓、也有僅只一戶的珍奇姓氏,目前已知超過10萬種姓氏,其由來隱藏著祖先留下的豐富訊息,理解姓氏的起源發展,更可從全新的角度認識日本史!
自地名而來的姓氏
日本有超過十萬種姓氏,雖然源流不盡相同,但基本上都始於地名。貴族的姓是取自宅邸和別墅的所在地,武士則取用支配地的名稱為姓,因此姓氏是發祥於地名。
以武士來說,由於鎌倉時代原則上採分割繼承制度,傳承家業的嫡子(不一定是長子)在繼承領地的同時也承襲父姓,庶子們則分家出去自成一族。當時仍留有大量荒地,庶子分家後就近在本家周圍開荒墾殖,取用當地地名為姓,自立並支持本家,因此兄弟之間不同姓並不是什麼罕見的事。翻開中世有力武家的族譜後就能發現,許多姓氏跟本家附近的地名幾乎相同。
到了江戶時代,武士階級姓氏增加的情況已經減緩。原因是當時的土地幾乎都已私有化,很難找到一塊無人居住的土地圈地為王。又,江戶時代的武家社會盛行官僚制度,效忠幕府的幕臣和藩士再也無法隨個人喜好變更姓氏。淪為浪人的話或能從官僚制度的枷鎖中獲得解脫,但也得面臨難以延續後代的事實。
許多庶民的姓也來自於地名。即使現在遇到法事等親戚聚在一起的場合時,同姓之間也常以居住地來區分彼此,例如「大阪的阿伯」和「名古屋的阿姨」等。舊時礙於耕地無法四處遷居的農民,便將稱謂裡的「大阪」、「名古屋」等固定化成了姓氏。
不過古人不像現代人一樣散居各地,以前親戚都集中住在附近,由於本家和分家處在同一地區,廣域名稱相同,為區別彼此就需要用到「大字」和「小字」(註:「大字」和「小字」是始於明治時代的行政區劃單位,整個分層大致如下:市→町→村→大字→小字。)等更細部的劃分,小地名也就成了姓氏的主要發祥地,少有姓氏是取用當今縣市名稱的。
譬如發源於千葉的「千葉」這個姓,並非來自現在的千葉縣或市,而是過去千葉市裡一個叫千葉莊的地方。同樣地,跟埼玉縣名稱相同但屬罕見的姓「埼玉」,也不是來自埼玉縣或埼玉郡,而是琦玉縣行田市裡行政區劃屬大字的埼玉。
不同於武士階級,農民的姓氏在江戶時代仍持續增加。隨農耕機具的改良、治水工事的發達及幕府和地方藩國的獎勵,各地盛行開墾新田,吸引了新住民到來。為區別原先取用當地名稱做為姓氏的住民和新田的住民而有了新的姓氏。
以地名為由來的姓氏很容易找到源頭,只要對照名稱即可。唯其發祥地通常來自小地方名稱,在左右對開的縣市地圖裡不一定找得到。利用網路查詢時,雖然大部分會標到大字等級的行政區域,但不保證全數網羅在內,所以如果查無此地名的話,也不表示那個姓氏就不是來自地名。
而且地方名稱五花八門,不少看似跟地名無關的姓氏其實發源自地名,NHK 晨間劇《阿淺來了》裡由日本男星藤岡靛飾演而大受歡迎的角色五代友厚,是出身薩摩藩的實業家。五代這個姓也是源自鹿兒島縣薩摩川內市一個叫五代的地方,而不是哪個人的第五代祖先。
其他還有「烏星」(廣島縣)、「大童」(宮城縣)、「結束」(茨城縣)、「十時」(大分縣)、「奴留湯」(熊本縣)、「保母」(三重縣)、「萬歲」(奈良縣)、「龍神」(和歌山縣)、「和食」(高知縣)等這麼多令人意想不到竟是發源於地名的姓氏。
也有人名由來的地名
探尋地名由來姓氏的第二個注意點是,姓氏所取用的非當今地方名稱,而是江戶時代以前的地名,因此叫「大田」的日本人沒有一個是出自二戰結束後,由大森和蒲田兩區合併,取大森的「大」和蒲田的「蒲」而成的東京大田區。
反之,有的地名已經消失,譬如「渡邊」的發源地渡邊地區。該地區在戰後重新編整地名之後走入歷史,經渡邊氏宗親強力要求之下才在祖先發源地的一角保留了「大阪市中央區久太郎町四丁目 渡邊」這樣一個特殊地名,但事實上已經失去一般地名的作用。又,「佐佐木」的發源地近江國佐佐木也因屬廣域名稱,隨域內出現細部名稱劃分之後而消失。無論如何,兩者都已經從現代地圖上消失,遇到這種情形時必須特別注意。
我們已經知道許多姓氏跟地名有關,但是在那些地名之中也有部分是來自人名的,像新開墾的無名地有時會以當地有力人士為名,這時該地就不是同名姓氏的發源地。江戶的地名如「青山」、「神保」和「內藤」等,就有許多是以大名或旗本的姓為名,但不代表青山、神保和內藤氏的發源地。
山陽地方有許多讓人以為是名字的姓,如「信長」、「貞廣」和「重成」等。這是因為一開始是拿個人名字做為領地名稱,爾後住民又拿地名來當作姓氏的關係,形成了名字→地名→姓氏的發展過程。
地形、風景由來的姓氏
同一個地方有多戶人家居住的情況下,很難用地名來區分彼此,這時能以地名自居的只有支配者或是有力人士一族,其他人則以住家所在的地形和風景做為稱呼。
日本國土群山環繞,平地成為耕種田地的重要資源。植物生長需要從河川或池塘引水灌溉,因此地形由來的姓氏裡多數含有「山」、「川」、「谷」、「池」、「田」和「畑」等字。
雖然不確定姓氏從何時普及於民間,推測是在室町時代左右,大力開荒闢地之下,村莊人口也不斷增加。中世的日本人喜歡住在山谷裡,除了流貫的河川便於開闢水田,單一出入口的地形也形成天然防禦屏障,領主會把宅邸設在谷口附近,領地住民則向谷內延伸農耕生活。
平安時代裡還有半數的土地尚未開發,到了室町時代山谷間的平地幾乎全開闢成水田,人口也增加了,或許是為了區分彼此而自然發展出姓氏。
人們在被「山」環繞的「谷」裡,利用流經中央的河「川」和「池」水灌溉「田」地耕種、收成「稻」「米」,因此地形由來的姓氏裡不乏「山」、「田」、「川」等字。像「山田」、「稻田」、「米田」,聽起來就很日本。
在水利不佳、無法做成水田的地方就開闢成旱田,日語用「畑」或「畠」來表示。「畠」這個字可拆成「白」與「田」兩字,所以旱田又叫「白田」。田地的邊界線叫「畔」(Kuro),在田邊種植楊柳的就以「畔柳」自稱,後來演變成「黑柳」。
平原稀少的日本也常利用半山腰開墾梯田,住在此地的人家叫「山中」或「山內」。一般來說,住在比田地還要高的會取名「田上」,但在山腰種植梯田的可能會住在低於田地的地方,而取名「田下」。
山腳下有路通行,沿路有房舍並列,不僅便於撿柴,平坦的地形也利從水源處汲水,對當時的人來說是個便利的居所,居民除了叫「山下」也有叫「山本」和「山元」的。中國地方很多姓「山根」的也是因為住在山腳下的關係。住在山稜線突出的部分者叫「山崎」,若那裡正好有座神社,就叫「宮崎」;是寺廟而不是神社的,叫「寺崎」。倘若稜線延伸突向海面形成海角—海之崎—,則取為「岬」或「三崎」。
翻山越領的山徑最高處稱「峠」,寫成「田尾」或「垰」。連鳥兒飛越山間的處所都可用來取名,叫「鳥越」。此外,細長半島的情況下,會選在兩端距離較近的地方,利用拖曳的方式拉船到對岸以節省繞行海岬的時間,住在這條陸地捷徑上的就叫「舟越」或「船越」。
「辻(Tsuji)」是道路交會的地方,室町時代裡匯集兩路人馬之處常有市集,在日期逢三就定期集市的地方叫「三日市」,逢五者叫「五日市」。江戶時代,農民的聚落叫「村」(有時也稱「鄉」)、商人的聚落稱「町」、漁村又叫「浦」。在谷灣式海岸形成曲折綿長海岸線的長崎縣,有很多帶「浦」字的姓氏,如「浦」、「浦川」、「浦田」、「大浦」、「松浦」和「田浦」等。
本文出自《田中先生住田中?十萬日本姓氏的溯源之旅,從起源、分布與演變軌跡解讀姓氏的歷史》,更多日本姓氏的故事與由來,都在《田中先生住田中?十萬日本姓氏的溯源之旅,從起源、分布與演變軌跡解讀姓氏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