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內《草地上的午餐》初登台!故宮《俄羅斯普希金博物館特展》六大展區亮點 雷諾瓦、畢卡索等48位大師風景畫作

莫內《草地上的午餐》 圖:主辦單位提供。

年度藝術盛事即將登場!悠閒初秋時分,一群人相約在丹楓白露林下享受愜意時光,一邊享用午餐、一邊輕聲談笑,充分顯現歐洲19世紀盛行的野餐風氣,《草地上的午餐》是印象派大師莫內(Claude Monet)年輕時的畫作,完整版習作收藏於俄羅斯普希金博物館(The Pushkin Museum)中,如今這曠世鉅作真跡也在11月首次登台!

 

集結莫內、雷諾瓦、盧梭等48位藝術大師畫作的《悠遊風景繪畫-俄羅斯普希金博物館特展》,在聯合數位文創牽線下,攜手俄羅斯普希金博物館,展出17世紀到20世紀共65件風景名畫。

 

悠遊風景繪畫 宛如走過法國一遭

普希金博物館位於俄羅斯莫斯科,以集結法國瑰寶畫作而聞名,《普希金特展》聚焦在19世紀印象派至後印象派與20世紀初的重要畫家傑作。展覽將分為六大主題,分別為「近代風景繪畫的起源」、「讚頌大自然」、「巴黎城市光影」及「近郊的自然景致」、「法國南部的明媚風光」與「海外的異想世界」,引領民眾認識法國近代風景繪畫。畫中背景如煎餅磨坊、聖維克多山等都是如今法國的著名景點,民眾走進展覽欣賞繪畫的同時,也猶如徜徉在法國優雅、浪漫的氣息之中。

 

六大展區與畫作亮點

 

一、近代風景畫的起源

以前西方繪畫以宗教畫為主流,風景畫多為背景,17世紀後,風景畫逐漸自成一股潮流。本區介紹的是始於17世紀風景畫的黎明期,在這區你可以充分感受到人們在繪畫中,發現了自然的美好型態,然後逐漸把目光轉向現實的自然風景,讓風景用畫的方式被保存下來。

 

代表畫作:洛罕《擄掠歐羅芭》

統領眾神的王者宙斯因醉心於腓尼基公主歐羅芭的美貌,於是幻化為美麗的白公牛來到海邊誘騙她,歐羅芭一看到公牛就非常喜愛,不但輕輕撫摸著公牛甚至還騎上牛背,最後被飛快地載向海的另一端—克里特島。這幅畫的故事源自於奧維德的《變形記》,洛罕在引人入勝的海景中加入了這個神話題材,不知道的人乍看還以為是個歡樂場合,其實卻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擄掠場景,極度反差也成了這幅畫的驚喜之處。有趣的是這個神話故事同時也是歐洲(Europe)與金牛座的由來。

 

二、讚頌大自然

歐洲迎來了19世紀的市民時代以後,風景畫開始走向平凡的日常,表現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現實風景。從描寫神話、宗教、歷史的大畫面繪畫,變成了表現身邊事物的、簡明易懂大小適中的繪畫。來自法國的巴比松畫派,讓風景繪畫不只追求寫實,還增添了柔美與詩意。


代表畫作:柯洛《加萊海峽省,風暴來襲》


三、巴黎城市光影

此區介紹以大都市巴黎為基點展開的印象派及以後的風景畫發展,這些以印象派為首的畫家們,用時而溫暖時而敏銳的目光,描繪並創作出近代都市的風景,傳達了工業與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新世代氣息。

 

代表畫作:雷諾瓦《煎餅磨坊庭院樹下》

煎餅磨坊(Moulin de la Galette)是曾位於法國蒙馬特山丘上的大眾舞廳。1876年,雷諾瓦在附近租了間工作室,常描繪舞廳當時熱鬧非凡的景象。本作被認為是在《煎餅磨坊的舞會》的準備期間繪製而成,且視角處於相當自然的高度,彷彿畫家稍後就要加入這五人一同暢談般。儘管戶外寫生是印象派的特色之一,這幅畫作卻被認為是在戶外繪製後,再回到工作室的適當光線下加以修飾而成的作品。

 

四、巴黎近郊的自然景致

在中產階級的崛起的19世紀後半,人們開始能非常便捷的到達郊外,因此畫家們很喜歡從巴黎,以很短的時間到達滿目綠色的郊外,有時候甚至在郊外短期及長期的居住,他們把畫布拿到戶外,描繪那些享受閒暇時光的都市人們與平和的街景。這讓創作產生變化,畫家們對鮮豔的色彩具有表現力,表現空間的關注程度也越高,新的風景畫由此誕生。

 

代表畫作:莫內《草地上的午餐》、《白色睡蓮》

首次來台灣的莫內《草地上的午餐》為本展最大亮點,莫內這幅作品是受馬內的《草地上的午餐》啟發,起初是莫內為了巴黎的官方沙龍展所創作的巨大尺幅畫作,不過最終完成作品因為過於巨大而損壞,剩餘部分亦分為兩幅,現存奧塞博物館,普希金博物館所收藏的這幅尺寸較小的習作讓人們得以一窺全貌。

 

服裝與姿勢迥然不同的十二位人物在構圖上皆經過細膩的安排,穿過茂密枝葉的陽光灑在穿著華美洋裝的女士們身上,使她們看起來嬌豔欲滴。畫中場景位於巴黎東南方的楓丹白露森林附近,雖然人物角色鮮明,但其實重點在於這大片森林,莫內曾表示畫中每一片葉子都是一張臉,充分顯現印象派的光影描繪。

 

這幅畫同時也藏著莫內的熱烈情感,當時莫內正和未來的妻子卡蜜兒陷入熱戀,因此一直到1979年卡蜜兒因病過世為止,幾乎每一幅畫中都會有她的身影,《草地上的午餐》當然也不例外,畫中左方第一位側身的女子就是卡蜜兒,如果眼睛夠犀利,還能在右邊的大樹幹上,看到莫內描繪出俏皮的「一箭穿心」圖樣,再再顯現他對卡蜜兒深刻的愛戀。

 

五、南法明媚風光

鐵路網的發展縮短了巴黎與波光粼粼的地中海距離。本區從巴黎南下,介紹法國中部到南部的風景畫。南法耀眼的陽光下,多彩的植物與的地中海的波光閃爍,給畫家們帶來了豐富的靈感,他們用新鮮的視線捕捉到當地特有的景觀。遠離大都市巴黎的靜謐環境,醞釀出各種獨特的畫風樣式。


代表畫作:塞尚《從瓦爾克斯望向聖維克多山腳的平原》


六、海外的異想世界

隨著傳媒的發達可以更輕易接觸到各地的訊息,讓想像中的風景可以更輕鬆的跨越時空,現實與故事的世界重合。有時不同的土地風景因而被組合,融會在一個畫面中,那些是在任何地方都不會遇到的,只有在繪畫中才可能產生的富饒風景,值得細細品味。

 

代表畫作:高更《有孔雀的風景》

1891年高更動身前往大溪地,出發前,他表示此行的目的是:「為了遠離文明的影響而安靜地生活。」然而大溪地卻早已受現代社會所影響,比高更所預想地更為西化。不過他依然對當地鮮豔的色彩與各種陌生而樸實的事物十分著迷,在這幅裝飾性極高的畫面上,配置了覆蓋著樹葉的小屋、優雅伸展的高大椰子樹、揮著斧頭的半裸男人、孔雀等充滿異國情調的元素。

 

畫面右下方寫有「MATAMOE」的字樣,其意涵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可能是拼法的錯誤,但普遍認為是「死亡」的意思。在走進茂密森林用斧頭斬斷樹木之後,高更心中那文明的自己就已經死亡,此後他脫胎換骨成為在島嶼生活的「野蠻人」。


盧梭《美洲豹正在襲擊一匹馬》

畫出這幅畫的盧梭曾受訪表示:「我從來沒去過比植物園的溫室更遠的地方旅行」。從來沒離開過法國的他,卻將《美洲豹正在襲擊一匹馬》發揮得淋漓盡致。如佈景般的植物層層交疊,在畫面中央製造出馬與美洲豹的專屬舞台。

 

遭到兇猛美洲豹攻擊的白馬,面無表情地凝視著觀眾,細長的葉片有如生物觸手般的搖曳著,令人感受到豐富的生命力,相較之下,動物們則彷彿停止在那決定性的瞬間。據說電影《馬達加斯加》也深受盧梭畫作的啟發與影響呢!

 

 

展覽日期:2018/11/17 ~2019/02/17 (除夕休館)

展覽時間:09:00-17:00 (16:30停止售票及入場)

展覽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 圖書文獻大樓一樓特展室(111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文字整理:Ian Liu

via 聯合數位文創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2025年夏天北美館戶外廣場展出作品敲定!一年一度的X-site計畫本屆由表層工作室《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奪得首獎,其將人體散熱機制「毛孔」概念擬態於建築設計,以金屬結構搭載3D列印噴霧裝置呈現作品——從有形的地景到無形的水霧,宛如城市中的微氣候地表系統般,緩解都市的熱氣滯留與循環。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X-site計畫:美術館廣場的空間再想像

北美館自2014年啟動X-site計畫,每年公開徵選以戶外廣場為基地、當代藝術與建築美學為核心的臨時性裝置提案,期待激發人們對於空間的再想像,十年來已發展為台灣新銳建築與藝術創作者的重要舞台。近年來,X-site計畫積極推動對於環境永續、減廢再生的討論,本屆亦鼓勵參賽團隊整合減碳方案與節能規劃,最終徵得的37件提案多數反映出低碳、再利用、淨零等綠色建築概念,同時凸顯與環境意識交融的跨域創作型態。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2024 X-site計畫首獎《林木林》。(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以「毛孔」為發想的霧繚繞之境

2025年X-site計畫首獎由《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奪得,創作團隊表層工作室以人體最基本的散熱體制——毛孔——為發想,企圖將毛孔轉化融入建築設計,創造出具「透氣性」的公共場域。為回應本屆的永續主軸,團隊使用輕質的回收鋁材打造主結構,並在大範圍的鋪面上,透過3D列印打造噴霧裝置,讓地景與水霧交織於城市廣場形成如微氣候的地表系統;成品也將呈現光影、風向、濕度與溫度的變動,進而打開觀眾的身體感知,重新定義北美館廣場與人之間的互動行為。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建構觀眾與永續議題的對話路徑

值得一提的是,表層工作室大量使用回收材料:以重量計算,建築使用到的材質近四分之一來自回收材料,包含以寶特瓶環保紗材質製作的布質鋪面等;總重量約一半的材料可被再次使用,其中部分可作為永續使用的街道家具,甚至兼具照明燈具的功能。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期結束後,噴霧裝置也可完整拆卸並重複組裝,甚至成為其他裝置藝術、景觀照明等作品的元件,藉此減少耗材的環境負荷,並提升在地回收材料利用率,建構出營造面的共生循環。《毛孔城市-佔領計畫》透過大範圍的城市實驗地景,讓美術館廣場從單純穿越的步行通道,得以延擴出觀眾與永續議題的對話路徑。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X-site得獎作品的形式突破

評審團指出,有別於過往X-site著重在單一建築量體或物件的形式,本屆奪得首獎的《毛孔城市-佔領計畫》是利用小型物件構成的大尺度格網系統,創造出有密度、有節奏的嶄新空間經驗,進而去對比原本單一的廣場,水霧系統也具有高度的開放性與可親性。

「該作品從點線面、空氣、以自然光線投射到數百個物件所產生的不同陰影,及物件會隨著風向飄散而佔領場所,讓人感受到無形的動態感與呈現出四度空間體驗——作品本身的動態性,讓民眾與作品產生深度的互動。」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資料、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百年台灣,人文風華:《薰風》的金鼎之路

數位洪流席捲全球,在這個紙本閱讀黃金時代彷彿已成過去的嚴峻時刻,《季刊薰風》憑藉獨特的內容定位及精緻嚴謹製作,不僅在如一股清流般在紙本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更榮獲金鼎獎「人文藝術類」殊榮,成為台灣文史雜誌領域典範。這項殊榮的背後,是發行人黃志成及編輯團隊對台灣文化傳承的堅定信念與不懈努力,期望透過《薰風雜誌》,重建台灣大眾史觀。

《薰風》
薰風第26期「百藝齊綻你所不知道的臺中文化城」

《薰風》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深思熟慮、精心策劃的結果。它以獨到視角,深入探討、梳理台灣的歷史文化及脈絡,並以極高規格的知識含金量、藝術裝幀設計,呈現一本兼具學術價值與究極美感的雜誌。從發行人理念、內容規劃,及製作流程三個面向,跳脫文史雜誌框架的限制;為「老派」又「浪漫」的紙本,端出任何形式皆無法取代的重磅閱讀份量。

《薰風》
藉由各期《薰風》季刊,讀者可以窺見台灣社會在日治時期日新月異的蓬勃發展。

熱情、堅持與對台灣文化的深厚情懷

《薰風》的成功,與發行人黃志成的理念密不可分。一直以來,黃志成對紙本媒體的獨特價值深信不疑,他認為紙本雜誌具備數位媒體難以取代的「安神作用」及「收藏價值」,尤其在資訊爆炸的當代,「拿到一本喜歡的書,你終於會靜下來,然後把手機擱在旁邊」,這份寧靜和專注的閱讀體驗,既是數位時代裡的珍貴資產,更是推進紙本持續向前的動力。懷抱對台灣文化的深厚情感,《薰風》並非流於表面地呈現歷史事實,而是試圖引導讀者深入思考歷史脈絡及與當代社會的關聯性。黃志成說:「我們希望這個刊物是會流傳下去,將來被回顧、珍惜。」這份對文化傳承的願景,是《薰風》得以持續深耕台灣文史的根本動力。尤其,編輯團隊對內容的嚴謹和正確性,更是吹毛求疵,在作者遴選和稿件審核上都相當嚴苛。「我們希望撰稿人在《薰風》的文章都是沒有發表過,縱使這個議題寫過,他也要依照設定的主題重新撰文。」黃志成強調,這份對品質的執著,也反映在其高昂的稿費和圖片授權費用上,即使這意味著雜誌長期處於高成本、低利潤的營運狀態。「《薰風》希望能保留老照片的復古感和文本質量,也重視讀者能攤平閱讀的舒適性,所以選用高成本的手工裸背膠線裝及日本進口紙張和油墨。……我們全部都沒有任何商業廣告,純以銷售量為營收來源。」 黃志成這麼說。這席話,精準地突顯《薰風》製作上的頂尖嚴謹規格,更展現了發行人寧可犧牲經濟效益、也要追求卓越品質的堅定決心。

《薰風》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薰風》
《薰風》嘗試跳脫文史雜誌框架的限制,選用高成本的手工裸背膠線裝及日本進口紙張和油墨,在保留老照片的復古感以及文本的質量,同時翻玩版面。

以細膩視角,重新詮釋台灣文史

《薰風雜誌》的內容規劃,以獨特視角,深掘台灣文史的豐富內涵。它摒棄傳統以政治或重大事件為中心的歷史書寫模式,轉而聚焦於細膩的生活面向。雜誌涵蓋議題,從日治時期的基礎建設(例如:水道、鐵路)、產業發展(例如:鳳梨罐頭產業及藺草編織業)、教育改革(例如:現代化教育體系)、娛樂生活(例如:劇院、溫泉的興起)、醫療衛生等面向,皆透過圖片、文獻以及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專業分析,構築出更為立體、更富意象的歷史圖像。值得一提的是,《薰風》亦深入探討諸如日治時期臺人文化組織的結社、農民抗爭運動,以及台灣人對海洋文化認知等較少被關注的議題,陳述獨到選題目光及挖掘被遺忘歷史的決心。這些主題絕非憑空臆測,而是經過團隊縝密討論和嚴謹考證的成果。「我們同時會執行兩到三期雜誌議題,隨時都在檢討明年、後年的主題。找來的撰稿人也都是很多人心目中的重量級作者!」黃志成這麼說。正是這份對歷史的嚴謹態度,以及對史料真實性與權威性的堅持,讓《薰風》在眾多文史刊物中脫穎而出。

《薰風》
宜蘭頭城盧纘祥故宅,圖片提供: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薰風》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先生演講留影 圖片提供: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金鼎獎的榮耀與文化傳承使命

連續三年入圍及連年獲得金鼎獎殊榮,《薰風》不僅展現其卓越的內容品質,也成為台灣文化傳承的重要平台。《薰風》不僅在內容上精雕細琢,設計團隊也勇敢突破傳統知識類書籍的排版框架,將內頁的圖文配比調整至接近一比一的美學。例如,在六頁的3000字文本中,會搭配1015張圖片,以降低文字的密度,使閱讀變得更加舒適與愉悅。這樣的設計不僅讓讀者深入探索台日文史,還在視覺上提供了一場享受,讓文史的探索不再是沉重的負擔,而是一場輕鬆的穿越旅行。隨著每期《薰風》季刊的發行,雜誌逐步揭開從清朝統治到日本殖民時期的台灣歷史,讓人們得以見證在日治時期,這片土地如何經歷翻天覆地的變遷,展現出其蓬勃的社會發展與文化交融。透過這些精彩的內容與創新的設計,《薰風》不僅記錄歷史,也在每一頁面中喚起了對這段往昔的共鳴與思考。

《薰風》
薰風往期精彩刊物 圖片提供: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看更多第48屆金鼎獎入圍及得獎名單:https://gta.moc.gov.tw/home/zh-tw/listofawards

-字裡行間 悠遊穿閱-第48屆金鼎獎入圍暨得獎作品線上書展 精彩上線:https://linktr.ee/gta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