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書沒有明確的定義,通常包括藝術家創作刊物、畫冊、攝影集、圖錄、漫畫、小誌(Zine)等,但我更喜歡的定義方式,是紐約藝術書展發起者Printed Matter的說法:「Art in Book Forms」,也就是以刊物形式為主的藝術作品,藝術作品成為書本或刊物,承載著創作者的原創性和靈魂,有著解放高價藝術作品不易流通的優點。
在紙本刊物看似式微的今日,它們反而以更自由的方式發展。所以世界各地的藝術書展,很像充滿創意的嘉年華會,從刊物設計、攤位擺設、攤主談吐與穿著,都展現創意自由發揮的樣貌,甚至可以這麼形容:每個藝術書展都是視覺遊牧者的相聚場合!
視覺養分的補給聚會
一年一度的藝術書展,會吸引一拖拉庫渴求視覺養分的參觀者,場面熱烈造成的副作用,就是空間溫度也會跟著升高。我建議入場前準備充分的水外,也可以利用大型藝術書展的預覽日前往,因為那時現場人潮較少,可以快速把全部展區看過一遍。以東京藝術書展(Tokyo Art Book Fair)為例,2017 年容納超過350 個出版單位,想要快速走完場地也需要超過一天的時間,且快速移動時,眼睛、腦袋更需要跟上腳步,同時記住哪層樓、哪個攤位、哪本書一定要再回頭造訪。
書與小誌的展示舞台
逛書攤時,可以發現藝術書大致可分為書和小誌。書的編排有明確脈絡,論述也比較完整,小誌比較像藝術家本人的作品,充滿個人情感,而且不須經過其他人梳理,通常表現張力也很大。以書來說,東京藝術書展的國際展區,通常是精英書出沒的場所,也就是經過編輯團隊統整編排而推出的書,這類書的內容、設計、裝幀等都是無可挑惕的優等生。除了眾攤位書籍非常吸引人,這裡也是邂逅大型畫廊、各國藝術書展和獨立出版者等主理人的好地方!
另外充滿個性的小誌,也一直都是藝術出版的重要成員,這些都是藝術家不計成本進行的創作。這種個人化的創作,造就小誌區豐富的視覺物件,除了眼花撩亂的刊物外,擺出來的物件,就像是藝術家合資經營的大型選物店,包含T-shirt、托特包、胸針,物件之多樣,絕對能滿足求新求變的潮男潮女們。另外,這些創作商品在價格上通常很容易入手,像是版畫、特別版海報、公仔、各式商品,也都以充滿創意的方式呈現,上個月我在上海藝術書展裡,還將顧攤人員自己的小型電風扇誤以為是販賣商品。通常小誌區會有不少新銳藝術家在現場,所以喜歡他們的創意想法,也可以把握機會在現場與他們交流一番。
小誌特色是什麼?
先前英國《i-D》雜誌分析,近來電子世代的人們有回歸小誌創作的趨勢,原因是社群網站等平台傳播速度過快,他們在社群網路上發表的內容,很難掌握會被誰看到。當創作者想要吸引性質相近的讀者時,就會用小誌這樣的媒介呈現。後來小誌因為能將創作者的想法、風格實體化,也為創造者造就了自己的平台、群眾。
文字:Frank黃偉倫
圖片:各單位
【完整內容請見《LaVie》2018年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