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超過10年籌備,今年(2018)10月,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正式開幕了。為了感受全台最大藝文中心魅力,就讓我們一起從歷史、建築、廳院等不同規畫角度探索衛武營,直擊一座藝文重鎮的誕生。
座落於高雄鳳山的衛武營,在日治時期時,曾是戒備森嚴的軍事倉庫與軍機場,2003年,由政府重新規畫為藝文園區,經歷7年工程後,今年10月,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正式開幕,繼台北國家兩廳院、台中國家歌劇院後,拼上北、中、南藝文場館的完整拼圖。
重磅硬體,打造全台最大藝文中心
身為台灣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旗艦場館的衛武營,也是亞洲、甚至全球最大規模單一劇院建築。從外頭走近衛武營,可以看到荷蘭Mecanoo architecten建築事務所的建築師侯班(Francine Houben)以周圍盤根交錯、綠樹成蔭的老榕樹群為靈感,打造出流線形有機建築,並以「樹下乘涼」為概念搭建半戶外式的榕樹廣場;步入建築裡頭,則可以進入歌劇院、音樂廳、戲劇院、表演廳、戶外劇場五大表演空間。其中歌劇院設有多達2,260席,規模為全台之首,主要作為歌劇和大型表演場地;音樂廳採「葡萄園式座席」,將舞台置於最下層,以觀眾席環繞舞台,讓觀眾享受絕佳聲光效果,更可依據個人喜好視角挑選座位。廳內更設有德國百年製造廠Johannes Klais Orgelbau打造的專業管風琴,配有9,085支音管的大規模設計,為全亞洲之最;戲劇院則備有「鏡框式」和「三面式」雙舞台形式,作為戲劇、舞蹈表演空間;表演廳規模最小,可以當成獨奏場地,或是做為小規模演出的實驗舞台;最後戶外劇場則打破邊際,以天地為幕、公園為域,向兩萬名觀眾敞開雙臂。
廳院、工廠專業分工 邁向國際製作劇院
衛武營藝術總監簡文彬表示,相較於多數藝文中心,有些廳院功能較為單一、有些則以「多功能表演廳」一廳多用,衛武營因為空間廣大而得以規畫多元、專業的廳院,讓每間廳院都有清楚的定位。此外,衛武營更設有大、中、小等不同規格的排練場,也備有負責製作演出道具的木工、繪景、縫紉工廠等,功能相當齊備。曾長期擔任德國萊茵歌劇院駐院指揮,讓簡文彬對於國外藝文中心營運模式有深入觀察,「許多國際型藝文中心都是『製作型劇院』,有自己的製作和表演班底,像是歌劇院就會有自己的導演、指揮、設計、歌唱家、樂隊等,然而,迄今為止,台灣除了雲門劇場較類似製作型劇院外,沒有其他藝術中心這麼做。這是我們跟國外藝文中心差距最大的地方。」簡文彬分析,「而衛武營不只空間大,更有各種空間可以活用。如果要發展成製作型劇院,我們是具備這些條件的。」號召人才 撐起屬於大家的衛武營然而,想讓衛武營發展如周圍老榕樹般蔚然成蔭,硬體到位只是第一步,經營者、表演者與觀眾才是關鍵角色。
衛武營這麼大一片屋頂,要很多人才撐得起來。我希望衛武營能真正跟在地藝文社群共榮。像是幫表演團隊和其他藝術家牽線,或者是給予一些協助,而不只是在對方來租借場地時說:『來啊!鑰匙給你!』就走了。」簡文彬也以自己為例,「過去台灣的藝術總監,往往專職經營,而停止本身的藝術演出。但我這次擔任藝術總監時,也會持續指揮,以我的音樂專業帶領衛武營發展。」以本身的藝術經驗協助表演者之外,衛武營也積極培育更多藝術潛力股。在衛武營建築落成之前,籌備團隊便成立「臺灣舞蹈平台」,和國外藝術組織達成合作協議,不僅將台灣優秀年輕舞蹈家作品推向國際,也協助其他團體進行藝術家駐村交換。「台灣舞蹈人才這麼多,雲門都已經45年了,是時候打造一個固定平台,聯繫台灣跟國際的交流。」。
在戲劇部分,衛武營也推動「青少年戲劇營」以及「衛武營專業演員進修計畫」,前者在暑期舉辦,吸引有志於戲劇的學生;後者則從聲音等專業訓練,幫助從業者精進演出。至於音樂領域,衛武營也有巴洛克音樂工作坊,明年更推出當代音樂工作坊,完成古典與現代的音樂光譜。
扎根在地 高雄的藝文再發現
除了培育、招攬表演者,衛武營也需要吸引觀眾,而與民眾「搏感情」的第一步,便是先讓民眾熟悉這個地方。「今年6月拆掉工程圍籬後,我們推出了『樹洞計畫』,在榕樹廣場做一些有趣的活動,讓大家習慣時不時便過來看看,不管是來遛狗、跑步,或是看表演都好。」簡文彬笑道,「明年我們也會更深入在地,推出一個以高雄為主角的大計畫。高雄其實很大,我們想講高雄不同地方的故事,邀請民眾和國內、外團隊參與,不只是在地人的『高雄再發現』,也可以看看外地人眼中的高雄。」從硬體到人文逐步到位,努力與國際接軌的同時,也不忘在地方扎根,期待高雄衛武營不只是軍事基地的藝文轉生,更是台灣藝文的新里程。
專訪衛武營建築師侯班
侯班(Francine Houben)荷蘭建築師, Mecanoo architecten建築事務所創辦人暨創意總監。曾任哈佛大學客座教授、荷蘭阿爾梅勒(Almere)城市設計師、首屆鹿特丹國際建築雙年展(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Biennale Rotterdam)策展人。作品有西班牙科爾多瓦司法宮、英國伯明罕圖書館、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等。
當初是在什麼契機下,讓你選擇以「榕樹下」為建築概念?
衛武營公園過去是軍事基地,還記得2006年我第一次造訪衛武營基地時,只見空曠營區、陣陣狗吠聲,以及基地上扎根數十年的榕樹群與蓬勃生長的樹冠。這個觀察也成為我日後的靈感來源。「榕樹下」除了反應亞熱帶氣候,也能遮蔭擋雨、讓人們在這裡練瑜珈、下棋。我覺得這個景象很有趣,也想結合在建築中。
設計衛武營建築時,您最主要的考量為何?
Mecanoo architecten的建築哲學是「人、地區、精神」(People, Place, Purpose)。我們認為,好的公共建築需要有好的公共空間,而高雄這座城市最吸引我的,便是在樹蔭下打太極拳、乘涼的人們,以及太陽下山後街頭陸續出現的街頭攤販。我們便以「榕樹下」為構想,創造出融合正式與非正式、室內及室外的表演場所。
建築過程中有沒有經歷過哪些調整,讓成果和原先計畫呈現不同的樣貌?
這12年的設計、建築,對我而言就像是夢境般的奇幻旅程。在這過程中,榕樹廣場作為主要設計概念是唯一不變的;而主要改變的,則有將競圖需求之一的實驗劇場改為表演廳。這不只讓劇場空間變成演奏場地,也影響到相關配備的安排。另一個改變則是建築在都會公園中的位置。計畫原先將藝術文化中心安排在公園正中心,經過多次討論協商,才移至今天所在位置。對我們而言,這除了影響戶外劇場的設計,也牽動許多相對調整內容。
2019/08/23更新
榮登美國《時代》雜誌「2019年世界最佳景點」
在美國《時代》(TIME)雜誌最新一期報導,評選出100個「2019年世界最佳景點」(World’s Greatest Places 2019),衛武營名列「最佳參訪景點」項目,並稱衛武營「已有許多世界級節目演出」。同時獲選的還包括日本東京「森大廈數位藝術博物館」、美國加州「迪士尼星際大戰主題樂園」、澳洲「烏魯魯-卡達族塔國家公園」、卡達「卡達國家博物館」,衛武營也是《時代》雜誌進行評選以來,首度登上此榜單的臺灣組織。
《時代》雜誌自2018年起,依照標的物的品質、原創性、創造力、永續發展性及影響力,評選出100個應該立即去體驗的景點,當中分為「參訪景點」、「住宿景點」、「餐飲景點」三大項目。
《時代》雜誌介紹:「衛武營從日治時代的軍事基地,蛻變為世界最大單一屋頂劇院,自2018年10月開幕啟用,矗立在南臺灣近25英畝(9.9公頃)土地上。這座由荷蘭建築公司Mecanoo設計的建物,特色之一的波浪型屋頂,靈感來自周邊隨處可見的榕樹樹冠,自屋頂延伸至地面打造出的戶外劇場,可容納超過2萬名觀眾,室內4座劇院,已演出過包括倫敦愛樂管絃樂團等許多世界級節目。」
衛武營藝術總監 簡文彬
畢業於國立藝專(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後,赴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Universität für Musikund darstellende Kunst Wien)深造並取得指揮碩士。曾任德國萊茵歌劇院(Deutsche Oper am Rhein)駐院指揮、德國萊茵歌劇院(Deutsche Oper am Rhein)、日本太平洋音樂節駐節指揮、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並獲國家文藝獎肯定。目前則為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藝術總監。
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地址:高雄市鳳山區三多一路1號
http://www.npac-weiwuying.org/
文 郭慧
圖片提供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Mecanoo architect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