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文學家陶淵明所描寫的桃花源是一處隱藏在桃花林裡的人間樂土,這個故事講述一個關於一群躲避戰亂而隱身於林的後代,在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滯留」。如果,這個若夢似換,讓人魂牽夢縈的桃花源藏身在城市中,你有想過他會以何種樣貌呈現嗎?
近期有到北美館看展的朋友,大概會發現廣場不若以往空曠,反倒變成了一大片波斯菊花海,你大概會納悶,這難道是2018台中花博的台北特別場地嗎?其實這是台灣藝術家陳慧嶠為北美館「讓我們穿透魔鏡,迎向新世界!」三部曲所創作的新公共藝術,作為最終章的創作者,陳慧嶠使用被稱為「宇宙之花」的波斯菊,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廣場打造了一個花園。
花園裡,還佈署了三個鞦韆,由二個150度及一個60度的向度構成等腰三角型。這個三角相位在占星學上意指「上帝的手指」,希伯萊語是“Yod”這個字。藝術家以一種混合了夢境、宇宙神秘力量與尊重自然的觀點來建構這件大型限地裝置。在《預許之地》中,園林給予場所屬於它的精神性,使得物質事物超越其表象,呈現在我們眼前最具感染力的畫面並不只是具體化的花海,而是被想像力所填滿的場域。也就是說,想像力豐富且理想化場所,營造一個崇高、清澈的美麗幻境。
18世紀,英國繪畫以「如畫美景」理論讚頌具懷舊情感的感人事物,像是廢墟、磨坊、人性細微事物的呈現,都體現對不同事物並置的美感經驗。這樣的美感經驗帶有超越理性層面對於「美」的認知,反而激發出一種「崇高」的感知,讓人們去理解不同事物並置的審美觀。
《預許之地》用豐富的場面撞擊了觀眾的感官知覺,讓他們沉浸於真實情境中,召喚出強烈情感及隱藏在人類情感底下的想法,和關於他們與既存世界之間最深刻的扭結。換一種說法是,陳慧嶠以星象象徵來自宇宙的能量,讓場所充滿一種神秘氣息,在近乎感性卻又極具理性的邏輯下建構出「如畫美景」的園林作為我們「滯留」之所。
「讓我們穿透魔鏡,迎向新世界!」前二部曲演繹了人的世界及機器世界;最終,陳慧嶠不是再現而是置入由田園環境組成的理想世界:一個可以讓人類滯留的世界。這個園林讓我們無可抗拒地被拉進更接近夢想的幻境,以及對夢境真義轉向真實世界的叩問。《預許之地》於9月29日至12月2日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廣場展出。或許,在某個角落裡,我們可以重新尋獲屬於人性的細微事物!
via 臺北市立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