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到2020年要拍滿一萬人!時尚攝影大師Leslie Kee親解「OUT IN TAIWAN」黑白照後的台灣LGBTQ彩虹力量

時尚攝影大師Leslie Kee策畫「OUT IN TAIWAN」

Energetic,是最能代表國際級攝影大師Leslie Kee的絕佳形容詞。行程滿檔的他,選擇在2018台灣同志大遊行前夕,以實際行動力挺,在短短14個小時內完成「OUT IN TAIWAN」攝影計畫,用鏡頭捕捉台灣LGBTQ族群眾生相。

 

儘管一夜未闔眼,甚至在拍攝工作後幾小時內便得接受訪問,但絲毫看不出Leslie Kee的倦容,即便身為女神卡卡(Lady Gaga)、瑪丹娜(Madonna)、濱崎步等超級巨星的御用攝影師,然而個性爽朗的他,對待每個人都像是遇見老友般,充滿令人難忘的熱情。總是當空中飛人穿梭各大城市,Leslie早就飽覽各式繁華榮景,然而在眾人稱羨的閃耀一面背後,他最想做的其實是如何通過攝影作品與這個社會有所聯繫對話,於是選在2015年率先開啟「OUT IN JAPAN」攝影計畫,並陸續走訪亞洲其他城市,最新一站則是來到與他頗有淵源的台灣。La Vie也在此難得機會下與攝影大師面對面,請他分享拍攝緣由與甘苦談。

 

從原先預想拍攝50人,到後來100人,甚至最終定下5年間拍攝1萬人的目標。Leslie Kee笑說「真是瘋了」,如此費力的企劃,他卻做得甘之如飴。在這20載攝影生涯中,他一直都想為LGBTQ族群做些什麼事,過去在紐約定居時的經驗,他直言確實開了他的眼界,很衝擊又很新鮮,當時圍繞在他身旁,各式才華洋溢的歐美藝術家都是LGBTQ,然而他們從不避諱談論自己的性傾向,大方擁抱自己外,更引以為榮,這與大多亞洲LGBTQ創作者必須躲躲藏藏的現象大相逕庭。然而隨著近來亞洲平權議題發酵,加上2015年東京渋谷率先認可同性伴侶可領到官方等同「結婚證書」的「伴侶關係證明書」(パートナーシップ証明書),他立即意識到,這是水到渠成的好時機,於是立即展開攝影企劃。

 

對他而言,「OUT IN JAPAN」計畫是提供日本LGBTQ族群一個出櫃的平台,在這裡他們可以不畏懼任何眼光做自己,消弭一切歧視、傷痛,用鏡頭紀錄下最能象徵自我與勇敢的面貌。「其實這個想法早在我腦海裡醞釀許久,只是一直沒有成形,但當2015年渋谷發表這項宣言那天開始,幾乎可以說是同一天,就訂下了這個企劃。」Leslie說道,從那之後3年時光過去,這項計畫也從日本拓展至海外,先是新加坡、再來台灣,當面對多數只有一面之緣的人們,他表示即使短暫,但每個人對他而言都是珍貴的存在。

 

 
 
 
 
 
 
 
 
 
 
 
 
 
 
 

OUT IN JAPAN公式アカウント(@outinjapan)分享的貼文 張貼

 

他表示相片中的姿勢,並不單單只是姿勢這麼表象而已,而是一種類似自我宣言的表徵,「我想拍出他們最純粹的內心,能夠彰顯他們的存在感與特別的靈魂。」,他認為OUT IN ASIA系列除是幫助這些LGBTQ族群者釋放自我外,也是他找到自己身為一名藝術家或攝影師的「代表作」。

 

 
 
 
 
 
 
 
 
 
 
 
 
 
 
 

Jeffery Chou(@choujeffery)分享的貼文 張貼

 

在設定上,每組照片皆以一張睜眼、一張閉眼為主,他認為眼睛是一個人的靈魂,閉著眼看似封閉自我,但其實關起來遠離社會既定框架與紛爭耳語,「那一刻他們是最自由的,更像是一種內化的沉澱。」;而睜開眼則宣示了他們堅毅、無所畏懼並要活出自我的出櫃宣告。色調上,Leslie Kee選用了黑白取代彩色相片,用永恆的質地與質感,淡化了每個人的膚色與身上衣服的顏色,象徵「平等」精神。

 

前後籌備不到一個月時間,「OUT IN TAIWAN 」通過網路號召,在短時間內招攬了超過200組同志情侶、名人等不同彩虹光譜的朋友齊響應,在14小時馬拉松式拍攝過程中,Leslie Kee並非只是快速地按下快門鍵而已,他得發揮專業攝影師的一面,也得用他那敏銳的視角,為這些勇於分享的酷兒們演繹一段精彩故事,「幾乎百分之98的人都在發抖,但每個人對我來說,都是最獨一無二的光,我喜歡和他們溝通,無論多麼微小的細節,都可望成為我的靈感。」。

 

 
 
 
 
 
 
 
 
 
 
 
 
 
 
 

OUT IN TAIWAN(@outintaiwan)分享的貼文 張貼

當問及有無印象深刻的參與拍攝者,他笑答:「每一個人我都有印象,我是真的打從心底去聆聽他們的故事」,採訪到一半,他開始走向那些人物肖像牆前,指向一對擺著如小學生靦腆姿勢的女同志教師情侶,也說著穿上同一件衣服的男同伴侶,抑或是特地裝扮成古代嬪妃的男子,「我腦海中牢牢記著每一張我自己所拍攝過的面孔,甜蜜的、哀傷的,還是瘋狂的,都將成為我工作時重要的養分。」。

 

OUT IN TAIWAN目的是鼓勵社會對於想對家人、朋友或同儕出櫃的LGBTQ展現接受與包容。除了已拍攝的日本、新加坡與台灣外,明年Leslie Kee也預計前往泰國,拍攝OUT IN THAILAND攝影計畫,他期許能用自己的力量,經由每位LGBTQ族群朋友的彩虹能量,化身足以撼動世界的美麗光芒。

 

Leslie Kee攝影


La Vie:在20年攝影生涯中,您是如何保持對攝影的新鮮感?

一直以來,熱情從來沒少過,唯一不夠的大概是時間。我腦中總有好多靈感,有太多的事想執行。幾乎除了生病外,我是完全沉浸在工作中的,週遭的人都稱我像個「瘋子」。

 

若要說最累的,大概是挑照片吧(笑)。

 

La Vie:會否回顧過往作品?

基本上我不太會回看過往的作品,但偶爾辦展覽的時候,當看見作品又再次被展示,回憶確實會湧上心頭。

 

La Vie:除了人像攝影外,裸身在您的攝影作品中,也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元素,您希望通過影像傳遞怎樣的訊息?

在西方國家,裸身攝影一直都是既有的創作方式,我在2003年開始有以裸體為主的攝影項目,人出生的那一刻本就是裸體,但礙於社會習俗與條約,反而讓身體封閉起來。

 

不過經歷過2013年在日本的事件後,直到今日,情況似乎沒有更開朗,反而越趨保守。裸身攝影我一直都有在努力執行的事項,只不過沒有公開展示而已,當然,我可以選在歐美辦展,但那對他們而言那幾乎是稀鬆平常的事,若不辦在相對保守的亞洲,好像就沒那麼有趣。

 

La Vie:影響自己攝影生涯的重要關鍵點?

以前到印度、尼泊爾的自助旅行啟發了我很多,當時所感受到、觀看到的,讓我對於生存、人生有了不一樣的體悟。或者說那幾年給了我足夠時間去思考人生,無論是在哪個國家、城市,總括地球上每個角落,每個人或每件事都有原因。就像這次的計畫一樣,在命運中注定有該被推動的時刻。

 

La Vie:除了繼續完成「OUT IN ASIA」系列攝影外,還會想挑戰哪些計畫?

希望能夠好好拍一部電影,對於社會有所關懷,除了LGBTQ議題外,也想專注在窮苦國家被忽略的話題或是不平制度。

 

Leslie Kee 紀嘉良

出生於新加坡,是國際知名的時尚/藝術/名人攝影師之一,也是電影導演,合作過的國際名人包括瑪丹娜、碧昂絲、Lady Gaga、Cindy Crawford、Pharrell Williams、Kate Moss和Jennifer Lopez等,拍攝過的雜誌封面、CD封面和電影海報更不計其數。他長住在日本,Out in Asia系列是Leslie從2015年開始的計畫,先從日本出發,到各地拍攝LGBT族群,2018年首次到新加坡和台灣拍攝。

 

OUT IN TAIWAN 攝影展

時間:10/27-11/4 12AM to 9PM

地點:台北市萬華區內江街41號2樓 (日常經典門市二樓)

http://www.outintaiwan.tw/

 

Text:Ian Liu

圖片:GagaOOLala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攝影家沈昭良「漂流」系列首次在台完整展出!從地景切入,探討台灣歷史和命運的十年旅程

沈昭良「漂流」攝影展在也趣藝廊!從地景切入,探討台灣歷史和命運的十年旅程

也趣藝廊推出《漂流(序曲)-沈昭良攝影展》,本次個展為藝術家自榮獲2024日本寫真協會國際獎,並於日本東川町文化藝廊舉辦大型回顧展後,首次於台灣完整展出「漂流」(Drifting)系列。

沈昭良於2015年啟動「漂流」系列,開啟地景攝影之路,展開對台灣近代歷史的敘情式書寫。此系列梳理過去十年來台灣內部包含殖民主義、國家認同、族群、冷戰、人權、原住民、生態、環境、能源等潛在課題,這些複雜且龐大的議題,都在沈昭良兼具寫實與敘情的拍攝視野中,轉為深邃的情感訴諸。本展邀請觀眾參與這場「漂流」,共同思索在歷史、政治與文化的漩渦中,台灣應如何尋找並確立自我認同與未來走向。

沈昭良「漂流」攝影展在也趣藝廊!從地景切入,探討台灣歷史和命運的十年旅程
沈昭良《漂流》系列,屏東。(圖片提供:沈昭良、也趣藝廊)

地景,是歷史記憶的載體

「對台灣人來說,特別是在解嚴之後,國家認同與疆界一直是內部分歧和爭執的根源。包括過往的歷史和印記,這些看似不見卻又潛藏的真實,正在形塑我們的命運發展和可能願景。」 —— 沈昭良

在「漂流」系列中,沈昭良將台灣的地理景觀和文化符號,視為國家認同與歷史記憶的載體,跨越時空與歷史縱深,表達了不同族群在變遷中的情感波動與生活面貌,並折射出台灣在多重歷史脈絡中的複雜命運。

沈昭良「漂流」攝影展在也趣藝廊!從地景切入,探討台灣歷史和命運的十年旅程
沈昭良《漂流》系列,嘉義。(圖片提供:沈昭良、也趣藝廊)
沈昭良「漂流」攝影展在也趣藝廊!從地景切入,探討台灣歷史和命運的十年旅程
沈昭良《漂流》系列,新北市。(圖片提供:沈昭良、也趣藝廊)

「漂流」系列作品在歷史發展的脈絡下,援引直接或間接與具體歷史事件相關,或象徵、意喻和指涉的景觀,在視覺的編串中進行意義的置放,探討議題從殖民歷史到現代化的衝突、從族群關係到生態環境的變遷,所有這些台灣內部錯綜複雜的社會、文化與歷史面貌,皆在作品中得以交織,引領觀者進入一場具有強烈時代感的視覺旅程。

沈昭良「漂流」攝影展在也趣藝廊!從地景切入,探討台灣歷史和命運的十年旅程
沈昭良《漂流》系列,台東。(圖片提供:沈昭良、也趣藝廊)
沈昭良「漂流」攝影展在也趣藝廊!從地景切入,探討台灣歷史和命運的十年旅程
沈昭良《漂流》系列,新北。(圖片提供:沈昭良、也趣藝廊)

熟悉地景中藏有鄉土情愁、文化痕跡

「漂流」第一眼抓住你的或許是熟悉的天空、台灣特有的體感濕度、路燈;而後還看進了鄉土情愁與文化的斑斑痕跡,盡在細節裡隱隱發酵。每一處地景既是對台灣土地的真實呈現,更是對歷史記憶如何影響台灣人民的身份認同與文化傳承的細膩描繪。

沈昭良「漂流」攝影展在也趣藝廊!從地景切入,探討台灣歷史和命運的十年旅程
沈昭良《漂流》系列,台東。(圖片提供:沈昭良、也趣藝廊)

透過沈昭良的影像語言,《漂流》將台灣的地理與文化景觀帶入全球視野,並在全球化與當代政治歷史爭議的背景下,梳理出台灣在當代藝術語境中的獨特地位與深遠意涵。

沈昭良「漂流」攝影展在也趣藝廊!從地景切入,探討台灣歷史和命運的十年旅程
沈昭良《漂流》系列,新北。(圖片提供:沈昭良、也趣藝廊)

《漂流 (序曲) - 沈昭良攝影展》

展期|2025.02.13-03.22

地點|也趣藝廊(臺北市大同區民族西路141號)

日本攝影家水谷吉法專訪:拍下怪誕東京鸚鵡與罕見自然現象,捕捉日常生活裡的非日常瞬間!

日本攝影家水谷吉法專訪:拍下怪誕東京鸚鵡與罕見自然現象,捕捉日常生活裡的非日常瞬間!

La Vie雜誌2月號以「跟著光,尋找創作靈感」為題,封面照片選自日本攝影家水谷吉法的《Voices of flowers》系列作品,看似太陽的柔和光暈,其實是一朵刻意失焦的鬱金香。他因《Tokyo Parrots》裡怪誕的東京鸚鵡廣受國際矚目,並持續以快門記錄下都市裡微不足道卻充滿張力的瞬間。談起攝影不可或缺的「光」,他說:「我選擇不以言語去定義光為何物,希望透過攝影來表現並呈現某種形式的光。」

來自日本福井縣的水谷吉法,18歲時離開家鄉赴日本大學經濟學系就讀,在此之前,他不曾接觸過攝影或藝術。直到畢業前夕求職不甚順利的過程中,偶然接觸到攝影師羅伯.法蘭克(Robert Frank)的攝影集《The Americans》後深受吸引,自此開啟了對攝影的興趣。於是在大學畢業後,他進入東京綜合寫真專門學校,就學期間持續將作品上傳TumblrFlickr等社群媒體。儘管並無師事任何知名攝影師,但靠著網路世界的傳播,他漸漸在海外展露頭角。

《Tokyo Parrots》(2013)為水谷吉法的代表作。(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Tokyo Parrots》(2013)為水谷吉法的代表作。(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2012年從專門學校畢業,短短兩年後,水谷吉法獲得荷蘭《Foam》雜誌「Talent Call」、LensCulture年度50大新銳攝影師等殊榮,20152017年間更陸續在東京、比利時、北京、瑞士、倫敦及巴黎等全球各地舉辦個人攝影展。首部攝影集《TAXI DIRTY BOOK》,也是他向瑞士的出版社自我推銷,最終在海外成功發行。這也是為什麼水谷吉法的日文訪談中,常常可以在標題看見「逆輸入」一詞,意指其揚名海外後,才在日本國內受到矚目的「反向輸入」特殊經歷。

在不起眼的都市角落打上一道道聚光燈

廣受海外矚目的《Tokyo Parrots》系列作品,毫無疑問也是水谷吉法的生涯代表作。從「為什麼城市裡會有野生的鸚鵡?」此一疑問出發,他花了一年時間追蹤群聚於東京住家附近的野生鸚鵡。他在傍晚至夜間時分朝著樹枝、電線桿打上閃光燈,捕捉了羽毛顏色鮮豔的鸚鵡們,在振翅時帶有些許神祕、怪誕的氛圍。

水谷吉法從「為什麼城市裡會有野生的鸚鵡?」此一疑問出發,拍下《Tokyo Parrots》(2013)。(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水谷吉法從「為什麼城市裡會有野生的鸚鵡?」此一疑問出發,拍下《Tokyo Parrots》(2013)。(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水谷吉法提到,每一張照片都是即興拍攝,「拍了整整一年,大概可以掌握到鸚鵡會在什麼時候、從什麼方位回到鳥巢,也曾嘗試過定點拍攝,但永遠沒辦法完全掌握鸚鵡的習性。」他也說明,最一開始其實並沒有加入人造光源,但發現打光才能呈現出夕陽西下時鸚鵡的鮮亮螢光色,便決定在拍攝中採用閃光燈,加強作品炫目、迷幻的要素。

《Tokyo Parrots》(2013)的鸚鵡品種來自印度和斯里蘭卡,原本商人引進日本作為寵物卻遭棄養或自行逃離,如今在東京繁衍成龐大族群。(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Tokyo Parrots》(2013)的鸚鵡品種來自印度和斯里蘭卡,原本商人引進日本作為寵物卻遭棄養或自行逃離,如今在東京繁衍成龐大族群。(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正如《Tokyo Parrots》所示,水谷吉法十分擅長從都市中發掘題材。除鸚鵡之外,他也曾拍攝過計程車司機的執業登記證、罩上防塵罩的汽車及爬滿常春藤的建築。他說:「踏上攝影之路後,我開始仔細地『觀看』周遭,對映入眼簾的所有人事物都充滿好奇。」他一一捕捉這些散落於都市角落、易於被眾人忽視的光景,再帶來令人眼睛一亮的呈現。

《YUSURIKA》(2014)以閃光燈捕捉到肉眼難以發現的搖蚊。(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YUSURIKA》(2014)以閃光燈捕捉到肉眼難以發現的搖蚊。(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2014年《YUSURIKA》及2016年《Voices of flowers》系列作品,也是水谷吉法在擷取都市風景時所誕生的。「YUSURIKA」意指常棲息於水邊的搖蚊,某一天,他在白天以閃光燈拍攝自然景致時,突然發現了映照在成像中如雪花般的白色光點,才發現是相機捕捉到了搖蚊的身影。「雖然攝影常是為了忠實地記錄下映入眼簾的景象,但這系列作品透過捕捉自然中的光點,更有巧思地重新詮釋了自然神祕之美。」

《YUSURIKA》(2014)重新詮釋了自然神祕之美。(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YUSURIKA》(2014)重新詮釋了自然神祕之美。(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Voices of flowers》系列則擷取了在東京、倫敦等公園拍攝的花草景緻,以色彩豐富的自然風景,重現水谷吉法心中春天的柔和景象。本期雜誌的封面正是收錄於此攝影集中的亮點之一,他在東京某處以長焦距鏡頭取景,讓畫面中央的鬱金香刻意失焦,藉此呈現出獨特的光暈美感。

La Vie雜誌2月號封面選用《Voices of flowers》(2016)此張系列作品。(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La Vie雜誌2月號封面選用《Voices of flowers》(2016)此張系列作品。(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Voices of flowers》(2016)在倫敦、東京的公園拍攝,水谷吉法說:「花能帶來幸福的感覺,是我最喜歡的拍攝對象。」(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Voices of flowers》(2016)在倫敦、東京的公園拍攝,水谷吉法說:「花能帶來幸福的感覺,是我最喜歡的拍攝對象。」(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探索數位相機獨一無二的表現方式

水谷吉法從20歲開始接觸攝影,除了初期曾短暫嘗試過底片相機外,近乎所有的作品都是以數位相機拍攝。他說明,這或許和他從15歲就開始用手機拍照有關,自然地更習慣操作數位相機。此外,他也積極活用數位相機獨有的功能,如2018年的《HDR_nature》正是使用HDRHigh Dynamic Range Imaging,高動態範圍成像)技術之下誕生的作品集。

《HDR_nature》(2016~2018)以數位相機的HDR技術拍攝。(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HDR_nature》(2016~2018)以數位相機的HDR技術拍攝。(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HDR指的是透過組合不同曝光程度的照片,用以保留照片明亮和陰影部分的細節,生成出最接近肉眼所見畫面的功能。水谷吉法在HDR拍攝的曝光過程中刻意地移動相機,任由相機從數個不同焦距、曝光的瞬間,拼湊出肉眼不可見的流動構圖和魔幻氛圍。「和相機忠實紀錄影像的特質正好相反,HDR功能可以創造出新的色彩、光線與世界觀,是數位相機獨有的創作方式。」

《HDR_nature》(2016~2018)組合不同曝光程度的照片,保留照片明亮和陰影部分的細節。(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HDR_nature》(2016~2018)組合不同曝光程度的照片,保留照片明亮和陰影部分的細節。(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2021年的《Higashikawa》系列作品中,水谷吉法更嘗試了在鏡頭前加入彩色膠片。此系列作品是參加北海道東川町駐村計畫時的紀錄,他提到,駐村期間曾有藝術家說:「看著彷彿畫布的雪白大地,就很想在上頭揮灑色彩。」對這句話深有同感,水谷吉法最終摸索出的解答正是使用彩色膠片,替東川町的冬日景緻染上一道道光彩。

《Higashikawa》(2021)為水谷吉法在北海道東川町駐村時的拍攝。(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Higashikawa》(2021)為水谷吉法在北海道東川町駐村時的拍攝。(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水谷吉法使用彩色膠片,替東川町的冬日景緻染上一道道光彩,拍下《Higashikawa》(2021)。(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水谷吉法使用彩色膠片,替東川町的冬日景緻染上一道道光彩,拍下《Higashikawa》(2021)。(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持續捕捉自然的罕見現象

比起攝影師的頭銜,水谷吉法或許更適合被稱為都市裡的觀察者、記錄者,所有映入眼簾的人事物,都有可能成為他快門捕捉的對象。他對於童年時期穿透樹葉間隙灑下的陽光、反射在水田上的粼粼波光都記憶猶新,也熱衷於從建築中找出攝影題材。他特別鍾愛墨西哥建築師路易斯.巴拉(Luis Barragán)的作品,時常觀察其在空間中如何分配、調和色彩以及計算光線。

問及未來是否有任何想拍攝的題材,水谷吉法的回答依舊富有其個人風格想拍攝「鐵氧化細菌」。這種微生物會在河川表面形成看似油脂的薄膜現象,在自然光的折射下,於水面映照出彷彿彩虹的光圈。他說:「這種自然的神祕現象非常有趣,但因為罕見,也很難發現。」儘管至今並沒有直接以「光」為主題的創作系列,但透過每一幀照片,他已為許多習以為常或難以察覺的生活一角,映照出炫目光景。

水谷吉法經常以都市裡各式自然為題進行創作。(圖片提供:Yoshinori Mizutani)
水谷吉法經常以都市裡各式自然為題進行創作。(圖片提供:Yoshinori Mizutani)

水谷吉法

1987年出生於日本福井縣。以都市裡各式自然為題進行創作。2013年獲頒JAPAN PHOTO AWARD2014年入選Foam magazine Talent Call。在日本國內、英國、法國等世界各地舉辦個人攝影展。

企劃|張以潔 文|廖怡鈞
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2月號《跟著光,尋找創作靈感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