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藝術家謝春德影像風格細膩,雖然是靜止的畫面,可是當觀者凝視時,照片裡頭情感豐沛的故事,總能引發觀看者回望生命中的某一時刻。「生與死」是人生無法逃避的過程,但處在中間的「瀕臨死亡」又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這正是謝春德最初個展《天火》所欲呈現與探討的議題。
熱愛走入山林的謝春德,師承登山怪傑李小石,當年好不容易克服高山症,終於登上海拔3,700多公尺的南湖大山,就在舉杯慶祝的瞬間,卻因情緒波動太大身體不堪負荷而陷入休克,遊走在生死交界狀態、半夢半清醒的他,靠著李小石和隊友的幫助,好不容易保住了生命,這驚險的經歷成為《天火》系列的創作初衷。
從那座山開始是為旅程
那次李小石幫助了謝春德,但多年後,李小石卻幫不了自己,他在2013年登上8,000多公尺的世界第四高峰洛子峰,卻在登頂後卻不幸暈倒昏迷。謝春德說:「《天火》其實就是瀕臨死亡的狀態,登得越高,我們的思緒就離平地越遠,越接近天。」換句話說,當登上某個高度時,登山者是靠著嚮導的繩索與意志力攻頂;但在下山的時候,心靈的愉悅和肉體的疲累過於兩極,很容易讓人失去現實感。「我的老師就這樣走錯邊,沒有回來」他緊接著說。
這種遊蕩在兩端的情緒,不斷在謝春德的作品反覆出現。有時狂喜、有時絕望,更多的是失去了理性的牽引。在一張他為李小石拍攝的作品裡,可以看見李小石全身脫個精光,精神高亢地站在石頭上,「你知道那時候的思維,跟平地完全不一樣,人一到了3,000公尺的山頭就脫個精光,下山沒有人敢」他激動地說。這近似神遊的過程,即成了謝春德《天火》重要的一部分,他形容這段經驗,就像身體是某個訊息的發射器,冥冥之中在接受某種訊息,「在靈魂的深處,好像在呼喚你」。
歷劫歸來的他,自有獨到解釋,他認為有現實感才能回到現實裡,登高山很危險,不是只有爬山的過程,還有心靈上的過程,「你以為很多登高山的人死很可憐,但其實他們是充滿笑容的」他說,而且死亡是一個奇妙的經歷,「人生中只有兩個經歷無法告訴別人,一個是你怎麼離開母親的產道到這世界,另外一個則是離開人世。因此,去注重人生的存在感是很重要的。」身體靈魂在不同時空的存在、分離、或交會,也成為謝春德的探究主題,這也是此次展覽系列名稱「平行宇宙」的由來。
走進攝影場景裡
走進《天火》展覽現場,就彷彿走入謝春德精心創造的「平行世界」裡。這次展覽匯集他橫跨2002年到2018年的創作。每一個展間,就是一個獨立空間,他希望當觀者走進去,不僅止於感官,「而是讓經驗一層一層的轉換,多重宇宙,不同的經歷,交會成焦點,每個轉身都有如置身夢境」。踏入第一個展間通道,進到一個滿佈投影的空間,有石頭、流水、枯枝、雲海,就好像站在風起雲湧的山頂,準備走上神遊之旅,而再向前走一步,來到一間僅有小窗而空無一物的房間,驚奇的旅程才正要開始。
謝春德向來擅長編導式攝影美學,但這次和過去都不同。以往他在攝影棚裡,設定好場景,一層一層的疊加拍攝;這次他讓這些場景,直接走入美術館的空間裡頭,讓觀眾除了可以透過畫面去想像、去意會,還能夠進入他所設計的場景,置身他所刻畫的層層交錯多重宇宙。
除了建構空間外,他透過聽覺和味覺,打造出更全面的感受。在聽覺方面,音樂圈好友們,以他創作的詩句譜曲吟唱,作為展覽的揭幕;他也將茶館搬入美術館,讓觀眾歷經作品的洗禮之後,得以尋得一方寧靜;他更在美術館裡頭,建造了一個水池,將詩句投影其中,讓觀眾低語呢喃,看那漣漪和波動。「我閱讀的時候,聲音、旋律和影像都會逐一浮現。」他如此說明。
從手稿開始的創作旅程
這是謝春德第一次得以將平面攝影作品,成為立體裝置的一部份,他笑說這次身份更像是建築師或工程師。一直對空間都有著極大興趣的他,雖然早在2016年就曾在「平行世界」的二部曲《勇敢世界》,透過投影和流動影像,作為形塑空間的手法,探討失智症的世界,但這次透過裝置的建立,他直接將場景搬入美術館裡,讓觀眾可以在裡頭轉身再轉身,跟他一起走入神遊的過程。這看似幾分鐘的遊蕩,是他投入10多年漫長旅程的心血之作。
一張張手稿則是建構這巨大計畫的重要基礎,因為編導式的製作方式,每個階段都需要嚴謹準備拍攝地點、合作演員,還有影像的後製,整個動員相當可觀。他解釋,創作就像拍電影一樣,有一個故事在裡頭,從手稿做成小模型、大模型,然後再進攝影棚實現,進行後製合成等,「構思是一個瞬間,實現就是一個很長的過程」他說。
橫跨多重創作領域的他不只擅長攝影,在拍攝廣告、音樂錄影帶外,他也曾於1992年獲得新聞局電影輔導金,對他來說,動態和靜態,各有不同的吸引力,也有不同的難度,「靜態是一張平面要講很多話,什麼樣元素、位置很重要;而動態有一個敘事的結構,關鍵在於主旋律要怎麼處理。」
每個系列對謝春德來說,都是一段不同的創作歷程,時而交會,時而重疊。歷經兩個「平行世界」系列的發展,從《天火》神話式的預言,再到《勇敢世界》探索親人之間的平行世界,第三個系列也預計在兩年後問世。對謝春德來說,創作過程就像人生,而也如同《天火》展覽中的最後一張作品,坐在白馬上的少年正迎向未知的前方邁進,在藝術的道路上,謝春德也是如此毅然而堅定地持續向前。
快問快答
Q:現在的人們習慣將手機當作是看見世界的眼睛,您平時也會用手機拍照嗎?
謝:我也會,平常我不帶相機,也常用手機拍照,當作捕捉意象、拍材料,就像寫日記般記錄下來。
Q: 對於來看展覽的觀眾,有什麼建議嗎?
謝:看展覽,其實看不懂沒有關係,就用直覺的方式來,不用看懂,只要去感受。
INFO
謝春德《天火》
北師美術館 即日起∼11.18
montue.ntue.edu.tw/exhibit/show/23
Text/翁浩原
Photo/塗建榮、張藝霖
Photo credit/北師美術館、謝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