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走在生死交界經歷成靈感!台灣藝術家謝春德《天火》用影像探討「瀕臨死亡」打造平行世界空間

在展覽的最開端,觀眾會先進入一個滿佈投影的房間,就像走入山林一般。

攝影藝術家謝春德影像風格細膩,雖然是靜止的畫面,可是當觀者凝視時,照片裡頭情感豐沛的故事,總能引發觀看者回望生命中的某一時刻。「生與死」是人生無法逃避的過程,但處在中間的「瀕臨死亡」又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這正是謝春德最初個展《天火》所欲呈現與探討的議題。

 

熱愛走入山林的謝春德,師承登山怪傑李小石,當年好不容易克服高山症,終於登上海拔3,700多公尺的南湖大山,就在舉杯慶祝的瞬間,卻因情緒波動太大身體不堪負荷而陷入休克,遊走在生死交界狀態、半夢半清醒的他,靠著李小石和隊友的幫助,好不容易保住了生命,這驚險的經歷成為《天火》系列的創作初衷。

 

 

從那座山開始是為旅程

那次李小石幫助了謝春德,但多年後,李小石卻幫不了自己,他在2013年登上8,000多公尺的世界第四高峰洛子峰,卻在登頂後卻不幸暈倒昏迷。謝春德說:「《天火》其實就是瀕臨死亡的狀態,登得越高,我們的思緒就離平地越遠,越接近天。」換句話說,當登上某個高度時,登山者是靠著嚮導的繩索與意志力攻頂;但在下山的時候,心靈的愉悅和肉體的疲累過於兩極,很容易讓人失去現實感。「我的老師就這樣走錯邊,沒有回來」他緊接著說。

 

 

這種遊蕩在兩端的情緒,不斷在謝春德的作品反覆出現。有時狂喜、有時絕望,更多的是失去了理性的牽引。在一張他為李小石拍攝的作品裡,可以看見李小石全身脫個精光,精神高亢地站在石頭上,「你知道那時候的思維,跟平地完全不一樣,人一到了3,000公尺的山頭就脫個精光,下山沒有人敢」他激動地說。這近似神遊的過程,即成了謝春德《天火》重要的一部分,他形容這段經驗,就像身體是某個訊息的發射器,冥冥之中在接受某種訊息,「在靈魂的深處,好像在呼喚你」。

 

 

歷劫歸來的他,自有獨到解釋,他認為有現實感才能回到現實裡,登高山很危險,不是只有爬山的過程,還有心靈上的過程,「你以為很多登高山的人死很可憐,但其實他們是充滿笑容的」他說,而且死亡是一個奇妙的經歷,「人生中只有兩個經歷無法告訴別人,一個是你怎麼離開母親的產道到這世界,另外一個則是離開人世。因此,去注重人生的存在感是很重要的。」身體靈魂在不同時空的存在、分離、或交會,也成為謝春德的探究主題,這也是此次展覽系列名稱「平行宇宙」的由來。

 

走進攝影場景裡

走進《天火》展覽現場,就彷彿走入謝春德精心創造的「平行世界」裡。這次展覽匯集他橫跨2002年到2018年的創作。每一個展間,就是一個獨立空間,他希望當觀者走進去,不僅止於感官,「而是讓經驗一層一層的轉換,多重宇宙,不同的經歷,交會成焦點,每個轉身都有如置身夢境」。踏入第一個展間通道,進到一個滿佈投影的空間,有石頭、流水、枯枝、雲海,就好像站在風起雲湧的山頂,準備走上神遊之旅,而再向前走一步,來到一間僅有小窗而空無一物的房間,驚奇的旅程才正要開始。

 

謝春德向來擅長編導式攝影美學,但這次和過去都不同。以往他在攝影棚裡,設定好場景,一層一層的疊加拍攝;這次他讓這些場景,直接走入美術館的空間裡頭,讓觀眾除了可以透過畫面去想像、去意會,還能夠進入他所設計的場景,置身他所刻畫的層層交錯多重宇宙。

 

 

除了建構空間外,他透過聽覺和味覺,打造出更全面的感受。在聽覺方面,音樂圈好友們,以他創作的詩句譜曲吟唱,作為展覽的揭幕;他也將茶館搬入美術館,讓觀眾歷經作品的洗禮之後,得以尋得一方寧靜;他更在美術館裡頭,建造了一個水池,將詩句投影其中,讓觀眾低語呢喃,看那漣漪和波動。「我閱讀的時候,聲音、旋律和影像都會逐一浮現。」他如此說明。

 

 

從手稿開始的創作旅程

這是謝春德第一次得以將平面攝影作品,成為立體裝置的一部份,他笑說這次身份更像是建築師或工程師。一直對空間都有著極大興趣的他,雖然早在2016年就曾在「平行世界」的二部曲《勇敢世界》,透過投影和流動影像,作為形塑空間的手法,探討失智症的世界,但這次透過裝置的建立,他直接將場景搬入美術館裡,讓觀眾可以在裡頭轉身再轉身,跟他一起走入神遊的過程。這看似幾分鐘的遊蕩,是他投入10多年漫長旅程的心血之作。

 

一張張手稿則是建構這巨大計畫的重要基礎,因為編導式的製作方式,每個階段都需要嚴謹準備拍攝地點、合作演員,還有影像的後製,整個動員相當可觀。他解釋,創作就像拍電影一樣,有一個故事在裡頭,從手稿做成小模型、大模型,然後再進攝影棚實現,進行後製合成等,「構思是一個瞬間,實現就是一個很長的過程」他說。

 

橫跨多重創作領域的他不只擅長攝影,在拍攝廣告、音樂錄影帶外,他也曾於1992年獲得新聞局電影輔導金,對他來說,動態和靜態,各有不同的吸引力,也有不同的難度,「靜態是一張平面要講很多話,什麼樣元素、位置很重要;而動態有一個敘事的結構,關鍵在於主旋律要怎麼處理。」

 

每個系列對謝春德來說,都是一段不同的創作歷程,時而交會,時而重疊。歷經兩個「平行世界」系列的發展,從《天火》神話式的預言,再到《勇敢世界》探索親人之間的平行世界,第三個系列也預計在兩年後問世。對謝春德來說,創作過程就像人生,而也如同《天火》展覽中的最後一張作品,坐在白馬上的少年正迎向未知的前方邁進,在藝術的道路上,謝春德也是如此毅然而堅定地持續向前。

 

 

快問快答

Q:現在的人們習慣將手機當作是看見世界的眼睛,您平時也會用手機拍照嗎?

謝:我也會,平常我不帶相機,也常用手機拍照,當作捕捉意象、拍材料,就像寫日記般記錄下來。


Q 對於來看展覽的觀眾,有什麼建議嗎?

謝:看展覽,其實看不懂沒有關係,就用直覺的方式來,不用看懂,只要去感受。

 

 

INFO

謝春德《天火》

北師美術館 即日起∼11.18

montue.ntue.edu.tw/exhibit/show/23

 

Text/翁浩原
Photo/塗建榮、張藝霖
Photo credit/北師美術館、謝春德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宇多田光巡迴演唱會寫真集《NINE STORIES》:9座城市 × 9位攝影師,以鏡頭捕捉巡演風景

宇多田光巡迴演唱會寫真集《NINE STORIES》:9座城市 × 9位攝影師,以鏡頭捕捉巡演風景

為紀念宇多田光出道25年,以她時隔6年的全國巡演「SCIENCE FICTION TOUR 2024」為主題的《NINE STORIES》計畫,透過9位攝影師的視角,捕捉演唱會中獨特瞬間,製作而成寫真集作品,並預計於2025年3月21日發售。

1998年,宇多田光以本名發行日語出道單曲〈Automatic/time will tell〉,銷售突破2百萬張;1999年推出的首張專輯《First Love》,創下日本CD銷售紀錄,至今仍未被打破。而在2023年12月迎來出道25週年的她,於2024年發行首張精選專輯《SCIENCE FICTION》,並於同年舉辦時隔6年的巡迴演唱會「SCIENCE FICTION TOUR 2024」,巡演包含日本7座城市,以及首度開唱的台北及香港場,共18場的演出吸引近25萬人參加。

去年首度來台開唱的宇多田光,帶來許多膾炙人口的金曲。(圖片來源:Sony Music)
去年首度來台開唱的宇多田光,帶來許多膾炙人口的金曲。(圖片來源:Sony Music)

以鏡頭捕捉宇多田光巡演風景

而此次的寫真集《HIKARU UTADA SCIENCE FICTION TOUR 2024 NINE STORIES》中的「NINE STORIES」,取自以《麥田捕手》而聞名的美國作家J.D. Salinger的短篇小說標題。正如同這瑰麗的故事,宇多田光在東京、大阪、福岡等9座城市上演的音樂旅程,經由9位創作者獨特的視角記錄下來,並運用「攝影」這種視覺語言,呈現出宇多田光的現場演出與音樂魅力。

這次的《HIKARU UTADA SCIENCE FICTION TOUR 2024 NINE STORIES》共有9冊,此為各封面。(圖片來源:Sony Music)
這次的《HIKARU UTADA SCIENCE FICTION TOUR 2024 NINE STORIES》寫真集共有9冊,此為各封面。(圖片來源:Sony Music)

9座城市 × 9位攝影師

參與本次計畫的9位攝影師包含:日本攝影師木村和平、鈴木親、細倉真弓、川内倫子、森山大道、ホンマタカシ、野口里佳,以及拍攝台北場演唱會的台灣藝術家江宥儀John Yuyi、香港場的香港攝影師夏永康,分別以「覗見(日文為窺視之意)」、「断片(日文有片段、不完整的部分之意)」、「身体性」、「溢光」、「関係性」、「同時性」、「存在」,以及「自己投射」、「カレイドスコープ(日文為萬花筒之意)」為切入點,捕捉巡演期間的各式風景。

本次宇多田光的巡演在9座城市展開,並透過9位攝影師的獨特視角記錄下巡迴演唱會的各式風景。(圖片來源:Sony Music)
本次宇多田光的巡演在9座城市展開,並透過9位攝影師的獨特視角記錄下巡迴演唱會的各式風景。(圖片來源:Sony Music)

同名攝影展同步登場

而若你有關注宇多田光官方Instagram帳號,也能發現部分照片已於2024年巡演期間陸續公開,並掀起了熱烈的討論與話題。此次的寫真集作品1套共有9冊、15,000日圓,一冊則為2,200日圓,預計將於3月21日出版。另外,為紀念寫真集的發行,3月7日至3月30日也將在東京神保町的「New Gallery」舉辦攝影展,有興趣者不妨規劃前往。

更多資訊可至寫真集特設網站查詢

HIKARU UTADA SCIENCE FICTION TOUR 2024 NINE STORIES 攝影展
展期:2025年3月7日- 3月30日
展場:New Gallery(東京都千代田区神田神保町1-28-1 mirio神保町 1階)
開館時間:12:00-20:00 (暫定)

資料來源|Sony Music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4徠卡LOBA攝影獎」特展登陸台北!鏡頭對準離散家園、綠色能源幕後,探索人與環境的關係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由徠卡(Leica)舉辦、具國際指標及權威性的「LOBA 奧斯卡·巴納克攝影獎」,尤為青睞藉攝影探索人與環境之間關係的影像作品,2024年得主也不例外——摘下LOBA大獎的達維德·蒙泰利奧尼(Davide Monteleone),聚焦全球各地特定礦物的開採狀況,揭示了可再生能源對社會和生態造成的影響;新人獎得主瑪麗亞·古圖(Maria Gutu)則以人口外移嚴重的家鄉摩爾多瓦(Moldova)為背景,探索根源與家鄉的意義。即日起兩位得獎攝影師之作於台北徠卡之家展出。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Maria Gutu/Davide Monteleone)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關鍵礦產——能源地貌》:揭開鮮為人知的綠色能源幕後

蒙泰利奧尼多年來專注於經濟、地緣政治等議題,此次奪下LOBA大獎的《關鍵礦產——能源地貌》,正是奠基於他對能源產業將重心轉向可再生能源所提出的質疑。現下世界各國致力發展再生能源,鈷、銅、鋰、鎳等是備受追捧的材料,《關鍵礦產——能源地貌》每個章節都聚焦於特定地區、特定礦物的開採情況:智利、剛果、印尼的銅、鈷、鋰,揭露常被忽略的供應鏈,並深入探討開採活動對地緣政治、社會及生態造成的複雜影響。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Davide Monteleone)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蒙泰利奧尼思考,新型態能源帶來的影響是否純粹正向?為了實現未來「乾淨可再生能源」的承諾,赤腳勞工使用簡便工具,在有安全疑慮的隧道中工作,卻未能獲得合理的收入,像是在剛果——電動車、智慧型手機所需鈷元素的主要產地,開採活動帶來的財務收益,大多都落到大公司的財庫,僅有少部分分配給礦工;此外開採也造成水源污染、土地毒害等環境問題。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Davide Monteleone)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Davide Monteleone)

《關鍵礦產——能源地貌》不只呈現當地自然風光和工業地景,攝影師也特別將鏡頭對準當地的產業工作者,將他們置於作品的核心,展現出豐富的敘事層次;並結合影像、影片、數據、地圖等素材,為觀眾建構完整視野,審視綠色能源轉型和資源公平分配等議題。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Davide Monteleone)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Davide Monteleone)

《家園》:為現實而分散,家是否仍是家?

出生於東歐小國莫爾達瓦(Moldova)的攝影師瑪麗亞·古圖(Maria Guțu),以《家園》為題,用一組乘載自身成長故事的動人肖像作品拿下LOBA新人獎。古圖從小由祖父母帶大,她的父母為了養家、謀求生計而離開本國工作,這樣的家庭故事在莫爾達瓦並不罕見——在過去20年,大約四分之一的人口離開這個位於東歐內陸的小國,留下的多是年紀太大無法出國工作的老人家,以及移居國外的人們的孩子。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Maria Guțu)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Maria Gutu)

作為「留下」的人,古圖常走訪莫爾達瓦的村莊,那裡靜謐的氛圍、淳樸自然的生活、人與土地和動物之間的深厚連結,都帶給她深刻的啟發,《家園》即是一系列當地人的日常生活紀錄,時間軸涵蓋2019年至2023年。古圖說:「我拍攝的這些孩子與青少年的生活讓我感同身受,因為我們的父母都在國外。我想透過作品表達一種對家庭、過去和簡單生活的懷念。」藉由富有詩意的視覺敘事,古圖探尋著根源和家園的意義,即使它們的意義在時間的推移之下早有了翻天覆地的轉變。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Maria Guțu)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Maria Gutu)

而之所以選擇黑白影像,源自古圖自小對黑白電影和老照片的迷戀,她說:「我關注的不是顏色,而是光線與人類的情感。」夢幻般的黑白照片彷彿記憶重現,畫面中的人物——無論是孩子、年輕人或老人家——目光時常投向遠方,似乎在尋找某種模糊不清的東西。他們在鏡頭前顯得困惑,有時絕望與困惑交織於臉龐,好像在思考著前景為何?下一步將走向何處?一股奇異的沉重感與憂傷籠罩著整件作品,情緒渲染力極強。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Maria Gutu)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Maria Gutu)

世界動盪,攝影是觸發反思的媒介

評審團表示,雖兩組得獎作品的表現手法不盡相同,但都契合LOBA的核心精神——透過攝影,圍繞著人與環境的關係展開討論,尤其在戰爭、危機和社會不安全感頻發的時期,攝影不僅是觸動人弦的媒介,也是記錄世界重大事件的工具,更激勵人們對自身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展開反思。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徠卡LOBA攝影獎特展》

展覽地點|徠卡臺北畫廊(臺北市青田街6巷3號)

展覽日期|即日起至2025年4月7日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日 11:00-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