癱軟時鐘、五官骷髏成靈感來源?透視藝術狂人達利超現實畫作的6大關鍵符號(下)

〈記憶的堅持〉1931

有人說,若你能輕易看懂達利的畫,那得去看心理醫生。達利的作品已有太多藝評家解讀,面對自剖剖人的創作心境,畫布上總會出現超過四度空間的凝視,宛若「羅氏墨跡測驗」(Rorschach Inkblot Test),正確解答只有他心中的那一個。

 

Point 4 N度超越性空間

對於超現實手法,不少人是強迫讓自己的腦袋狂想深不可探的畫面,而過分強調「驚異」的美感,法國詩人安德烈布魯東(André Breton)在1924年定義了「超現實」,認為這是一種純粹的心靈「無意識自動作用」。達利曾在1928年拿著〈起雞皮疙瘩〉作品給布魯東欣賞,那時,達利才第一次被稱為「超現實畫家」,該作品的空間建造極強,巧妙結合規化的數學線條與不受控制的漂浮造型,畫面裡的裸女與神經圖呈現身體細胞的激烈反應。達利擅長將「性」與「時間」、「空間」結合在一個畫面,如好幾場戲劇場景同時出現在一幕,帶點若有似無的「恐怖美學」色彩,在短暫與永恆的矛盾題目裡,有達利自己的正確答案。

 

50年後,達利受到數學家魯奈多姆的啟發,以75歲高齡創作出〈搜尋第四度空間〉畫作,這期間他的空間意識也隨著日益進步的科學與時並進,將新知吸收並融入自己的作品,能勾起不同世代人最深層的原始慾望。

 

Dali's Tips:「要了解法蘭契斯卡畫出的蛋懸在空中的奧秘。」

 

●處男的狂想

達利能以扭曲的空間與具象的符號,表達他內心中的焦慮,超現實,卻又異常理性。這是他為卡拉所作的第一件作品,兩人相擁浮現的「軟自畫像」是沉思中的達利,而頭像浮出的卡拉親吻陽具並以胸前的百合象徵情慾澎湃,而巨大的蚱蜢(在達利作品象徵厭惡)停在唇上象徵對性的焦慮。〈大自慰者〉1929

 

●雙面的空間意義

被稱為莎劇表演大師的勞倫斯奧利弗,演活了莎翁筆下的亨利五世與哈姆雷特,第三部電影【理查三世】則完全由他自導自演,達利將兩者的形象超現實拼成同一張畫作人物,巧妙暗喻兩人的野心性格。〈理查三世裡的勞倫斯奧利弗〉1955

 

●絕望的布景

這個作品表現超現實與古典主義的邊緣,象徵希望的「長腿叔叔」卻被代表死亡與戰爭的大砲、簽署合約的墨水包圍,痛苦的丘比特看著這幕卻無能為力,是達利對戰爭留下的無聲抗議。〈夜裡的長腿叔叔-希望!〉(Daddy Longlegs of the Evening-Hope! )1940

 

●悵然又癱軟

達利說:「時間是在空間中流動的,時間的本質是它的實體柔韌化和時空的不可分割性。」對於時光飛逝的無力感,讓他把鐘想成流動、軟趴趴如自己最愛的乳酪點心,螞蟻代表衰敗死亡,而空曠的空間背景則有漂浮不知處的悵然。〈記憶的堅持〉(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1931

 

Point 5 靈感關鍵字-器官!?

自詡理性創作超現實作品的達利,創作中常帶著非理性偏執控訴,他常以分解後的器官、加以重組,強調靜默的力量,是恐怖卻也帶著達利式的幽默美學。

 

被影迷暱稱為「小蕩女」的19世紀美國性感偶像梅維斯特(Mae West )與奧黛莉‧赫本等人並列美國電影學會「AFI百年百大明星」,她最為人熟之的不是演技,而是掛在嘴邊的黃色雙關語,達利諷刺性地將她的唇設計成沙發,暗喻她的美貌與黃色笑話遠比她的演技強。其實,早在三○年代,達利就已繪製〈公寓式梅‧維斯特頭像〉畫作,後來才在七○年代透過建築家奧斯卡托斯凱茲的製作而完成這組結合空間的〈梅‧維斯特之屋〉,紅唇沙發、鼻子壁爐、波浪髮窗簾,將這位頗具爭議性的女演員「肢解」成客廳家具。

 

象徵惡魔與死亡的骷髏頭,也經常被達利表達生與死、愛欲與毀滅、美麗與恐怖對立並存的象徵寓意。不過,恐怖美學也有其美的界線,並非得要聖約翰的頭裝在盤子上或異教徒的頭顱滾來滾去才能撼動人心,達利不以暴力、荒淫與色情圖像造成驚嚇,而是融合美與自我,給觀者帶來人性的試煉。

 

●極度恐懼

達利常以頭顱來象徵死亡,如蛆一般的小蛇附著在頭顱又像腐木長出爛根,蠟黃膚色眉頭緊蹙呈現瀕死的恐懼,分解的身軀、活動且栩栩如生的骷髏,眼口也長出骷髏的掙扎,呈現達利對現實世界與人類生命的關心。〈戰爭的臉孔〉1941

 

●美與死亡
你看見了裸女還是骷髏頭?充滿性慾渴望的元素加入晦澀的死亡陰影,是攝影師菲利普哈爾斯曼(Philippe Halsman)與達利的合作,象徵達利不只是超現實藝術家,更是位「錯視藝術家」,他的頭顱骨幻象(SkullIllusion)比一般作品要多達四重的意境,被電影《沉默的羔羊》作為蛾的偽臉設計。〈達利的七裸女骷顱〉1951

 

●五官的家具煥容術

西班牙達利戲劇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高約5公尺,寬約3.5公尺的裝置藝術組出美國性感偶像梅維斯特的頭像,若從置於該作品正面的鏡子觀看,鮮紅的沙發變成了嘴唇、壁爐是鼻子,窗簾是金色波浪長髮。〈梅‧維斯特之屋〉1974

 

●高段的錯視

骷髏眼眶恰好是主視覺的男女臉部表情,源自19世紀就開始流行的頭顱骨幻象技法,在曖昧的視覺中表現古典情境,到了1976年〈達利幻覺中的林肯〉則更巧妙以女性裸體結合林肯臉部器官,形成二十公尺內外的錯視差異。〈錯覺〉1951

 

●耶穌的血與肉

在達文西「最後的晚餐」之後的460年,達利再度詮釋這幕預知耶穌死亡的場景,原作排成一列的十二門徒,在達利的筆下坐成圓圈,出賣耶穌的猶大被穿上顯眼的衣服,餐桌上方漂浮著耶穌赤裸上身的幻象,說,若不吃喝血與肉,生命就不在他裡面。〈最後的晚餐〉1955

 

●戰地入「鏡」

延伸至1935年流亡美國的〈燃燒的長頸鹿〉,呈現他對故鄉發生戰爭的內心拉鋸,而57年添入的照相機與電話元素,為單眼鏡頭占據相機市場的關鍵年,也回顧戰地歸心似箭的心境。〈燃燒的長頸鹿與照相機〉1957

 

●隱晦的限制級劇場

這是小達利的童年潛意識,皮膚蒼白的裸體女人與陰影對比強調「秘密」氛圍,女人手持疲軟的小提琴(解讀為陽具),與窗外堅挺木棍拼成隱晦的性符號,是觀者無法用同一的面、同一尺度來理解的畫家鏡頭感。〈自虐器具〉1934

 

●達達派的延伸

同樣由達達派發展而來的蒙太奇與超現實派,有非理性與超理性的模糊界線,而達利受到投下原子彈的衝擊,對物理學的關心愈來愈深,畫中將各式各樣物體浮遊在空中表現物質不連續性,是蒙太奇異質性的經典表現。〈天鵝羽毛的內部原子平衡〉1947

 

Point 6 蒙太奇之眼

達利的跨界美學還包含電影,也是他最初以表演形式實踐潛意識的媒材,達利在1929年與西班牙同鄉導演布紐爾合拍《安達魯西亞之犬》(UnChien andalu),開場畫面為一女子眼睛被刀片割開,入侵的堅硬刀片與被侵入的柔軟眼球,是達利最擅長操作的性暗喻,將佛洛伊德的論點剪接出藝術家潛意識的經典畫面。

 

幾幕短鏡頭凝聚成空間、時間與信息,達利的超現實畫作也如電影剪接,呈現時間的推移,而不只是呈現表面的象徵意義,瞬間的事,層疊在畫布上,讓一幅畫成就為一部電影的張力。

 

●偏執狂的鉅作

黑夜中的陽台,一個男人正在磨剃刀,抽菸、沉思望向天空,下一幕,是一位女人的大特寫,她被撥開左眼皮以剃刀切入眼睛,此時鏡頭上的浮雲飄過眼前好像把月亮切成兩半,達利投以蒙太奇的狂想給導演布紐爾靈感畫面,另外還有躺在鋼琴上的死驢、手掌上的螞蟻,皆為達利「偏執狂批判」典型表現。《安達魯西亞之犬》1929

 

 

達利睜大如偏執狂的眼神,如畫布上的眼球表情多變,另一起最知名電影與達利的結合,則是他為恐怖大師希區考克《意亂情迷》繪製的佈景作品,成串瞪大的眼珠神經質表現達利「眼睛處於狂野狀態」的詩意解釋。達利認為,觀看藝術要有蒙太奇的態度,各個符號像是被攝影下來、毫無秩序和意圖的斷片,透過畫家與觀者的眼,即可「編輯」成有意義的畫面,再一次,達利的超現實已超越了所有現實想像。

 

●飛舞的眼球

 

這些眼球帶點狂放的、充滿暴力意識的、精神分裂的執迷,濃縮了1920年代戰後文藝的巴黎,二十年後,這些人達到創作的高峰,如達利為該片所設計的眼球布景,配合反差與景深的效果,畫面極具張力。《意亂情迷》1945

 

Dali's Tips: 「我不是奇怪,我只是不太正常。」

 

達利年表

1904- 5月11日生於西班牙 費格拉斯

1914- 就讀費格拉斯天主教中學,早期作品多為漁民和農民的風俗畫

1921- 進入聖費南度美術學校,學習素描、油畫和雕塑

1925- 首次在巴塞隆納的達茂畫廊舉行個人畫展,結識畢卡索和米羅

1926- 揚言沒有任何教授有資格評鑑他,遂被美術學校開除

1929- 到巴黎拍攝布紐爾的電影【安達魯西亞之犬】。與卡拉相遇相愛

1932- 首次參加美國舉辦的超現實畫展,以《軟鍾》開啟成功的開始

1937- 為避開內戰,逃亡至義大利,好友羅卡戰亂喪生

1945- 受原子彈爆炸啟發, 作品進入「核」與「原子」的科學時代

1949- 對宗教題材、和諧幾何圖形理論產生興趣

1965- 出版了《一個天才的日記》

1971- 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的達利博物館開幕

1982- 妻子卡拉逝世,達利隱居在布波堡,停止創作

1984- 卡拉-薩爾瓦多‧達利利基金會成立

1988- 久病多年,在11月病情惡化送往醫院,西班牙國王親自探視

1989- 1月23日於費格拉斯醫院中去世

 

撰文/高麗音 、張素雯

圖片提供/Salvador Dali Museum、The Stratton Foundation & United Exhibition Group、Oali、The Dali Museum、Piaget、時藝多媒體、鋒恩國際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李·帕赫個展《失落與重現的樂園》探索酷兒未來之途!交織神話與殖民歷史,水流象徵性別流動

李·帕赫《失落與重現的樂園》安卓藝術展出!神話與殖民歷史交織,繪出酷兒通往未來之途

從神話、民間傳說、殖民歷史等汲取靈感,菲律賓視覺藝術家李·帕赫(Lee Paje)藉繪畫探討複雜的性別議題,她常在畫中以「水」包裹人體形象,暗示性別的流動性;藉油彩銅板畫若隱若現的金屬光澤、摺頁書開展的扉頁等媒材及形式,象徵歷史的複雜性及迭代,並進一步揭露殖民主義如何鞏固異性戀規範的社會結構。即日起至215日,李·帕赫台灣首個展《失落與重現的樂園》於安卓藝術展出。

李·帕赫《失落與重現的樂園》安卓藝術展出!神話與殖民歷史交織,繪出酷兒通往未來之途
(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故事從哪說起?神話中一場摧毀社會的洪水

在《失落與重現的樂園》展覽中,李·帕赫重新探討性別與菲律賓殖民歷史之間的關聯,使歷史與神話交織並存。展覽名稱取自《靈魂之書》(The Soul Book)中記載的前殖民神話:一場洪水摧毀了社會,在故事中,「樂園」象徵豐收與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連結,並允許生命形態自由轉變。李·帕赫認為,這種轉變本質上蘊含「酷兒性」,並在作品中重新召喚這一概念,雖然洪水使樂園成為失落的場景,但「水」的流動仍回蕩於她的作品中。

李·帕赫《失落與重現的樂園》安卓藝術展出!神話與殖民歷史交織,繪出酷兒通往未來之途
(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畫中的性別流動意象:水流 X 金屬光澤 X 巴貝蘭文化

「水」常是李·帕赫作品視覺與隱喻的核心,並在《丈量、裁切,卻未曾分離》中達到視覺的巔峰;另在雙聯作《風吹開了天堂之門》中,身著教袍的牧師佇立在告解室,目光投向岸邊模糊的人影,且李·帕赫採用銅片作為創作媒材,其光澤與油畫層次也成為探討性別流動性的象徵。

李·帕赫《失落與重現的樂園》安卓藝術展出!神話與殖民歷史交織,繪出酷兒通往未來之途
Lee Paje《被測量,被切削,但永不分隔 Measured, Cut but Never Divided》。(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帕赫以海潮幻化成的人形,暗示著他們獨特的身份與靈性,彷彿前殖民時期擔任巫師或祭司角色的群體——「巴貝蘭」(babaylan),其意指舊時擔任巫師或祭司角色的群體,這一身份可為順性別女性,也可為穿著並扮演女性的男性,突顯了菲律賓前殖民時期性別流動的特質,同時解釋李·帕赫作品中「水」所包裹的人體形象——水流是對性別流動性的視覺回應;衣飾般的紋理則代表人們社會表演的外衣,反映出信仰傳統、殖民主義及原住民文化如何縱橫交錯梳理與定義性別。

李·帕赫《失落與重現的樂園》安卓藝術展出!神話與殖民歷史交織,繪出酷兒通往未來之途
Lee Paje《風吹開了天堂之門 The Door to Paradise Blew Open》。(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回到17世紀,藉藝術重構酷兒歷史

透過挖掘歷史檔案,李·帕赫藉《相擁》一作重新講述一則鮮為人知的故事:17世紀時,有一位來自台灣的中國官員——樓蘇,因頻繁出入西班牙殖民時期的馬尼拉華人區尋求性關係,最終因「雞姦罪」於1670年被判有罪;而樓蘇之後成功脫罪,部分原因是來自他與鄭經的親屬關係,西班牙當局因外交考量而未追究。

李·帕赫《失落與重現的樂園》安卓藝術展出!神話與殖民歷史交織,繪出酷兒通往未來之途
Lee Paje《相擁 Embrace》。(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在《相擁》中,兩個人物臥於床上,水的形象流動於他們之間,地上散落的衣物及物件呼應了床頭畫中聖米迦勒大天使刺殺中國魔鬼的意象,據稱這類圖像象徵了西班牙傳教士對菲律賓華人居民的焦慮。儘管此作引用了樓蘇的故事,但它只是藝術家所揭示的酷兒壓迫微敘事之一,這些微敘事也成為重建酷兒歷史的努力。

探討性別表達自由,反思殖民歷史

在本次展覽中,李·帕赫以油彩繪於銅板與紙本裝置之上,書寫出一幅多層次的當代敘事畫卷,重新檢視性別流動性與菲律賓殖民歷史之間的交互關係,並通過歷史與神話的交織,揭示被忽視的文化與性別敘事。

李·帕赫《失落與重現的樂園》安卓藝術展出!神話與殖民歷史交織,繪出酷兒通往未來之途
Lee Paje《BIRTHING》。(圖片來源:leepaje.com)

菲律賓藝術研究學者Gianpaolo L. Arago指出,李·帕赫並未將性別與殖民歷史視為單純的變遷,而是揭示殖民主義如何鞏固異性戀規範的社會結構,若僅以「殖民者原住民」或「異性戀酷兒」的二元對立來解讀李·帕赫的作品,過於簡化;她透過多層次的語境,汲取前殖民時期的神話和被遺忘的歷史軼事,梳理出細膩且豐富的詮釋。「樂園或許失落,但李·帕赫將之重新尋回:無論是性別表達的自由,還是對後殖民主體的反思。於此,神話成為通往酷兒未來的一道可能之門。」

「失落與重現的樂園」李.帕赫

展期|2025年1月4日-2月15日

地點|安卓藝術(台北市內湖區文湖街20號1樓)

李明則大型個展《走自己路的》!11公尺巨幅聯屏、20組新作打開超時空漫遊的任意門

李明則大型個展《走自己路的》!11公尺巨幅聯屏、20組新作打開超時空漫遊的任意門

以台灣民間日常、在地文化為創作靈感的藝術家李明則,自2025年1月4日起於安卓藝術推出大型個展《走自己路的》(Walk Your Own Path),一次展出包含水墨畫作、複合媒材創作等的20組新作。

2009年至今首個大型個展

李明則出生於高雄,1980年代曾生活於台北,隨後又在1990年代返回故鄉。其創作雜揉生活所見所感、廟宇彩繪的圖法佈局以及章回小說的敘事氛圍,以神話般的手法展現常民文化豐富的層次深度。

李明則大型個展《走自己路的》!11公尺巨幅聯屏、20組新作打開超時空漫遊的任意門
李明則《走自己路的》展覽現場(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1996年,李明則於台北市立美術館推出個展《台灣頭.台灣尾》,同年於台北雙年展《台灣藝術主體性─認同與記憶》展出,1997年前進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台灣,台灣:面.目.全.非》,2009年於高雄市立美術館舉辦《我愛台灣.更愛南台灣》個展。而本次《走自己路的》是繼高美館大型個展後,李明則又一次結合繪畫、複合媒材與立體創作的大型展覽,同時也是安卓藝術15周年的首場活動。

李明則大型個展《走自己路的》!11公尺巨幅聯屏、20組新作打開超時空漫遊的任意門
李明則《走自己路的》展覽現場(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走自己路的》展覽同名新作發表

這次展出,觀眾將能見證李明則耗時三年籌備的20組新作,其中六聯屏的同名鉅作《走自己路的》寬達11公尺,融合藝術家一直以來吸納在地風情與紋理的空間表現,也刻劃他喜愛的江湖遊俠和卡通漫畫英雄人物,更融入近年曾熱議的話題如台海危機、黃色小鴨等。作品的構圖與技法延續了水墨畫的敘事傳統與線描法,以橫向的視線引導,傳遞時空交疊、虛實共生的世界,凸顯李明則獨特的創作性格。

李明則大型個展《走自己路的》!11公尺巨幅聯屏、20組新作打開超時空漫遊的任意門
寬達11公尺的六聯屏鉅作《走自己路的》(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以高雄道路命名為靈感的《一心》到《十全》

李明則擅長在有限畫幅內,創造出無盡想像的超時空旅程,《一心》《十全》系列水墨畫也是如此。該系列以高雄道路命名典故為靈感,集結了各種水墨畫譜的技法,在源自傳統形式的描繪中透過拼貼式的構圖和手法翻轉出水墨的嶄新語彙和生命。雖然墨色單純,李明則仍能運用大量線條,創造出多面向的時空漫遊,一幅幅畫作彷彿任意門般,帶給觀者無盡的想像。

李明則大型個展《走自己路的》!11公尺巨幅聯屏、20組新作打開超時空漫遊的任意門
《一心》到《十全》系列水墨畫(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除了畫作,李明則也在本次展覽中發表數件全新的複合媒材創作,結合民俗故事的人物造型,在玻璃纖維材質上以紗布和紙黏貼覆蓋,再用拼接、黏貼的技法輔以焚燒的痕跡,處理出如補丁般的肌理,用獨特而風趣的視角展現舊時代的美好回憶。

李明則大型個展《走自己路的》!11公尺巨幅聯屏、20組新作打開超時空漫遊的任意門
結合民俗故事的人物造型的複合媒材創作(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李明則大型個展《走自己路的》!11公尺巨幅聯屏、20組新作打開超時空漫遊的任意門
藝術家在玻璃纖維材質上以紗布和紙黏貼覆蓋,再用拼接、黏貼的技法輔以焚燒的痕跡(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李明則個展《走自己路的》

展覽日期|2025年1月4日至2025年2月27日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13:00–18:00
展覽地點|安卓藝術(台北市內湖區文湖街20號1樓)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