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有別於拉丁文字,除了造形以外,還存在字本身的意念。2018年10月20日已正式對外開展的《讀衣lll》藝術時尚跨界展,拋出「無」字為命題,策展人董陽孜,在草丶行丶楷丶隸丶篆的基礎上,一共書寫出22種字體,意圖激發觀者的想像力,在點與線所構成的變化上,領略文字之美。這對於大量使用手機與電腦等科技裝置的現代人來說,22種「無」字裡,很多都是電腦選不到的,印刷體也找不著的。我們所習以為常書寫的「無」字,到了當代藝術家董陽孜的手中,進一步幫我們拓寬了視野,引領觀者欣賞漢字的情致與雅趣。
策展人董陽孜在《讀衣III》的紀錄片中,便以「無限制、 無盡藏」指出「無」字的遼闊性,有如「地」一般,具有承載與創造的能量。而創造,也正是「讀衣」最重要的精神之一。讀衣III的展場空間由素有建築詩人之稱的建築設計師簡學義操刀,長達22米的入口背牆對內創造了窄長的通行廊道,成為進入讀衣III藝術時尚跨界展位於西一館主展場的哲學之道。觀者隨著長向的廊道步入展場,沉澱思緒,準備讀取由文字藝術所描繪的東方時尚輪廓。
偌大的空間中運用了多片尺幅高達2米9的白色半透明帷幕,編織出「光影」丶「明暗」丶「穿透」丶「遊移」丶「離合」的空間氛圍,在之字形的觀展動線上,六個服裝設計展區自隱至顯,呈現無字背後「老莊」思想與「禪宗」「空性」哲學下「有無之間」的詩般意境,將「無」字的「形」外之「意」釋放。
燈光設計團隊由聞名於華人圈的燈光設計師林克華所指導,運用營造劇場氛圍的調光手法,在那些半透明帷幕所圍塑出的六個展區中,將三十件展出服裝的表情完美呈現,鳴放光彩。展場音樂則為永遠的音樂人林強所製作,以「減法」的創作概念對應「無」,在每四分半鐘為一個循環之中,利用噪訊和音符間的空間感創造旋律節奏,散發濃厚的當代實驗意味。
從文字到時尚,再從文字到空間,甚至是時尚與空間設計的對話,莫不是一場「無聲」丶「無形」丶「無意」的交鋒,最引人入勝處,是啟發觀者在思考上丶視覺上丶聽覺上的無限可能。「無」作為讀衣III的命題,不單帶來視覺上的拓展,更探往哲學的深谷。面對早已不存在台灣學校正式課綱中的書法課,「無」似亦進一步點出了寫書法在當代社會環境的「無用之用」。書法這個在中華文化史上綿長悠久的文字藝術,以及放眼世界無出其右的獨特藝術型態與地位,在行至西元2018年之際與之後,是否還能對華人圈的生活與對各領域創作者啟發更多可能,都需要凝聚更多的社會共識。讀衣III藝術時尚跨界展,廣邀所有人越界思考,從傳統文化裡挖掘當代的新意。
文字/馮亞敏
圖片:團團提供
攝影:汪德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