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顧客變成朋友」是許多創業者都想達成的目標與夢想,也是許多品牌常用來提醒自己努力的方向。對於花見小路而言,不論是夥伴,還是顧客,每一位都是她們最好的朋友,像是店員一時無暇招呼新客人,店裡其他老主顧甚至會主動幫忙招呼,擔任起品牌大使,分享自身的選購經驗,彷彿就像是自己的品牌一般,用自己的力量默默稱起對花見小路的喜愛,「口碑行銷」在這裡一點也不像商管書中所說的這麼難。
一座古都,兩個城市
「花見小路」,一個充滿日系風味的名字,卻是台南土生土長的在地品牌。2013年,創辦人Irene和Abby前往日本旅行,當時第一次踏上京都的兩人,不但沒有陌生感,反而有種「回到家」的熟悉感,深深地被這個古都所吸引。觸發了她們想挖掘出家鄉台南與日本京都,那「一座古都,兩個城市」的生活與美感連結。於是在結束旅程之後,兩人決定用日本花布來做鞋子,以及京都巷弄「花見小路」作為品牌名,在家鄉的古都台南深耕發展,「對我們而言,『花見小路』就像是個旅行的紀念品。」Abby微笑地說著。
當時,台灣市面上幾乎找不到這種以日本花布為鞋面的鞋子,兩人懷抱著一股熱情,從日本採購花布,親自與製鞋師父溝通、討論,慢慢將心中的夢幻款式,具現化為一雙雙動人的花布鞋。隨著「花見小路」的知名度蔓延,如今台灣的市面上,也逐漸出現前仆後繼的花布鞋追隨者。
一分用心造就每一步舒心
「常有客人向我們反應說,有些市面上的鞋子就像捕獸夾一樣,穿在腳上十分折磨」,畢竟鞋子跟我們的雙腳長時間接觸,單單好看是不夠的,舒適好穿才是最關鍵的部分。Abby補充道,一般工廠大量製造的鞋子,為了追求產能與效率,僅用膠料黏合鞋面與鞋底。而花見小路採用傳統的「加硫製法」來製鞋,必須仰賴有經驗的老師傅,用雙手拉合、調整、固定,才能做出最適合東方人腳型的鞋子,穿起來服貼又舒適。但這樣的傳統製鞋法由於工序繁多,耗時耗力,目前就連在日本,可能也只剩下兩三家老字號的鞋廠願意用這種傳統的製鞋方式了。
每一雙花見小路出品的鞋子,在製作過程中都會不斷的反覆測試、修改,所以有許多客人會說「這鞋子竟然沒有新鞋的磨腳期,就算買來第一天就直接穿出門也沒問題」。因為磨腳的地方,在製作的過程中都已經被打磨掉了,堅持讓舒適成為「花見小路」最重要的品牌特色之一。
共同成就彼此的幸福
以目前花見小路在海內外受到歡迎的程度,曾有許多人建議她們擴大品牌的規模。不過這群夥伴們相當的謹慎,她們認為找到一位員工容易,培養一位夥伴卻需要一定的時間與溝通,才能讓夥伴與品牌一同成長。回歸到花見小路的企業精神,Irene希望能傳達品牌的核心概念「共同成就的幸福」,每一位成員都是不可或缺,每一位夥伴的信念都緊扣回品牌的核心。
因此,花見小路的每個夥伴都會跨領域接觸到每一個工作環節,即使是後端設計,還是創辦人Irene、Abby都會站在第一線服務客人,透過這樣的共識與默契培養,不僅可以第一時間了解市場的趨勢,也在與消費者交流的過程中,建立起夥伴們對於花見小路的信任與喜愛,夥伴們也漸漸幫自己取了可愛的暱稱「小花」,希望都能代表品牌,一同成就彼此的幸福。
品牌成立五年後,花見小路更深切的思索著品牌的初心與脈絡,於是逐漸釐清她們想做的,不只是「鞋」,更是從腳下開始,對於一座城市、一段旅行及一種生活的溫度與情感媒介,期望能透過「花見小路」風格的展演,成為一個實踐大家夢想的平台。
在「花見小路」歡迎回家
「把員工當成夥伴,讓每個消費者都變成朋友」這是花見小路和一般創業者最大的差異。像是在華山文創園區設置快閃店,規劃了「交換禮物」的店內活動,即使在執行前有夥伴提出疑問:「她們是客人欸!客人會願意送禮物給店家嗎?」,沒想到這個活動受到廣大的迴響,有人準備了一大袋零食來分享,有人現場幫每位夥伴畫似顏繪,也有人親手畫了一張京都風景明信片,甚至是老顧客成家後,特地帶來全家福的照片與夥伴們一起分享她成長的點滴。這些超乎想像的禮物,就像老朋友的聚會一樣,感動而溫馨。
每位消費者的回饋與支持,讓花見小路重新思考了在台北展店的計畫,對她們而言,這並不是擴大經營,而是透過一個在台北的家,讓每個從北中南東各地,齊聚台北打拚的朋友們,能在這個城市中,找到一份舒適安心的歸屬。
Brands talk
Q1:妳認為品牌經營上,最重要的條件是什麼?
A1:擁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並朝著共同的目標一起前進!一開始是我們對古都、對花布鞋的喜愛,逐漸匯集有相同信念的夥伴加入,才有現在的我們,這是花見小路最好最大的幸福。
Q2:花見小路的夥伴們都自稱為「小花」,如何建立夥伴的凝聚力?
A2:我們非常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溫度,每一位同事不僅是工作上的夥伴,更希望是彼此人生中的一份子,因此,每位夥伴對於品牌的想法與回饋,都希望能成為花見小路的養份,共同努力、成就彼此的幸福。
Q3:從虛擬的網路平台延伸到實體的專門店,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A3:不同於網路的平台,實體店更能直接的面對消費者,親身了解消費者的喜好與需求,讓人(店員)與人(消費者)之間的情感交流更加密切。
Text/方嘉鈴
Photo credit/花見小路
via 點讀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