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草間∞彌生》無限鏡屋、自戀花園等五個重要藝術展歷史

跟著《《草間∞彌生》紀錄片 窺探圓點女王五個重要藝術展歷史

「我希望通過自己的藝術創作,讓這個世界能更更充滿希望與和平。」草間彌生說道。活了人生90載,圓點女王的一生如同她的畫作般,充滿無限想像,然而在她絢爛鮮豔的作品背後,卻也藏著多年黑暗憂鬱的心路歷程。從小因為目睹爸爸偷情大受打擊,而寄情於繪畫創作中,到從保守日本山縣小城,飄洋過海赴紐約打拼,草間彌生一路走來艱辛又備受爭議,然而如今的她揮別過昔日陰霾,成了當今世上最具聲望的藝術家之一。

 

關於她的故事紀載不少,但官方首肯承認的紀錄片《草間∞彌生》(Kusama:Infinity)倒是頭一回,在美國當代知名女性導演希瑟冷次(Heather Lenz)執導下,讓我們得以跟著這位頭頂紅髮的藝術大師,一起回溯她不凡創作路。只見電影哩,草間彌生對著鏡頭表白揭露一段影響她一輩子,源自童年的創傷史,兒時目睹父親出軌,加上對於丈夫不忠感到沮喪而生氣的母親,在她身上所釋放的龐大壓力,令她只能靠著畫作來紓壓,然而母親總搶走她畫作的行為,卻又在她心中種下另一顆痛苦種子。

 

由於長期緊繃的精神壓力,間接遂使草間眼中看出去的世界,總是隔著一層斑點狀的網,如此錯覺卻也造就了她最引人津津樂道的圓點,以及無限的網創作元素。在那個保守的年代,草間彌生一心想要成為崇拜美國女畫家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O'Keefe)那般的偉大藝術家,受其鼓勵下,她毅然決然直奔紐約朝太平洋另一岸打拼。她是天生的藝術家,可惜在1960依舊保守、仍舊男性強勢的年代,要想以女性藝術家出頭何其不易,加上其多次的創意理念,疑似被其他藝術家所挪用,種種壓力來源加上沮喪之情,讓本就偏執的她一度跳樓自殺。

 

她的「美國夢」一夕之間崩裂,加上在美國期間所做的裸體抗爭事件,被家鄉日本視為可恥笑話,讓她成了惡名昭彰的「醜聞女王」。在身心俱疲下,她選擇回到日本,自願住進療養院,漸漸被世人淡忘。她有成名的本事與才華,然而在漫長的歲月裡,並沒有得到她應有的認同。好在1989年,正滿60歲的草間彌生,受女性藝術家兼策展人Alexandra Munroe之邀,重回紐約國際當代藝術中心舉辦《草間彌生回顧展》,再度讓人見識到圓點女王的風範。而1993年更代表日本參加威尼斯雙年展,洗去了過往澆在她身上的汙水,成了在國際藝術界具指標性的日本藝術大師。

 

 

以下五個在草間彌生藝術生涯不可忽略的殿堂級藝術展,不但能看見草間的藝術人生也看到她的孤傲與孤寂,她的圓點像是病毒,一點一滴,早已逐漸緩慢地滲透你的生活。這是草間彌生,世界的普普女王!

 

1、1966 《自戀花園》(Narcissus Garden) 

紀錄片《草間∞彌生》無限鏡屋、自戀花園等五個重要藝術展歷史_01
《自戀花園》(Narcissus Garden)

「自戀花園」(Narcissus Garden),是這個展覽的名稱,在認識草間的各項藝術作品時,無法忽略的是她那澎湃洶湧的對自身的迷戀,也許是鑿因於兒時的受虐經驗,讓草間幾近「瘋狂地」迷戀自己,崇拜自己。這個在1966年陳設於第33屆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的作品,儘管是草間彌生不請自來,然而一路延伸到Regent運河的1500個鏡球,卻因為鏡面意外地與參訪者有了即時性的連結,參訪者自身也可以是展覽的一個陳設,浮橋下的河面浮動著1500個鏡面的球,那就好像是在水面上鋪陳的一大片銀色金屬地毯。

 

金屬球雖然看起來像鋼鐵般沉重卻又意外地輕浮,當微風吹拂,球體也隨之舞動、彷彿有生命般推擠、旋轉,重新排列。之後草間在展覽期間以2美金的價格販售鏡球而遭受阻止。從那一刻起,普普藝術的浪潮正式在全世界展開。

 

2、1966 《無限鏡屋》(Infinity Mirrored Room, LOVE FOREVER)

紀錄片《草間∞彌生》無限鏡屋、自戀花園等五個重要藝術展歷史_02
《草間∞彌生》看見草間彌生不凡的創作一生

草間彌生最為出名的是「鏡屋」的展覽,那是一個能夠瞬間將觀者吸引深陷草間彌生世界的一個裝置型藝術展覽。談起這個展覽的雛形是草間彌生在1965年於Castellane Gallery的展覽「Infinity Mirror Room─Phalli’s Field」。展覽中以陽春而簡單的四面大片鏡飾相互對照,無限反射,而草間本人則站立於正中央,所有在地上而立的、倒下的、斜倒的白底紅點條狀物,有意無意地象徵著人體生殖器官。佇立於其中的草間,身著一身鮮艷紅衣,充滿無垠視覺的空間,也成了其著名「無盡的愛」裝置藝術的雛形。

 

次年1966年,草間彌生同樣在Castellane Gallery舉行裝置藝術展覽「Infinity Mirrored Room─Endless love」(無垠鏡屋─無盡的愛)。草間曾經說過,圓點無法單獨存在,圓點與圓點的連結之間,形成了網,而網之間則形成了空間,之後則是無盡無垠的宇宙。圓點無法單獨存在,人也是。當圓點象徵人,點與點之間的連結,則理所當然是愛。「Endless love」(無盡的愛),是一個只有窗口,由鏡面構成的小屋,從小型方正的窗口看進去,房間中間是變化著顏色的燈,以六個鏡面來成立這個六角形的房間。

 

當燈所投射的圓點被無限地反射,小屋遂變成一個無垠無界的世界。觀者的臉和窗口就像是飄浮在這個小宇宙的邊界,映照在這無限變幻的圓點下。進到了這個鏡面小屋,彷彿可以感同身受草間彌生因童年受虐染上的精神官能疾病,所見一切都染上一層圓點,頃刻之間,可以真切感受到她絕望的孤立和強烈的迷失感。

 

3、1994 《南瓜》(Pumpkin)

紀錄片《草間∞彌生》無限鏡屋、自戀花園等五個重要藝術展歷史_03
《南瓜》(Pumpkin)

草間彌生出生於1929年,她在1957年移居到美國,並在之後成為積極的反戰和平份子。在紐約參與裸體反戰示威時,曾將她視為愛的象徵──「圓點」,繪於許多裸體男女之上。希望將愛與和平的訊息散播出去。

 

在二次大戰期間,糧食極其缺乏,而價錢低廉、易生長、營養價值高的南瓜就是二次大戰期間的日本人每天主要的食物。所以日本人對南瓜有極其特別的情感。而在草間彌生的眼中,每個南瓜的條紋及形狀各有不同、千變萬化,南瓜意外地也與她的創作理念相同──在黃色的畫布上,點與點之間連結,有了線條、有了空間、有了自成的一個小小宇宙。在四國的直島上,佇立著兩個「草間流」南瓜,一黃一紅。黃色的大南瓜靜靜地佇立在海邊,與大海的湛藍有了最鮮艷的配色,偶爾有孩童在中空的南瓜嬉戲玩耍,啊,那正好是一個玩捉迷藏最好的堡壘基地呢。藝術與平民生活的緊密連結──這裏是草間彌生藝術品中最華麗的展演場幕。

 

4、1999 《圓點執念》(Dots Obsession,Performance)

紀錄片《草間∞彌生》無限鏡屋、自戀花園等五個重要藝術展歷史_04
《圓點執念》(Dots Obsession,Performance)

儘管一路走來的藝術路不易,然而草間彌生幾乎與圓點畫上等號。她對圓點創作的自我剖析:「自從我童年時期,我就喜歡這些週而復始循環的圓點,經過幾十年來,圓點被重新創造了,透過那些連結網、多種型態的油畫、雕塑、表演和藝術裝置。它們的確更自在地移動到型態和藝術形式上的天堂。圓點曾經教導我證明我的生活,它們散播繁殖的愛在宇宙,而且喚醒我心中的高空。這是個不可思議的圓點迷戀。圓點甚至和藝術在我的夢中一起玩耍,一個我愛至深的藝術。」。

 

在1999的Dots Obsession中,草間本人進入展場,讓她心中象徵星星、月亮、太陽的圓點在她身上展演藝術,那就好像所有的愛在她身上,而她也如此迷戀自己。之後的Dots Obsession展覽蛻變為以大型裝置藝術展演,並以紅底白點為主,同時利用不同的軟材質以及與大自然的空間結合,展演出圓點象徵的愛、宇宙、連結網、自我繁殖的多種意涵。

 

5.2007 《Hello, Anyang with Love.》

紀錄片《草間∞彌生》無限鏡屋、自戀花園等五個重要藝術展歷史_05
《Hello, Anyang with Love.》

草間彌生1957年移居美國,1973年自願回日本接受長期性的精神治療。草間彌生一生只談過一次戀愛,在紐約旅居十六年的她,其中十年與作家Joseph Corn同居,兩人從來沒有性生活,因為他們覺得性是浪費時間的。因為她總是缺乏人類的朋友,所以她選擇和動物以及植物做朋友,草間彌生向牠們敘述自己的苦惱,討論自己的幻境。

 

在2007年的《Hello, Anyang with Love.》中草間彌生將自己譬喻為花朵,並有以下的自我註解「在白雲密集的藍天下我的腳邊有五隻狗,我想要睡眠直到盡頭。即使這五隻漂亮的狗喚我起床,並叫喊著『Hi,Hi』,我也會繼續沉睡直到我感到快樂的那一刻。所以,讓我一個人吧,直到燈光展開,我在等待一份給我的愛。」。

 

在鮮豔、活潑甚至可稱「可愛」的藝術創作下,隱藏的是草間彌生濃濃的孤寂。 

 

了解更多草間彌生


文:裴惟信、Ian Liu

圖片提供:Yayori Kusama Studio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正式成立!聚焦臺灣美術近現代發展脈絡,典藏亮點、首檔展覽一次看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聚焦近現代臺灣美術,首展集黃土水、陳澄波國寶級作品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於2025325日正式掛牌成立,將以臺南市美術館2館為基地,展開臺灣第一座專責近現代美術發展、也是第二座國家級美術館的籌備工作。未來館內常設展將聚焦臺灣美術18951960年代作品,全面且系統性建構臺灣藝術發展脈絡;值得一提的是,大量典藏由前輩藝術家家屬無償捐贈,表達對臺南國家美術館最有力的支持。

→南美館「福爾摩沙時代」大展集黃土水《甘露水》、陳澄波未曝光之作等200件作品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聚焦近現代臺灣美術,首展集黃土水、陳澄波國寶級作品
臺南市立美術館2館將成為臺南國家美術館所在地。(圖片來源:南美館)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聚焦近現代臺灣美術,首展集黃土水、陳澄波國寶級作品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首展「福爾摩沙時代」,由臺南市立美術館策劃。(圖片提供:南美館)

為什麼臺灣需要一座國家級近現代美術館?

綜觀國際美術館發展趨勢,成立專題或斷代美術館,是國家美術發展達成熟階段的必然作為,例如羅浮宮收藏19世紀中葉以前廣義的古典藝術、奧塞美術館專責收藏1848年至1914年間的藝術作品、荷蘭國家博物館主要收藏荷蘭黃金時代藝術等。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聚焦近現代臺灣美術,首展集黃土水、陳澄波國寶級作品
「福爾摩沙時代」展覽現場。圖為朱銘《太極對招》。(圖片提供:南美館)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聚焦近現代臺灣美術,首展集黃土水、陳澄波國寶級作品
「福爾摩沙時代」展覽現場。圖為蒲添生《三美神》。(圖片提供:南美館)

2018年,臺灣啟動「重建臺灣藝術史」工作,展開對臺灣藝術文化、歷史的自我理解、詮釋工程,至今完成蒐藏前輩藝術家作品867件、檔案史料9萬件、修復作品文物8000件。前輩藝術家後代也大力響應,如順天美術館董事長許照信為完成父親許鴻源「為臺灣人留下一份文化遺產」的心願,將670件館藏全數無償捐給國家;許多前輩藝術家家屬也紛紛表示願意捐出珍藏作品。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聚焦近現代臺灣美術,首展集黃土水、陳澄波國寶級作品
2021年國美館「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展出順天藥廠創辦人許鴻源博士的臺灣美術收藏。(圖片來源:國立臺灣美術館)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聚焦近現代臺灣美術,首展集黃土水、陳澄波國寶級作品
「福爾摩沙時代」展覽現場。圖為楊英風《鳳凰來儀(三)》。(圖片提供:南美館)

目前臺灣僅有一座國家級美術館,即位於臺中的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美館),其自1988年開館至今累積豐富典藏,不過礙於現有館舍空間有限,臺南國家美術館成立後,將可適度減輕國美館典藏及展覽壓力。歷經各方協調,考量新建館舍曠日費時,為盡快以國家級資源典藏臺灣藝術家作品,最終由臺南市政府主動提出將臺南市美術館2館無償撥用給文化部,作為臺南國家美術館使用。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聚焦近現代臺灣美術,首展集黃土水、陳澄波國寶級作品
「福爾摩沙時代」展覽現場。(圖片提供:南美館)

聚焦臺灣美術1895至1960年代作品

未來臺南國家美術常設展將聚焦臺灣美術18951960年代作品,持續研究、蒐藏及展示前輩藝術家作品,並完整、系統性地呈現臺灣藝術史發展脈絡;包含近現代領域的定義及研究、場館發展規劃、典藏制度訂定在內等工作,預計於2027年完成。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聚焦近現代臺灣美術,首展集黃土水、陳澄波國寶級作品
「福爾摩沙時代」展覽現場。(圖片提供:南美館)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聚焦近現代臺灣美術,首展集黃土水、陳澄波國寶級作品
「福爾摩沙時代」展覽現場。(圖片提供:南美館)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聚焦近現代臺灣美術,首展集黃土水、陳澄波國寶級作品
「福爾摩沙時代」展覽現場。圖為黎志文的大理石雕塑《之間》與李再鈐的《低限的無限》。(圖片提供:南美館)

掛牌記者會上,陳澄波、郭柏川、郭雪湖、蒲添生、張萬傳、潘春源、潘麗水、潘瀛洲、鄭世璠、陳夏雨、黃歌川、楊英風、陳陽春、蒲浩明等前輩藝術家家屬,已陸續表達捐贈作品意願,並在眾人見證下,共同簽署捐贈典藏意向書,期盼未來由國家保存、研究及常態展示臺灣美術史重要美術資產。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聚焦近現代臺灣美術,首展集黃土水、陳澄波國寶級作品
前輩藝術家家屬共同簽署捐贈珍藏意向書,表達對臺南國家美術館的支持。(圖片提供:南美館)

首展集結黃土水《甘露水》、陳澄波未曝光之作等200件作品

隨著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正式成立,館方委託臺南市美術館策劃的首檔展覽「福爾摩沙時代臺灣近現代美術的知識啟蒙」同步揭幕。展覽內容橫跨日治時期到戰後的各種藝術樣式與思潮,討論「地方色彩」、「國族意識」與「現代性」等議題,回顧臺灣美術如何在外來與本土的雙重影響下,逐漸發展出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並強調藝術家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創作歷程與精神,期盼喚起大眾對本土文化的深刻思考與認同。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聚焦近現代臺灣美術,首展集黃土水、陳澄波國寶級作品
「福爾摩沙時代」展覽現場。(圖片提供:南美館)

「福爾摩沙時代」集結多件國寶級作品,包含陳澄波從未曝光的《南海普陀山》、黃土水《甘露水》、張大千《廬山圖》等,這些藝術作品既是臺灣美術歷史的縮影,也見證藝術家的創新精神與對當時社會的深刻反思。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聚焦近現代臺灣美術,首展集黃土水、陳澄波國寶級作品
「福爾摩沙時代」展覽現場。圖為陳澄波珍貴作品。(圖片提供:南美館)

「不管別人要如何稱呼我們,但我們絕不會低人一等。」

文化部長李遠於掛牌記者會致詞時,特別取玉山社出版《曙光來臨之前》序文說道:「黃土水、陳澄波、陳植棋等人入選帝展時的心情,其實就像是陳傑憲在胸前比出框框的感覺:我們只是還沒有自己的名字,但絕不會低人一等。」2024年李遠陪著黃土水作品《甘露水》回到母校東京藝術大學,同場也展出陳澄波、李梅樹、李石樵、郭柏川、顏水龍、陳植棋等藝術家的自畫像,當他仰望著前輩藝術家們年輕、充滿自信的模樣,彷彿回到一百年前,看見他們彼此扶持、鼓勵並昂首闊步,在臺灣被日本殖民統治的時代,心懷志氣走出自己的路。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聚焦近現代臺灣美術,首展集黃土水、陳澄波國寶級作品
「福爾摩沙時代」展覽現場。圖為黃土水《甘露水》。(圖片提供:南美館)

臺南市美術館將擴建,保有城市美術館主體性

談及臺南市美術館未來動向,文化部表示,臺南市美術館將持續營運臺南市美術館1館,在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正式營運前,也將協助館內策展,未來館舍將擴展至農水署嘉南管理處現有空間,保有臺南專屬的城市美術館主體性。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聚焦近現代臺灣美術,首展集黃土水、陳澄波國寶級作品
南美春室。(圖片來源:W春池計畫)

資料來源|臺南市立美術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英國藝術家Oli Epp個展登台!劇場構圖搭怪奇物種,幽默再現社群媒體不間斷的「扮裝表演」

師大美術館展覽《奧利・艾普的小鹹點》!英國藝術家Oli Epp亞洲首個展在台北

英國藝術家Oli Epp(奧利.艾普)首次亞洲個展在台灣!《奧利・艾普的小鹹點》(Hors d’œuvres)即日起至2025年5月15日於師大美術館展出,不僅匯集藝術家多件知名作品、2025年新作,更有本次在台期間將故宮展品結合泡麵所完成的創作。此外,師大師生團隊也延伸Oli Epp的繪畫作品,透過動畫與AI生成技術打造沈浸式短篇,為展覽創造不同的觀看與體驗路徑。

社群媒體仿佛一座無疆界的巨型劇場,人們重現現實、或擷取現實摻點虛擬想像,在這座劇場中「扮裝」或「表演」——你是否也參與其中?英國藝術家Oli Epp(奧利.艾普)有感於此,於是將源自現實生活、影視作品、社群媒體等的元素挪用並解構,透過摩登、怪誕、略帶詼諧的繪畫作品,反映社群媒體文化盛行所衍生出的形象塑造、社交關係互動等等現象。

師大美術館展覽《奧利・艾普的小鹹點》!英國藝術家Oli Epp亞洲首個展在台北
師大美術館《奧利・艾普的小鹹點》展覽現場。(圖片提供:師大美術館)
師大美術館展覽《奧利・艾普的小鹹點》!英國藝術家Oli Epp亞洲首個展在台北
師大美術館《奧利・艾普的小鹹點》展覽現場。(圖片來源:師大美術館)
師大美術館展覽《奧利・艾普的小鹹點》!英國藝術家Oli Epp亞洲首個展在台北
師大美術館《奧利・艾普的小鹹點》展覽現場。(圖片來源:師大美術館)

這場表演,我們都參與其中

當代社群媒體重即時性、視覺性,並設有公開、數據化的回饋機制,這讓使用者為了吸引視線、追求按讚及留言等互動,發展出不只是記錄生活、更是在「表演」生活的行為模式——人們在此塑造理想形象、編導自身的故事,在數位空間中進行刻意的展演。《奧利・艾普的小鹹點》透過Oli Epp平滑的電繪風格繪畫,聯想社交媒體的劇場表演,反思虛實生活中複雜的互動關係。

人、物合一的怪奇物種,在平面劇場輪番登台

Oli Epp常使用油彩、壓克力為材料,透過平滑、流暢的噴槍及繪畫方式,塑造色彩鮮明、輪廓清晰的畫面。他將對社群媒體、影視作品、當代生活的觀察融入繪畫,以怪誕奇異的構圖,讓筆下角色呈現戲劇化的非真實形象;然而,他們並非全然虛構——人物身穿的名牌服飾、臉上的時髦妝容、耳邊的AirPod、手上拿的信用卡……各種你我熟悉的消費象徵,都提醒著觀眾這是源於現實生活的觀察,展現現代人對於品牌與個人風格的過度執著,彷彿在提醒:「記得對生活中種種的『過量』行為保持距離。」

亮點作品《夢遊者》:以奇幻氛圍紀錄生活災難

Oli Epp的作品看似無厘頭,實則透過物件指涉特定意義與社會現象,或反映他個人的生活記憶。如作品《夢遊者》的角色穿著粉紅色長裙、身旁有隻小羔羊相伴,腳步輕盈地在斑馬線上跳躍;看似夢幻無害,遠方卻有顆紅色警示燈暗示著潛藏的危險即將到來。這件作品源自Oli Epp幾個月前一場生活災難,當時他在深夜半睡半醒之間,不慎沒將水龍頭關好,導致公寓淹水,於是將這場災難化為《夢遊者》,繪出一場暗藏危機的夢境。

師大美術館展覽《奧利・艾普的小鹹點》!英國藝術家Oli Epp亞洲首個展在台北
奧利・艾普,《夢遊者》(Sleepwalker),2025,油彩、壓克力於畫布,200 × 180公分。(圖片提供:Oli Epp)
師大美術館展覽《奧利・艾普的小鹹點》!英國藝術家Oli Epp亞洲首個展在台北
藝術家Oli Epp的工作室。(圖片提供:Oli Epp)

在台完成新作《唐》:拼接故宮文物與泡麵,慢與快的矛盾對照

值得一提的是,《奧利・艾普的小鹹點》為Oli Epp首次亞洲個展,也是師大美術館規劃的學生交流展,主要代理藝廊Semiose及藝術家慎重看待這次與台灣觀眾與學生見面的機會。Oli Epp這次為個展來台停留一個月左右,充實異地體驗也期待開啟新的創作靈感,展覽中的《唐》(Tang)正是他在台期間完成的作品,其靈感來自藝術家參觀故宮時所見到的唐代三彩馬,陶馬的傳統工藝表現令他印象深刻,於是他靈機一動將三彩馬與泡麵結合,讓慢工煉成、流傳數百年的工藝品與速食、規模化產品組合,創造一種矛盾又詼諧的視覺印象。

師大美術館展覽《奧利・艾普的小鹹點》!英國藝術家Oli Epp亞洲首個展在台北
右為於台灣期間繪製的作品《唐》。(圖片提供:師大美術館)

師大學生響應數位沉浸短篇

展覽開幕當天,臺師大圖文傳播學系碩士班師生團隊自Oli Epp作品《阿爾戈斯》(Angos)延伸發展,透過動畫與AI生成技術,打造一充滿懸疑氛圍的沉浸式短篇。《阿爾戈斯》繪出一隻頂著9顆眼睛的黑貓,牠巨大的眼睛總凝視著前方,作品靈感源自希臘神話中的百眼巨人,傳說中他永不必眼,因此沒有秘密能逃脫他的視線。未來,師大美術館也將持續扶持新銳藝術家,並將學生團隊創作列入未來展覽主題之一,持續開拓大學美術館的展演深度及交流廣度。

師大美術館展覽《奧利・艾普的小鹹點》!英國藝術家Oli Epp亞洲首個展在台北
(圖片提供:師大美術館)

《奧利・艾普的小鹹點》

展覽時間|2025.03.1605.15

展覽地點|師大美術館3樓(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29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五 09:3017:30,週六日 10:0017:30,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