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堪稱短期間內政治意識角力最劇烈的集體活動之一。我們在年底選戰倒數前夕,走訪4 組雙北市長競選團隊(侯友宜團隊婉拒受訪),見證他們取得初期宣傳佳績、或者正經歷重新盤整之挑戰,就讓我們一起探索此刻的台灣政壇,設計與政治的關係出現了哪些變台北市長候選人化?而設計在這場角力中,扮演什麼角色?
雙北市長選戰最令人耳目一新的事件,莫過於柯文哲團隊為選舉經費進行線上募資,9小時就募集到1310萬元,最後更以4093餘萬元超標達陣的記錄。此事件的意義當然不只在於募資或金額多寡,更重要的是,如果捐錢可以當成是某種有效的表態,募資網站的上線就等於是柯文哲參選以來,支持者的首度正式集結。
選戰跑至8月底,丁守中團隊的視覺設計表現,聚焦在官方臉書封面的螺絲釘圖,以及7月底甫發表的「我是叮叮」。「螺絲釘概念來自一個資深支持者的鼓勵,他希望丁守中能發揮堅毅的特質,像螺絲釘一樣讓市政不鬆懈,我們聽了覺得很感動。」前立委、也是這次丁團隊的新媒體部門負責人孫大千透露。
比起主視覺,更該關心設計能否融入市政
「在發想要如何改變丁守中給人年紀較大印象時,曾想過是不是『畫一個和他很像的』?但我們不是,而是萃取丁守中的特質,發展出一個角色。」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劉維公是「我是叮叮」的企畫負責人,他說「叮叮」不是指丁守中本人,這角色的核心精神是理性民主,而「我是叮叮」是一場策展活動,核心概念是:「堅持理性民主的人,大家都是叮叮」,未來將發起實體的創作展,由台北市民寫出心聲,配合丁團隊的攝影照片,讓展覽成為關於理想市政的對話。
丁守中與叮叮兩者外型上的確神似;再加上「叮叮」這個稱號容易令網友想起「丁丁是個人才」的說法。對於此些反應,劉維公處之淡然,他認為「我是叮叮」發表會上,「大家沒有真正明白我們要推的事情」,要不是認為「叮叮是主視覺」,就是認為「叮叮是丁守中的Q版」。
「我們不想因為網友反應畫地自限,限制了創意發想。」劉維公說,之所以發起一場策展,而不是只推出主視覺或周邊商品,就是因為「不希望設計只是被當成一種包裝」、「設計如果只追求點閱率和按讚數,那會讓設計越走越狹隘。」劉維公話說得很認真,他認為若要在選戰中將設計作為一個聚焦的話題,候選人們該談論的應是「設計該如何融入到具體的市政裡?」或「社會看似越來越重視設計,但如今設計師參與公部門標案時,所面臨的困難是否仍照舊?」而不是談自家的主視覺有什麼意涵,「畢竟設計無所謂對錯,怎麼談都可以」。
不該只是包裝 設計必須為城市帶來改變
「我是叮叮」專案之外,劉維公也負責規畫設計產業的競選政見。身為一個曾任職於公部門的社會學學者,比起設計在選戰中文宣帶起的討論潮,他更看重設計作為一門產業,必須融入到環境與市政裡帶來改變。伴隨著良善立意,也需有實踐方式,「我是叮叮」於7月底發表後,就呼應此一策展活動的宣傳或其他動作來說,釋出訊息的速度及聲量,似乎仍有許多待補充的空間。
「有很多事情要做,我也並非是競選團隊中的專職人員,所以要做到概念和訊息的媒合,並不容易。」劉維公坦言,選戰初期競選團隊在跨部門的意見交流整合,乃至於執行上的確有挑戰,不過他也強調,進入9月,「很多東西就會動起來」,包括即將在網路與實體上面世,以精彩資訊圖表(infographic)做出來的公共政策圖文書;以及「我是叮叮」的實體策展,「請大家拭目以待!」他堅定地說。
文|賴韋廷
圖片提供|丁守中競選辦公室
【完整內容請見《LaVie》2018年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