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衣III藝術時尚跨界展上的墨寶區,是觀展的第一個頓點。除了22種以草、行、楷、隸、篆為基礎所變化出的無字,還有大面積環繞展區的線條為背景,這些線條沒有字的形貌,只餘抽象的點劃,引導觀者去凝視完全獨立於字形之外的筆墨,去進一步發現並感受筆觸的重量、形狀,墨水的濃、淡,線條在使轉過程的力量、疾遲、曲折。紙面上筆墨與空白間的虛實關係,配合著線條的躍動軌跡,彷彿一首交響樂,就在你我的眼前奏鳴起。而具象的「無」字和著抽象的線條,讓觀者的注意力不斷在文字的形象框架中移進移出。觀者審文字線條的美,而後帶著這樣的體會,與受到文字藝術錘鍊後的眼光投射在展區的三十組服裝作品上。
當文字的字形、結構轉化到服裝上時,成為三度空間的元素結構關係,服裝設計師需要思考的是文字原有的規則,以及服裝創作本身。作為一位當代藝術家,不拘泥形式,專注於與時俱進的藝術創作,是文字藝術家董陽孜對於創作的態度。文字能突破二維平面的制約嗎?如若跳脫書寫,書法存在的意義又是甚麼?藝術史學者石守謙博士曾說:「「跨界」可以視為藝術「當代性」中與「解構」呼應的一體兩面,都從質疑藝術類型的原本界限出發,尋求更自由的表現可能性。」包含服裝在內、雕塑、建築等領域皆是文字藝術家董陽孜突破二維的跨界嘗試。
在這次的服裝設計創作展演中,陳劭彥試圖將文字的「體態」對應服裝的「版型」,創作了全新的「輪廓」後,再經由自身對字義的理解,落實到服裝的材質與表徵上。而蔡宜芬及潘貝寧,則在本身所擅長的版型之上,將文字的結構與線條和版型對接,並加入一些裝飾性元素,與文字線條的美互為輝映。李迎軍、鄒游、周裕穎則在總體設計的表現和語彙上更加跳脫,皆嘗試探討平面與立體的關係,從連結「無」的意涵著手,而後進一步解構文字,發展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版型設計。
除了服裝以外,第三屆的讀衣展更進一步落實了策展人董陽孜長久以來的心願,文字線條首度從紙上躍然而成紡織布匹印花,並將印花布進一步製成了抱枕套與托特袋。在設計與開發的過程中,經歷無數次配置、顏色的調整和嘗試,也走訪了許多布廠,打了許多樣,到終於開發出來後,令許多人眼睛一亮,由文字線條所創造的印花魅力激發了無限的想像空間。
未來可以想見,當台灣市場上有更多從文字藝術轉化並量產而成的印花布時,將為整個紡織業和時尚設計圈帶來巨大的影響力,除了開啟向西方輸出東方文化線條的契機,也是台灣立足於東方時尚之都的原點。繁體字,是中華文化所特有,從線條的美與文字的意境,為日常注入文化的價值。
文字:馮亞敏
圖片:團團提供
攝影:汪德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