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用香味勾勒回憶!倫敦簡約系潮牌香氛IIUVO創辦人LEO用音樂製作香水、用生活記憶化為香氛

IIUVO兩位創辦人Tomi Ahmed and Leo Gibbo

雨後濕泥的清新、情人身上的香氣,生活是由各種不同的味道組合而成,隨著時間的推移,幻作記憶、成為回憶。命名取自拉丁文愉悅、滿足之意,倫敦香氛簡約系潮牌IIUVO,將人們對於生活的記憶提煉成香氛,透過音樂、香氛勾勒生活記憶,透過透過嗅覺喚醒深埋心中和不願忘記的每個片刻。

 

兒時記憶化為香氛,紀念那段不想忘記的回憶

IIUVO香氛,是創辦人LEO的生活記憶,是他不想忘懷、珍藏記憶中的回憶。「這款名為『emmie』的香氛蠟燭,是我最喜歡的味道。你會聞到有如下過雨後的新泥清新,在中段帶了點煙燻菸草味。這些味道皆來自我對祖母的印象,香氛的名字也是以她為名。」在LEO的記憶中,來自愛爾蘭的祖母emmie是一位很特別的女性,擁有不拘小節的爽朗個性,總穿著一件薄衫、叼根菸草翻弄她的花圃,這款香氛蠟燭,前味是沒藥與白松的苦澀,之後轉為雪松、岩蘭草和廣藿香的清香,尾韻收在苔癬及地衣,如雨後青草的氣息,前、中、後三段香氣所堆疊出的味道,正是他記憶中與祖母在花園裡的回憶。

 

 

然而回憶是最虛無飄渺、難以單用語言解釋的感受,如何利用香氛來表現生活記憶對受過正統調香訓練的調香師而言不難,但對於兩名毫無調香背景的年輕人來說呢?光是與調香師溝通就遇上了一堆麻煩。

 

欲用音樂和視覺影像與調香師溝通香味調製,誤以為玩笑而差點被掃地出門!

「我們沒有香氛背景,兩個25、6歲的小伙子就只憑著想要做香氛的想法,直接飛到法國尋求調香廠合作。一開始對方以為我們在開玩笑,尤其我們因為語言無法有效溝通而決定運用音樂討論時,浮現在對方臉上的困窘表情直到今天都很難讓人忘記。」Leo一邊笑一邊回想IIUVO初期溝通香味的過程。他說視覺與聽覺是所有人共有的語言,不受國界影響,可以準確傳達難過、開心、快樂、悲傷…等情緒,當然調香師們一開始也會困惑,但漸漸地也慢慢習慣IIUVO的做法,從一開始的無所適從到後來滿心期待地一起討論關於這首歌、這張視覺照片素材的細節。「你能想像嗎?一群正襟危坐又不苟言笑的調香師,竟然和我們這群年輕人一起討論起音樂。」IIUVO品牌總監Jerry在一旁補充道。

 

 

與台灣獨家合作用音樂傳達香氛之意

不似其他香氛品牌擁有悠久的百年香氛歷史,IIUVO僅成立短短3年,卻在這3年內迷倒眾潮人,迅速從倫敦紅遍各地,在台灣也透過onefifteen初衣食午獨家代理IIUVO的6款香氛蠟燭與3款香水。特別的是,音樂人出身的Leo更為onefifteen販售的3款IIUVO香水製作專屬音樂,融合onefifteen兼具潮流與復古的店面環境,用新舊交替的三首音樂表達香水特色,傳遞走進onefifteen時所能感受到的氛圍感覺。「onrfifteen是一間由老宅改造的潮流選物店,這與我們的三款香水所想表達的記憶不謀而合。比方說soigné這款香水是想表達一位完美無瑕的男人,onefifteen店內販售的衣服每一件都精緻得完美無瑕;kurīn鬱鬱蔥蔥的清香味正巧與店裡的綠意裝飾雷同。」Leo道。


IIUVO將出現「台灣味」香氛?台灣旅遊的記憶太深刻!

回憶裡情緒的堆疊,如同香氛會有前、中、後三段香味的變化一樣,是一種複合式的情緒,更會身處環境當下所帶來的感觸而產生不同的化學變化。此次訪問恰巧是Leo第二次拜訪台灣,亦趁這個機會與IIUVO品牌總監Jerry四處逛逛,探索台灣的大街小巷,還一同拜訪了Jerry住在台灣的老奶奶,感受台灣民情中緊密的「家族情感」,讓Leo覺得台灣真如同網友們說的那般「最美的風景是人」。更在走遍台灣迪化街、吃了夜市的大腸包小腸、喝了台灣特有的洛神花茶後,讓Leo開始研議回國後將與IIUVO的調香師討論,推出一款富有台灣味的香氛,以留住這兩次拜訪台灣的旅遊記憶。

 

Text / Zoe Chen

Photo / onefifteen、IIUVO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舞蹈排練場育兒,讓孩子自然地透過身體認識世界 ──專訪 壞鞋子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林宜瑾

她是編舞家,讓孩子用五感與肢體去探索土地與自然帶來的力量。 (攝影:陳婉寧)

位在關渡大橋下的拍攝現場,是一處佔地230坪、舊廠房改建的排練場,上下移動仰賴貨梯或鋼板樓梯,少了安全護欄、防撞護條,旁人看著頭皮發麻,這裡卻是林宜瑾工作與一家四口(育兒)生活的地方。

卡洛塔妮
林宜瑾分享「身體覺察」或許是孩子們在劇場裡學會的第一件事。(攝影:陳婉寧)

孩子襁褓階段,林宜瑾會一邊用揹巾抱著小孩,一邊引領舞者排練。成長到爬行階段,她會讓兩個孩子:六歲的禾禾、一歲半的旅惟包著尿布、打著赤膊、在鋪設黑膠地墊區域爬行,還有一貓二狗玩伴兼護衛隨行。

在劇場育兒,堅持給孩子完整陪伴,成為母親後的林宜瑾發現孩子對身體覺察敏銳,也會主動避開危險,「幾天前,當旅惟跟舞者一起站上桌子跳舞,我們發現他會走到桌子盡頭突然回頭,再走到另一端再回頭,『他正在用自己的身體丈量這個空間及距離。』

卡洛塔妮
卡洛塔妮共同在陪伴孩子的成長過程「懂自然,懂孩子的好」。(攝影:陳婉寧)

身體覺察,或許正是孩子們在劇場學會的第一件事。為了鼓勵父母們在陪伴孩子的成長過程「懂自然,懂孩子的好」,卡洛塔妮以「育兒即創作」為題與受訪者展開對話。林宜瑾在此分享,讓孩子自然地透過五感及身體探索土地與自然帶來的力量。

從田調培養更多小孩的身體感     

如同其他習舞的人,林宜瑾從小學習的都是西方表演知識,直到遠赴異國駐村,一句「你從哪裡來」的疑問,讓她自省「我是誰?我從哪來?」,才開啟她回頭尋找與自身文化貼近的舞蹈語彙。

成長於雲林西螺福興宮對街的她,2012年開始走訪台灣民間大小祭典、廟會等儀式活動「採集」,再用當代觀點將其轉譯成舞作。有了孩子後,她也帶著他們參與田調過程,一起貼近這些傳統儀式。

卡洛塔妮
用身體語言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與孩子共同成長。(攝影:陳婉寧)

2020年,在創作《吃土》前,她帶著禾禾與成員一起參加淡水清水巖清水祖師遶境,祭儀中鑼鼓喧嘩,北管出陣樂器小鼓、大鑼、嗩吶等弄得震天價響,讓一般家長怯步的場景,只見林宜瑾笑說,「禾禾在旁還跳起舞來。」

有了這次體驗,隔年,當林宜瑾與舞團獲得印尼日惹駐村機會,她毫不猶豫帶著孩子跨海到鄉村生活兩週,並學習傳統宮廷舞。她也親眼見證孩子打破隔閡,用身體語言對話到打成一片的過程,她說,「我們總覺得自己教小孩很多事,但往往是他回頭教會我們很多。」

讓孩子打開五感去享受食物

林宜瑾的另一半林志洋,也是壞鞋子舞蹈劇場的營運總監與製作人。面對舞團進劇院、下鄉巡演、東奔西跑做田調,外加育兒,兩人應變之道就是錯開各自時間,輪流陪伴。林志洋說,「多數合作的工作夥伴、場館都很願意讓你帶著小孩工作,這也是其他職業較難達成的。」

卡洛塔妮
宜瑾分享引導舞者、接納對方的想法,一起在過程裡探索,才能創作精彩的表演。(攝影:陳婉寧)

新生命加入也曾為兩人生活帶來混沌,林宜瑾説,「小孩是無法預期的,必須放下『我』與對時間的感知,才能找到相通的路」,這也與舞者的工作方式相近——編舞家需要慢慢引導舞者,適時接納舞者想法,「不然舞者會覺得自己只是顆棋子,他必須在過程裡探索自己,表演才會精彩。」

卡洛塔妮
讓孩子打開五官去感受「食物」,不僅是感官刺激,更會享受吃飯的過程。(攝影:陳婉寧)

同樣的法則,他們也應用在孩子開始嘗試食物的階段,讓他打開五感去感受,「讓他用手去抓,把食物塗抹在身體上。一方面是感官刺激,另一方面會享受吃飯」,林宜瑾自豪,「我們家小孩對食物充滿好奇心跟興趣,非常勇於嘗試。」如同卡洛塔妮鼓勵「育兒即創作」理念,不為孩子設下框架,單純以父母的愛陪伴孩子成長,讓孩子能自然的成長,更能看到孩子的好。

卡洛塔妮
羊奶粉是林宜瑾記憶中源於自然的健康選擇。(攝影:陳婉寧)

母奶之後,他們選擇最自然的羊奶粉銜接,嘗試來自紐西蘭自家農場乳源、少加工配方且有天然原態製程的卡洛塔妮星護羊奶粉,這個選擇也與林宜瑾成長記憶相關,「家裡從小就讓妹妹喝羊奶調整體質,在我的記憶裡,羊奶是比較健康的,因此也讓旅惟嘗試羊奶粉。」有三十年羊奶經驗的卡洛塔妮更是首選!

透過接近自然,讓孩子自然長成自己的樣子

今年,兩人的第一個孩子禾禾進入小學,他們也在此時做出人生重大決定——將舞團南遷到雲林,回到兩人成長的故鄉。

「一個環境會影響小孩的成長。生活在台北的速度感是很快的,如果在童年有個緩拍的時間感去探索這個世界,未來會成為他的養分,滋養他在都市裡匱乏的部分,心也會打開多一點。」林宜瑾說。

舞團成立今年也將屆滿十年,南遷計畫在他們腦海中也盤旋了好幾年,孩子的成長,則給了他們實踐的動力,兩人也確信,故鄉,是下一個能讓自己「生活與創作能抵達一種平衡狀態」的地方,孩子們也將在此展開對這片土地的更多探索與認識。

— 林宜瑾 —

舞者、編舞家,2014年成立壞鞋子舞蹈劇場,帶領舞團透過「田野踏查」的方式親近土地,過去接連以《彩虹的盡頭》、《渺生》改編牽亡歌入劇場,叩關台新藝術獎提名;2020 年《吃土》更延續淡水大拜拜的遶境經歷,融入北管與電子樂。透過深入自身文化的田野調查,培養出自己獨特編舞的視角。

— 林志洋 —
舞蹈劇場營運總監。本身熟悉於藝文團隊之營運管理與專案開發,自2019年起帶領壞鞋子舞蹈劇場團隊,連續6年獲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年度獎助專案」補助團隊(Taiwan Top)。經營團隊的方法著重開放的思惟與積極的實踐,深信藝術所能策動的社會影響力。

Interview & Text | 江家華

Photography | 陳婉寧

Produce & Planning | 如芸制作 As Art As Creations

Project Execution | 采鋐健康傳播事業部

用電影創作打破刻板印象,拒絕用既定框架侷限孩子成長 ──專訪 電影導演宋欣穎

她是導演,用創作打破刻板印象,同時也是正在實踐「育兒即創作」的媽媽。(攝影:陳婉寧)

每三至五個月,宋欣穎都會替兒子小寶添購新鞋,帶他臨櫃挑選。第一次,小寶挑了雙粉紫色的鞋,第二次是深藍色,最近一次則是看上了粉紅色緞帶娃娃鞋,卻遇上了專櫃阿姨搶在媽媽之前說:「弟弟,這你不能穿,這是給女生穿的。」

對於專櫃阿姨的反應,她當下是這樣想,「除了不合腳、影響健康,鞋子哪有不能穿的問題?」

卡洛塔妮
如同創作,宋欣穎希望不侷限孩子的想像力與創造力。(攝影:陳婉寧)

幾個月後,和電影導演宋欣穎相約在新店「美好影像」工作室進行訪談,聊起這段臉書舊文,她態度一致,不願孩子受限於性別框架,探索就此止步,「我希望他完全不用在意別人的眼光,更不要因此侷限了自己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拍電影,她選擇顛覆題材衝撞世俗枷鎖,談育兒,她拒絕用既定框架限制孩子成長。為了鼓勵父母們在陪伴孩子的成長過程「懂自然,懂孩子的好」,卡洛塔妮以「育兒即創作」為題與受訪者展開對話。新手媽媽宋欣穎在此分享創作之外,自己十足篤定的育兒信念。

卡洛塔妮
以「育兒即創作」串起宋欣穎的自我、母親及電影創作信念。(攝影:陳婉寧)

踏上幸福路比贏在起跑點還重要

很多人是藉由宋欣穎首部動畫作品《幸福路上》認識她。這部片不僅說出她的童年,還有與她同一世代人的成長記憶。受到升學主義影響,她曾背負著父母「當醫生」沉重期待,後經歷政治體制轉型,社會風氣逐漸開放,種種啟蒙與刺激,讓她最後做出與父母期待相悖的選擇。

現代人談育兒,常將「小孩要贏在起跑點上」掛在嘴邊,讓孩子從小讀雙語、唸好學校,她則嗤之以鼻,「這通常是計較分數的父母憑空想像出來的。」她對孩子教育的思考大相徑庭,「每個小孩都有他天生的才能跟適性的部分。」

卡洛塔妮
宋欣穎相信孩子有自己天生的才能和適性,踏上幸福路比贏在起跑點還重要。(攝影:陳婉寧)

言論看似嗆辣,卻是宋欣穎從自己生命經驗得出的結論。出生藍領家庭的她,直到26歲前未曾踏出過國門,當上娛樂線記者後學日語,為了遠赴異地進修電影讀起英文,她說「語言的學習要有動力跟環境,回家沒有雙語環境,最後只是徒增壓力。」

當同齡小孩都去上幼稚園、補習班,宋欣穎的童年大半圍繞剪紙娃娃、讀故事書、演布袋戲、跳彈簧床中度過,電影更是供給她最大的養分,她說「那是非常滿足的過程,讓我直到那麼老了還能保有童趣,我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擁有這個部分。」

如同卡洛塔妮鼓勵「育兒即創作」理念,不為孩子設下框架,單純以父母的愛陪伴孩子成長,讓孩子能自然的成長,更能看到孩子的好。

卡洛塔妮
以身體界線為例,宋欣穎分享將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識。(攝影:陳婉寧)

跳脫外人給的刻板印象

不只就學,成長路上,刻板印象/框架也一直無所不在。

小時候,宋欣穎曾因遺傳自原住民血統的大眼睛、厚嘴唇,被同學笑說是「番仔」,一蛀牙就被笑是「吃檳榔」,一頭天生捲髮被教官碎念是「燙頭髮」。經常被誤認是「混血兒」的小寶,讓她一度也有「孩子被同儕排擠」的隱憂,最後她想通「一切取決於父母的態度」,面對陌生人的疑問,她也報以「他是繼承我的美貌」機智回應。

自從兒子誕生那一刻起,她就認定孩子是獨立個體,為了尊重他的自主意識,做任何事之前,她都會進行「事先溝通」,像是「我要帶你洗澡了」、「要幫你擦屁屁囉」,也尊重他表現出任何「要」與「不要」的反應。

「對於迎合別人慾望的事情,我是不會強迫他。」宋欣穎更以「身體界線」為例,若遇到陌生人或親朋好友想要抱小孩,她會先行介紹對方讓小孩認識,再詢問小寶意願,讓孩子以「伸出手」肢體語言表達意願,她說,「身體界線要從小教育,無論男生女生都一樣。」

「小孩真的懂這些嗎?」面對這樣質疑,她說,「會這樣想是因為你把小孩當成洋娃娃,而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卡洛塔妮
高齡育兒並不負面,宋欣穎更加從容、篤定,讓她對孩子的發展沒有設限。(攝影:陳婉寧)

高齡育兒堅信不為孩子設下框架

或許是高齡育兒,舉凡小從日常飲食、大至外出活動,宋欣穎都有一套自己的育兒思維。

外界對「高齡育兒」總有許多負面聯想,無論是體力或時間上的,她則以父母心性穩定、經濟人脈資源充沛肯定高齡育兒的好處。她舉例,「經人介紹,我們認識了一位超級褓姆,比其他人有更多資訊管道。我兒子天生呼吸道不太好,她就推薦我們選擇卡洛塔妮星護羊奶粉,來自紐西蘭自家農場,堅持天然原態製程,不僅能調整體質,而且還能守護孩子防護力, 孩子不僅沒抗拒,還挺喜歡的。」

因為這份從容與篤定,讓她對孩子發展沒有設限,她說「無論將來孩子長大變成什麼樣的人,我只希望他都能認同自己、尊重別人、不要成為傷害別人的人」。

卡洛塔妮
卡洛塔妮的「育兒即創作」呼應了宋欣穎的育兒觀點,支持孩子健康成長、盡情探索。(攝影:陳婉寧)

宋欣穎

導演、編劇,人生的信仰為「動人的故事」。2017年個人首部動畫長片《幸福路上》,獲金馬獎、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肯定,橫掃世界各重要國際影展奪回大獎,第一部長片《惡女》看見傳統性別框架下不同省思,希望創作更多立基於台灣文化出發,又具備國際擴散力的作品。

Interview & Text | 江家華

Photography | 陳婉寧

Produce & Planning | 如芸制作 As Art As Creations

Project Execution | 采鋐健康傳播事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