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是為平凡生活添加一劑神奇藥水,《哈利波特》系列作者J.K羅琳(J.K. Rowling)運用其妙筆生花的寫作技巧與天馬行空想像,多年來帶領我們走進她建構的魔法世界中,而隨著全新系列登場,《怪獸與葛林戴華德的罪行》(Fantastic Beasts: The Crimes of Grindelwald)則牽引著我們從英國倫敦、美國紐約,邁入全新的魔法陣地「花都」法國巴黎!
為了讓觀眾一下即能辨識出屬於巴黎的氣味,並重現人門口中那個巴黎的1920年美好時代,美術場景設計師Stuart Craig和幕後團隊多次親身走訪這座處處是驚奇的浪漫老城,拍下新穎摩登、古色古香的建築、街道樣貌,甚至聘請一位研究學者擔任場景顧問,好讓巴黎風味不跑調。
除了巴黎艾菲爾鐵塔、凱旋門外,還有什麼最能代表巴黎呢?為此,Stuart Craig將19世紀由男爵奧斯曼(Baron Haussmann)主導的「巴黎大改造」元素放入電影場景中,那以凱旋門為中心呈現放射狀的街道網絡,得以讓人不用多加解釋,便能一眼看出巴黎專屬的城市景致。「無論是過往的波特系列電影,還是全新怪獸系列,我們都竭盡所能讓電影中的一切看來真實,卻又讓魔法瀰漫凌駕於現實上。」Stuart Craig說道,「這正是我們的目標,讓巴黎第一眼看起來完全就像真的。電影魔法大部分時候都是隱藏的,只有在需要時候才會出現。」。
打造華麗法國魔法部
他以本集新登場的法國魔法部(Ministére des Affaires Magique)為例,通透的圓拱型玻璃穹頂,其靈感正是來自歷史悠久的巴黎皇家宮殿(Palais-Royal),儘管當時年代已逾1920年代後期,但羅琳劇本特別提及希望建築場景擁有瑰麗的新藝術裝飾風格,因此在規劃法國魔法部雛形時,則以19世紀末流行的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風格為主。「新藝術運動將時尚、品味和建築風格推上了嶄新局面,」Stuart解釋,「電影中的魔法部裡有個打字部門,其上方則是巨大玻璃圓頂,而上面蝕刻著奇獸與星象圖案,就像黃道帶一樣,我們特地打造出以怪獸為主題的星座盤。」。
至於法國魔法部入口,除了有優雅的女雕像鎮守外,其周遭環境則是取景自真實存在,有「巴黎最浪漫廣場」之稱的福斯坦堡廣場(Place Furstenberg),當然那尊在麻瓜眼裡只是尊普通的人物雕塑,則是巴黎歌劇院(Opéra de Paris)代表性的青銅雕像,是19世紀女雕塑家Adèle d'Affry(Marcello)於1870年所創作的古希臘女祭司皮提亞像。
在法國魔法部也藏有族譜部門,劇中紐特與蒂娜以及莉塔雷斯狀雙方人馬為了查詢魁登斯的身世秘密而走訪此地。這個場景由諸多書架組成,書架從地上升起,向不同方向迴轉。特效總監David Watkins形容場景設計:「我們總共有三個書架架構,一個能夠升起共前後移動,一個能迴轉,最後一個則可以透過遙控走向不同方向。」;視效組則在後期複製並動畫化書架,令它們成為追逐戲的障礙物,而這裡同樣能清楚看見法國魔法部的圓形建物輪廓。
巴黎斜角巷亮相
劇中紐特偷偷使用港口鑰來到巴黎找尋蒂娜與葛林戴華德下落的場所Palace Cachée,則像大家熟悉的斜角巷,有著各式各樣的商店,而這個場景也同樣被用作為神祕馬戲團(Rue Girardon Cirque Arcanus)。美術組在片廠架起了三個帳篷,每一個帳篷都有不同的怪獸和囚奴。為了切合時代背景,製作團隊加入了大量電燈泡,並貼上懷舊馬戲團海報。VFX團隊為尋常的馬戲表演加入魔法元素,其中一個是馬戲團常見的巨型肥皂泡,而為了讓泡泡具魔法氣息,當小孩穿進泡泡中即能騰空飛起。
魔法石製造者、煉金術師尼樂勒梅(Nicholas Flamel)那暫時作為庇護所的老宅,大概是本片最為古老的一個場景,Stuart Craig說:「由於尼樂勒梅已經600多歲,顯然我們要為他設計一個非常古老的家。因此我們選擇了都鐸王朝(Tudor)風格設計,大宅是半木材建築,因為它可能於15或16世紀時興建。為這間屋佈置很有趣,為了展現出古舊感,所有木材都是腐爛的,並放滿了各式各樣的工具。」。
除了聖心大教堂、奧斯曼大道和福斯坦堡廣場等巴黎著名景點接連亮相外,劇尾掀起高潮的地方則選擇了夜晚鬼魅感十足的拉雪兹神父公墓(Cimetière du Père Lachaise),為了打造葛林戴華德即會的磅礡,劇組打造了一足以容納400多人,宛若古羅馬競技場的地下圓形劇場,之後再藉由視覺特效後製,擴充成足以容納4000多人的巨型劇場。
目前在哈利波特宇宙裡,我們已經見識到了英國魔法部、美國魔法部和法國魔法部,會否有其他國度的魔法部出現,為此Stuart則透露,「之後還會見到德國柏林的魔法部,基本上它們全都圍繞在一個主題同中求異,而對設計師來說這是非常好的課題。」!
Text:Ian Liu
via 華納兄弟影業、LA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