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蜿蜒的山道小徑,La Vie前往了竹編藝術家蘇素任位在竹山鎮的工作室。蘇素任的工作室,陳設了她歷年拜訪美國、日本、韓國、歐洲、非洲,甚至是中東參展的竹編作品。很難想像,這位作品享譽國際的工藝家,曾是早餐店老闆,更還在旅行社上過班。
藝術家的人生大轉彎
「其實竹編,就是在我創業開早餐店那段時期,因緣際會參加了教育計畫,才重新學習的。」童年時期在自家竹林中成長的蘇素任,除了幫著父親編織承運竹筍會用到的集貨籃,約略接觸竹編技藝外,成年後大部分人生經歷,跟竹編領域是未有交集的兩條平行線,於她而言,竹子,就是早上睜開眼睛看到的第一抹風景,是生活中一部分;熟悉,卻也不曾刻意親近。直到1995年,國寶級竹編師黃塗山先生在竹山當地開班授課,才讓當時因為無聊驅使抱著玩心而參與的蘇素任,重回竹編技藝懷抱。沒想到蘇素任一學便著迷般愛上了講究數學邏輯、步驟精確的竹編技藝。下課後仍潛心練習,常常編到深夜仍不可自拔。
最壞,也是最好的時代
1999年,921震災重創了南投的竹工藝產業,但也為力圖振興的人們另闢了道路。災後的瘡痍,讓政府開始推動傳統工藝家與設計師的媒合,希望透過改變以往工藝家包辦設計及生產的常態,為竹工藝注入一股清新活水。當時,竹山每年興辦的文化活動,常可見到蘇素任創作的大型地景作品,當地香火鼎盛的紫南宮前大型竹編作品,便是她的心血。
因這契機運轉,不吝嗇接受挑戰的蘇素任,2008年更臨危受命,加入了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時值草創的「Yii」品牌團隊。她在幾天內便完成了周育潤設計師提出,加入自己結合六角編及穿花編技法、原本得花上數週才能完成的複雜作品「圓凳高腳椅」。並於當年巴黎家飾展(Maison & Objet Paris)以靈秀又堅韌的姿態,獲選「最心動」獎項認同。開啟了與各界設計師合作的大門、參與作品推向國際舞台同時,寬廣了美感視野,讓手中竹編技藝更近了一大步。
2009年「亞洲經濟風暴」餘威仍斥滿社會角落,社會經濟活絡普遍不佳,應著設計師友人駱毓芬督促,取「聖經 詩經二十三篇」為名,成立「23工作室」,啟動意念便是要整合各界設計動能和竹藝編織專業,改進社區弱勢、新住民的收入,同時,傳遞竹編輕盈優雅,讓這份體現古老生活印記的堅韌,一直走下去。
意想不到的觀看角度
不管是大型裝置藝術、設計師聯名精品、與建築師配合量身訂做的空間裝修或是貼近生活的實用品,蘇素任在各領域間跨界遊走,用享受的心態確實做好每一件作品,她笑著說:「追求量化生產的原則,在21世紀是行不通的。工藝應該要回歸手工,同時深思「簡」與「減」,讓作品以最佳的效率和最完善品質面世,才是更理想的方式。」
蘇素任近期的作品,2017臺北世大運「聖火火炬」,便將瓦斯爐結合六角竹編技法製作的承座。當傳統工藝以意想不到的角度觀看,其中的美便能感動觀眾。
蘇素任說:「我總是提醒自己放掉『技藝』的限制,作品才會有靈魂,只要時間不窘迫,我非常享受在圖紙設計的範圍內盡力嘗試多種搭配。或許每天都會有更新更好的想法,但是那是未來的當下,我想做的,是誠懇地做好每一個當下。」多方面嘗試可能性的「忘形」,卻又按部就班謹守完美製作的原則,也是蘇素任作品風格豐韻的關鍵原因。
撰稿/ 紀廷儒
攝影/ PJ Wang
更多與生活、材料、工藝、文學有關的美感,都在La Vie與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所出版的《觸之美:從手到心的美感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