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下這個標題的人不是我,是《花甲男孩》作者楊富閔;而這段故事,要從一鍋滷麵開始說起。11月初的週末傍晚,台北已是陰鬱濕冷的天氣,台南卻仍溫暖和煦,我們在國立台灣文學館邀請下,和作家楊富閔、小西腳碗粿主廚蔡明財等人一同在漁光島上的民宿「毛屋」圍爐,一邊分食這鍋由蔡明財主廚熬煮、被楊富閔盛讚為「有情味」的滷麵,一邊聊起餐桌上的文學往事。
58歲的主廚蔡明財,不僅煮得一手好菜,更說了一口「輾轉」(liàn-tńg)台語。身材精壯結實的他,站在長形木桌桌沿,一邊將扁魚、蝦米、香菇絲等食材,依序放入大鍋文火慢熬,一邊娓娓述說著早期台南人家中宴客時,向鄰舍「貺滷麵」(「貺」,hīng,有分享、餽贈之意,指喜事之物)的情景。主廚說起話來和緩溫柔,一字一句勾勒出台南鄉間往日人情;相較之下,32歲的作家楊富閔,個頭小小,說起話來卻是明財主廚的三倍語速。活潑的他聊起百餘歲曾祖母到老人會打包滷麵的故事,信手拈來就是一個笑料,快言妙語逗得滿座笑聲連連。中年主廚與青年作家雙音部交織成抑揚頓挫的旋律,為台灣文學館「時代×日常─餐桌上的文學」系列活動,譜出精彩大器的第一樂章。
飲食與文學的新火花
「時代×日常─餐桌上的文學」是台灣文學館15周年館慶系列活動。全系列共4個場次,邀請文學作家與料理職人分享日常中的飲食與文學。除了楊富閔與蔡明財以「台南×家鄉」主題打響第一炮,散文家李欣倫與「小碗和食」主廚曾怡方、跨領域作家田定豐與司康品牌「MERCI & Beaucoup」主廚黃雅琦、詩人羅毓嘉與甜點品牌「雄雄食社」主廚王建仁、顏經倫也分別以「日本×家庭」、「台南×美感」、「台灣×斜槓」為題,分享在地美味與文學故事。台南是美食之都,介紹飲食無可厚非;府城文風鼎盛,討論文學也是言之在理。但是將飲食與文學兩種食材放到同一只鍋中,除了飲食文學之外,還能融合出怎樣的滋味?
日常裡的精緻品味
對此,台南出身的新任台灣文學館館長蘇碩斌這麼說道:「從日常語言演變到文學,其實要經過精緻化的過程;而飲食也是把食材,經過特殊步驟定型成一道菜餚,不是自然過程,而是文化過程。所以文學跟飲食,都是把日常生活提升到另一個層次的活動,讓我們在日常中更懂得分辨、感受細微的差異。」
的確,在「台南×家鄉」活動中,經由蔡明財主廚的細細講解,我們才懂得分辨滷麵裡的甘鮮滋味:除了加入扁魚、蝦米、香菇切絲之外,金針要打結,才能在熬煮過程中維持清脆口感;肉羹以豬後腿肉絞碎再拌入魚漿;打入的蛋花是鴨蛋而非雞蛋……。繁複厚工的製作過程,不只讓菜餚料好味鮮,更煮出濃濃情味。而在楊富閔分享下,我們也進一步透過作家的眼光,重新思考飲食與文學。這才發現,對啊,「料理與文學,都是用技藝再現記憶的過程。」文學不只是高高在上的陽春白雪,事實上,以文字重現記憶的過程裡,寫作者也重新挑戰文學的定義。料理與文學,都是以精湛技藝提升後的日常生活,在主廚與作家不斷嘗試下,兩者的邊界正不斷擴大,而這場餐會,正記錄著兩者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餐桌上的文學,不只有飲食文學一種答案。台灣文學館藉由料理職人和作家的技藝與眼光,從過去、現在,甚至未來的時代脈絡中,重新找到台南這片土地值得品味的美好日常,歡迎你來此作客品嚐。
文/郭慧 攝影/鄭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