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老物的人,往往著迷於物件在歲月打磨下,散發出的溫潤光澤。Delicate antique主理人陳啟樂(Jin)也不例外。在冬陽和煦的午後,他坐在店內老木桌旁,與我們聊著古道具上的迷人光彩。
不同於人為烤漆的鮮豔張揚,以歲月打磨、拋光的古道具,別有一股溫厚沉靜的氣韻,如細水潺潺,圓潤清和卻緻密綿長。對於陳啟樂而言,這正是老物最吸引人的姿態之一。「沒有上漆的木頭,被使用到好像上過漆的樣子。整個是亮的,而且很自然。這種狀態最吸引我。」看著店內古道具,陳啟樂解釋,由於人的皮膚帶有油脂,在使用器物的過程中,油脂會殘留在器物表面,讓物件在使用者觸摸下產生光澤。「我在收集老東西時,很看重這個。偏好使用完後產生的隱晦的光;反而不喜歡東西一出產時就是亮的。」他說道,「一開始就是亮面的東西,本身有一層coating在上面。這種東西只會越用越不亮,跟老物收集的邏輯剛好相反。」
光澤,從歲月誕生
然而,就像不同性格、際遇的人會帶有不同氣質;不同材質、經過不同使用方式的器物,也會散發不同光彩。就材質來說,「金屬在化學變化下,表面會產生其他物質。這些物質跟原本的金屬結合在一起後,就會改變本身散發的光澤,像是黃銅久用後產生綠色銅鏽、黑鐵久置後生出紅色鐵鏽。」也因此,金屬在時間磨練下產生的變化幅度,遠大於其他材質。
有別於本身便會反光的金屬,原先不反光的木頭,經過一定程度的使用後,則會降一至兩個色階,散發出因為油脂反射而表現出的光澤;至於皮革,則會因歲月產生最多的顏色種類。「金屬、木頭即便經過化學變化,產生的顏色變化仍是有限。皮革卻不同,它可以產生很多顏色。銅產生銅鏽後,可能有6 種顏色變化;但是皮革有更多細紋肌理,光照下去,可能可以在表面看到20 種咖啡色。」
不同的人,造就獨特的光
除了材質本身差異,人為使用也是改變器物光澤的重要變因。「其實金屬光澤改變,就是因為表面產生化學變化、長出新物質。這時我們有兩種選擇,一是讓它變得更晦暗,不然就用拭銀布或其他物質抹拭表面。」陳啟樂接著比喻,「所以說金屬保養,就是把表面生成的物質去掉,是減法邏輯。」相反地,木頭、皮革的光澤變化則是「加法」。「木頭、皮革都是有肌理的東西。有肌理代表有縫隙。
如果長期不注意這些縫隙,會因為水分的蒸發,變得越來越乾,直到最後裂開,所以收藏木質、皮革老物時必須上蠟保養。」陳啟樂進一步表示,光是木頭上的蠟,就有平光、霧光、消光等各種選擇,每一種蠟種的反光程度都不一樣。像是老一輩人喜歡亮光蠟,呈現鮮豔、明亮的感覺;年輕世代則多偏好安靜、沉穩的氛圍,所以多選用平光蠟。「即便大家一起到IKEA 買了五張一樣的桌子回家,但是在各人對於光的喜好下,會讓這五張桌子呈現完全不同的樣貌。」不只牽涉老物本質,也反映漫漫時光中,器物的身世際遇、主人的美感偏好。或許,光的魔法,正是在物、人與時間的共同作用下,讓規格化的物件,產生獨一無二的魅力。
文/郭慧 攝影/龍彥坤
【完整內容請見《LaVie》2018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