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2019年度展覽12大亮點!于彭、董陽孜回顧展、池田亮司個展接續登場

池田亮司

也許你仍然沉浸或懷念2018年,不過無論去年你過得快樂還是悲傷,且讓我們持續往前,眼朝前方明亮的康莊大道昂首闊步邁進。然而計畫還沒排,甚至不知從何下手嗎?若你是位藝術迷,那可千萬別錯過台北市立美術館今年預計推出的多元展覽!

 

2018年經歷9個月休館的北美館,這幢裝載滿滿藝術能量的白色方盒子,跨過2019年後正式邁入35歲,近日也搶先公開2019年度展覽計畫,規劃包含兩大重量級藝術家回顧展、數檔中堅藝術家個展及新銳藝術家申請展、兩大國際機構交流展、一檔東亞繪畫史研究展,以及2019年的全球藝壇盛事「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展現北美館全方位重啟續航的飽滿力量。

 

大師回顧與藝術史策展

首季延續「2018台北雙年展」與「2018臺北美術獎」兩大當代藝壇關注展覽,揭開年度序幕。緊接摺,兩大重量級藝術家回顧展與東亞繪畫史研究展覽無疑是眾所期待的亮點,兩大回顧展分別在安排在年初及年末,《行者.天上.人間—于彭回顧展》將接棒台北雙年展在3月底展開,年中7月由台灣策展人王品驊與南韓策展人文貞姬(MOON Chung-Hee)合作策展《她的抽象—戰後東亞缺席的女性抽象藝術史》, 12月則將有董陽孜回顧展,期望透過大師回顧與藝術史的系列策展,為台灣的藝術書寫留下檔案、立下里程。

 

藝術家于彭生於1955年、於2014年辭世,在近60年的人生歲月中留下大量的創作、留給人們無盡的懸想。于彭回顧展將由策展人吳超然操刀策劃,展名引自李後主《浪淘沙》詞句中「天上人間」之慨嘆,結合于彭自詡為「行者」的生命期許,貫穿策展命題。7月檔期將展出《她的抽象—戰後東亞缺席的女性抽象藝術史》,由南韓策展人文貞姬與台灣策展人王品驊共同策劃,聚焦二戰後東亞女性藝術家抽象繪畫,補寫近現代藝術史中女性藝術家篇章的缺頁,展出台、日、韓三地各大重要藝術機構典藏女性藝術家抽象繪畫作品,鋪陳東亞繪畫藝術中缺席多年的觀點與脈絡。

 

身為台灣書法大師的董陽孜,即使已年過70載,但其持續展現驚人的豐沛創作動能,不停在水墨筆意與書寫媒材上探索更多可能。本展極為難得首次以回顧展的形式呈現董陽孜作品,藝術家創作的歷程與轉變將完整呈現在國人面前。本次展覽北美館將展出珍藏多年的重要館藏《九歌》;《九歌》完成於1993年,作品全幅橫寬超過12米,磅礡氣勢鉅作將顛覆觀眾對於水墨的既定想像。

 

國際藝壇中堅交織多元豐富創作語彙

除了重量級前輩藝術家回顧展,北美館也策劃了多檔中堅世代藝術家個展與策展交流,包含來自盧森堡的藝術家謝素梅(Su-Mei TSE)、日本視覺聲光藝術家池田亮司(Ryoji IKEDA)、泰國錄像藝術家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共同交織開放語境的展覽場域。盧森堡藝術家謝素梅創作歷程穩健、創作成果質量兼具,包含錄像、繪畫、雕塑、裝置等多樣媒材均為她所擅長的創作語彙。謝曾在歐、美、亞洲各地舉辦過多次個展,更曾多次獲得國際大獎與重要展覽的肯定。

 

2019年4月展出《謝素梅:安棲》,以個展形式展出她多年創作研究的成果,並將帶來她為本次展覽創作的全新作品。日本藝術家池田亮司是活躍於國際藝壇的知名電子作曲家與視覺藝術家,其創作運用數位演算法融合聲音、視覺、物理現象,打造感染力強烈的音像場域。

 

泰國藝術家個展「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狂中之靜」由資深泰國策展人Gridthiya Gaweewong為國際獨立策展人協會(ICI, Independent Curators International)策畫,展出泰國導演/錄像藝術家阿比查邦錄像作品。阿比查邦被譽為「東方第一魔幻寫實名導」,2010年以作品《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榮獲第63屆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本次展出其10件錄像裝置、7部影片,以及相關系列作品共20餘件,以強烈的影像敘事風格帶來獨特的展覽呈現。

 

跨國機構交流

北美館的國際交流除了引介重要藝術家來台展出,與海外藝文機構及策展交流互動亦高度密切:2019年將先後於4月與法國里昂國立音樂創作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Création Musicale, Lyon, France)、11月與澳洲博斯當代藝術中心(PICA, Perth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s, Australia)合作展覽。本次與里昂國立音樂創作中心合作展覽《樂動:光與聲的詩》,由該藝術中心總監詹姆斯吉魯東(James Giroudon)策劃,集結24位國際藝術家,展出音像裝置作品,透過聲響與影像的結合呈現,將帶給觀眾視覺與聽覺共感共構的獨特體驗。

 

11月與澳洲博斯當代藝術中心的合作計畫緣起於台北市與博斯市1999年締結的姊妹市盟約,2019年雙城友誼正式邁入第20年,台北與博斯的兩座市立美術館將在此難得機會展開策展交流,兩座美術館將指定策展人代表館方前往友館進行在地研究,並將在當地汲取的研究成果帶回館內進行策展,運用觀點的交流,取鏡不同脈絡視角照見自身文化熟悉卻陌生的再詮釋。 

 

揮灑海內外藝壇舞台

今年北美館國際交流的最大重點「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將在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邸舉行。代表參展藝術家鄭淑麗、策展人保羅‧普雷西亞多(Paul B. Preciado),選定展名「3x3x6」,展出鄭淑麗以台灣館場域進行全新創作之同名作品,以其擅長的複合媒材創作手法,結合影像、裝置、電腦運算等跨域創作語彙,打造出歷史與當下、虛擬與現實世界互融的情境,聚焦探討藝術家與策展人共同關注多年且近年受到社會廣泛討論的網路與性別議題。

 

未來一年也是台灣新銳藝術家各擅勝場的一年,北美館內將有張碩尹、李明學、侯怡亭、倪灝、黃華真、吳權倫、張般源、陳郁文共8位藝術家先後在館內展出個展。此外,2016年臺北美術獎首獎得主黨若洪將於2019年8月重返北美館舉辦個展,與各界分享他在得獎後兩年來的創作歷程與收穫。

 

2019北美館展覽亮點

行者.天上.人間—于彭回顧展

2019.03.30-06.30 【2樓2A、2B展區】

藝術家于彭出生於1955,過世於2014。在短短不到六十年間,他留下了大量的作品與令人無盡的懷念。「行者.天上.人間—于彭回顧展」自2014年于彭辭世之後開始發想籌備,迄今開展將近五年。策展人吳超然為了籌備本展拜訪超過五十位于彭生前的友人、收藏家,精選于彭的素描、水彩、油畫、版畫、書法、水墨與陶瓷的將近150件作品展出,以不同主題結合時間軸的概念將全展分為八大主題,呈現于彭的藝術生涯與歷程。

 

于彭在世時作息日夜顛倒、布衫草履打扮,身居鬧市裡的庭園古宅,過著近乎傳奇式的生活。然而,策展人吳超然特別強調,本次展出並非企圖突顯于彭的傳奇色彩,而是希望透過藝術史內部傳統與藝術史傳統之外的影響,來理解于彭的創作意識來源,真切地認識這位藝術家與他的創作脈絡。

 

樂動:光與聲的詩 Musica Mobile, the Poetics of Sound and Movement

2019.04.13-07.14 【1樓1A、1B展區】

《樂動》由臺北市立美術館與法國里昂國立音樂創作中心共同合作,策展人詹姆斯‧吉魯東(James Giroudon)所策畫,集結二十多位國內外當代藝術家,數十件音像與音像裝置作品,探討「行動」(movement)如何透過「時空」的遞嬗與過渡,展現當代藝術的可能性。「樂動」取自皮耶-亞蘭.傑夫荷努(Pierre Alain Jaffrennou)的同名裝置作品,展覽回應今日行動世界的變幻莫測,它嘗試啟用跨平台、實驗性的影音裝置,借助各種姿勢及行動的流動轉變,推動著樂音在變幻不停的空間中跌宕行進。它們時而低吟呢喃、時而雄偉壯闊,伴隨著彷彿具有生命般的影像躍動眼前,讓我們沉浸於無所不在的流動音聲中,震撼著想像,開啟全新的感官世界。

 

謝素梅:安棲 SU-MEI TSE:NESTED

2019.04.20-07.21 【地下樓D、E、F展區】

因著亞歐混血的學養及對世界性音樂的興趣,謝素梅的藝術實踐融合了諸如時間、記憶、音律、身分和語言等主題。她的藝術創形式多樣:雕塑、影像、攝影、裝置,並在空間中靈活的調和不同的類型,諸如聲音與圖像、音樂與空間、自然與文化、心理空間與感官體驗,藉此探測圖像、物體和聲音觸發觀眾想像力的可能性。謝素梅細心經營作品中意義的逐漸顯現及其消逝,簡潔的形式與其散射出的多重閱讀層次,形成對比。本次展覽彙集大量近作與新作。新的創作方向明顯聚焦在包括靜觀、人與植物和礦物間的關係,多樣性的存在模式,以及與過往間敏感關係的對應。

 

106年申請展:張碩尹、李明學、侯怡亭、倪灝

2019.04.27-07.21 【3樓3A、3B展區】

臺北市立美術館「106年申請展」首度透過線上系統公開徵件,共有125件展覽計畫提案完成報名。透過內、外部共七位評選委員遴選出4位優秀藝術創作者及其展覽計畫(依姓氏筆畫排序):倪灝「伏擊」、張碩尹「北冥有魚.其名為鯤」、侯怡亭「時間/影像─繡場計畫」、李明學「在放鬆的多數的陽光中」。獲選4件計畫將安排於北美館3樓A、B展區同時展出,刺激展覽之間的交織對話及集體行銷,支持臺灣新銳藝術家發展。

 

「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鄭淑麗《3x3x6》

2019.05.11-11.24 【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邸  (Palazzo delle Prigioni)】

2019年《第58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台灣館,由鄭淑麗出線為參展代表,為台灣館推舉單一藝術家參展以來首位女性藝術家。以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展場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曾作為總督宮(Palazzo Ducale)之附屬監獄的歷史出發,本次鄭淑麗創作多重介面的沈浸式裝置作品,探討在當代社會中各式應用於禁錮及控制的科技,從實質的身體監禁以至於無所不在的監視器環伺下形成的監控系統。

 

以十位歷史上及當代由於特殊性別取向而不見容於社會、甚至遭受監禁的個體為靈感,《3x3x6》探詢不同時代下視覺及法治霸權建構、及合理化關於性與性別成規的方式。展覽暨作品名稱「3x3x6」來自可見於全球的新型監獄建築模型,「3x3」指涉九平方米的拘禁空間,而「6」則是不停監看著該空間的六個監視器。《3x3x6》為結合實體空間及監看機制之監禁維度,探討當代民主社會中自由及控制的現狀。本作品邀請觀者想像一個解除身體禁錮的社會,更進而想像一個能夠從既有認知與規範中被解放的社會。

 

她的抽象—戰後東亞缺席的女性抽象藝術史

2019.07.20-10.27 【3樓3A、3B展區】

本展邀請南韓策展人文貞姬與台灣策展人王品驊共同策劃。針對二次戰後,東亞的日本、韓國與台灣三國,進入現代國家、民主社會與經濟蓬勃發展的共同趨勢,促使東亞文化圈成為亞洲區域在全球化結構中的重要版圖。本策展之研究起點在於提出「抽象藝術」加上引號的概念,意味著開放性的當代視點,藉由展覽的女性藝術家在戰後橫跨迄今的努力所鋪陳出的抽象藝術歷史軌跡回顧,探究「抽象藝術」於今如何定義?

 

此語詞足以連結亞洲與西方文化對話歷程的東亞現代性意涵,以及戰後在地藝術生態現代藝術的轉譯,此種進入當代繪畫後的發展,究竟是一種對於抽象藝術的重寫、或另類變奏?東亞現代性如何接受西方文化衝擊又同時保有獨特的自我解讀?均成為此展關切的課題。預計展出12位至15位東亞的日本、韓國與台灣三國的女性藝術家及相關抽象作品,並向國際重要機構與私人借藏。

 

池田亮司展

2019.08.10-11.17 【1樓1A、1B展區】

在法國定居及工作的池田亮司已是國際知名電子作曲家和視覺藝術家,作品長年在歐美發表。池田亮司受量子物理學啟發,運用演算法創造出一個融合了聲音、視覺、物理現象、觀眾參與不斷疊加訊號與訊息的音像場域。通過現場表演、裝置、出版和CD持續發展系列性作品如:《數據》(2006-),《測試模式》(2008-),《光譜》(2000年),與Carsten Nicolai合作「cyclo」,《疊加》(2012-),《超對稱》(2014-)和《微觀|宏觀》(2015-)。在AI人工智慧進展迅速、人類社會生活倚賴數位科技進行溝通、消費與行動的當下,本次池田亮司個展,將邀請藝術家針對本館創作現地製作作品並延伸相關議題。

 

 

臺北獎首獎展—黨若洪個展

2019.08.17-11.10 【地下樓D、E展區】

黨若洪,2016年臺北美術獎首獎得主。當屆評審團主席林宏璋評論首獎藝術家黨若洪作品:「黨的『畫面裝置』組裝各樣的美學風格,錯落援引各式文化象徵,其視覺性的紛亂分裂,崩解頹塌的人物聖像,以及身體感的筆觸肌理,讓碎裂、多元、離散的挪用著過往藝術史及文化史素材形成特定特質的美學策略,不僅僅是個人生命傳記的書寫,更是一個屬於在地的文化政治寓言,讓繪畫本身在意大利『超前衛(trans-avant-garde)』及美國『新表現主義(neo-expressionism)」之『外』的在地美學姿態。」2019年黨若洪個展,藝術家將帶來其持續累積創作的成果,用獨特的美學語彙分享的他的創作歷程。

 

107年申請展

2019.08.17-11.03 【3樓3A、3B展區】

臺北市立美術館「107年申請展」經過為期二個月線上系統公開徵件,共95件展覽計畫提案完成報名。經館內外評選委員薛保瑕、賴純純、胡坤榮、黃建宏、蘇匯宇、余思穎、張芳薇共七位共同評選,遴選出四位優秀藝術創作者及其展覽計畫(依姓氏筆畫排序):吳權倫「無國之犬」、張般源「解散之物件及其遺產」、陳郁文「日常的虛擬重建—虛與實的感知體系」、黃華真「曠野的溫柔」。2019年8月起將於北美館3樓展出獲選計畫。

 

臺澳交流展

2019.11.16-2020.03.29 【2樓展區】

臺北市與澳洲博斯市1999年締結的姊妹市盟約,2019年雙城友誼正式邁入第20年,臺北與博斯的兩座市立美術館也將藉此難得機會展開交流。為歡慶雙城友誼邁向嶄新篇章,本館特與澳洲博斯當代藝術中心(Perth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s)共同合作,通過策展交流模式,由兩座專業美術館指定策展代表前往當地進行訪問研究,並藉由主題式的策畫及展出,將成果鋪陳於觀者眼前。通過雙城歷史為主軸,結合兩地藝術家的在地觀點,本展試圖以不同脈絡視角照見自身文化熟悉卻陌生的再詮釋,在自我、他者的交互對話中,消弭彼此間的物理距離,共構出多元豐富的傾聽與凝聚。

 

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狂中之靜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The Sernity of Madness

2019.11.30-2020.03.08 【3樓3A、3B展區】

泰國導演/藝術家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在拍攝影片時因獨到的神秘主義演繹手法,達到極高的藝術表現,深獲國際影壇的好評,而有「東方第一魔幻寫實名導」的聲譽,並多次得到國際大獎的肯定,最具代表者如他在2010年憑《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獲得了第63屆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本展是資深泰國策展人Gridthiya Gaweewong 為國際獨立策展人協會(ICI, Independent Curators International)所策劃的展覽。

 

展覽內容涵蓋阿比查邦從1993-2016所創作的作品,包括:10件錄像裝置作品、7部影片,以及平面作品與一系列檔案(包括影片、輸出、拍立得系列、電影腳本、書籍、漫畫、插畫、電影海報等)。展出內容亦涵蓋極少曝光的實驗短片,除了對泰國社會政治現況的批判外,亦包含他所關心的種族、權力、科學、勞工、性別與靈性等主題。這個展覽的幾個重要單元如:私人的世界,到人與其至親好友與長期合作的伙伴;再到公眾面,他藉由抽象的經驗向度、利用光、記憶與詩意,讓空間與個人精神產生錯置。

 

董陽孜展

2019.12.14-2020.03.29 【1樓1A、1B展區、2樓202至204展區】

董陽孜生於1942年,以獨特書法著名。早年國立師範大學畢業,赴美國麻州大學取得藝術碩士後返臺。其書法歷程獨特,始於傳統書法筆法的訓練,底子深厚,復融合西畫與西方造型藝術的訓練,使其書法始於傳統,超越傳統而於現當代藝術發展中獨樹一幟。董陽孜稱她的書法「書畫」,書法前輩臺靜農與藝評人漢寶德則認為她做到了書與畫融合。

 

在高速科技發展與變遷下的當代社會,中國獨特的書法到底扮演什麼角色? 藉由梳理書法家董陽孜幾十年的書藝歷程,希望能尋索出當代水墨重新定位的線索。此次個展將回顧並探討董陽孜的「書畫」歷程與其在現當代社會與藝術發展的可能涵義。

 

文字整理:Ian Liu

via 北美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為什麼我們熱愛Zine?開箱3位平面設計師的小誌生命史

為什麼我們熱愛Zine?開箱3位平面設計師的小誌生命史

從反叛與倡議,到自我的恣意表達,小誌(zine)是展現自由意志的極致載體。有些平面設計師在接案之外,也始終不放過這個能抒發情感與靈感的平台,至於zine的魅力究竟何在?商業案中無法施展的玩心,如何藉此釋放?且看3位設計師親自解析。

台灣・和平製品

在zine的世界裡 不會有人跟你說這樣做不可以

我的zine創作之路始於大三,那時偶然在FB上看到一個名為Not Big Issue的小誌市集,辦在一間理髮廳的地下室,氣氛隨性且充滿活力。 創作者們將作品擺放在簡單的咖啡桌上,直接與觀眾交流,整個空間彷彿是自由創作的聚集地。我第一次感受到創作可以如此直接與他人 連結。於是我下定決心,把自己零散的創作整理成zine,開始參與這個充滿無限可能的領域。zine的魅力對我而言,在於它的實體性。紙本作品需要專注地翻閱與感受,這種「一對一」的交流無法被數位取代。我尤其珍惜參加zine市集的經驗,遇見了許多酷朋友,這些人和事都為後來的創作之路注入更多意義與動力。

圖像小說《巨人王國》。(圖片提供:和平製品)
圖像小說《巨人王國》。(圖片提供:和平製品)

我歷來的zine,有幾本是特別重要且深刻的存在。像是在大學開啟的《5400計畫》,是一個以練習為核心的長期創作,當時我看到一段話,說若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就得花上一萬個小時訓練,一直到現在這個計畫仍在進行中,每隔一段時間,我也會用低成本印刷,將各階段的創作集結成冊。《紅書》是我在德國交換學生期間的紀錄,內含照片、手稿和家庭故事,採用德國獨立書店常見的小開本設計,搭配簡單的紅色與粉紅色印刷,傳遞一種溫暖而私密的感覺。《巨人王國》則是一部圖像小說,透過虛構的故事,描繪留學經歷和對我家庭的情感,並使用Risograph印刷,讓作品更具層次感。

記錄個人在德國交換學生期間所思所想的《紅書》。(圖片提供:和平製品)
記錄個人在德國交換學生期間所思所想的《紅書》。(圖片提供:和平製品)

zine也給了我在商業案中無法實現的自由,不會有人跟我說「不可以這樣做」;商業案需要考量市場與客戶需求,而zine則讓我能完全遵循自己的直覺,像是我曾嘗試「手翻動畫」,讓讀者在翻動頁面時能感受到動態效果。這些純粹的實驗與嘗試,都是我最享受的部分。身為一個收藏大量zine的人,我常思考它還可以怎樣變化,甚至讓人一直想留在身邊。最近,想到或許可以嘗試做一本黑膠形式的插畫集,裡頭放的不是唱片,而是方形插畫,讓整體變得更實用。zine對我而言,不僅是一種創作方式,更是一個讓我與世界交流的管道,希望它能繼續成為人與人交流的橋樑,帶來更多感動與連結。

 自大學開啟、持續至 今的長期「修行式」創作《5400計畫》。(圖片提供:和平製品)
自大學開啟、持續至今的長期「修行式」創作《5400計畫》。(圖片提供:和平製品)
《1001夜》是和平製品的第一版刊物,也是首次嘗試RISO印 刷,5本不同的漫畫裝在一個墨綠色的紙袋中,圖為第4本。漫畫無台詞,開放讀者以想像力自由解讀。(圖片提供:和平製品)
《1001夜》是和平製品的第一版刊物,也是首次嘗試RISO印刷,5本不同的漫畫裝在一個墨綠色的紙袋中,圖為第4本。漫畫無台詞,開放讀者以想像力自由解讀。(圖片提供:和平製品)

和平製品

獨立設計師蔡賢臻所創立之平面設計工作室。專注在平面、海報、識別設計,擅長運用各種隱喻來創造視覺敘事,並喜歡觀察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事物,透過書寫方式捕捉靈感。IG@paixpro

香港・Forrest Lau

zine重新定義了我的設計生涯

我自2005年入行,如今整整20年的設計旅程,想起來還是有點不真實。第一份工作是在雜誌社負責設計排版,一直到2014年公司解散,那9年多雖然忙碌,但漸漸地,開始感到創意被束縛,內心對自由表達設計的渴望越來越強烈。

《坪洲350呎》記錄Forrest目前和女友在香港離島坪洲的同居小宅,立體且可拆分的編排結構,呼應室內不同格局空間。(圖片提供:Forrest Lau)
《坪洲350呎》記錄Forrest目前和女友在香港離島坪洲的同居小宅,立體且可拆分的編排結構,呼應室內不同格局空間。(圖片提供:Forrest Lau)
《藝術書展與食物》是Forrest參與過30多次藝術書展的情感見聞。(圖片提供:Forrest Lau)
《藝術書展與食物》是Forrest參與過30多次藝術書展的情感見聞。(圖片提供:Forrest Lau)

2010年,我第一次接觸到zine,更是第一次看到創作者用簡單的方式將熱情與想法付諸實現;那年,我也創作了第一本zine《電影夢囈》,將對電影的熱愛,用隨性且自由的形式呈現,這不僅成為我投身做zine的開端,也重新定義了自己的設計生涯。之後我進入出版社,白天忙工作,晚上則忙zine創作。如今一共做了42本zine,每一本都承載著我的熱情與靈感。像是《薄簿仔》,一個輕巧靈活的zine系列,採用A6尺寸、Risograph印刷與蝴蝶釘裝訂,以「薄」為概念,強調即使是簡約的形式也能承載深刻的內容,每期主題貼近當下的社會議題,例如香港人的「離散」與「爭取自由」,見證並記錄下時代,也反映了我對社會現象的思考。

《Zinema電影自學誌》系列第2本,收錄影史15大變態角色。(圖片提供:Forrest Lau)
《Zinema電影自學誌》系列第2本,收錄影史15大變態角色。(圖片提供:Forrest Lau)

《Zinema電影自學誌》源於我對電影的熱愛,同樣使用Risograph印刷,結合貼紙與拼貼藝術,探索電影的角色、服裝、音樂與視覺風格,這種跨越影像與平面設計的創作形式,讓我深深著迷。《坪洲街閘》是以現在居住的香港坪洲街道閘門紋路為主題,將手工攝影與拼貼結合成視覺作品。《3 Days with Herbal Master》誕生於我和女友在泰國清邁旅居時,跟著草藥大師學習的經驗,整本zine以A4紙摺疊完成,展示了即興創作的可能性。《坪洲350呎》則聚焦我們的小居所,探索在有限的空間內生活與設計的創意。

《Zinema》第7本聚焦電影中的少年時光。(圖片提供:Forrest Lau)
《Zinema》第7本聚焦電影中的少年時光。(圖片提供:Forrest Lau)
《坪洲街閘》是Forrest又一觀察及關懷居住社區的創作。(圖片提供:Forrest Lau)
《坪洲街閘》是Forrest又一觀察及關懷居住社區的創作。(圖片提供:Forrest Lau)

對我來說,zine的魅力在於自主性與自由度,相比傳統出版物,製作成本較低,形式不拘一格,更容易進行創意上的實驗。zine不僅是創作的工具,還是釋放玩心的載體,可以嘗試不完美的概念,甚至用超低預算測試各種新穎的摺法、紙質與印刷技術。zine讓我突破框架, 從純粹的熱情出發,實現了無數想法。它不僅記錄了我的生活與思考,也成為我與世界對話的方式——期望繼續挑戰新形式,探索更多未曾嘗試的可能。

《3 Days with Herbal Master》來自在泰國清邁跟隨草藥大師學習的經驗。(圖片提供:Forrest Lau)
《3 Days with Herbal Master》來自在泰國清邁跟隨草藥大師學習的經驗。(圖片提供:Forrest Lau)

Forrest Lau

香港平面設計師,2014年成立個人小誌品牌與視覺設計工作室zineforest studio,專注於書籍/雜誌設計、獨立出版物和創意發想。同年也與好友創立ZINE COOP,一個專注於推廣小誌文化的合作社。目前與女友居住於香港離島坪洲,並共同成立wild side press小徑出版。IG@4res

新加坡・Claire Boon 萱穎

zine像珍藏創作情緒&思考的時間膠囊

多年來我不斷尋找靈感,試圖發掘作為設計師的「自我聲音」——平面設計是一種服務的藝術,但在用設計幫助他人之前,我想先了解自己;於是,我開始嘗試不同創作方式,發現自己對出版物和編輯設計有濃厚的興趣,也是在那時接觸到了zine,它獨特的手工感,又能無拘無束地揮灑創意,讓我看到設計的不同可能性。

《TOO MUCH?》展現Claire對「極繁主義」的探索,藏有她挑戰傳統閱讀方式的野心。(圖片提供:Claire Boon)
《TOO MUCH?》展現Claire對「極繁主義」的探索,藏有她挑戰傳統閱讀方式的野心。(圖片提供:Claire Boon)

我喜歡許多獨特出版物的結構和張力,但zine可以引出更爆發的創造力。zine的製作更加隨性且低成本,如何盡可能地將想法濃縮在小小的頁面中,是一種極具挑戰性且充滿樂趣的過程。創作zine也成為我抒發情感的管道,試圖把自己的興趣和感受傾注其中,每一頁都彷彿時間膠囊,珍藏著創作時的情緒與思考。目前我創作了大約9~10本的zine,每一本都記錄了自己的成長和對設計的探索。《TIED UP》是以我在世界各地旅遊時收藏的二手領帶為題,將它設計為細長格式,模仿領帶形狀;整本使用數位印刷,並選用100gsm紙張讓色彩鮮明。此外,還為每本綁上一個領帶造型的標籤鑰匙圈,讓藏家真的像是「帶回一條領帶」。

Claire也熱愛蒐集二手領帶,《TIED UP》收錄她旅行世界各地的收藏,開本及裝飾都形似真的領帶。(圖片提供:Claire Boon)
Claire也熱愛蒐集二手領帶,《TIED UP》收錄她旅行世界各地的收藏,開本及裝飾都形似真的領帶。(圖片提供:Claire Boon)

製作於2023年的《TOO MUCH?》,則是對極繁主義風格的探索。濃烈的色彩與圖像層次,對有些人來說可能有點繁複,但對我來說卻是個性的延伸。透過拼字和摺頁設計增加趣味性,可以說每一頁的設計都在挑戰傳統閱讀方式,鼓勵讀者探索,而這正是我想傳遞的創意精神。常有人好奇商業設計與zine之間的差異,我會說前者是幫助客戶找到一個發聲方式,需要有簡單明瞭的表達,才能達到最明確的目標。zine的創作形式則提供更大的自由,可以更大膽地嘗試和實驗,不必過於擔心要將意圖表達得很清楚,正是這樣的自由讓做zine的過程有趣,也更具有探索精神。

《Viability》探討「我們需要什麼才能生存?」(圖片提供:Claire Boon)
《Viability》探討「我們需要什麼才能生存?」(圖片提供:Claire Boon)

創作zine也讓我學到許多新技能,無論是裝幀、排版還是紙材挑選,過程中我變得更有耐心、更注重細節。做設計有時候會孤單,但zine讓我可以與志同道合的人建立連結,找到歸屬感。目前我正在構思以「諺語」為主題,以及關於圖案與海報設計的兩本小誌,繼續延續我對zine創作的熱愛,期待和更多人分享!

Claire至今已累積約10本小誌創作,並還會繼續下去。(圖片提供:Claire Boon)
Claire至今已累積約10本小誌創作,並還會繼續下去。(圖片提供:Claire Boon)

Claire Boon

新加坡平面設計師,二手領帶收藏家,音樂愛好者。作品充滿熱情、色彩與表現力,盡力透過每件作品傳遞強烈的訊息。目前專注於品牌設計,熱衷以字體為基礎的設計,也喜愛編輯與出版。IG@phrawgcraft

企劃|李尤 文|劉子維
圖片提供|和平製品、Forrest Lau、Claire Boon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12月號《紙上策展術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海外特蒐!盤點西班牙、泰國、韓國等5家獨立藝術出版社

海外特蒐!盤點西班牙、泰國、韓國等5家獨立藝術出版社

世界各地有許多出版人,無論資深或新興,都看得見也珍視藝術家的才華,且相信紙本的力量——但作為讀者,我們的視線應該聚焦在哪裡?為你從全世界海選介紹值得關注的5間獨立藝術出版社,作為認識更多有趣出版品的管道!

西班牙・Handshake Books

兩位創辦人Jaime Sebastián、 Rubén Montesinos為西班牙設計師,工作室除出版品之外,還承攬包括視覺識別、網站、包裝設計等業務。出版品風格較具實驗性,共同與當代創作者探索出版的邊界。如今年台灣也有引進販售的《A Guide on Gardening》,捕捉夾藏在人類生活中的「植物雕塑」;《Pica Pica》則記錄下巴塞隆納藝術家Mark Bohle大膽幽默的繪畫作品。

(圖片提供:Handshake Books)
(圖片提供:Handshake Books)

泰國・SPACEBAR ZINE

2016年創立,是泰國作家、插畫家與藝術家的合作計畫,致力推廣zine文化,倡導「人人皆可創作出版物」的理念。位於曼谷的書店販售眾多與泰國藝術家合作的zine,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出版品。還特別設有「一日小誌製作工 作坊」,協助人們從構思到印刷,逐步完成自己的作品,同時舉辦若干講座及獨立出版相關活動,打造充滿活力的zine文化交流平台。

(圖片提供:SPACEBAR ZINE)
(圖片提供:SPACEBAR ZINE)

瑞士・Nieves

2001年成立於瑞士蘇黎世,專注於藝術家書籍和zine的出版,其中後者每年會發行約20本。創辦人暨總編輯 Benjamin Sommerhalder自1990年代開始對zine產生興趣,如今已是歐洲最重要的獨立藝術出版社之一。Benjamin曾表示,自己的創作理念為高品質、簡約與直覺,編輯方針則完全基於自己的品味。他的出版品大多圍繞單一主題,不見多餘文字,只有純粹的視覺表現。

(圖片提供:Nieves)
(圖片提供:Nieves)

韓國・mediabus

總部位於韓國首爾的mediabus發跡自2007年,除出版品之外也會舉辦各式展覽、活動、工作坊,2010年更成立獨立書店「The Book Society」推廣自出版文化。值得一提的是,探討亞洲當代藝術出版實踐的《Publishing as method: Ways of Working Together in Asia》,是先前人氣日本獨立雜誌 《Neutral Colors》主編加藤直德來台於「朋丁」舉辦講座時,分享他去年讀到最喜歡的出版物。

(圖片提供:mediabus)
(圖片提供:mediabus)

荷蘭・Set Margins'

儘管是2022年才成立的年輕品牌,但創辦人Freek Lomme已經擁有20多年的策展工作經驗。Set Margins’致力於為當代邊緣化文化發聲,出版物兼具實驗性與可讀性。Freek本人推薦,他們於2022年出版的《Can you feel it?Effectuating tactility and print in the contemporary》恰好與La Vie此次封面故事對應,收錄科學家、哲學家、藝術評論者對於印刷媒材思考的專文,並以虛構角色生動介紹複雜的印刷技術。

(圖片提供:Set Margins')
(圖片提供:Set Margins')

企劃|李尤、文|郭振宇、圖片提供|各單位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12月號《紙上策展術》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