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台灣留下一座驚豔全球的臺中國家歌劇院建築後,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豊雄的最新動態總是備受關注,2018年年末,他受邀參加由香港設計中心舉辦的設計營商周(BODW),緊湊的行程之中,我們爭取到一段小空檔,與他暢談建築的未來發展趨勢,以及投入創作的內容。
從日本的仙台媒體中心、瞑想之森,到臺中國家歌劇院、墨西哥充滿流線造型的巴洛克博物館(Museo International del Barroco)⋯⋯這些知名建築皆出自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豊雄,2013年榮獲普立茲克獎殊榮的他,不僅在自己的家鄉日本,也在世界各地留下了許多知名的建築作品。然而,這位建築大師在歷經日本311大地震重建工作,且著手幾件城鄉的案子後,開始反思自己過去追求高度抽象、技術複雜建築的適切性?最後,他大膽預言在都市打造建築的時代已經結束了,未來他將以城鄉為發展之地,甚至在這些地方棲居生活。
轉向城鄉 打造會呼吸的建築
曾提出未來的建築在亞洲的伊東豊雄,認為20世紀建築的現代主義思維,因為深信技術可以克服自然,且能快速在世界各地做出大量精緻的建築,因此讓全球大都市開始失去在地的自然人文魅力,「但亞洲卻很不一樣。亞洲人從古老時期就講究與自然融合,並且尊重大自然,在21世紀開始失去人味的都市發展中,亞洲這種與自然環境融合、共存的想法,將會影響全球而成為主流。」伊東豊雄說道。
談到回復建築與自然的關係,他以岐阜縣的公共建築「大家之森」(GIFU MEDIA COSMOS)為例,此建築完成於2015年,結合了藝廊、表演廳和圖書館等空間。在建築周圍,他盡可能地打造綠地,讓人們可以在戶外廣場休憩或於人行道上散步。在空間設計方面,他致力於擺脫現代建築以牆體隔絕室內外的桎梏,期望讓自然的光線與風能自由地在室內流動。因此他在2樓圖書館的空間中,設計數個如傘狀的構造「Globe」,不僅延攬屋頂天窗灑落下來的自然光,也讓風在此因流動而產生室內換氣的效果,這樣的設計為空間形塑了數個星球般的小空間,也豐富了空間的表情。
伊東豊雄採用在地檜木打造波浪狀的屋頂也成為該建築的一大特色,並堅持以能提供溫暖、柔和感受的木材製作家具。「我認為木材質非常重要,因為現在有不少新型的建築工法,可以打造更大型的木造量體。像是我正在建造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商學院,就是運用再生木材打造的建築,它將是亞洲最大的木構建築。
目前有很多人為了讓山區有更多用途、看起來更簡潔而砍掉許多樹木,但我認為不應該浪費這些資源,因為在未來,利用廢棄木材打造建築將會形成一股趨勢。」伊東豊雄說。在世界各地打造不少博物館、圖書館等建築的他,坦言能完美做出讓建築充滿生命氣息的案子有限,尤其在東京這個大都市裡更是不可能,因此「大家之森」或許能視作在地方城鎮打造一棟串連大自然元素的成功建築案例。
在島嶼上的創作進行式
觀察到全球大都市日漸失去自然人文特色,伊東豊雄也開始反思東京建築發展對當地風貌帶來的影響。過去東京追求高效率、高人工化的空間,也讓這座都市成為遠離自然環境且充滿大量相似「格子」的空間,令人憂心的是,人們就像住在鳥籠一樣,變成麻木的存在。因此伊東豊雄認為東京的現代建築設計,正面臨了一條分岔路,而離開都市,轉向再現地方城鄉的價值,將是必然的結果。「這樣的思考特別是在311大地震後,我深入鄉村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對建築的需求,讓我更正視要尊重大自然,找回地域固有的風土和文化,並且打造聯繫人們和社區的場域。」伊東豊雄說道。
目前伊東豊雄在地方城鄉進行的幾個案子中,大三島(Omishima)可說是他投入最多心力、期望實現未來建築樣貌的地方。大三島位於瀨戶內海,最初因為藝術收藏家所敦夫(Atsuo Tokoro)委託他在此設計私人美術館Tokoro Museum Omishima的別館,而開啟了他接觸大三島的契機,過程中,伊東豐雄更好幾次提及希望能打造一所建築私塾,於是所敦夫便請他直接將別館打造為建築博物館,甚至在此經營「伊東建築私塾」(Ito Juku)。
於2011年開幕的伊東豊雄建築博物館(Toyo Ito Museum of Architecture, Imabari)由兩棟小屋組成,可供展覽和工作坊使用,由於空間位在傾斜的蜜柑園裡,前來的人們還可以鳥瞰瀨戶內海優美的景致。目前伊東豊雄每個月會前往大三島一次,「只要一到那裡,我就能忘記在東京的生活,而且步調也可以比較慢,所以未來我也想要慢慢移居到當地。」伊東豊雄說。
另外,隨著自己的博物館開幕,以思考未來建築為核心的「伊東建築私塾」也開始營運,目標是培養年輕建築師,並進行連結城鄉與都市的社區規畫,甚至建立日本第一間小朋友的建築學校。目前私塾以東京為根據地,針對成為會員的一般民眾、小朋友開設活動與講座。「我常常跟年輕建築師一起去大三島,他們對於重建當地廢棄空間非常有熱情,也提供了很多幫助。我認為比起從零開始學習建築設計,讓他們從修復廢棄老屋開始學習是非常好的,因為這些老屋傳承了日本傳統文化,在不打造新東西的前提下進行修建,年輕建築師更能在其中獲得新的想法。」「而且我特別喜歡教導來私塾的小朋友,他們大約都是10歲、12歲,這個年紀的孩子因為思考還沒有受社會影響,因此可以發現他們充滿創意,我也期待建築私塾可以培育出下一代的建築新星。」伊東豊雄笑著說。
談到未來的計畫,伊東豊雄認為比起打造單一的建築,他更想在大三島摸索人們應該在怎樣的地方生活,甚至用什麼樣的型態在這裡生活下去。「這就是我為什麼常常到訪大三島的原因,這裡沒有發展任何產業,但也等於什麼都有機會,像是我在大三島開始種葡萄,想要打造當地的葡萄酒,這樣未來也許可以為這裡提供穩定發展的產業,並吸引更多年輕人前來。」伊東豊雄從在各地打造不少抽象性、藝術性的建築作品,到開始思考如何在地方城鄉開啟創作新章,他所拋出的議題,不僅值得新一代的建築師再三思考,也同樣是全球都市、地方發展值得借鏡的地方。
文/陳岱華
圖片提供/伊東豊雄建築事務所、Kai Nakamura、Ito Juku
攝影/Angela Caparroso、Daici Ano、Tatsuro Sakata
【完整內容請見《La Vie》2019年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