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沃荷-普普狂想特展》台北四大展區亮點!一窺瑪麗蓮夢露絹印、康寶濃湯罐頭等百件普普藝術作品

〈安迪‧沃荷肖像〉1982年紙板上平版印刷

「人們都應閉上雙眼談戀愛。閉上眼、別看,神奇的事就會發生。」安迪沃荷

 

在正式進入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展覽前,不妨先將眼睛閉上,捨去一切雜念,將自身全心置入這位向來不吝於與商業扯上邊的藝術家的奇幻國度裡。這位高喊「商業藝術無分野」概念的普普藝術大帝,在他傳奇卻不算長的創作生涯中,通過絹印手法和不段重複的影像,將人物化成視覺商品,舉凡好萊塢性感女神瑪麗蓮夢露、毛澤東、康寶罐頭、可口可樂甚至2元美鈔等,無一不是他創作的素材,「大量複製」(mass productions)成了他最著名的創作招牌,即使在某些人眼中他始終不入流,卻又不得不承認,安迪沃荷確實為藝術開啟了另一扇門。

 

相隔十年,精選自其1957年到1986年超過百餘件作品的《安迪‧沃荷-普普狂想特展》,再度重回中正紀念堂,藉由四大展區,包含藝術家肖像、名人肖像、雜誌與音樂專輯封面設計和絹版印刷與其他技法,重現安迪沃荷最豐富完整的經典作品。展覽不以時間線性當作順序編排,交錯的作品呈現反而讓我們得以用另一種觀點重新認識這位20世紀的天才藝數家。

 

如同安迪沃荷最富盛名的名言「人人都有15分鐘出名的機會」,將其放入標榜奇特的新媒體社群年代,一點都不違和,只不過15分鐘縮短成15秒,現在人人都愛的「自拍」(Selfie),在第一個展區「藝術家肖像」中,我們則見著了各式安迪沃荷的姿態模樣。他將藝術家的面孔以回憶的形式自我規格化,如同貼在產品上的標籤,無限制地自我複製並在他的作品中逐漸變得非個人。像是由德國攝影大事漢斯納姆斯(Hans Namuth)所拍攝的肖像照,其自我形象、姿勢與背景角度皆是他所負責。

 

 

緊接著登場的「名人肖像」,是安迪沃荷最備受推崇卻也最遭致批評的一環,1960年代期間,沃荷在他知名的「工廠」創作番玩了無數名人肖像畫,其中最為知名的莫屬《瑪麗蓮‧夢露》絹印系列,安迪沃荷不用素描或繪畫的方式畫下瑪麗蓮夢露的臉,選擇使用絹印版畫技法以及重複再置的形式呈現,鮮豔顏色突顯她的五官特徵-耀眼金髮、緋紅翹唇和碧綠眼影,藉浮誇華麗的色調暗喻好萊塢的奢華。而這幅絹印畫作,也成了人們談起普普藝術最聞名的創作之一。

 

 

而展間連續十幅的毛澤東絹印肖像同樣搶眼,作品創作於1972年,當時出任美國總統的尼克森初次造訪中國,進而掀起一股中國熱,為此安迪沃荷使用強烈色彩創作了一系列絹印作品,極具複製性的特色也不免讓人想起毛澤東統治時期,那些被大量製造並貼在四處的官方宣導海報。

 

 

隨後來到有著鮮黃牆面的「雜誌與音樂專輯封面設計」展區,在這裡參觀者可以見到安迪沃荷繪畫作品外,與流行文化緊密接觸下所碰撞出的火花,像是《地下絲絨與妮可》專輯展品,即是安迪沃荷跨足音樂領域,簽下地下搖滾樂團「絲絨樂團」(The Velvet Underground)第一張專輯封面,以單一主題「香蕉」作為專輯封面,入選為當年十大專輯封面設計獎。

 

專輯封面在全白的背景,放上一根以安迪沃荷風格設計的黃色香蕉,充分反映普普藝術與音樂的結合,這根全世界最有名的香蕉頂端旁寫著,「慢慢地剝開看看」,暗指香蕉其實是貼在封面的貼紙,撕開後就看到一根剝了皮的、迷幻的粉紅色香蕉,性暗示滿滿。除了這張讓人害羞的專輯封面外,安迪沃荷也為黛安娜羅絲、滾石樂團等巨星設計封面。

而在雜誌區,由他與英國新聞編輯John Wilcock於1969年一手建立起的前衛美學雜誌《Interview》,以及權威雜誌《TIME》等名人封面照也於此區展出。有趣的是,安迪沃荷過往曾癡癡著迷的楚門卡波堤(Truman Garcia Capote)登上《Interview》的封面也同樣於展中亮相。另外,本區也特別打造出安迪沃荷著名的裝置藝術作品《Silver Clouds》,用無數個銀色枕頭妝點展間。

 

 

最後穿梭一道印著錢、安迪沃荷、瑪麗蓮夢露、太空水果等字樣的走廊後,登場的為「絹版印刷與其他技法」展區,從1960年代便迷戀上絹印技術的安迪沃荷,創作靈感包羅萬象,從人物到水果,甚至美國紙鈔應有盡有。

 

《美金符號》是安迪沃荷最極致的招牌作品,標誌金錢、藝術以及他自己,他不認為商業跟藝術會產生衝突,「在嬉皮時代大家把工作跟錢視為是不好的,但其實這兩個都是藝術,且能賺錢的商業活動,是最棒的藝術。」,他毫不避諱努力做到這點,「好的藝術就是會賺大錢的藝術」,一生創作不僅發揮普普藝術的複製精神,更將藝術品變成印鈔機,也讓自己成為史上最成功的商業廣告藝術家。

 


Info|安迪‧沃荷-普普狂想特展

展覽時間:2019年01月09日(週三)至2019年04月14日(週日) (除夕及初一休館) 

開放時間:平日10:00-18:00 / 假日09:00-18:00 (17:30停止售票與入場)

 

Text:Ian Liu

via 時藝多媒體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蘇匯宇《三廳電影》入圍2025柏林影展!從美術館展覽到影展長片,邀觀眾共創顛覆影像製作方式

蘇匯宇《三廳電影》入圍2025柏林影展!從美術館展覽到影展長片,邀觀眾共創顛覆影像製作方式

新媒體藝術家蘇匯宇的最新長片作品《三廳電影》(The Trio Hall)入圍2025年柏林影展Forum單元,將於2月舉辦世界首映。這部誕生自美術館的作品,以瓊瑤式浪漫文藝類型片為靈感,顛覆觀眾的功能與角色,讓觀眾化身參與者及共製者,產出一部呼應尖銳的社會議題的政治喜劇。

蘇匯宇長期以來打造出其獨特的藝術實踐,創造懸置於公共和私密領域、擬像和現實、紀實和虛構之間的巨型沉浸式多媒體裝置,巧妙地使用檔案材料,運用「補拍」(Re-shooting)做為美學策略,創作出重塑現實的新作品,重新檢視過往歷史、禁忌、遭受誤解的人物和事件,並且通常是指涉著臺灣的歷史與社會。

《三廳電影》:觀眾成為電影的製造者

長片《三廳電影》誕生自蘇匯宇在台北當代館的同名個展《三廳電影》。2022年,當代館邀請蘇匯宇策劃一個關於視覺藝術、電影與表演交會貫穿的展覽,希望促進觀眾對於藝術的多元理解與交流。在這樣的背景下,蘇匯宇以《三廳電影》為主題,引用1970年代末期的通俗電影名詞「三廳電影」(又稱三廳戲),隱喻政治、社會與藝術之間隱晦的交互作用,並設計了「打開電影製作」的展覽體驗。

蘇匯宇《三廳電影》入圍2025柏林影展!從美術館展覽到影展長片,邀觀眾共創顛覆影像製作方式
蘇匯宇《三廳電影》(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靖像有限公司)

《三廳電影》展覽開放大量觀眾親身參與,成為電影的製造者。在兩半月的展覽期間,蘇匯宇也向現場觀眾持續展示初剪的影片,以及多場現場表演與數個獨立的錄像作品。

誠如藝術家自述:「這場展覽是一個電影/展覽(Cinematic Exhibition),或其實就是一個影視生產場域。從分鏡手稿、製片會議、甄選、排練、武術指導、排舞、編曲乃至拍攝現場,都將是觀眾得以體驗的過程。最終,一支充滿尖銳議題與地獄梗的政治喜劇將在展覽尾聲誕生。這一切經歷是一個階段性的總結——我們何不將沙文主義、殖民、冷戰、流行文化、大眾媒介、科技與眼前迫切危機到困境一次性的予以解決?」

蘇匯宇《三廳電影》入圍2025柏林影展!從美術館展覽到影展長片,邀觀眾共創顛覆影像製作方式
蘇匯宇《三廳電影》(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靖像有限公司)

在最終產出的長片中,蘇匯宇運用一系列新創作的攝影影像和裝置,將過去和現在、東西方軍國主義、電視節目和雜誌、「紅綠藍」及「紅黃藍」色彩系統、各類標誌、現代主義式的懷舊元素、藝術典故和援引語錄,從杜象到歐普藝術、從凱吉到白南準等符號,形成一幅諷刺拼貼。

蘇匯宇《三廳電影》入圍2025柏林影展!從美術館展覽到影展長片,邀觀眾共創顛覆影像製作方式
蘇匯宇《三廳電影》(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靖像有限公司)
蘇匯宇《三廳電影》入圍2025柏林影展!從美術館展覽到影展長片,邀觀眾共創顛覆影像製作方式
蘇匯宇《三廳電影》(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靖像有限公司)

片中結合了多段於展覽期間所拍攝的影像,並以綜藝節目作為偽裝,探討當代社會的複雜性、地緣政治的緊張,並揭露歷史製造的「背面」。長片《三廳電影》不僅模糊了藝術媒介、手法與類型的定義,也令人期待該片來到影像製造的終點,是否會與展覽內容大相徑庭?

《三廳電影》將巡迴放映

《三廳電影》的製作,正如策展人歐金尼奧・維奧拉所言:「⋯⋯透過奇觀與所觸發的集體記憶,創造了觀眾和重現事件之間的認同感。」又或如藝評人游崴寫道:「在《三廳電影》開幕活動中,令人格外意識到的是:藝術家除了是導演,也在『扮演導演』。在當代藝術體制所給予的這個充滿後設色彩的作品框架中,觀看幾乎要超前影像生產,或換句話說,在影像在尚未成為影像之前,已被觀看所貫穿。」

蘇匯宇《三廳電影》入圍2025柏林影展!從美術館展覽到影展長片,邀觀眾共創顛覆影像製作方式
蘇匯宇《三廳電影》(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靖像有限公司)
蘇匯宇《三廳電影》入圍2025柏林影展!從美術館展覽到影展長片,邀觀眾共創顛覆影像製作方式
蘇匯宇運用一系列元素形成一幅諷刺拼貼(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靖像有限公司)

而當代館也宣布,將持續支持這個「永遠正在拍攝的計畫」,除了於2025年10月將與波哥大現代美術館合作其下一站巡迴展出,11月更將返回臺北,放映其最新版本。

蘇匯宇《三廳電影》入圍2025柏林影展!從美術館展覽到影展長片,邀觀眾共創顛覆影像製作方式
蘇匯宇《三廳電影》海報(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靖像有限公司)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20年前的紐約中央公園,佇立著綿延數十公里的橘紅色門框,透著光的布幔在雪地中飄揚。這個在當時為市民帶來震撼感受的作品,出自藝術家組合克里斯多和珍妮克勞德(Christo and Jeanne-Claude);如今,壯觀的七千多座大門雖不復見,卻在即將開展的《The Gates與紐約未竟之作》(The Gates and Unrealized Projects for New York City)中能夠身歷其境體驗!

「包裹」世界的藝術家夫妻檔

藝術家夫妻檔克里斯多珍妮克勞德有著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巧合背景,克里斯多出生於保加利亞、珍妮克勞德則出生於摩洛哥,兩人於1964年遷居至美國紐約。

克里斯多在求學時期學習繪畫、雕塑、建築與裝飾藝術,認識珍妮克勞德後,兩人於1961年首次合作,於德國科隆港打造戶外臨時藝術作品《Stacked Oil Barrels and Dockside Packages》。自此之後,兩人便一直合作無間,持續創作各項公共藝術與室內裝置作品。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克里斯多和珍妮克勞德(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兩人在世期間,於全世界各地進行許多宏大的藝術計畫,最著名的便是以帆布「包裹」著名地標的系列作品,巴黎凱旋門、巴黎新橋、雪梨海岸、柏林國會大廈都曾參與其中。除此之外,還有大型地景藝術作品如《Running Fence》、《Surrounded Islands》、《The Umbrellas》、《The Floating Piers》、《The London Mastaba》等。

延伸閱讀:2021被包裹的凱旋門!盤點藝術家Christo and Jeanne-Claude遍佈全球的8件地景藝術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L'Arc de Triomphe, Wrapped》,2021,巴黎(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Surrounded Islands》,1983,邁阿密(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The Umbrellas》,1991,美國與日本(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20年後,重現中央公園的7500道門

《The Gates》為克里斯多與珍妮克勞德於2005年為紐約中央公園所創作的公共藝術作品,該作品在全長37公里的步道兩側,架起多達7,503個橘紅色門框,並覆蓋上同樣色調的布料,為這座地標性的公園帶來嶄新意象。適逢《The Gates》創作20週年,紐約藝術中心​​The Shed策劃《克里斯多與珍妮克勞德:The Gates與紐約未竟之作》展覽,以新世代的技術與媒介,為觀眾重現二十年前在中央公園的感受。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The Gates》,2005,紐約(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該作品在全長37公里的步道兩側,架起多達7,503個橘紅色門框(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展覽的第一部分聚焦於《The Gates》本身,展出克里斯多的一系列相關作品,包括素描、模型、如今尚存的部分零件、照片與影片等。展覽還攜手XR工作室Dirt Empire與Pixels Pixels,運用虛擬動畫模型重現壯觀的《The Gates》,並帶領觀眾認識作品背後的故事,理解藝術家歷經25年的協商,終於得以將創作計畫付諸實現的過程。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展覽展出克里斯多的一系列相關作品,包括素描、模型、如今尚存的部分零件、照片與影片等(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克里斯多為《The Gates》繪製的素描(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展覽運用虛擬動畫模型重現壯觀的《The Gates》(圖片來源:The Shed)

展覽的第二部分,則揭開克里斯多與珍妮克勞德生前未完成的多個創作計畫。這些計畫凸顯了兩位藝術家與紐約的深厚情感連結,以及他們的雄心壯志與創新精神。觀眾將能從素描、模型等展品中想像這些未竟之作,也能一窺平時少見的、大型公共藝術背後的創作思考。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藝術家原先在東京進行《The Daiba Project》,然後來和參與團隊產生意見分歧,並取消計畫(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藝術家曾於1969年提出將《Wrapped Tree》計畫實踐於巴黎香榭麗舍大道(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克里斯多與珍妮克勞德:The Gates與紐約未實踐之作》 (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The Gates and Unrealized Projects for New York City)

展覽日期|February 12 – March 23, 2025
展覽地點|The Shed(545 W 30th St, New York, NY 10001美國)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