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作為一種觀照城市的深度與廣度的文本,台灣的當代建築美學,近年來也備受矚目,由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率領的OMA(大都會建築事務所)設計的魔術方塊,即將誕生於士林。士林,這個曾在清末時被認為讀書風氣旺盛的地區,隨著時代的變遷,也發展出多元而豐富的文化,例如以天母地區濃厚的異國風情、士林夜市的興盛、更有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國立故宮博物院、士林官邸、台北科技藝術中心、台北市立美術館,以及眾多大學林立於此。人文鼎盛之地,在庫哈斯所設計的台北表演藝術中心誕生之後,又將帶動這裡什麼樣的發展?是台灣表演藝術界的一個重要關鍵力,也是藝術能量的一處集散地。
台北藝術表演中心從藍圖開始變展現各種力求創意與想像的生活空間,規劃了3個劇場空間分別是大劇場、多形式劇場以及鏡框式劇場,不排斥任何新型態藝術設計,開創所有可能性。這棟緊鄰士林夜市,多年來被戲稱為「皮蛋豆腐」的前衛造型建築,結合立方型與球型的新穎設計一公開,隨即引發各界關注。
劇場的自由與不確定性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位在士林夜市旁,以往我們對士林的觀察,不外乎就是吵雜、髒亂的印象,卻難以混亂與藝術相連結,然而對庫哈斯而言,這樣混亂的城市,紐約可謂顯著的例子,卻不減紐約多元文化的魅力,而台北的活力也是在此,「多元文化的融合」是台北最大的魅力,也充分反映出台灣文化的動態性。
在空間設計上,整體由一個1500個座位的大劇場與兩個800座位的小劇場組合而成,而這也是團隊對劇場內部空間實驗的一個成果展示。OMA試圖在一塊有限的土地上,採取三個主要劇院的多元複合使用方式,因應不同的表演場地需求,彈性地做不同空間型態的改變。三個外型迥異的劇場鑲嵌於由波紋玻璃覆蓋的中央立方體,而每個劇場都可獨立使用,也可共享後台空間與技術設施,也就是說三座劇院嵌入一個中央方形的量體之中,劇院舞台、後舞台與劇場服務設施皆設置於此。
再者其中兩個劇場還可隨需求組合而成一個大的超級劇場,這將是劇場的全新體驗。而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的設計另一重點則是擁有多個「正面」,在緊湊的設計下,界定這些正面的是劇場觀眾量體,像是一顆浮出的球型,漂浮於高密度的城市上方。而內殼與外部方形量體的交匯,組成了一個獨特的活動性鏡框,也讓導演自由構想舞台的可能性。
設計與藝術刺激人們思考 帶動士林的文化氛圍
翻閱Rem Koolhaas過往作品,可看出他的建築旅程中,一直不斷重新定義建築的可能性。面對一棟建築內需囊括三個劇場空間的需求,不同於建築師最常使用的包覆式設計規劃,而是打破傳統從外觀到內部空間皆以互相連結的構想,創造話題、將不可能化成可能。
面對台北夜市在地文化,與其霸道地將其剷除,庫哈斯卻選擇讓它成為空間特色的一部分,雖然台灣稱不上美,卻是充滿能量、強度與不可思議的混合文化與現實。建築內部允許多元使用方式,甚至讓沒有買票的觀眾,一樣可以進入建築,以不同的路徑體驗建築與環境的對話,甚至觀賞表演。公共的參觀動線是貫穿一般隱藏的劇場基建及製作空間的動線,利用電梯、樓梯和升降機來遊覽劇場內部空間,觀眾可一窺精采編排的後台風光,無形中,也刺激了來此參觀的人們對藝術心靈的涵養。
Rem Koolhaas
荷蘭建築師、OMA大都會建築事務所首席建築師,1944年出生於荷蘭鹿特丹。1952~1956年曾於印尼生活,之後回到荷蘭。早年曾擔任過記者和電影劇本撰稿人,1968至1972年間,庫哈斯於倫敦建築聯盟(AA School of Architecture)學習建築,之後又前往美國康乃爾大學學習都市設計。1975年,庫哈斯與Elia Zenghelis(伊里亞 詹格里斯)、Zaha Hadid於倫敦創立了大都會建築事務所(OMA),之後OMA的總部遷往鹿特丹,另成立AMO研究室,包含媒體、政治、可再生能源、科技、出版及時尚等領域。庫哈斯於000年獲得第二十二屆普立茲克建築獎及2010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終身成就金獅獎。
Text / Zoe Chen、SFeng
via / OMA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designb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