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間擺滿瓷器才是好品味?故宮《亞洲探險記-十七世紀東西交流傳奇》窺探風靡歐洲的東方瓷器熱潮

台北故宮展出的《亞洲探險記-十七世紀東西交流傳奇》,將帶你一窺大航海時代,歐洲國度與東亞國家間獨特的美學交流關係!(Ph

全是鏡花水月的想像?對於西方世界來說,遙遠的東方國度宛若罩著朦朧面紗的神祕女郎,總帶點迷離想像,然而基於雙方文化差異下,所碰撞出的藝術火花又是如何?作品是否也如隔層紗曖昧地玩轉東方人事物,正於台北故宮展出的《亞洲探險記-十七世紀東西交流傳奇》,將帶你一窺大航海時代,歐洲國度與東亞國家間獨特的美學交流關係!

 

籌備超過一年,作為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與台灣故宮的初次展覽合作,來自台灣、在荷蘭國家博物館亞洲藝術部擔任研究員的王靜靈博士,則成了本次穿針引線的重要角色,他表示本次展中有32件展品來自荷蘭國家博物館,可說是亞洲借展規模最大的一次,本次展覽亦突破過往多以宮廷傳教士為視角的主題策展,《亞洲探險記-十七世紀東西交流傳奇》則多著墨於荷蘭商人貿易、使節團往返東西方,藉著不同角度看見迴盪於東西之間的交流故事,甚至探尋當時在歐洲各國掀起的「中國熱」。

 

十六世紀末當明朝正處朝代晚期之時,或許國家正在衰敗,然而在歐洲人眼中卻是藏有無限寶藏與精湛工藝的繁華之國,航海貿易時代的到來,種類繁多的中國商品湧入歐洲市場,特別是極少量的中國瓷器瞬間點燃貴族的收藏心,彷彿擁有東方風情的藏品是彰顯個人絕佳品味的象徵。而當時正脫離西班牙統治掌控的荷蘭,由於西班牙刻意在貿易上孤立荷蘭,逼得荷蘭人只得自尋新路,當時荷蘭航海探險家威廉˙巴倫德茲(Willem Barentsz)試圖通過北冰洋新航道,從另一方進入中國,然而冷峻氣候卻使得船隻擱淺無法動彈,這趟朝聖東方美夢快速泡湯,儘管事不成甚至得在寒天凍地的北國求生存,但這群無功而返的冒險倖存者,卻在回國後受到熱烈歡迎,其探險故事甚至成為家喻戶曉的經典海上英雄事蹟。

 

《大中華帝國誌》(Historia de las cosas más notables, ritos y costumbres del gran reyno de la China)出版於1585年,是當時歐洲對於中國最全面介紹的書籍,儘管其本人未曾踏上中國。

 

當時船員們所帶著那本由西班牙傳教士胡安‧岡薩雷斯‧德‧門多薩(Juan González de Mendoza)所撰寫的《大中華帝國誌》荷蘭語譯本 (註1),以及其中一幅歐洲版畫,此次也首次飄洋過海移師台灣,在本次展覽中的「行旅足跡」單元展出;當然不只有冒險文物,1655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使節團幸運地覲見剛登基的順治皇帝以及1667年使團覲見康熙皇帝,藉由跋涉東方之旅,那留下珍貴的一手報導與多幅描繪中國地景、物貌的圖畫,皆在展覽中不缺席。

 

 

在1602年正式組織成立荷蘭東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簡稱VOC)的荷蘭人,一舉取得南洋貿易的霸權外,也讓阿姆斯特丹一躍成為世界貿易中心。不過談起珍寶,當面對茶葉、絲綢、香料、瓷器等琳琅滿目的物件,對當時歐洲人來說,最夢寐以求的奢侈品莫屬來自中國的瓷器,之所以如此著迷,主要是因為歐洲要直至十八世紀才發現製造瓷器的配方,因此當時眼前那來自遙遠東方國度的精美藝品,頓時間洛陽紙貴,不僅成了上流貴族心頭好,更是代表個人財富與地位的象徵,甚至從皇室宮殿到中產階級家中皆設有所謂的「瓷器室」,好好炫耀尊爵不凡品味。

 

五彩荷蘭紋章瓷 荷蘭國家博物館藏

 

「異國奇珍」單元展區,正是揭露荷蘭人於十七世紀海外貿易的全盛時期面貌,王靜靈指出展出的瓷器各有特色,其中在十七世紀滿載中國瓷器的沉船「白獅號」,於後出水的碎瓷器標本,一片片被拼湊的碎片,除了還原物件的美麗原貌之外,也像是重現荷蘭黃金時代的外貿榮景記憶。

 

 

明末開始接觸中國的荷蘭人,在十七世紀中葉也遇上了明清朝代更迭,儘管滿清早已入關,然而身處南方的瓷器重鎮景德鎮卻因南明勢力,加上戰亂因素,民不聊生。為此,荷蘭人則將眼光放向正值鎖國政策的日本,在1641年成功獲准與日本進行直接貿易後,順勢將瓷器貿易版圖拓展至東瀛,也紓困了1650年時與中國暫時停止瓷器貿易轉輸的艱難局面。在日本最初接受荷蘭瓷器訂單時,即被要求倣效中國瓷器樣式,然而不同於典雅的中國瓷器,日本彩繪瓷器柿右衛門與伊萬里瓷,色彩豔麗的外型對荷蘭人來說,就像是發現新大陸般,東瀛彩瓷風潮迅速襲捲整個歐洲,形成另一波時尚瓷器風暴。

 

日本 有田窯 青花釉上彩花卉紋瓶、罐五件組 荷蘭國家博物館藏

 

正因這波日本窯業襲來,當荷蘭再度恢復與中國進行瓷器交易時,竟反過來要求中國匠人依照日本彩瓷形式打造,形成在中國製作日本特色瓷器的有趣局面外,也間接促成了「中國伊萬里」的誕生。看瓷器的眼界開了,荷蘭東印度公司乾脆邀請歐洲設計師孔奈利斯普隆克(Cornelis Pronk)來操刀瓷器圖樣,像是其代表作《持傘美人》,在經由日本匠人轉化下,則成了穿著和服的江戶美人圖。

 

 

當然,一段從瓷器開始的文化交流,在商人眼中則是滿滿商機,各式仿效瓷器品充斥市場,儘管工藝上無法和中國瓷器媲美,但其造型、釉色方面卻幾可亂真。然而鐵杵終將磨成繡花針,十八世紀初德國邁森(Meissen)窯廠率先發現製瓷配方並成功燒造瓷器,正式開啟了歐式瓷器之路;那麼原先燒造錫釉陶器的荷蘭窯場呢?依舊持續下去,但卻擁有了極為優雅的美名-Dutch China,也被稱之為「德爾夫特藍」 (Delft Blue),白地藍彩色調,也成了日後荷蘭富有盛名的代名詞。

 

 

除了瓷器外,畫作也是彰顯東西方交流的重要元素,從荷蘭國家博物館移師展出的《荷蘭青花釉上彩中國風與黑人紋飾壁磚》,則呈現荷蘭人想像中的各種異國風格,因此觀世音菩薩、中式刀馬裝、黑人等各式風格統統出現在一塊,似乎也頗為成立,至於最讓人莞爾的則是,畫作左上方有荷蘭人仿效的中國字,然而樣式卻讓人無從辨識所寫為何。

 

青花釉上彩中國人物與黑人紋陶磚

 

想從多元藝術視角,重新認識東西相遇十七世紀的藝術傳奇嗎?不如前進故宮展開一場兼具知性與感性的「亞洲探險記」!

 

註1:《大中華帝國誌》(Historia de las cosas más notables, ritos y costumbres del gran reyno de la China )出版於1585年,是當時歐洲對於中國最全面介紹的書籍,儘管其本人未曾踏上中國。

 

《亞洲探險記-十七世紀東西交流傳奇》前導影片


 

亞洲探險記-十七世紀東西交流傳奇 

展期|2018/12/20 ~2019/03/10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第一展覽區

 

文字 / Ian Liu

圖片提供 / 均勻製作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蘇匯宇《三廳電影》入圍2025柏林影展!從美術館展覽到影展長片,邀觀眾共創顛覆影像製作方式

蘇匯宇《三廳電影》入圍2025柏林影展!從美術館展覽到影展長片,邀觀眾共創顛覆影像製作方式

新媒體藝術家蘇匯宇的最新長片作品《三廳電影》(The Trio Hall)入圍2025年柏林影展Forum單元,將於2月舉辦世界首映。這部誕生自美術館的作品,以瓊瑤式浪漫文藝類型片為靈感,顛覆觀眾的功能與角色,讓觀眾化身參與者及共製者,產出一部呼應尖銳的社會議題的政治喜劇。

蘇匯宇長期以來打造出其獨特的藝術實踐,創造懸置於公共和私密領域、擬像和現實、紀實和虛構之間的巨型沉浸式多媒體裝置,巧妙地使用檔案材料,運用「補拍」(Re-shooting)做為美學策略,創作出重塑現實的新作品,重新檢視過往歷史、禁忌、遭受誤解的人物和事件,並且通常是指涉著臺灣的歷史與社會。

《三廳電影》:觀眾成為電影的製造者

長片《三廳電影》誕生自蘇匯宇在台北當代館的同名個展《三廳電影》。2022年,當代館邀請蘇匯宇策劃一個關於視覺藝術、電影與表演交會貫穿的展覽,希望促進觀眾對於藝術的多元理解與交流。在這樣的背景下,蘇匯宇以《三廳電影》為主題,引用1970年代末期的通俗電影名詞「三廳電影」(又稱三廳戲),隱喻政治、社會與藝術之間隱晦的交互作用,並設計了「打開電影製作」的展覽體驗。

蘇匯宇《三廳電影》入圍2025柏林影展!從美術館展覽到影展長片,邀觀眾共創顛覆影像製作方式
蘇匯宇《三廳電影》(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靖像有限公司)

《三廳電影》展覽開放大量觀眾親身參與,成為電影的製造者。在兩半月的展覽期間,蘇匯宇也向現場觀眾持續展示初剪的影片,以及多場現場表演與數個獨立的錄像作品。

誠如藝術家自述:「這場展覽是一個電影/展覽(Cinematic Exhibition),或其實就是一個影視生產場域。從分鏡手稿、製片會議、甄選、排練、武術指導、排舞、編曲乃至拍攝現場,都將是觀眾得以體驗的過程。最終,一支充滿尖銳議題與地獄梗的政治喜劇將在展覽尾聲誕生。這一切經歷是一個階段性的總結——我們何不將沙文主義、殖民、冷戰、流行文化、大眾媒介、科技與眼前迫切危機到困境一次性的予以解決?」

蘇匯宇《三廳電影》入圍2025柏林影展!從美術館展覽到影展長片,邀觀眾共創顛覆影像製作方式
蘇匯宇《三廳電影》(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靖像有限公司)

在最終產出的長片中,蘇匯宇運用一系列新創作的攝影影像和裝置,將過去和現在、東西方軍國主義、電視節目和雜誌、「紅綠藍」及「紅黃藍」色彩系統、各類標誌、現代主義式的懷舊元素、藝術典故和援引語錄,從杜象到歐普藝術、從凱吉到白南準等符號,形成一幅諷刺拼貼。

蘇匯宇《三廳電影》入圍2025柏林影展!從美術館展覽到影展長片,邀觀眾共創顛覆影像製作方式
蘇匯宇《三廳電影》(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靖像有限公司)
蘇匯宇《三廳電影》入圍2025柏林影展!從美術館展覽到影展長片,邀觀眾共創顛覆影像製作方式
蘇匯宇《三廳電影》(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靖像有限公司)

片中結合了多段於展覽期間所拍攝的影像,並以綜藝節目作為偽裝,探討當代社會的複雜性、地緣政治的緊張,並揭露歷史製造的「背面」。長片《三廳電影》不僅模糊了藝術媒介、手法與類型的定義,也令人期待該片來到影像製造的終點,是否會與展覽內容大相徑庭?

《三廳電影》將巡迴放映

《三廳電影》的製作,正如策展人歐金尼奧・維奧拉所言:「⋯⋯透過奇觀與所觸發的集體記憶,創造了觀眾和重現事件之間的認同感。」又或如藝評人游崴寫道:「在《三廳電影》開幕活動中,令人格外意識到的是:藝術家除了是導演,也在『扮演導演』。在當代藝術體制所給予的這個充滿後設色彩的作品框架中,觀看幾乎要超前影像生產,或換句話說,在影像在尚未成為影像之前,已被觀看所貫穿。」

蘇匯宇《三廳電影》入圍2025柏林影展!從美術館展覽到影展長片,邀觀眾共創顛覆影像製作方式
蘇匯宇《三廳電影》(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靖像有限公司)
蘇匯宇《三廳電影》入圍2025柏林影展!從美術館展覽到影展長片,邀觀眾共創顛覆影像製作方式
蘇匯宇運用一系列元素形成一幅諷刺拼貼(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靖像有限公司)

而當代館也宣布,將持續支持這個「永遠正在拍攝的計畫」,除了於2025年10月將與波哥大現代美術館合作其下一站巡迴展出,11月更將返回臺北,放映其最新版本。

蘇匯宇《三廳電影》入圍2025柏林影展!從美術館展覽到影展長片,邀觀眾共創顛覆影像製作方式
蘇匯宇《三廳電影》海報(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靖像有限公司)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20年前的紐約中央公園,佇立著綿延數十公里的橘紅色門框,透著光的布幔在雪地中飄揚。這個在當時為市民帶來震撼感受的作品,出自藝術家組合克里斯多和珍妮克勞德(Christo and Jeanne-Claude);如今,壯觀的七千多座大門雖不復見,卻在即將開展的《The Gates與紐約未竟之作》(The Gates and Unrealized Projects for New York City)中能夠身歷其境體驗!

「包裹」世界的藝術家夫妻檔

藝術家夫妻檔克里斯多珍妮克勞德有著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巧合背景,克里斯多出生於保加利亞、珍妮克勞德則出生於摩洛哥,兩人於1964年遷居至美國紐約。

克里斯多在求學時期學習繪畫、雕塑、建築與裝飾藝術,認識珍妮克勞德後,兩人於1961年首次合作,於德國科隆港打造戶外臨時藝術作品《Stacked Oil Barrels and Dockside Packages》。自此之後,兩人便一直合作無間,持續創作各項公共藝術與室內裝置作品。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克里斯多和珍妮克勞德(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兩人在世期間,於全世界各地進行許多宏大的藝術計畫,最著名的便是以帆布「包裹」著名地標的系列作品,巴黎凱旋門、巴黎新橋、雪梨海岸、柏林國會大廈都曾參與其中。除此之外,還有大型地景藝術作品如《Running Fence》、《Surrounded Islands》、《The Umbrellas》、《The Floating Piers》、《The London Mastaba》等。

延伸閱讀:2021被包裹的凱旋門!盤點藝術家Christo and Jeanne-Claude遍佈全球的8件地景藝術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L'Arc de Triomphe, Wrapped》,2021,巴黎(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Surrounded Islands》,1983,邁阿密(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The Umbrellas》,1991,美國與日本(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20年後,重現中央公園的7500道門

《The Gates》為克里斯多與珍妮克勞德於2005年為紐約中央公園所創作的公共藝術作品,該作品在全長37公里的步道兩側,架起多達7,503個橘紅色門框,並覆蓋上同樣色調的布料,為這座地標性的公園帶來嶄新意象。適逢《The Gates》創作20週年,紐約藝術中心​​The Shed策劃《克里斯多與珍妮克勞德:The Gates與紐約未竟之作》展覽,以新世代的技術與媒介,為觀眾重現二十年前在中央公園的感受。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The Gates》,2005,紐約(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該作品在全長37公里的步道兩側,架起多達7,503個橘紅色門框(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展覽的第一部分聚焦於《The Gates》本身,展出克里斯多的一系列相關作品,包括素描、模型、如今尚存的部分零件、照片與影片等。展覽還攜手XR工作室Dirt Empire與Pixels Pixels,運用虛擬動畫模型重現壯觀的《The Gates》,並帶領觀眾認識作品背後的故事,理解藝術家歷經25年的協商,終於得以將創作計畫付諸實現的過程。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展覽展出克里斯多的一系列相關作品,包括素描、模型、如今尚存的部分零件、照片與影片等(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克里斯多為《The Gates》繪製的素描(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展覽運用虛擬動畫模型重現壯觀的《The Gates》(圖片來源:The Shed)

展覽的第二部分,則揭開克里斯多與珍妮克勞德生前未完成的多個創作計畫。這些計畫凸顯了兩位藝術家與紐約的深厚情感連結,以及他們的雄心壯志與創新精神。觀眾將能從素描、模型等展品中想像這些未竟之作,也能一窺平時少見的、大型公共藝術背後的創作思考。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藝術家原先在東京進行《The Daiba Project》,然後來和參與團隊產生意見分歧,並取消計畫(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藝術家曾於1969年提出將《Wrapped Tree》計畫實踐於巴黎香榭麗舍大道(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克里斯多與珍妮克勞德:The Gates與紐約未實踐之作》 (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The Gates and Unrealized Projects for New York City)

展覽日期|February 12 – March 23, 2025
展覽地點|The Shed(545 W 30th St, New York, NY 10001美國)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