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建築師事務所Ennead Architects似乎很擅長將建築或博物館設計得很巨大,2012年就曾在人稱「蜂巢洲」的美國猶他州,興建一座超大尺度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在這處沒有任何植被覆蓋的荒土上,將一座巨型藝術品放在大地中,與之融為一體,用混凝土與玻璃設計主結構,表層利用銅合金製成的銅條披覆,以呼應位處的瓦薩奇山丘、鏈結環境,讓結構呼應景觀、融合於景觀之中。而這想法到了上海這座天文館的設計概念中,變成了與天上繁星結合,將眼光放至宇宙間,於是,地表上最大型的天體運動軌道就此誕生。
總建地面積約38.16公頃的上海天文館,由紐約Ennead Architects建築師事務所與上海現代建築設計院聯合設計,依據建地大小,屆時完工後將會是世上建築面積最大的天文館。整座天文館更表現出 Ennead Architects建築師事務所貫有的設計風格,打造建築與環境之間的連結。
首先以建築結構面來說,這座天文館可說是一個位在地表上的天體運行體。負責此計劃的主設計師Thomas Wong表示,起初規劃時先設計了三個圓形球體,而後將其假想為衛星運轉的運動軌跡,最後則形成了目前天文館的外觀定案,用球型建築體代表星體、四條非同心圓的步道形狀表現行星繞行的「軌道運動」。而那三個球體分別是天文館的三座特別館:「圓洞天窗」、「倒轉穹頂」與「球體天象廳」,這三座特別館同時也是讓上海天文館變成巨大天文儀的功臣。
設計師於天文館的主入口運用懸挑結構設計「圓洞天窗」,如同日晷一樣,隨著太陽日照軌跡的移動,從天窗投射到刻有時間刻度的地面時,光束依照太陽東昇西落的光影變化,讓人們可以透過這項古老的設計感受時間的移走。在建築最高處設計「倒轉穹頂」,一個碗狀的空間環境。這座空間中的南北向走到恰巧是上海天文館的子午線,像是一個指北針般,只出正南與正北方。「球體天象廳」更是一個複雜天體運動的表現,將天文館附近以人工打造的「滴水湖」比喻為太陽、球型建築的天象廳則是等比例縮小的地球,從天空俯瞰圖望去,也暗示宇宙間太陽與地球的大小對比。另外最特別的是,從各種透光設計的規劃,會讓室內光影隨依據24節氣的太陽照射時長,產生不同變化。在理想狀況之下,夏至這天,「圓洞天窗館」會因為太陽照設而於地面形成一個完整的圓型投影、「球體天象廳」則會在館內出現一圈光環呢!
目前上海天文館預計2019年完工、2020年正式啟用,主設計師Thomas Wong表示,為表現天文館的存在意義與價值,希望通過建築重建人與宇宙的聯繫。
Text / Zoe Chen
via / Ennead Architects、ShanghaiDaily.com、好奇心日報、ARCH COLLE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