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飲食顯學時代,除了追求料理的色美味鮮,了解飲食背後的風土、身世、文化、科學,更是「食之有道」的關鍵。想培養屬於自己的飲食風格,別忘了從閱讀開始,累積料理知識力!
1. 《品味這件事:為什麼你喜歡這個、不喜歡那個,從舌上五味、心理學與文化分析檢視品味的組成,探究我們對事物的好惡》│臉譜出版
我們常常說,做人要有品味。但是「品味」究竟是什麼?前加拿大《國家郵報》(National Post)藝術生活版編輯Benjamin Errett,從心理學、文化分析、市場調查數據等領域最新的研究出發,並以五大基本味「甜、酸、鹹、苦、鮮」作為分類指標,歸納出舌上五味分別對應到哪些文化品味。
舉例而言,作者提出,凱蒂‧佩瑞(Katy Perry)的歌曲,既有象徵年輕純真的「甜」,也有世故享樂的「成熟鹹味」,超人氣歌曲橫掃全球、深受不同年齡層聽眾的青睞,關鍵就在於「恰到好處的甜中帶鹹」!而手沖咖啡、精釀啤酒這些「苦而迷人」的飲料,之所以能吸引狂熱飲品玩家鑽研烘焙、釀造、產地等知識,或許也是藉由「嗜苦」,展現獨樹一幟的格調!藉由《品味這件事》,Benjamin Errett為滋味與品味,搭建知識的橋樑,為飲食研究開拓出有趣的新維度。
2. 《口感科學:由食物質地解讀大腦到舌尖的風味之源》│大雁出版
品嚐料理時,我們常會驚呼:「哇!這道菜好好吃!」但是你是否想過,好吃的背後原因呢?當然,食材的新鮮與究極、主廚的廚藝與創意,是料理美味的重要關鍵;然而,如果想理解地更為精確,《口感科學》會是Foodie必讀的飲食進階學。
繼《鮮味的袐密》後,丹麥科學家歐雷(Ole G. Mouritsen)與主廚克拉夫斯(Klavs Styrbæk)再次聯手,穿梭於實驗室和廚房之間,探索食物的質地如何影響味覺經驗。書中認為,食材質地主要取決於物理結構,無論烘焙、鹽醃、燉煮、翻炒、煙燻、晾乾、熟成、醃製、發酵等,都會改變食物的物理結構。而我們藉由改變食物質地,更能刺激其他感官。當學者和主廚聯手探索,除了風味以外,食物為何美味的關鍵,這本含金量超高的飲食研究,讓你吃得很科學!
3. 《尋豆師2,國際咖啡評審的非洲獵奇》│寫樂文化
喜歡喝咖啡的你,除了鑽研冰滴、手沖、虹吸等各種沖泡烹煮方式外,想必也著迷於不同風土、品種咖啡豆,所表現出的千滋百味。5年前以《尋豆師》一書,在台灣掀起中南美洲精品莊園熱潮;這回作者許寶霖更公開13年來深入非洲農場、合作社、處理場、拍賣中心的見聞。
書中首先帶讀者進入衣索比亞、肯亞、盧安達、蒲隆地四大非洲精品產豆國,接著更細細講解供應商的角色、尋豆師的選豆準則、咖啡豆的「老兵與新種」,以及精品咖啡農的創新處理法與發酵控制。尋豆師耗費13年深度探訪、直擊超過百家合作社與處理場後,獻給資深咖啡迷的非洲豆指南,帶領我們跟著尋豆師腳步,走進咖啡產地最前線!
4. 《日日三餐,早‧午•晚:葉怡蘭的20年廚事手記》│寫樂文化
飲食作家葉怡蘭將6,000多個早午晚的廚事修練,以及邀請朋友來家中吃飯的家宴點滴,彙集成飲食界女神首本食譜書。以一日三餐為經、菜式酒飲為緯,分享自己如何將宏闊料理視野,融入日常飲食餐桌。
書中先公開多筆早午晚料理紀錄,讓大家看到葉怡蘭如何在奔波忙碌的每日行程中,表現隨心所欲都合胃,繁華落盡見真淳的好手藝。再以「家常菜宴客法」、「自煮獨食」、「剩菜再利用」等主題,分享職業煮婦的料理經,最後更提供「我的,十六廚房心法」,讓料理初心者也能輕鬆上手。如果你以前走君子遠庖廚的路線,看完葉怡蘭的分享,或許會發現「料理其實沒有這麼難」,而且「在家裡頭吃,舒服多了!」
5. 《皇上吃什麼:歷史,是吃出來的,一起享用甄嬛的豬蹄、乾隆的火鍋、如懿的白菜豆腐、令貴妃的荔枝、慈禧的玫瑰餅,和溥儀的香檳》│聯經出版
「後宮嬪妃之間流行的減肥消脂茶是什麼?」、 「為溥儀開啟品味西餐之門的女子又是何方神聖?」追著清宮劇之餘,如果你也對這些冷知識感到好奇,《皇上吃什麼》或許正適合你。
飲食作家李舒,繼潘《金蓮的餃子》、《民國太太的廚房》後,再度帶領讀者穿越回古代,一窺往昔飲食秘辛。從「吃吃的四季」、「御膳房職場指南」,到「大清洋飯運動」、「故宮食譜」,從舌尖開始,刷新大眾對於紫禁城帝王后妃的印象。
圖片提供│臉譜出版、大雁出版、寫樂文化、聯經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