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亞洲探險記》太有趣!La Vie主編帶路 9大好讀易懂逛展重點告訴你「17世紀的荷蘭人在想什麼?」

故宮《亞洲探險記—十七世紀東西交流傳奇》特展

17世紀是歐洲航海大冒險的極致時代,現正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正館105、107陳列室舉辦的《亞洲探險記—十七世紀東西交流傳奇》特展,展出當年東西方交流的「親密接觸」,匯集故宮、荷蘭國家博物館、日本海杜美術館、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等遠渡而來的精采藏品。但,非歷史達人的我們,該如何透過多元的展覽內容,了解背後豐富的意涵呢?就讓La Vie主編方敘潔與故宮策展團隊中的二位策展人器物處處長余佩瑾及圖書文獻處副研究員蔡承豪領路,來一趟「主編帶路」,告訴你怎麼逛《亞洲探險記》最好玩!

 


  

 

看展前停看聽,這些物品必看、必拿、必注意!
 《亞洲探險記》特展展場入口,以動畫投影的呈現方式與過往展覽明顯不同,將故宮與荷蘭國家博物館的重點展品放進視覺內,加上字型與物件間活潑的排列組合展現輕鬆氛圍,彷彿在告訴眾人:「接下來的這個展會很有趣。」
展覽共分四個單元,分別是:「行旅足跡」、「異國奇珍」、「東方風情」與「寰宇交會」。La Vie主編方敘潔建議,若要細細領會這個展的奧妙,約莫需要1-2小時慢慢地逛。

 

《賀蘭國人役牛馬圖》丈量供品身高、數量……一切交流從打量開始!

「行旅足跡」展區的這幅《賀蘭國人役牛馬圖》,可說是東西方交匯的最初情景,仔細瞧畫上的文字,畫工除了詳細記載進貢的牛馬數量、身長大小外,連荷蘭使節團的外使身高也記錄得清清楚楚。
  

 

《出島商館》當荷蘭人與唐人共同生活在一處時……

 

《出島商館》,紀錄荷蘭人於17世紀時在出島 (現今日本長崎縣) 的生活,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荷蘭人是唯一允許生活在出島的歐洲人,可見此畫的珍貴。
  

 

東西交流大爆發的年代!歐洲販售的瓷器形式來自東方傳統?

 

來到「異國奇珍」展區,擺著各項東西往來貿易的物品,首先可從畫有「阿姆斯特丹暴動圖」的瓷盤,得知當時中國景德鎮正接受荷蘭訂製瓷器。進而透過這些陳列的瓷器看出當時的三大特色,包含:荷蘭主題、荷蘭風瓷器以及受中華文化影響而轉化的荷蘭風。
  

 

從沉船中打撈出的「卡拉克瓷器」發現東西交流的影響

 

自多艘中國開往荷蘭的沉船中,發現了大量具有相同風格設計的瓷器「卡拉克瓷器」,其特色在於瓷盤如花瓣般的「開光」部份具有放射狀的分格畫框,最早從1600年開往歐洲的商船上就有發現,為當時受到歐洲市場歡迎的外銷瓷樣式。

 

 

策展人補充道:「有學者追溯卡拉克瓷器的設計風格參考,發現與14-16世紀的Majolica陶瓷樣式相仿,因此卡拉克瓷器很可能是受到Majolica陶瓷的影響。不同的是Majolica瓷器是低溫燒製,中國則是高溫窯燒。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西方一直到1709年才燒得出與中國一樣的瓷器窯燒技術。」

 

同樣都是「持傘美人圖」,荷蘭、中國、日本三方大不同

 

順著展示自沉船打撈的卡拉克瓷盤展櫃往左前方前進,可以看到一幅持傘美人的版畫以及下方分別出自中國景德鎮與日本有田窯的《持傘美人圖》瓷器。若從荷蘭人角度來看,持傘美人圖設計畫稿於1730—1734年間完成,制稿後送到廣州和日本訂製。但目前不確定的是,這些瓷盤究竟是先看到設計畫稿後製作出來的?還是互相模仿的作品。
  

 

 

至於為何荷蘭人已向景德鎮訂購瓷器,還要向日本訂購呢?策展人表示,於西元1620-1680年之間適逢明清政權交替的戰亂時期,可從1657年的東印度公司裝船清單上看見當時清楚記載「再也買不到任何中國瓷器」的字樣,因此荷蘭人進而轉向日本有田窯訂購瓷器。直到1680年之後中國景德鎮重新開窯,才開始形成中日兩方於訂單上的競爭與交流。

 

讓人莞爾一笑的《青花釉上彩中國風與黑人紋飾壁磚》

 

持傘美人圖左手邊,有一幅彩繪在壁磚上的作品。上面有美洲土著、中國的刀馬人物、駕著彩雲的菩薩圖案……等衝突組合。仔細看左上角還有一塊模仿中文方塊字筆畫、卻完全無法辨讀的假中文字呢!這是在當時東西方交流如此緊密的年代,或多或少都會產生「透過自有角度想像對方」的情況。
  

 

17世紀的荷蘭中國風潮興盛,那當時的中國又流行什麼呢?

在逛完「行旅足跡」、「異國奇珍」這兩個展區後,從持傘美人展櫃直走,來到了「東方風情」展區。這裡展示的文物明顯與其他兩展區不同。策展人表示這裡特地展示17世紀蘇州文人的品味。
  

 

「既然我們透過瓷器明白當時荷蘭人流行的中國風產物,那麼理當了解當時國內盛行的品味為何。」策展人指出。於是透過明代大書畫家文徵明曾孫文震亨編撰的《長物誌》(註:「長」音ㄓㄤˋ)內容,挑選出的東方風情展區,介紹17世紀明代文人風雅的生活品味。

 

 

這本《長物誌》出自清朝乾隆年間的文淵閣四庫全書寫本,更被列為故宮的國寶等級藏品!「我們特別翻頁展示了《長物誌》中描寫文具的篇章,關看展覽時,可以一邊觀賞正對面的文物展櫃,一邊從文中找尋對照的器物模樣。」策展人道。
  

 

從萬曆年間的《明人畫出警圖》看17世紀的中國景象

 

策展人提及,或許中國帝王制度是歐洲對中國大感興趣的原因之一。本次展出的《明人畫出警圖》展現了17世紀明代帝王的風華。



 

策展人表示:「仔細瞧《明人畫出警圖》,站在皇帝身邊的侍衛身上所穿的衣服繡有『勇』字,勇字旁邊的圖案其實也出現在1613年開往荷蘭的沈船瓷器上。」。


逛展貼心小貼士
 
 逛完了《亞洲探險記》,離開展區前的這兩件故宮院藏洋人貢八吉祥,有趣又特別的設計,連結東西雙方的特色。

 

 

掛於出口處的液晶螢幕,又是《亞洲探險記》的另一個互動式體驗內容。可利用手指觸碰拖曳圖案設計屬於你自己的卡拉克瓷青花瓷,掃描QR code之後就能將自己創作的專屬圖稿下載收藏。


 

 

從文物間相互交錯的歷史故事中,終於明白為何「同樣都是《持傘美人》,怎麼日本、中國的作品差這麼多?」、「明明就是描繪明清市井小民的街景但左上角的中文字變成鬼畫符?」的原因。正在故宮展出的「亞洲探險記」,講的是17世紀東印度公司乘著帆船、跨越海洋到中國的冒險紀實故事。透過書籍、文物的記載讓400年後的我們得以更加認識,那個東西雙方充滿冒險精神與文化誤讀趣味的奇特時代。

 

 

LaVie主編後記 (文 / 方敘潔)
 這次《亞洲探險記—十七世紀東西交流傳奇》最有趣的部分,在於它不僅只是國寶古物的跨館大展,而是嘗試去勾勒在17世紀這個充滿未知的航海大冒險時代,在東西方社會中所謂的「世界觀」,是如何透過一次次遠洋探索、軟硬兼施的交流方式、和充滿奇趣的誤解誤讀所建構出來的。

 

單單是去想像當時東印度公司(VOC)如何熱切地遠渡重洋,就是為了搬回歐洲人心目中充滿奇幻異國風情的東方器物,瓷器、茶、織品等等,這一篇篇用海洋及貿易開啟的新時代就已經夠讓人神往。再看到展場內國寶等級的《坤輿全圖》,上頭密密麻麻地描繪著五大洲、四大洋、地震洋流成因、還有獨角獸、長頸鹿、變色龍等寰宇奇獸,不難想見當時年輕的康熙皇帝對傳教士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在他眼前展開的這全新世界有多大的好奇心。在展覽中的每一件器物,看似單獨存在、卻又無一不見證著那個以「好奇」、「冒險」、與「初相遇」等高強度單詞為關鍵字的時代。

 

無論是歐洲吹起的中國熱,還是中國被打開的眼界,17世紀的全世界何嘗不也是一種「資訊大爆發」的年代?走一趟故宮《亞洲探險記》,新的一年,從找回這種探索世界的新眼光為起點,絕對是個好選擇。

 

text / Zoe Chen
 photo / 張藝霖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陪伴存在於地方的記憶——跟著「場外 OFF-SITE 」踏入橋下,藝術就在城市新舊縫隙中!

陪伴存在於地方的記憶——跟著「場外 OFF-SITE 」踏入橋下,藝術就在城市新舊縫隙中!

建國橋下的「八德市場」真的要拆了,跟著跨域藝術團隊「場外OFF-SITE」回訪前的一兩天,這裡才被嶄新的白鐵皮包圍起來,已經闖不進去。他們表示,戀舊並非場外的關注所在,如同《橋洞》計畫,他們只是在城市裂隙間尋找藝術發生的可能,並想陪伴存在於地方的記憶走下去。

站在剛被封住的八德市場前,新舊鐵皮前後重疊竟帶有種拼貼美感,市場的最後身影意外以這種形式被記錄下來。早在2021 年,「場外OFF-SITE」將這裡化身《橋洞》展覽的場域時,市場因都市計畫被拆除的命運已經決定了。

(圖片提供:場外 OFF-SITE)
2021年在建國高架橋下、八德路口,「場外OFF-SITE」策劃《橋洞》,展開了一場藏身都市 舊空間中的藝術實驗。(圖片提供:場外 OFF-SITE)

2011年,投身藝術管理的鍾婕敏(Jamie)、建築設計背景的姜秉汎(餅乾)共同創立了「場外OFF-SITE」,如今團員遍及各領域創作者,長居荷蘭鹿特丹、工業設計背景的Chester Chuang也是他們多年遠端連線的合作夥伴。他們曾營運位在台北民生社區的畫廊空間「Café Showroom」,慢慢地,他們覺察到固定空間的展演形式少有變化。下個階段好像不一定非綁在單一場域,Jamie回憶,「那時想到能向外面、城市中的非典型空間去策劃,好像更彈性,可以再跟別人一起創造出全新的東西,那種隨機、機動的感覺很好玩。」而他們的目光投向了建國高架橋下的八德市場。

(圖片提供:場外 OFF-SITE)
《橋洞》展出藝術家法咪咪(余政達)與饒舌歌手春豔共創作品〈Charlie 的叭叭洗澎澎〉。(圖片提供:場外 OFF-SITE)

當藝術在城市縫隙中落腳

Jamie形容八德市場的日常場景充滿張力,彷彿處在一種「懸浮狀態」——那裡既是穿越的通道,又有一定的掩蔽性;表面上看似雜亂無序,實際有著獨特的運作邏輯。

2018年,他們策劃了《超級市場》,後來的《橋洞》更進一步延伸到橋下週遭其他場域。而他們究竟怎麼挑地點?Jamie笑說她可沒有像樣的雷達,大多得仰賴餅乾的直覺。餅乾分享,他進入一個地方,會先觀察人們的表情、肢體、空間品質和氣氛的流動性等等,「有些地方,會感覺能包容我們做些有趣的事情,便問問看,就真的借給我們了。」

(圖片提供:場外 OFF-SITE)
《橋洞》展場劃分為4個區域,其中「The Case」以白色燈箱為媒介,映照出都會日常的生活切片。(圖片提供:場外 OFF-SITE)

協調藝術家的成員賴珮竹(Betty)則細數起藝術家與空間的奇遇:張碩尹、鄭先喻〈她與你與她的戀愛〉被安排在了羊肉爐空間;藝術家「法咪咪」余政達與饒舌歌手春豔當時共同發展中的單曲〈Charlie的叭叭洗澎澎〉,正巧展出的對面就是計程車休息站;梁懷志〈建八隱園〉正需要大量的空間現地創作;關注藝術教育與人文價值的洪芷寧,〈衛生的冬暖夏涼〉也發掘出這裡消逝的小角落、小故事。

(攝影:羅柏麟)
場外成員(由左至右)賴珮竹(Betty)、鍾婕敏(Jamie)帶著女兒、姜秉汎(餅乾)於剛被拆遷工地鐵皮圍起不久的八德市場前。(攝影:羅柏麟)

原定為單次企劃的《橋洞》,隨著拆遷持續,在市場的藝術行動難以為繼,他們開始延續「橋洞」的概念探向周遭地區。2024年末,他們和京都都市設計師Mariko Sugita合作4天的建築工作坊,帶著大家實際找出喜歡的城市細節,並且拾起廢棄物、實際動手做裝置。他們也找到藏身萬象大樓廢棄空間中生猛的健身房「Our Gym」,與舞者、來自德國柏林的Sabine Zahn和Benjamin Foerster-Baldenius攜手合作,舉辦「城市體操#1」。

歸納起來,「橋洞」關注的大都是那些帶有點公共性、卻與私人領域界線模糊的地帶。Jamie解釋:「因為這些地方仍保有與人的互動,這種『不完美的公共空間』正是我們最珍惜的特質。」

(圖片提供:場外 OFF-SITE)
2024年場外與京都都市規劃師Mariko Sugita共同舉辦了4日的建築工作坊。(圖片提供:場外 OFF-SITE)

在城市中並行的多重時間感

即便「橋洞」至今的活動場域大多給人「舊」的印象,他們坦言自己私底下一點也不懷舊,似乎只有遠在荷蘭的 Chester愛收老件。對於最近從韓國流行回來的「台灣感性」——某種程度上是對台灣新舊交織的城市景觀,帶著懷舊濾鏡——他們也沒有很大的共鳴。Betty 想了一下,說有時人們談論懷舊,似乎都像站在「制高點」俯視的角度,「橋洞」比較接近想作為他們的新鄰居。她解釋:「其實我們已經知道市場消失的結果,我們沒強烈要保留下這市場的刻意行動,並非試圖令它再生。反而,我們參與了它整個消失的過程,我覺得我們比較接近陪伴者的角色。」

(攝影:羅柏麟)
(攝影:羅柏麟)

談到這裡,倒是令Jamie想起,一些外國創作者造訪建國橋下時,都展現出很大的興趣。「他們似乎感受到一種特別的時間感:附近很新,裡面卻很舊;外面速度飛快,裡面卻很慢⋯⋯。有很多對比在那邊,就好像過去還停留在現在,即將要發生什麼新的事情,但又還沒有真正抵達未來。」那些老地方之所以迷人,某種程度上,是一種還沒被整理成單一敘事的陌生熟悉感。他們想保留下那種還沒有被決定的曖昧狀態,這比想像已經被定格的「懷舊」更能「有機生長」。

(攝影:羅柏麟)
場外3人觀察到嶄新的白色鐵皮圍籬與內部舊時代氛圍的八德市場形成有趣的對比。(攝影:羅柏麟)

從建築角度來說,餅乾分享他過去在挪威讀建築時,較少談建築本身的結構,「我們更多討論的是光線、材料,或者人在裡面所感受到的氛圍,以及這些要如何表達出來。」他想起小時候在光華商場穿梭,在或許雜亂卻多樣的攤商間各種探險,現在重建的商場已經失去這種多元性。他推想,礙於法規和公標案發包限制,能給予設計的時間經常太短,因而成果經常同質、刻板化。

(圖片提供:場外 OFF-SITE)
老家就在附近的 姜秉汎藉機走訪八德市場對面的建國計程車休息站。(圖片提供:場外 OFF-SITE)

他回顧策劃《橋洞》的過程,「好像我們從中學習到一些東西,未來建築師在翻新空間或蓋全新建築時,這些都會是想法的來源。」Jamie也補充:「每一次都市更新,都像是把一段生活的語言覆蓋掉。『橋洞』嘗試透過影像、聲音與空間裝置,讓被邊緣化的敘事重新被聽見。藝術在這裡並不是對抗,而是讓人重新意識到,城市的時間其實是多重並行的。」

(圖片提供:場外 OFF-SITE)
2024年末,由萬象大樓廢棄空間改造的健身房空間「Our Gym」中,場外策劃了「城市體操 #1」藝術活動。(圖片提供:場外 OFF-SITE)

為創作者需要的對話空間搭橋

Betty形容「橋洞」是一個搭橋,是與所有不同領域創作者共構的過程。她觀察到,創作者非常需要對話的機會。「當時大家其實就是一週聚會一次,討論彼此的想法。我們會先勾勒出大家現在想做什麼樣類型的創作,然後很發散地聊聊目前生活的狀態跟創作的狀態, 再從中思考我們可以提供什麼樣的觀點。」各領域創作者與空間的聯繫,可能就此意外產生。Jamie說,他們始終希望在既有展覽體制之外尋找「場域如何發聲」的方式。「『橋洞』也作為其中的行動節點,嘗試在都市的縫隙中搭起暫時性的聚場,讓觀看、對話與共處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攝影:羅柏麟)
(攝影:羅柏麟)

跟著 場外 OFF-SITE 在橋下各角落踏查

發現 ❶ 計程車休息站與野生小廟

一聲巨響,《少年吔,安啦!》顏正國對著高架橋下計程車司機扣下霰彈槍的情節,便發生在市場對面的休息站。如今休息站依舊,而入口過道旁,一張供桌簡單搭起的小廟是司機們的心靈依歸。老家在附近的餅乾,提到市場裡也有個小廟,小時常看到人們聚在前面,盯著香煙飄散的形狀,試圖參透明牌數字。(台劇情節?)

(攝影:羅柏麟)
(攝影:羅柏麟)

發現 ❷ 清潔隊祕密據點

當初,藝術家「法咪咪」余政達與饒舌歌手春豔共同發展中的單曲〈Charlie的叭叭洗澎澎〉,剛巧表 達對計程車司機生活的關懷,正適合展在計程車休息站一旁的資源回收站。這裡樓下是冷氣房辦公室,其上與橋底的夾層間隙則成為泡茶聊天的樓頂小院,簡直是理想工作室格局。

(攝影:羅柏麟)
(攝影:羅柏麟)

發現 ❸ 畸零地上的小房子

市民大道旁的畸零地上,矗立著 一幢突兀的小房子。這格局看起來正是大小適宜的展廳,場外曾想要租下成為《橋洞》計畫的展區之一,可惜最終沒能談攏。後來曾短暫成為洗車店,如今又回到招租狀態,就像城市中一座安靜雕塑,總引人產生藝術可能的遐想。

(攝影:羅柏麟)
(攝影:羅柏麟)

發現 ❹ 每週來買阿華涼糕

過去開在市場馬路邊的名店阿華涼糕,來車暫靠買糕的「得來速」式交易早已成為地方日常風景。如今店面搬回了舊址對面的廚房,擺了張販售小桌在外邊。《橋洞》計畫曾提議合作,老闆卻說要做生意而婉拒,倒是Jamie成為了每週必訪常客。不過,她剛才發現「老闆根本不記得我」,Betty笑著評論,老闆簡直是「無情的賣糕機器」。

(攝影:羅柏麟)
(攝影:羅柏麟)

發現 ❺ 〈美美の國度〉招牌

據說,這一帶的老鋁框招牌都出自市場同一店家之手,過去場外委託製作的〈美美の國度〉招牌依然掛在《橋洞》計畫工作室一旁。作品以高 架橋下的故事為文本,邀請駐店美甲師將這些文字與撿拾的在地廢棄物,轉化為指甲上的微型創作。不時探出人行道招引來客的招牌,也成為即將消失的城市印記。

(攝影:羅柏麟)
(攝影:羅柏麟)
姜秉汎、鍾婕敏、賴珮竹。(攝影:羅柏麟)
姜秉汎、鍾婕敏、賴珮竹。(攝影:羅柏麟)

鍾婕敏(Jamie)

獨立策展人與國際品牌顧問,「場外OFF-SITE」創辦人,倫敦藝術大學藝術產業管理系碩士。2011年於民生社區共同創立畫廊空間「Café Showroom」(~2018),並在同年與姜秉汎等人成立「場外OFF-SITE」。策展包括《超級市場》(2018)、《橋洞》(2021)等,持續透過展覽策劃實踐當代藝術與都市介入的多元可能。

姜秉汎(餅乾)

建築設計師,「場外 OFF-SITE」主要成員,曾為「草字頭 Double-Grass」共同創辦人。畢業於挪威卑爾根建築學校,透過設計或規劃活動、家具、空間、裝置、書籍等不同規模的實踐,嘗試在各種功能性需求中平衡藝術的開放性與敘事性。除設計實務外,他亦透過「場外OFF-SITE」推動臨時建築與公共計畫,探索城市邊緣場域所蘊含的文化潛能。

賴珮竹(Betty)

品牌與文化顧問、富陞國際事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擅長跨領域策劃、品牌定位及國際市場溝通。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自2010年深耕藝廊與藝術博覽會產業15年,歷任東京日動畫廊台灣代表、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藝術總監、大苑藝術博覽會執行長及新苑藝術畫廊經理。現以顧問身分專注於品牌策略與文化內容的整合,持續連結藝術文化、身心靈教育與保健零售等多重領域。

文|吳哲夫 攝影|羅柏麟 圖片提供|場外 OFF-SITE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La Vie 2025/11月號《懷舊新潮》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十月,是設計的月份! 走進「2025臺北設計獎入圍作品展」,看見創意靈光如何改寫城市模樣

秋意漸濃的十月,設計迷「年度必追」的盛會「2025臺北設計獎」風格登場!臺北設計獎以「五城門」為品牌識別意象,不只象徵以設計為鑰,開啟通往未來的「創新」、「永續」、「美學」、「社會價值」與「國際交流」五道門,也吸引全球4,772件作品「推門而至」,經四大洲、11國、28位專家層層評選後,由最具創新精神的入圍作品齊聚臺北,為城市注入蓬勃設計能量!

2025臺北設計獎入圍作品展

走進「2025臺北設計獎入圍作品展」,感受全球設計靈光

在此之際,臺北設計獎也推出入圍作品展與系列活動,邀請設計迷直擊設計現場,與全球創意共同脈動。其中最受矚目的「2025臺北設計獎入圍作品展」自10月25日至11月2日於松山文創園區台灣設計館02、03展間登場,邀請觀眾近距離欣賞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品,也不妨參與現場互動問答,了解臺北設計獎核心理念,完成問卷還可獲得限量品牌周邊小物。而在看展之後,更能前往入口處的「臺北設計獎咖啡館」,在綠植與燈飾交織的空間裡,一邊啜飲咖啡,一邊交換觀展觀點,讓靈感在此交會。不只如此,展覽期間更有線上抽獎活動,觀眾只需上傳觀展照片至「臺北設計獎TDA」臉書專頁,留言「#臺北設計獎TDA」並標註2位好友,即可獲得抽獎資格,讓觀展更添趣味。

另一方面,展期中也以寵物共居與生活紓壓為題舉辦講座,分享如何從日常汲取靈感,並將霎那靈光轉化為具體實踐。其中由「閏年設計」設計師Lea陳欣怡主講的「毛孩共居新美學:設計 × 空間 × 友善生活」分享如何在居家與公共空間中兼顧人與寵物的需求;由「SPUTNIK」創意總監賴逸勳帶來的「設計與陪伴:寵物產業的下一波時尚浪潮」則討論時尚品牌如何將時裝思維延伸到毛孩身上,帶動跨界合作與新市場的發展。不僅讓設計更貼近生活,也呈現出當代設計師如何以溫度與創意回應時代需求。

2025臺北設計獎入圍作品展

國內外設計人齊聚古蹟,迸發超越想像的創意實力

而在展覽與講座之外,「臺北設計獎」也在10月29日晚間於松菸「不只是圖書館」舉行「設計師之夜」交流餐會,邀請近百位國際評審、入圍團隊、贊助企業與設計公協會代表齊聚古蹟,共同見證臺北作為全球設計交流平台的文化底蘊。其中Google德國穿戴設備團隊工業設計主管Christoph Gredler、澳洲Studio Ivanova創辦人暨執行總監Annie Ivanova,以及西班牙IMO建築暨設計事務所創辦人Lain Satrustegui三位國際評審更將分別從產品、視覺與空間三個面向切入,與臺灣設計師面對面交流,帶來國際視野,也激盪出跨文化的思考火花。至於壓軸的頒獎典禮則將於11月21日在晶華飯店登場,揭曉年度各獎項得主之餘,也為這場為期一個月的設計盛宴劃下完美句點。

2025臺北設計獎入圍作品展

從入圍作品展到系列講座,從設計師之夜到頒獎典禮,2025臺北設計獎的每個環節,都回應著「讓設計成為形塑美好未來的驅動力」的核心精神,也讓臺北設計獎不僅是一場競賽,更是一個串聯創意與公眾的開放平台。歡迎人們一起迎著秋風,打開設計之眼,看見臺北如何以自己的節奏,實踐設計之都的多元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