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名廚逛台北濱江市場!米其林主廚江振誠、Lionel Beccat的傳統菜市場採買散策

跟著名廚逛台北濱江市場!米其林主廚江振誠、Lionel Beccat的傳統菜市場採買散策

中午的餐宴到來前,江振誠帶著東京銀座米其林二星餐廳ESqUISSE的主廚Lionel Beccat前往濱江果菜市場,據說江振誠平日的早上經常在這裡度過,趁ESqUISSE正值重新整修之際,他特地邀請了曾於法國Maison Troisgros一同共事的師兄Lionel來台灣客座,除了重現廚房內熟悉的合作往事,帶著他直接深入當地菜市場感受在地真實模樣,也算是堆疊做菜靈感。

 

濱江市場於1985年成立,三十多年來所建立的完整供應、承銷與拍賣制度,讓這裡成為許多料理人採買的主要市場,一眼望去,魚肉蔬果俱全的市場中,擺設與整潔度非常具水準,店主解說食材的專業能力也非常優秀,這幾年已成為港、日觀光客喜愛走逛的地點。江振誠帶著Lionel落腳的第一攤就是「日新水果行」,各種在地、進口水果於台前展示,他們專注地看著草莓,光是討論草莓的呈色、品種與香氣就研究了許久,RAW的主廚黃以倫(Alain Huang)也加入了採買行列,三人不時用法文夾雜英文,總算是帶走了幾盒。

 

接著來到了番茄專賣店「蔡明旭」,這裡販售各種入菜或是即食的大小番茄,主廚們似乎都有個有趣的小習慣,無論什麼食材,拿到手的第一件事就是「放到鼻前聞個許久」,究竟聞出了什麼箇中奧妙?江振誠現場來段小教學,「番茄的蒂頭如果看起來飽滿有元氣,這顆番茄就是新鮮的;如果是萎縮的狀態,就沒那麼優質」,一口吃下番茄再揉捻蒂頭聞一聞,從蒂頭的青草味也能略知食材的狀態。相較於內行人的鑽研,更引起外行人注意的,反倒是店家豪邁的手寫字「非常甜又便宜」、「嘸甜免﹩」、「怕甜勿靠」讓攤邊充滿活力,非常有意思。

 

 

番茄攤位旁的山藥,以斷面展示,從裏頭的含水量、飽滿度便能得知山藥的狀態、品種,如柴火般堆砌著,有台灣與日本種,這也引起了於日本居住13年的Lionel注視,接著前往香草與生菜的攤位「李建隆」,與「葉大鵬」蔬菜攤,黃以倫拿起了猴頭菇向Lionel介紹,江振誠則是先向老朋友般的店主敘敘舊,「李建隆」有非常齊全的西菜食材,像是紅甜菜苗這類在高級超市才能找到的生菜,這裡應有盡有。而被詹宏志先生視為家宴「彈藥庫」的「葉大鵬」,店主也親切地讓大家嚐嚐加拿大來的黃皮番茄。

 

 

出了果菜區,轉個彎走入水產區,碩大的荷葉上鋪著各式海鮮,整齊的模樣就如同大阪黑門市場的魚鋪,接著來到海園水產,光是水缸中的鮑魚就讓人眼花撩亂,在這裡也巧遇了祥雲龍吟的主廚稗田良平,看來這兒果然是主廚採買的大本營,來自澎湖與東北角的錦繡龍蝦、以及與手掌一樣大的明蝦,也讓三位主廚交頭接耳許久。

 

 

走到外頭前往乾貨行的路上,有個行動小攤上的粉肝吸引了Lionel的注意,走遍世界各地菜市場的他,跟我們聊起他旅遊時的第一站,通常會是當地的菜市場或是夜市,而這次跟著許久不見的江振誠一同逛,也讓他看見很多有趣的東西,例如這個粉肝,也在他充滿好奇的驅使下,一併帶回廚房實驗一番。

 

驅車回到RAW後,三位主廚即刻進入廚房備戰,一場百人餐會即將展開,在「質物霽畫」主理人李霽的布置下,與餐會主題「海洋。島嶼。料理。故事。」相互呼應著,旅居日本13年之久的Lionel,根據江振誠回憶,當年就是一個溫和、充滿詩意的料理人,到了日本甚至還會研究起俳句,而這次以緯度及山海間的關係來說料理,也是Lionel所提出的靈感,江振誠與黃以倫再加入氣候V.S.物種、地區海拔V.S.料理方式的對比面向來設計菜單。

 

 

「ESqUISSE à RAW」餐會以料理大師Chef Michel Troisgros 的經典菜色酸膜鮭魚「Saumon a l’oseille」揭開序幕,也象徵他們當年的革命情感,酸膜塔上鋪陳鮭魚與鮭魚卵,口感細膩並帶有正統法式風味。

 

第二道小點使用象徵著山與海的蘑菇與海膽,生長於樹林中的蘑菇與依附於岩石旁的海膽,味道溫醇的蘑菇與帶有鮮味的海膽味覺上並沒有相互拉扯,是清爽溫潤的風格。

 

 

第三道以羅西尼與鴨肉絞製如串燒的小點,搭配鵪鶉蛋與醬汁一同食用,象徵Lionel融入日本社會後以菜色訴說的心境。

 

 

ORIGIN・A +62: P +7M: K -360

接著進入第一道前菜,ORIGIN・A +62: P +7M: K -360,如摩斯密碼般的菜單,其實是以食材種植和物種生長的高度和緯度貫穿整套菜單,例如A是嫩茄(Aubergine)、+62是茄子的雲林產地海拔;P +7M: K -360則為來自澎湖(P +7M)棲息水深360公尺的紅魽(kampachi)。砂鍋魚頭是許多台灣人喜歡的在地味,RAW採用紅魽來比擬魚頭的意象,再以烤過的茄子所流出的蔬菜汁液與醬油做成凍,搭配些許南投產魚子醬,是以簡單易入口的方式,重現大家熟悉的台灣味。

 

ISLAND・42°N’9°E 40°N’141°E

 

42°N’9°E是Lionel的出生地──科西嘉島地理位置,相對於同一緯度上的另一端──日本,則是他久居13年的第二家鄉;日本與法國的冬天同樣不適於花卉生長,而法國與日本會以食用苦苣、蜂鬥芽來象徵氣候轉為暖和,因此Lionel將苦苣內包入了蜂鬥芽與發酵過的鴨皮所切成的泥,並以臻果醬平衡苦味,搭配伊比利火腿、巴西利與紅豆所打製的醬汁,以鮮味與鹹味襯托苦味。而這道菜也完整訴說了Lionel內斂、不求討喜的個性,以繁複工法去呈現苦中帶鮮的細膩變化,獲得一致好評。

 

HORIZON・M+62M:H-10M:B+62M

乍看如餅皮的薄皮,其實是將水果玉米片下,再鋪上爆米花碎粒,裏頭甚至吃得到酥炸玉米球的口感,佐以龍蝦肉、烏魚子,非常符合RAW追求在地風格的精神。

 

LATITUDE・M+62M:B+125M:C+281M

 

嘉義和法國里昂(Lyon)近郊的羅阿訥(Roanne)擁有類似的海拔高度和地理形態,羅阿訥會以鹽焗的方式將甜菜根的甜味提點出來,這次效法以嘉義的甜菜根(Beetroot)鹽焗後,搭配烤鴨胸,並佐以蒙佩利爾奶油(Beurre Montpellier)。這個來自於法國蒙佩利爾特有的奶油,是當地人特有的家常萬用奶油,通常會使用橄欖、鯷魚與波菜等一同加入奶油後壓製成條狀,可以作為醬汁、放入湯品提味,甚至可以肉類沾著吃,因此江振誠特地重現這個奶油,並加入鹹蛋黃並用粽葉包裹,繁複的拆解重組過程也像是一種展演,為上菜過程增添趣味,而甜菜根在鹽焗後轉化為較為有意思的鹹味,片成薄片與鴨胸一同吃口感非常討喜,奶油也成為提升層次感的橋樑,是很有深度的主菜。

 

INTUITIVE BRIDGE・43°N’ 142°E’+7°E

 

「法國和日本的飲食文化有著兩個共同點-醃製和發酵,我根據食材特性和傳統的製作手法,用日式昆布和三種不同的法國乳酪,加上性質迥異的清酒、松露和發酵葡萄乾,用極簡的烹飪過程,忠於食材的原味。」Lionel的創作發想,在在證明他是個帶有詩意且追求本質的人,使用清酒製作的醬汁融入乳酪中,將山羊奶乳酪的濃郁味道轉化為帶有些許酒味的深度滋味,松露香氣不過於突出,安分地襯托著作為主角的乳酪,搭配純米吟釀真是讓人難以忘懷,是這次餐會中最令人喜愛的一道。

 

BIRTHPLACE・R+5M: RA+281M:V+7

 

第一道甜點也不急於搶走味蕾的餘韻,巧妙地使用蔬菜,讓微妙的鹹甜滋味延伸著,以糖醃漬過的大黃,搭配馬鞭草做成的醬汁,上頭點綴著覆盆子的酸,宛如草間彌生的圓點創作,環環相扣著日本文化。脆口的大黃,在馬鞭草清香的襯托下,很適合作為收尾,並等待下一道甜點的出場。

 

FLYING MEMORIES・35°N’139°E

師承ESqUISSE甜點名廚成田一世,來自台灣的副主廚Heidi以草莓為主角,並繼續沿用蔬菜料理手法,將草莓用乾燥、梅酒醃漬、呈現三種狀態,搭配稻草煙燻過的牛奶冰淇淋,與甜豆泥,味道非常「柔軟」,在味蕾上同樣是清爽感居多。

 

最後也送上了台味滿滿的核桃糕餅,裏頭只有四顆是能食用的,也讓人多了一種尋寶樂趣。

 

會後Lionel也抽空與大家聊聊,喜歡發掘美好事物的他,將藝術、攝影視為興趣,透過攝影他能看見更多,因此映入腦中的記憶很自然地成為創作菜色的靈感,他自認自己做菜並沒有什麼哲理,只想透過料理去傳達感受,所以這道菜必須先感動自身,才有辦法感動他人。然而品嚐食物是很主觀的,他不可能去討好每個人的味覺,就算來到台灣客座也一樣,相較於有些比較追求精準、講究各種「心法」的主廚,他還是喜歡追求做菜本質與隨心所至。

 

六歲就接觸過宮崎駿動畫的Lionel,對日本文化有一定的認識與喜愛,但本來要前往紐約的他卻因為Maison Troisgros前往東京展店而來到日本,他也沒想到如今會在這兒娶妻生子成為第二家鄉,13年來他的心境、生活習慣都已慢慢轉化,回到法國甚至還得帶著味噌回去天天煮味噌湯,所以詢問起他對於自身定位的想法,他自覺自己是個很好的傾聽者,因此能理解日本的飲食文化與精神,他並沒有在法菜與日菜的差異中感受到掙扎。

 

對於入選50 BEST與身為米其林二星餐廳主廚,他謙稱自己像是在不同世界的料理人,即便這些榮耀對他帶來好處,但他還是比較喜歡帶著快樂的心情做菜,而不是追求這些外來的肯定。相較於東京其他米其林餐廳,ESqUISSE的確是較為低調的一處,ESqUISSE法語即為「素描簿」,那兒就像是他的素描簿,每天的菜色皆隨著他的感受變換,就像是個詩人,以俳句的方式呈現。

 

這次是他第四次來到台灣,他認為台灣這幾年對於食物的品味變化很大,而且進步的速度是快的,在他的觀察中,他感受到每個共事的人想變得更好的心,而台灣人其實充滿朝氣,也看起來較為開心,他也希望未來有更多機會能久留台灣好好了解這裡。而從他非常有耐心、樂於交談的特質中,也能體會到他謙遜的態度似乎如江振誠所形容的,多年來都不變,這樣的心境也反映在他的料理創作,或許來到台灣客座與走逛濱江市場,又讓他像是素描般記錄了不少新收穫,未來ESqUISSE重新開幕後的第一場客座,也將與RAW一同推出全新菜色,兩位主廚還能碰撞出何種火花,非常值得期待。

 

Text 、Photo/ 張芝維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引領餐飲新生代站上第一線!專訪餐廳「A」主廚暨經營者黃以倫、居奇創辦人暨侍酒師張鴻亮

引領餐飲新生代站上第一線!專訪餐廳「A」主廚暨經營者黃以倫、居奇創辦人暨侍酒師張鴻亮

Fine Dining的極致體驗,源於內外場共譜一首首絲滑又精準的圓舞曲。然而在此之前,這些頂尖餐飲人一路是如何走來,找到屬於自己的創新?新一代又該如何培植?餐廳「A」主廚黃以倫(Alain)、居奇創辦人暨侍酒師張鴻亮(Johnny)這次談談自己,以及他們所播下的教育種籽。

2021年,Alain離開任職7年的「RAW」進入沉潛期;2022年底祥雲龍吟結束營運後,Johnny於2023年創立顧問團隊「居奇」。在各自生涯的轉捩點上,兩人前後因緣際會踏入弘光科技大學校園,與logy主廚田原諒悟、JL Studio主廚林恬耀共同策劃「畢業餐會」課程,帶領畢業生在踏入職場前進行實戰演練。

談到教育,Alain現已將重心放回自己經營的「A」,致力打造與國際餐飲接軌的系統。這讓他想起職涯最初在台灣法式餐廳STAY工作的經驗,「如果有一天我的同事要出國深造,他們就不會感到陌生,反而會發現這些經驗早已體驗過,也能理解當初的辛苦是為了什麼。」另一方面,Johnny在高雄餐旅大學擔任專案助理教授,開設的固定課程已邁入第3年。他不諱言自己是想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夥伴組隊,因此回溯源頭篩選、培育真正有心發展的新人,「我想要站在中介的位置上,協助他們順利到卓越的餐飲人身邊學習,去到真正理想的環境。」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餐廳「A」首席侍酒顧問David Hsiao與主廚Alain、居奇創辦人暨侍酒師Johnny(由左至右)交流近期餐飲趨勢。(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面向資訊碎片化的時代

如今,他們也成為新一代餐飲人的mentor(導師),但環境早已不同。Alain回憶,他國內外前4份工作都跟隨mentor至少2~5年,才真正掌握了他們的理念與系統。然而,他觀察到現在的年輕人只要打開YouTube與社群平台,太容易就能獲取新知,職場轉換週期也更短促,「你是否能夠創造一個環境,接近他們理想中的工作模式,對他們來說可能更為重要。這些是他們在網路上看不到、無法體會到的實務經驗。」

他進一步指出,這些以秒計算、轉瞬即逝的資訊往往過於零碎。「如果沒有一定的基礎,他們沒有辦法辨識資訊的真偽,並轉化成為可自己應用的能量。」Johnny也表示,現在餐廳與社群的曝光度不斷提升,觀察業界動態、操作行銷公關比以前容易得多,但也同時不利於知識的扎根。完整的學習邏輯和脈絡被打散,如果新人沒能培養起時刻反思的意識,很可能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例如找到新食譜後只單純複製出菜色,「新人還是需要更多了解事情背後的原因,就像以前在祥雲龍吟時主廚稗田良平常問:為什麼台灣人的日本料理,很少有自己台灣的元素?」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Alain指導廚師Eden製作一道法式料理的思維與製作流程。(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餐飲終歸是服務的技術,先把基礎紮穩,才有藝術發揮的空間。「我認為創意不是天馬行空,而應該是一步一步慢慢地發展出來。」Alain解釋,如同賈伯斯提過Apple的新設計、功能不是憑空冒出,而是迭代演進而來。餐飲也是如此,將兩個看似不相關的食材或議題,一點一點地嘗試,直到找到完美的風味搭配。談到這裡,他認為身為mentor,就是要運用長年累積的經驗與知識,協助年輕廚師拼湊起碎片般的知識。在 「A」中,透過每個季度主題菜單的激盪與每日固定的開會討論,他一次又一次地帶領成員發表意見、溝通、反思,凝鍊出對於味覺的共識。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Alain示範料理過程。(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Johnny則提到管理學的5WHY分析法,強調要思考每個動作背後的原因。「當新人剛到新環境時,可能會對某些作法不理解,甚至有點反抗。但我會請他們先試著想想:為什麼要這樣做?把這個作法合理化看看。」在反芻經驗之外,他建議新人要懂得適時提問,就像當初在祥雲龍吟時, 他也是透過不斷溝通與觀察,才與主廚培養出默契與信任感。如同演員一般,侍酒師最重要的是體察不同人的需求,注意每個小細節、營造適宜的氛圍,用心與人建立連結。這些專業素養,都需要一步一步累積。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居奇創辦人、侍酒師張鴻亮帶著高雄餐旅大學學生參觀「A」的酒窖,認識藏酒。(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深入現場教育的下一步

當學生從校園步入職場時,最需要適應的是各種時間壓力,同時執行難度也大幅提升。依據Alain所見,學生在校園時的承受力約是專業人士的4~6成。在弘光的課程中,他會視學生狀況調整強度,給予更多包容與鼓勵,但為了培植正確的職場心態,「設計課程時,從開設品牌到經營餐廳的方法、壓力以及時程倒算,我們就是要讓他們最貼近現實環境。」

然而,要真正全面深化專業素養,一個學期的課程遠遠不足。由於忙於「A」的營運,2023年底後他暫停在弘光開課,轉而將教學場域移至餐廳現場,與高餐、醒吾等大專院校展開產學合作與實習課程,明年更將擴及高職生。他認為透過實際進入職場,在多位熟手的身教帶動下,搭配三明治式教學(理論-實務-理論),對學生的幫助極大,「他們會發現自己缺乏的東西,如果真有興趣發展下去,就會在最後回學校的半年想辦法補足。」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A」主廚黃以倫與廚師Eden、Carla(由左至右)忙碌於即將到來的晚餐時段。(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比起在弘光的半學期實戰課,Johnny在高餐前後共能擘劃兩年的課程,為知識理論打下初步的基礎。他笑說社群平台Dcard上還有學生評論他教課太快,但若牽涉到實務,時間仍遠遠不夠。他另外協助同學成立「菁英侍酒社」,讓有興趣的學生有機會自發性地參與精進,也透過自身網絡為真正想留在業界的學生牽線實習機會。「或許未來我就不用在學校教課了,轉為偶爾指導社團課程,內部幹部和學長姐也能自己傳承下去,這才是我期待的目標。」在派遣團隊成員到合作餐廳時,居奇堅持至少安排2~3位成員,期望能有效帶動餐廳的服務氛圍,樹立起標竿。他以下圍棋來比喻,放下2、3顆棋子,逐步將整個環境包圍,最終將他理想中的服務標準向外擴散。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Johnny與婉鈴在酒窖中討論「A」的藏酒邏輯。(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創新源於日復一日的堅持

Alain今年規劃讓內外場成員前往日本、新加坡、澳門等地進行餐飲合作,與當地主廚交流。他認為這不僅讓團隊能驗證所學在國際市場上的應用性,更能「在國外看到一些他們覺得有趣的,那說不定再帶回來餐廳,對餐廳本身也有助益。」他同時也鼓勵新世代赴海外見識,但強調必須具備明確目標與一定的職業基礎。

有所準備,才有能力看見事物更深的層面。對此,Johnny也引述主廚稗田良平的觀點,強調:「如果你在餐廳是主廚或副主廚的身分,去國外米其林二、三星餐廳有機會見識更高的地方」,但「如果你只是一個實習生,即便去了Noma、El Bulli也只是換了地方去洗碗盤、削馬鈴薯。」他也分享自己在國際賽事獲獎的經驗,證明台灣的專業訓練同樣具有國際競爭力。「只要你願意做,現在世界是平的,很容易獲取想要的資訊。」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Alain與副主廚劉宜叡討論晚餐時段即將服務的各組顧客需求。(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隨著餐飲業面對缺工與服務費用高漲的議題,側面也映現出新一代追求生活平衡的心態。對此,Alain認為,願意在餐廳投入更多時間,代表對專業技能的琢磨與熱情,而追求自己的時間也未必是壞事,關鍵在於保有對各方面的好奇心,開拓思維並從中汲取靈感。

「重點在於你如何看待目標?你認為目標的價值在哪裡?願意為它付出多少?」為了換取成績而做出的退讓,可以是痛苦與犧牲,也可以是新的學習。愛看運動的Johnny則從Michael Jordan、Kobe Bryant等頂尖運動員身上得到「職人心態」的啟發。「外場服務最重要是積極的心態,每天把同樣的事做到最好,就像開酒,可能開了千瓶、萬瓶後,有天你會發現自己特別順手,那是教不來的。」在看似重複與重複的實作過程中持續推進,進而找到新的可能,正是創意發生的開始。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Johnny與高餐學生冠中、婉鈴、柏沛(由左至右)討論近期侍酒社的經營狀況。(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來自餐飲新生代的發聲

餐廳「A」廚師 Eden
我曾在RAW與Chef Alain工作過,後來才到了這裡。Chef Alain不會直接告訴你答案,而是讓你自己查資料、理解邏輯後再討論。我學到如何組織一道菜餚,而不單純只是執行。他曾說把一件事做好是基本,但做到極致才有意義。現在,我想把握住機會好好學習,把每件事做到最好。

餐廳「A」廚師 Carla
這是我從弘光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Chef Alain帶給我的不只是廚藝,每天的討論都影響我很深,要求我們分享自己的想法並從中反思。他注重把生活中的靈感融入工作,餐廳的氛圍甚至味道的設計等他都會參與。我也很想出國看看,了解不同文化並從中延伸、創新。

高雄餐旅大學學生 婉鈴
大四實習時,我發現在忙碌的現場,有些人會為追求效率犧牲高品質的服務。要在職場上找到與自己目標一致的人並不容易,但我認為像Johnny常說的,「堅持完成一件事」不只是對自己的尊重,更是對團隊負責。我很喜歡這一行,希望能繼續留下來累積經驗,成為像他一樣能啟發、影響並帶領身邊人的領導者。

高雄餐旅大學學生 柏沛
實際在北投三二行館實習後,我學會如何區分工作與私人情緒,也理解抗壓力的重要。而回到侍酒社擔任幹部,更讓我反思實習時主管的想法。社團也提供與業界接觸的機會,藉由這些,我希望先熟悉酒水服務與管理基礎,逐步獨當一面,進而參與比賽並承擔更大的挑戰。

黃以倫 Alain
餐廳「A」主廚,開業不到一年即拿下米其林新進一星餐廳。畢業於國立高雄餐旅大學西餐廚系、烘焙管理系雙學位,曾與多位世界名廚近身研習,如新加坡「Restaurant ANDRE」江振誠主廚、獲頒法國最佳工藝師(M.O.F)榮譽的二星主廚Philippe Mille。曾於台北「STAY by Yannick Alléno」、郭文秀的「Justin`s signatures」、法國香檳區「DomaineLes Crayères」、瑞典Jonas Lundgren的「Restaurang Jonas」等餐廳歷練,並擔任「RAW」主廚。

張鴻亮 Johnny
居奇DRINKIT創辦人、高雄餐旅大學專案助理教授。台灣師範大學餐飲管理研究所畢業。2014~2022年擔任祥雲龍吟日本料理首席侍酒師,獲2019年日本第5回世界唎酒師大賽優勝。經營臉書粉絲專頁「清紅噪白-強尼的品酒筆記」、YouTube頻道「酒促咪」。

文|吳哲夫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1月號《2025餐飲新浪潮》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香港米其林綠星「Roganic Hong Kong」永續料理學!城市微型菜園、食材邊角料融入調飲等實踐

香港米其林綠星「Roganic Hong Kong」永續料理學!城市造微型菜園、食材邊角料融入調飲

近年「永續」在各行各業從理想漸轉為實踐,而談及餐飲業將永續理念融入料理的代表,不得不提英國名廚Simon Rogan——被譽為「從農場到餐桌」(Farm-To-Table)運動先驅的他,從主打在地季節食材的三星餐廳L’Enclume、香港首間米其林綠星餐廳Roganic Hong Kong,到供給旗下餐廳食材的自設農場(Our Farm)等,不停於餐飲前線到後端等各個環節實踐永續理念,並透過Fine Dining、麵包坊、自然酒吧等形式傳遞給大眾。

香港米其林綠星「Roganic Hong Kong」永續料理學!城市造微型菜園、食材邊角料融入調飲
英國名廚Simon Rogan與他的自設農場(Our Farm)。(圖片提供:MMHG)
香港米其林綠星「Roganic Hong Kong」永續料理學!城市造微型菜園、食材邊角料融入調飲
香港米其林一星及米其林綠星餐廳Roganic Hong Kong。(圖片提供:MMHG)

2024年末,Simon Rogan旗下餐廳Roganic Hong Kong團隊受MMHG湘樂餐飲集團之邀來台,進駐baan Taipei展開為期六週的快閃餐會,將餐廳經典菜色揉以台灣在地元素呈獻獨家菜單,趁這難得的機會來進一步了解Simon Rogan及其餐廳所提倡的永續料理哲學。

香港米其林綠星「Roganic Hong Kong」永續料理學!城市造微型菜園、食材邊角料融入調飲
(圖片提供:MMHG)
香港米其林綠星「Roganic Hong Kong」永續料理學!城市造微型菜園、食材邊角料融入調飲
Roganic Hong Kong於baan taipei客座菜色:蒔蘿漬蘿蔓/辣根/醃漬鴻喜菇和冬季松露,南投彩色蕃茄/發酵葵花籽/蕃茄澄清汁/山當歸油。(圖片提供:MMHG)

如何實踐永續?將食材價值最大化

目前於全球收穫8顆米其林星、2顆綠星的Simon Rogan,創立並經營國際餐飲集團Umbel Restaurant Group,旗下餐廳散落於英國、香港、馬爾他、普吉島等地,不斷以實際行動推廣食材永續的各種可能性。

香港米其林綠星「Roganic Hong Kong」永續料理學!城市造微型菜園、食材邊角料融入調飲
Simon Rogan經營的米其林三星餐廳L’Enclume。(圖片提供:MMHG)

此番來台的Roganic Hong Kong2019年開業,多年來與在地注重永續的供應商、生產者合作,盡可能減少碳足跡;烹調上則致力對食材發展出更全面的理解,將其價值最大化,物盡其用、食材零浪費是全團隊的重要課題,他們透過多元技術讓不浪費不只是口號,如藉風乾、醃漬來延長食材的保存時間,或將邊角料融入調飲,把本會被丟棄的餘料轉化成美味。

香港米其林綠星「Roganic Hong Kong」永續料理學!城市造微型菜園、食材邊角料融入調飲
Roganic Hong Kong經典菜色:醃蒔蘿生菜佐發酵辣根/醃漬鴻禧菇和松露。(圖片提供:MMHG)

除此之外,Simon Rogan也將英國自設農場(Our Farm)的概念移植到寸土寸金的香港,在餐廳內的溫室微型菜園種植水耕植物,呈現「以城市為中心的農場到餐桌」的餐飲體驗,這一理念也被複製到台灣,快閃期間baan taipei將同步種植萬壽菊、迷迭香與薄荷,保留新鮮摘採的瞬逝風味。

香港米其林綠星「Roganic Hong Kong」永續料理學!城市造微型菜園、食材邊角料融入調飲
Roganic Hong Kong將自設農場概念移植到台灣。(圖片提供:MMHG)

現代英國料理 X 台灣山林與海濱滋味

本次快閃活動由Roganic Hong Kong主廚Adam Catterall、副主廚Mark Catchpol領軍,帶領內外場團隊共十幾位夥伴,以餐廳開業5年來的經典菜色為基礎,拆解大眾所熟悉的烏魚子、無花果、金鑽鳳梨、刺蔥等台灣季節食材,以西方烹飪形式呈現,並大量使用醃漬、淬取以及濃縮等混搭手法,轉譯從山林到海邊的台灣之味,打造出一套如實體現在地風土與季節感的菜單。

香港米其林綠星「Roganic Hong Kong」永續料理學!城市造微型菜園、食材邊角料融入調飲
Roganic Hong Kong於baan taipei客座菜色:胭脂蝦/乳清/無花果葉/煙燻梭鱸魚卵,炭烤在地青花椰/佐素珊瑚菇XO醬。(圖片提供:MMHG)
香港米其林綠星「Roganic Hong Kong」永續料理學!城市造微型菜園、食材邊角料融入調飲
Roganic Hong Kong於baan taipei客座菜色:南投香草莢/紅味噌/金鑽鳳梨,彰化無花果佐慢慢弄瑞可塔/杭菊/阿里山蜂花粉。(圖片提供:MMHG)
香港米其林綠星「Roganic Hong Kong」永續料理學!城市造微型菜園、食材邊角料融入調飲
Roganic Hong Kong於baan taipei客座菜色:芸彰牧場21天熟成沙朗/發酵黑蒜/烤大骨和煙燻骨髓醬汁。(圖片提供:MMHG)

調飲是最佳綠葉,邊角料重獲新生

除了Tasting menu外,Roganic Hong Kong自豪的「無酒精調飲」也是傳達永續精神的方式之一,策劃過程中餐廳副理暨調飲師Priscilla Tam必須頻繁與廚房溝通,取食材邊角料、莖部或修剪下來的材料,並考量料理風味方能創造完美適配的調飲,其中一款「蕃茄康普茶」便是取料理中被去除的蕃茄皮與角料,以正山小種紅茶(又稱立山小種)自製發酵成康普茶,茶湯經過松木燻製,帶天然煙香餘韻與桂圓風味,口感清爽酸甜,搭配料理更提升味覺層次,對於食材的永續利用及當代烹飪的探索做了理想示範。

香港米其林綠星「Roganic Hong Kong」永續料理學!城市造微型菜園、食材邊角料融入調飲
Roganic Hong Kong於baan taipei客座調飲:青蘋果芹菜乳清、龍井百香果、甜菜根日月潭紅玉燈籠果。(圖片提供:MM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