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建築家們都有個中心思想,建築不是一堆鋼筋混凝土的生硬物體,而是讓人與人交流的地方,也必須是不破壞自然的存在,就好像是「建築一直都在那裡」般的自然而沒有違和感,安藤忠雄認為日本建築最引以為傲的地方,就是在於對自然的尊重與對人的重視,考慮自然的因素,將人的需求、人的動線、乃至創造人的可能性所決定出來的空間才是自然有機的建築。
東京人口密度高度飽和,並且以皇居為中心擴散式的都市格局,無法在都內重整地形使用,只能朝天向地發展。就像山手線電車循環路線般,所有資源利用必須是循環型社會,才能保持高度生活機能。如果把東京縱面剖開,將看見「地上東京」與「地下東京」的兩種容貌密集發展著。而經過了高度成長期所構築的大量建築物,時至今日也到達「重建」的時機,在環保意識抬頭的今日,此刻正是將環保生活型態與有機自然建築內涵,融合新生的絕佳時機。
如沐浴春風的地鐵車站
2008年開通東京第13條地下鐵「副都心線」,從澀谷起站往北途經新宿、池袋最後延伸到琦玉縣和光市;2012年後與東急東橫線從橫濱直通連結,創造都市成為「循環型社會」,節省近郊與東京都內轉乘的資源損耗。而眾所矚目的全新澀谷站(東急東橫線.東京地下鐵副都心線澀谷車站 ),由「世界的安藤忠雄」所打造,深入地底五層宛如「地宙船」(地下的太空船)般的有機自然型地鐵站而更受重視。不僅全線的施工法、乃至降低噪音與排廢棄甚至運輸方式都以環保為前提,對於這座深具前瞻性的未來型車站,安藤忠雄說:「想像一艘像潛浮在地底的地宙船」。
踏入澀谷站電扶梯直鑽地底時,感覺像是深入地心的光景,眼前見到一個巨大卵型錐體插入地面,整座「卵殼」(車站)的中心處設計打通三層樓高度的「中庭」,環繞式空間可清楚從上層看到每一樓層甚至底層的電車往來,讓人直達地底也不會身在不知處,也打開地底密閉構造增加開放感。走在地底會驚訝感覺徐徐微風拂面而來,因為安藤設計了從地面導入自然空氣進入地下的「自然換氣」結構,讓電車的排熱氣體上昇、地面的自然空氣降流,利用天然的對流原理降低一般地鐵站大量機械排氣以及空調設備的能源負擔,再加上採用GRC打造的輕量化清水模「卵殼」,利用其內部所形成空洞計出「放射空調」,把天井璧管鋪設冷卻墊的方式,空間達到降溫效果,讓新渋谷站每年減少1000噸的CO2排廢量,也成了世界首見強調環保的車站系統。
安藤忠雄給澀谷地鐵站注入了新鮮空氣,也把光線引進黑暗的地底,讓人在機械混凝土的移動空間裡,還能感受到自然,水泥不再是種封閉,有機自然型車站也不再是藍圖,而是已經實踐的存在。
東急東橫線‧東京地下鐵副都心線「澀谷」站
建築師/安藤忠雄
建築年份/2008年6月
所在地/東京澀谷
欣賞小秘訣/「自然空氣感」、「GRC卵殼」、「橢圓形中庭設計」、「放射空調」。
文/黃琦君
攝影◎黃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