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奧斯卡最佳影片大熱之作《羅馬》(Roma),由《地心引力》導演Alfonso Cuarón執導,題材出自導演的童年經歷,睽違多年重返家鄉墨西哥城拍攝。劇情描述傭人Cleo的故事,自底層女性的視角,窺見中產家庭裡的柔情與衝突,也反應墨國1970年代種族、階級等社會問題。
《羅馬》的英文片名Roma,字母倒序就是Amor,也正是西班牙文「愛」的意思。
繼《地心引力》驚人的長鏡頭運用後,《羅馬》在御用金獎攝影師Emmanuel Lubezki缺席的狀態下,由Alfonso Cuarón身兼攝影指導,並採以數位黑白影像,捕捉宛如舊照片般的復古感,以清晰畫面質地,歷歷在目地重現,導演記憶裡美麗而真樸的浮光掠影。
1、獻給家中傭人與故鄉的情書——《羅馬》劇本編寫與場景設計
「這部片的製作是一個非常親密的過程,我的作品不曾流露這麼成熟的情感。」——《羅馬》導演 Alfonso Cuarón
《羅馬》主角Cleo的故事,出於 導演Alfonso Cuarón 自幼家中傭人 Liboria Rodríguez的經歷。他極度喜愛這位兒時的玩伴與照護者:「她就像許多傭人一般,承擔了應由父母擔任的角色。」經過與Rodríguez的訪談, Cuarón 藉由本片,詮釋她原住民出身、底層勞工的觀點,深刻地敘述她工作、戀愛,而至懷孕面臨情感關係破裂的過程。
故事也藉主角Cleo之眼,窺見1970年代墨西哥的時代脈動,涵蓋種族、階級與政治動亂的議題。Cuarón表示欲描繪如此廣大的面向,出於他身為中產家庭的「內疚」,也是他醞釀十年才拍攝電影的原因。「我必須再年長一點,對我的家鄉生活,才能有更多不同的見解......今天我通過對這些事物的理解,去描繪那些回憶。」
2、一磚一瓦,重建艾方索的童年居所
Cuarón與藝術指導Eugenio Caballero,返回他過往居住的「羅馬」街區,找到一棟將拆遷的房屋,改建為片中主人翁家中的場景。他們重新設計傢俱,翻修屋頂磚瓦、地板磁磚,Cuarón說:「我們以70%的復原程度,還原我童年時代的每一吋。」
劇組也重新規劃房屋格局,增加可移動的內牆及天花板,方便攝影機於窄小的屋內攝影;另外,由於屋外的景致,隨時代變遷也早已現代化,劇組便搭建長達兩個街區、高達四公尺的街道佈景,再運用後期特效補足細節。Cuarón說:「像墨西哥城變化如此有活力的城市,你會看到太多不是該時期的元素,因此我們必須刪減、並添增某些事物。」
3、數位拍攝的黑白電影——講究色彩呈現完美細節
「我希望它看起來像過去的電影,但不是懷舊的。」——《羅馬》導演 Alfonso Cuarón
導演 Alfonso Cuarón提及,《羅馬》的故事與視覺構想,有90%出自他與傭人 Liboria Rodríguez的回憶,以及過往家中的舊照片。因此,他在前製期即確立,要以黑白影像呈現電影:「就像是照片一樣,那些事物是不可動搖的。」但他決意使用ARRI Rental ALEXA 65機型,採以數位拍攝,清晰表現記憶裡的細節。
「數位擁有驚人的動態範圍、高解析度,能讓畫面背景產生層次感,更接近我們肉眼所見。」Cuarón也提到,以數位攝影表現黑白影像,尤其需注意色彩搭配,常需透過強烈的對比,才能彰顯畫面層次,例如:主角一家的地板原鋪設黃色磁磚,但因顏色過於鮮亮,因此重新砌成較昏暗的綠色。
除場景設計外,Cuarón也講究服裝的細節。拍攝時,演員Marina de Tavira的某件印花襯衫,原被服裝設計師Anna Terrazas稱為「完美」,但Cuarón仍認為,有部分區塊顏色過白,令劇組最終以手工方式染色。Cuarón也提到,色彩能改變現場氛圍,不論是陰沉憂鬱或明亮振奮,都能幫助演員投入演出:「所以我想為演員們,選用最精準的顏色。」
4、悠長而寬廣的鏡頭語言——艾方索的運鏡與構圖原則
「我傾向不帶任何立場,保持距離觀察那些影像發生的瞬間。」——《羅馬》導演 Alfonso Cuarón
本片原定由《地心引力》、《鳥人》 Emmanuel Lubezki擔任攝影指導,但因檔期問題而後退出劇組,由導演Alfonso Cuarón親自下海掌管拍攝。最初,他雖有些擔憂自身能力,但隨後發覺這對創作本片益處良多。
「當我被過去童年的一切包圍時,這顯得格外重要。」他在訪問時說:「我被迫在現場,做出場面調度、調整各種細節。」他認為,同時兼任導演與攝影工作,讓他更能精準在空間中,捕捉記憶裡的氛圍。
5、廣角鏡頭客觀呈現回憶
Cuarón說:「記憶可以是主觀的,但它也能以客觀呈現。」多數電影常以手持晃動、或特寫鏡頭較主觀的攝影手法,表現人的片刻回憶。但Cuarón多選擇以廣角鏡頭,囊括人物動作,以及場景裡的各處細節,讓觀眾沉浸於完整景緻中,彷彿在觀賞舊照片一般。
這次Cuarón多以長鏡頭拍攝,減少過往標誌性的推軌鏡頭,以緩慢的水平橫搖(Pan)運鏡,營造出自然且沉靜的詩意。Cuarón說:「就像是把觀眾,即時運送到記憶發生的那一刻,為了實現這一點,我必須與畫面保持距離,僅僅以『觀察』的角度,捕捉那些時分。」
6、演員從未看過完整劇本——口述導戲追求最自然的演出(內容有少量劇透)
「我不希望演員有先入為主的觀點或答案,這是讓每個人去追尋角色的過程。」——《羅馬》導演 Alfonso Cuarón
Alfonso Cuarón從未給劇組人員觀看完整劇本,包含劇中所有主要演員。籌備期間,他會先和每位演員討論角色的特徵、經歷;實際拍攝時,則僅以口述交代該場戲的大略內容,讓演員自行發揮,劇組也完全照故事時序拍攝,讓演出者更能投入人物的心境。
Cuarón也會給予演員「不對等」的資訊,讓表演更具火花。例如:主角Cleo告知女主人她懷孕時,飾女主人的演員Marina de Tavira並未事先被告知此訊息,因而能捕捉她最真實的反映。Cuarón說:「當你開始拍攝這些引發混亂的演出時,就宛如捕捉真實的生活一般。」
劇中最高潮的海灘戲,主角Cleo入海拯救小孩的場景時,實際上演員Yalitza Aparicio並不會游泳。但她表示,導演讓演員全然投入電影的執導手法,迫使她「成為」Cleo:「直到拍攝最後,我作為那個角色,把劇中小孩視為自己的,就像母親會為孩子做任何事,去挽救他們的性命。」
7、真的不只是懷舊——後期特效與調色技術處理
「這是一部用今日的觀點、透過棱鏡觀看過去的電影。」——《羅馬》導演 Alfonso Cuarón
片中開場,主角Cleo清洗家中庭院的長鏡頭,由MPC視效團隊移動調整水的流向,水面映照劃破天空的飛機,也應導演Cuarón特別要求而加入。他表示開場畫面,與結尾拍攝飛機的鏡頭相呼應,宛如飛機不思議地從水中飛上天際,如同主角Cleo在片中的際遇轉折。他說:「當你懂得與生活和諧共存時,這種不可能性就有可能發生。」
全片拍攝時原為彩色影像,後製時才與知名的Technicolor公司,使用Autodesk Lustre及Flame等調色、合成軟體,將顏色轉換為黑白。後製團隊近乎分離畫面的每個物件,按導演要求,細部調整顏色的深淺、明暗。監督調色師Steve Scott表示:「導演Cuarón希望打破黑白影像的框架,如此驚人地操控每個細節。」
「電影,就是當下的經驗與過去的回憶,衝突、拉扯而生的。」——《羅馬》導演 Alfonso Cuarón
Alfonso Cuarón以生動且唯美的黑白影像,藉悠長且詩意的鏡頭,描繪他對童年、家庭與故鄉的愛。他半開玩笑地說,拍攝《羅馬》重現過多自己的經歷,已和真實的回憶混淆。但他認為,電影也是記憶的一種方式:「那些空間感、那些試圖駐足成為記憶的事物,都會像我曾有的時光那樣純粹。」
文字:黃鈞浩
來源:Indiewire, latimes, game-leaks, deadline, chicagotribune, emanuellevy, indiewire, indiewire, apnews, variety, variety, hollywoodreporter, deadline, deadline
圖片來源:Publimetro, variety, latimes, imdb, Theknockturnal, eluniversal
本文經影製所 DC Film School 授權,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