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台劇迷而言,公視3 月底開播的《我們與惡的距離》,絕對是2019年最令人期待的台劇之一。除了金鐘編劇呂蒔媛、實力派演員吳慷仁、賈靜雯等華麗陣容;從無差別殺人事件切入,探討加害者、被害者家屬心理,並延伸至各種媒體亂象、人權律法和精神病識議題,深入社會現況的寫實劇情設定,更是備受矚目的重要原因。在正式開播之前,La Vie邀請編劇呂蒔媛與製作人林昱伶,分享一齣年度寫實台劇的誕生,從劇情設定、田野調查到選角、大數據應用,讓我們探進幕後,一窺《我們與惡的距離》創作歷程。
「這是貼近大家生活的題材,期許走過悲傷之後,帶給人們療癒的溫暖。」公視去年底公布《我們與惡的距離》30秒前導預告時,製作人林昱伶這麼說道。從沉重的無差別殺人事件切入,《我們與惡的距離》乍聽之下與「療癒」二字沾不上邊;然而,對於編劇呂蒔媛而言,重點其實在於事件爆發後,加害者、被害者家庭的情感延伸,希望藉由劇作穿透事件表面、撕下新聞標籤,認識隱身事件背後的人們。
「通常我們遇到重大事件時,會選擇不看或是咒罵,或認為『只要這個人消失,我的世界就會變好。』但我想的是,它很難停止,那我們要不要學著去面對?怎麼樣能夠接住這些苦難的人?」呂蒔媛先前在官方粉絲團露出的受訪片段提到。的確,這些新聞事件乍看之下離我們很遠,但也可能就發生在身邊。當事件發生時,我們又會如何面對?《我們與惡的距離》目的不在於找到「正義」的標準答案,或者是建立化解事件的SOP,而是希望透過戲劇,思考每個人與「自己心中的惡」的距離。
請問編劇當初為何以「無差別殺人」為劇情切入點?製作人拍攝《我們與惡的距離》前,對於事件有哪些想法呢?
呂:我一開始跟公視提的主題是八仙塵爆事件,但是經過討論、思考後,覺得無差別殺人事件牽涉層面更廣,才決定改成這個主題。
林:我看過《端傳媒》胡慕情的報導〈血是怎麼冷卻的:一個隨機殺人犯的世界〉。她訪問了加害者的家人,提供從加害者角度出發的新觀點。其實蒔媛姐的劇本跟這篇報導一樣,都是從一個新聞事件,感受不同面向的人如何生活、分別經歷過哪些心路歷程。希望藉由多元的切入角度,讓大家多關心身邊的人,這樣的話,或許世界上悲傷的事情也會少一些。雖然這部戲從沉重的事件出發,最後還是希望帶給大家療癒的感覺。
《我們與惡的距離》從無差別殺人事件切入。在創作過程中,會擔心引起抱持相反觀點的人批評嗎?對於較為敏感的題材,在創作時有做哪些調整嗎?
呂:我在寫劇本的時候沒有特別擔心,播出來才會擔心(笑)。其實我已經做好被砲轟的準備了,但是預告露出後大家的反應都比較正向。我比較在意的是,不能造成當事人的二度傷害,所以也請精神科醫生、八里療養院院長作顧問。像是原本有一段劇情是,精神疾病患者從包包中拿出刀來,但是顧問認為,這容易落到大眾對於精神疾病患者的刻板印象,後來也把它改掉了。另外,我也把不同立場的衝突,建構在家庭之內,像是劇中法扶律師跟太太、岳父的衝突;新聞台主管跟先生的衝突;精神科醫生和社工太太的衝突等。有點像是把網路新聞下面各種留言,變成不同家人的立場。
劇評馬欣曾說,「野心太大,前兩集就塞進太多人物線」是許多寫實劇要注意的部分。請問蒔媛在劇本創作上,如何呈現多元立場,並兼顧角色的立體性、收攏故事線?
呂:《我們與惡的距離》分成兩條故事線,一條是已經發生的殺人事件,另一條是精神病患的家庭。一條描寫事件發生後,如何走過療傷的過程;另一條則探討我們的社會有沒有辦法接住精神病患和他的家人。其他角色則是這兩條線周遭的人物。
林:《我們與惡的距離》主角、配角群超過20人,定裝更超過百人。但是劇情最後收得非常好,到了最後一集都是好看的。
《我們與惡的距離》原先預計以10 集呈現10 種視角,為什麼最後卻決定限縮範圍、加重「媒體」視角的比重呢?
呂:我當初在田野調查時,訪問了律師、法官、教育界、犯罪醫療、精神鑑定、精神科、康復之家等不同職業的人,他們都覺得深受媒體影響。像是社會重大事件爆發時,精神科真的會瞬間爆滿,因為媒體下的標題、造成的聯想,會讓身在其中的人感到痛苦。聽到這些,我才想加重媒體在劇中的份量。但是我也不想描繪刻板印象中的媒體,希望可以看到媒體的困難、他們面對的壓力。像是依據媒體自律的規範,確保人質安全前,不能播放相關畫面。但如果你是電視台主管,其他台都在播這條新聞,自己家的記者也已經到了封鎖線外,這時候你要不要做連線報導呢?
在確定加重媒體角色後,我去了《報導者》參訪,也訪問報社編輯、社群媒體小編、娛樂記者、政治線記者等等,最後覺得新聞台在畫面呈現上比較豐富,也可以強調「即時」性質。畢竟即時新聞決定了觀眾對社會事件的第一印象。而第一印象成立後,就很難改變大眾的想法。
在剛公布的2019第54屆金鐘獎入圍名單中,《我們與惡的距離》不負眾望入圍豐碩,一共入圍戲劇類最佳男女主角、男女配角、戲劇節目、編劇、戲劇節目導演等共14個獎項,成為本屆金鐘入圍最大贏家。
text / 郭慧
photo / 龍彥坤
圖片提供 / 公視
場地協力 / 真書軒
(完整內容請見《LaVie》2019年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