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Get Wild Fest 放視大賞」即將在5月15日到17日在高雄展覽館舉行,結合展覽、競賽、論壇等豐富精采的內容,邀請國外優秀設計創作者,從平面設計、動畫、遊戲、AR/VR、互動藝術…等,全方位創造優秀設計人才的創意激盪和交流,進而展現臺灣的設計能量,並發掘未來的設計新勢力。
在活動前夕,我們規劃了一系列「GETWILD Fest Newsletter」,將透過各種內容角度,再一次讓大家認識這個以高雄為據點,但不只屬於這個城市,更是屬於每一個人的年度設計盛會。
在Vol.1我們來到同是創意人黃金樺開設的位在西門町內江街上的日常聚落,邀請到今年Get Wild Fest的創意總監、白輻射影像的創辦人洪鈺堂對話新活水總編輯,也是知名作家張鐵志,來一場關於文化創意人的想像力對談。
Q1:今年的放視大賞主題為「#GETWILD」,主視覺希望傳達什麼樣的精神?
洪鈺堂(以下簡稱洪):放視大賞希望激發學生更多的創意設計思考,鼓勵學生勇敢地去「探索」未知的視野,因此今年使用幾何圖形創作主視覺,以大膽的線條和色塊構成眼睛結構,讓人好奇「這個眼睛是在看?」畫面中可以看到許多由英文字母 D 延伸而成的元素,D 是以 wild 和 design 發想成形,這組結構可以轉換成不同樣貌,未來也可以改變表現材質,無限延伸使用。自古以來,前人們試圖用不同創造方式,帶領人類想像和前進,眼睛象徵的就是一種更高的視野,看見宗教、科學、藝術等跨領域的想像力,我們也希望能藉由這次的機會,提倡這種冒險嘗試的精神。
張鐵志(以下簡稱張):我覺得很有企圖心。以前說到設計會想到具體的物件,今年則是談歷史和宇宙,把宗教和科學的向度拉進來,這些都是奠定人類文化很重要的支柱,如此的命題非常打開想像力,突破思考框架。主視覺畫面裡背景色是黑色,也讓我想到浩瀚的宇宙,打開視野看見無限的可能性。
Q2:最近有執行過哪些具備「探索未知的冒險精神」的案子?
洪:這次我們提出「#GETWILD」這樣的命題,加上重新規劃主視覺,目的就是希望試著放視大賞從一個活動,轉變成 Festival,讓學生的視野是寬廣的,做設計時不要被受限。有幸因為主辦單位臺灣產學策進會也想突破,從兩年前經過陳育民老師的品牌重塑後,每年都在做不同的嘗試,這樣具有創造精神的客戶,是 Get Wild Fest 很重要的基因。我們希望設計展不只是主辦單位、場地提供者和獎項單位的角色,更是人才交流與創新體驗的場合,進一步提供學生需要的資源,這才是這種設計展覽最好的目的。
張:《新活水》的改版吧。臺灣有表演藝術、設計、音樂的專業媒體,但缺少跨領域的文化媒體,我希望能為不同領域的人,創造討論文化議題的機會,這些議題跟社會當下的問題意識是有相關性的。不過這些都是還沒被大家注意的「社會暗湧」,所以每一期都不知道會變成怎麼樣。每次的創作都是沒有把握的,我現在也很不安會不會辦不好,但做到現在也已經第二年了。
洪:《新活水》的設計風格很大膽、狂放,我很好奇,每期的設計是怎麼討論與執行的?
張:打從一開始,《新活水》就不希望以現在流行的視覺美學來設計,那時候跟雜誌設計師溝通,我強調這本刊物要有衝擊性。我們的設計師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想要玩很大,但編輯必須面對現實,顧及版面的可閱讀性,導致設計師與編輯部形成永恆的拉扯,不斷擺盪。我希望讓有才華的設計師,能夠發揮他的想法,也因為他非常懂印刷,就盡可能讓他呈現特殊風格,將紙本印刷的魅力發揮到極致。不過這一切都要看主事者願不願意改變。
Q3:想像力過了頭就會不切實際,該如何收斂與控制?
張:當我們在既有的組織和資源底下做事,該去思考如何在傳統之中,找到對話的方式。比如當初我接手《號外》雜誌時,如果將它變成我所想要的樣子,那就太放肆了,所以我在處理政治議題時,會以時尚、創意設計的角度切入,訪問新一代的香港設計師,如何切入關注本土文化,乃至於討論佔領中環時,邀請設計師討論集會裡頭的標語、海報和字體。
洪:無論設計或是編輯,一直以來都有與生俱來的責任,就是「你要對誰交代?」「你的觀點是什麼?」必須了解身處的體制和框架,不能只是做自己,在既有的限制下,能夠做到什麼程度的改造。在面對群眾、與業主對話時,要去思考初衷「你想喚起什麼事情?」
張:我一直想做的事情是「讓社會更重視文化,讓知識公共化」。《新活水》就是採用比較激進的方式、跨界的手法,製作相對邊緣、獨立的內容,讓讀者從文化切入,認識到更多跨領域的議題。也因為議題跟社會當下的問題意識有相關性,就成了為這個世代發出聲音的力量,例如我們討論小誌、成人漫畫、廟宇文化、母語,這些「社會的暗湧」尚未被大眾注意,卻是很多創作者都關心的議題,就是我想去捕捉的題目。
洪:對我來說,老師帶學生做畢業製作所扮演的角色,其實是引導者。我會聽學生說明想要做的題目,即便很奇怪、很ㄎㄧㄤ,但或許就是這個作品最重要的地方,所以我會很想要用這個作品做測試,讓他們自己去發揮,讓他們去執行。我覺得強大的執行能力也是設計很重要的一環,我不是去跟他們對抗,而是去引導他們去做出成熟的執行方式。
Q4:說說二位對於「探索未知視野」的觀察?過程中可能會遭遇什麼難題?
張:我從小聽搖滾樂,它不像流行樂有既定的公式,而是真實表達內心的感受,在形式上、語言上冒險,不去迎合市場。這樣的搖滾精神深深影響著我,回頭看我的職業生涯,第一個冒險就是在 2007 年離開學術圈,放棄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第一次出書也沒被看好,書寫社會抗議、國際政治,都不是主流題材,但我就是持續的寫,因為這是我感興趣的事情。
洪:對創作人而言,要先找到自己有興趣的事物,持續去做、去關注。比如關心各種社會議題,從中找到有感的題目,長期觀察,久了就會對某個領域具備敏銳度。這是創作者都需要的能力,而不是只運用擅長的技術工具去設計。對設計人而言,想像力是你的養分,我在指導學生創作的經驗裡,發現他們想像力不夠,他們從自己擅長的技術工具出發「找題目」,而不是找到真正想做的題目,再思考該如何透過設計呈現腦中想法。很多人被工具綁架了,我覺得這是本末倒置。
張:90 年代末期,我在搖滾裡頭看見政治,也因為鄰近香港,對當地的文化與政治感到高度好奇,都是我喜歡書寫的題材。因此日後在做媒體時,我會從中找到切入的可能性,做一些大家沒在做的事情,探索未知的勇氣就成為關鍵。不過你同時需要抓準流行、找到別人有感的位置,否則會淪為孤芳自賞,這永遠是最大的難題。
洪:要如何創造大家都還沒看過的東西?很多人會想找到所謂的「趨勢」,但我不認同設計有趨勢,我認為,只要持續去做自己有感的事情,用心觀察,培養看待事情的眼光與敏銳度,就能感受到趨勢的暗湧,做出的設計就是不無聊的。
Q5:在探索未知視野的路上,有哪些給創作者的建議?
洪:很多人無法說明自己為什麼想做這件作品,就是因為沒有深刻的經驗,導致他講不出創作理念。所以我認為,創作者要走向人群,享受生活,再來談設計。首先,應該要遠離網路。
張:設計不只需要創作執行能力,其他領域的知識也很重要,藉由科學、社會學、人類學等思想的眼光,磨練對社會與人性的深刻觀察。如同年度主題強調的精神,將大腦打開,看見更大的世界,這對於想像力很有幫助的,不然很容易被侷限,困在原地。
洪:回頭談到視野,就是看事情的角度要廣,走在路上多觀察,用心體會生活。如果缺乏刺激,換個環境也是一種做法,也可以多聽聽反對的聲音,雖然看似在質疑你,但也許他們可以看見你的盲點。我引述一段《想像力的革命》書中的話:「去冒險走向那些人少的小徑,去抵抗壓迫與不義,去相信另一種世界是可能的,那麼我們已經在路上了。」
張:同時,也要給自己豎立警示標語,時時問自己「這個做法是不是大家熟悉、有感的?」在每次做決定或創作時都要去思考。
洪:在探索未知的路上,你提出瘋狂的想法,做了很多改變,從踏出第一步開始,就會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質疑,不過,不要因此感到抱歉。我認為做設計時,是在對抗無聊、對抗看過的事物,所以不要為了想要做到這件事情的企圖心,而感到抱歉。反而要去思考「如何去完成」,因為唯有具備執行力的創意,才會成形、成功。
張:1960 年代,馬丁路德金恩博士衝撞體制,讓種族議題得以產生翻轉;繼 50 年代的萌芽醞釀,石牆運動將同志運動推向高潮;此時蓬勃發展的嬉皮文化,也讓人看見不同的生活價值和可能性。這是為什麼我對 60 年代非常著迷,Steve Jobs 也在這個年代長大的。《想像力的革命》書中的自序標題,就是引用 Apple 當年第一支廣告“To all the crazy ones.”因為只有那些「瘋到相信可以改變世界的人,才能真的改變世界。」你必須去創造、去衝撞,也許會被社會視為不合常規,但就像廣告最後說的“You cannot ignore them.”將讓人無法忽視,希望能以此激勵年輕世代的創意人。
To Be Continued…
在「GETWILD Fest Newsletter Vol.2」我們將邀請放視大賞校友與設計雜誌總編輯,暢談過去學生時代的點滴經驗,以及在放視之後的設計生涯。
2019 Get Wild Fest 放視大賞
時間:5月15 – 17日
地點:高雄展覽館
競賽報名截止時間:4月19日
觀展資訊:https://dcaward-vgw.org.tw/
論壇報名:https://dcaward-vgw.org.tw/Visit/Activity
主持/翁浩原
文字/廖彥銘
攝影/楊雅淳
場地協力/日常經典 TAGather Goods
(本文由翁氏工作室製作,放視大賞版權所有,La Vie為放視大賞年度獨家媒體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