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漁光島藝術節「海島新樂園」台南登場!8組台灣藝術家、11組裝置藝術奇幻島、秘鏡亮點

2019漁光島藝術節-游文富《奇幻島》、漁光島白馬

來去台南漁光島放空一下!2017年底登場的首屆台南漁光島藝術節,為期短短一個月的展覽,即吸引不少人走進台南美麗海上後花園,感受愜意風情與藝術薰陶。如今睽違一年多時光,第二屆2019漁光島藝術節將在3月30日再度登場,並從「樂園回憶」出發,以「海島新樂園」為主軸,試圖結合「兒時回憶」與「自然地景」及「樂園想像」來討論漁光島的過去、現在及未來!

 

擁有迷人海景、無敵夕陽,位於府城安平港南側的漁光島,多年來僅藉著漁光橋與府城相連,對外地人來說,它像是藏著美好能量,充滿神祕韻味的淨土,然而這片擁有特殊人文地景的海邊秘境,其實在歲月之間存載著許多四、五年級生歡樂的兒時回憶,秋茂園內的八仙、西遊記、十二生肖、母子像、牧童騎牛等雕像,都曾是紅極一時的熱門拍攝景點,儘管時光流逝,回憶卻不滅。

 

 

為了重現這股海島新樂園熱情,在台南都市藝術工作室規劃下,廣邀七組台灣藝術家、團隊,包含在第一屆漁光島藝術節打造出高人氣作品「迷霧森林」的創作者游文富,及曾經參與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建築繁殖場團隊主要成員鄭乘騏,所帶領的南藝大建築所 場域.結構.行動組外,還有梁賴昌、參與阿姆斯特丹藝術燈節的UxU有用主張、新銳設計團隊彡苗空間實驗,以及與當地居民、國小生共同為漁光島創作等11組台灣藝術作品。

 

 充滿天馬行空想像力的創作,搭配上當代藝術家們的視野,團隊盼望漁光島藝術節能開展屬於每個人與島對話的獨特方式,以此路徑讓觀眾重新理解漁光島人文、生態豐富多元的面向,並與當地學校、社區、產業合作,在藝術節期間每個週末安排各類演出及工作坊、島上小旅行等,期使漁光島成為臺南有特色之離島藝術文化秘密景點,再次成為一個能不斷共創美好生命經驗的新世代樂園!

 

2019漁光島藝術節作品

1、游文富《奇幻島》

媒材/ 竹籤上彩(由黃漸層至白) 

 

在首屆打造出迷霧森林的藝術家游文富,這回將帶來大片竹籤裝置藝術。他表示自己曾在國小五年級造訪漁光島秋茂園,當時在斑馬上的照片更是令他印象深刻。《奇幻島》作品無疑是他對40年後的漁光島秋茂園心中的呼喚,在月牙灣的沙灘上,一個迷離又招喚不回時光的狀態,一隻白馬,配上如雪般的大量竹籤,是夢亦幻真,亦可能在網路上留下不少的足跡,相對於那時代小五的自己,是奇幻。

 

2、民眾照片徵集+都市藝術工作室《回憶成山》

媒材 / 木材邊框、鐵件、鏡面 

 

出來玩的當下人們最常做的就是拍照合影,從前到現在無一不是,此件作品由大大小小的相框象徵回憶組成一座山形,有些框出漁光島美景及正在島上嬉戲的人們,有些則為鏡面貼上老照片輸出,同時反映著正在島上玩耍的人們及舊時秋茂園老照片裡的元素及內容:例如奇異的神仙雕塑、牧童騎在水牛身上等。

 

本件作品為策展團隊都市藝術工作室與民眾參與活動,於前製期辦理「徵選老照片」活動,最後集結選出7張最具代表性與秋茂園經典的合影,將這些老相片中的元素整合濃縮,重新輸出進大大小小的框中鏡面上,而兩面不同的效果,也使島上遊憩的人們與秋茂園風光時代的風貌同時合影,讓曾經的歡樂出現於現在,將現在的合影留在未來。

 

3、彡苗空間實驗《海風Disco》

媒材 / 金屬鐵件、彩色壓克力、彩透門簾等

 

陽光、海風、餘暉,在每個造訪的人心中留下被溫柔色彩包覆與海風輕拂的美好記憶,串聯起從前與現在,是漁光島難忘而愉悅的身體經驗。跟著逐漸攀升的風車,《海風DISCO》像是個小小漩渦,把人們吸進這色彩交疊的萬花筒,隨著太陽緩緩移動到海平面,風車帶動光線的位移與顏色自由變化舞動,將沙灘的美好時光,轉化成風和光交織韻律的場所,在漁光島的海濱落印下斑斕的漁光。

 

4、UxU 有用主張《虹樹林》

媒材 / 烤漆彎管、五金、尼龍繩吊床

 

漁光島擁有濕地生態,過去也是漁民捕魚避風、臨時棲息之所,海域周邊有許多定置漁網及養殖棚架,可以想像漁民走進海裡打木樁及捕魚的鮮明畫面。

 

作品《虹樹林》就像一支支打在海裡的木樁,也像潮間帶上的虹樹林棲息在海陸之間,以一百多隻的金屬彎管,構築出仿若林間的空間感,並特別以彩虹色調營造作品的總體感,創造出繽紛的虹之林,讓人體驗驚喜夢幻的潮間場域。作品內部也設置四張吊床,讓民眾可以更悠閒的姿態在漁光島享受樂園般的追憶氣息。

 

5、梁賴昌《彩色泡泡》

歡樂的回憶時總是在出遊中發生,小時候跟著長輩出門玩,才有機會擁有一顆彩色的糖果,含在口中慢慢融化時伴隨著甜蜜的滋味跟許多泡泡的感覺。那些甜蜜的回憶,總在來漁光島時被勾起,彩色球體是回憶與彩色糖果味道的印象結合,透過球體內的彩色畫面,收納現在漁光島的歡樂風景,一點一點圓形窗景,格放出泡泡的畫面。

 

6、南藝大建築所 場域.結構.行動組《鯤》

媒材 / 木材、鐵件、網材等

 

漁光島的原地名為三鯤鯓,「鯤」原意為古代傳說中的大魚,而沙洲遠觀就像是大魚隆起的背部,所以「鯤身」延伸為沙洲之意。物換星移,黃秋茂先生於民國67年於漁光島興建海邊秋茂園,好幾代人因此有了童年在台南海邊遊玩的回憶。

 

此次團隊以鯤(大魚)作為概念發想,透過平台浮起於沙灘上,讓人坐臥於其空間感受裝置動態及風與浪潮的起伏,體驗漁光島最單純的人文風情,而你可以選擇走上平台,或是坐在舞台下方,各自享受不一樣的海灘樂趣。

 

7、UxU 有用主張《秘鏡》

媒材 / 鏡面不鏽鋼、金屬結構、鋼纜、五金

 

《秘鏡》一作品,在防風林之間利用矩陣排列的鏡面裝置圍塑出一個圓形空間體,整件作品因鏡面裝置反射週邊的景象,並使風景交疊在一起,形成奇幻的視境;鏡面裝置也使得作品本身彷彿融化在環境裡消失了一般,以一種最低的存在感去反映並且突顯環境的存在。

 

當靠進作品時,會看見自己的影像反射在被分割的鏡面裝置裡面,呈現出的不完整的形體,在存在與不存在之間,體現與自然不可分割的關係。 

 

8、漁光島居民+李提+都市藝術工作室《海中絮語》

媒材 / 蚵仔殼、麻繩等 

 

將漁光島的蚵殼編織成海浪設置於入島後第一個端景,暗示蚵仔養殖產業對於漁光島的重要性,此件作品為民眾參與作品,工作室將與島上居民運用島內推砌成山的蚵仔殼編織成一條大魚,吊掛於防風林樹中。

 

風從中吹過將這片片蚵簾拍打使其發出聲響,編織動作如同蚵仔漁民利用採收後牡蠣的空殼,以堅韌的繩子綁成一串,然後不斷垂掛在海水中,使蚵苗自然附著在空殼上稱為採苗的過程。藉由此作品展現片段的島上居民生活風貌。

 

9. 億載國小漁光分校 集體創作《虹橋》

安裝位置 / 漁光大橋

 

本屆漁光島藝術節也邀請漁光國小小朋友一起完成此件作品,運用透光壓克力板作為畫板,將關於樂園的想像塗鴉佈滿於漁光大橋上,陽光照射透過壓克力板將進島的步行路徑渲染成彩色,開啟人們對於樂園的想像。

 

10. 陳麗如&陳思涵《回憶拼圖》

媒材 / 金屬結構、壓克力、卡點西德、五金

 

為進入島內出入口的意象,《回憶拼圖》以過去漁光島秋茂園內的水牛與牧童為創作靈感,使用層層堆疊的壓克力色塊,組成抽象且色彩繽紛的水牛與牧童畫面,作品以相近於原物件的尺寸呈現,讓民眾有機會再次體驗當初水牛雕塑的巨大尺度。早年黃秋茂先生製造水牛與牧童的塑像,是希望勸勉世人勤讀精進,這次展覽藉由不同的手法詮釋水牛與牧童,除了緬懷過去的精神,也期許能夠為漁光島揭開更美好的未來。 

 

11. 徐婷&陳瑜辰《想摸海平面上的雲》

與虹橋相伴,漂浮在橋上方的《想摸海平面上的雲》,隨風優雅飄盪,作品由2019台南新藝術獎得主徐廷與陳瑜辰共同打造。如同寄居於漁光島的浮游生物,漂浮在海與天空之間,遊蕩在城市與自然的交界處。

 

呼應本次主視覺的漸層色彩,在陽光充足與日落時各自有特色,當人們踏上漁光大橋時,它像是熱情地與每一個人招手,而日落黃昏時,則以心滿意足的姿態做出道別手勢。  

 

 

2019漁光島藝術節周邊活動

為期23天的2019漁光島藝術節,除有11座融合地景的藝術創作,另外還有16件來自波蘭、荷蘭、巴西、澳洲於2018年與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台北教育大學與桑德基金會合作的「Ar/t/chitecture環境藝術創作展」作品。

 

展期間也將舉辦多場週末活動與工作坊,盼讓遊客在充滿藝術的氛圍中創作,在小島上感受不一樣的生活體驗。

 

「隨漁飄揚 」手繪風箏工作坊,適合親子同樂,可讓孩子選擇喜愛的色彩,在空白風箏上描繪夢想;「藍晒映像」則是採集漁光島當地植物,將腦海中建構的想像畫面,藉由藍曬氰版工藝顯影,紀錄當地之美。「漁光。海:漁網再生工作坊」使用回收的舊漁網,製作獨一無二的網編吊燈。

 

漁光島藝術節期間週末皆舉辦「漁光小旅行」導覽活動,帶領大家一同拜訪青蚵嫂,參訪地方宗祠、廟宇,透過地方耆老了解當地的故事,重新探索漁光島之美;最後伴隨海潮聲、漫步在木麻黃防風林裡,遇見美麗的月牙灣,細細品味漁光島上擺放的藝術作品。

 

2019 漁光島藝術節

展期:2019年03月30日(六) - 04月21日(日)

開幕活動 :3/30(六)

時間:16:00

開幕演唱會:徐佳瑩 

地點:漁光島月牙灣

https://www.facebook.com/yuguangartfestival/

 

文字整理:Ian Liu

via 漁光島藝術節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2025年夏天北美館戶外廣場展出作品敲定!一年一度的X-site計畫本屆由表層工作室《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奪得首獎,其將人體散熱機制「毛孔」概念擬態於建築設計,以金屬結構搭載3D列印噴霧裝置呈現作品——從有形的地景到無形的水霧,宛如城市中的微氣候地表系統般,緩解都市的熱氣滯留與循環。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X-site計畫:美術館廣場的空間再想像

北美館自2014年啟動X-site計畫,每年公開徵選以戶外廣場為基地、當代藝術與建築美學為核心的臨時性裝置提案,期待激發人們對於空間的再想像,十年來已發展為台灣新銳建築與藝術創作者的重要舞台。近年來,X-site計畫積極推動對於環境永續、減廢再生的討論,本屆亦鼓勵參賽團隊整合減碳方案與節能規劃,最終徵得的37件提案多數反映出低碳、再利用、淨零等綠色建築概念,同時凸顯與環境意識交融的跨域創作型態。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2024 X-site計畫首獎《林木林》。(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以「毛孔」為發想的霧繚繞之境

2025年X-site計畫首獎由《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奪得,創作團隊表層工作室以人體最基本的散熱體制——毛孔——為發想,企圖將毛孔轉化融入建築設計,創造出具「透氣性」的公共場域。為回應本屆的永續主軸,團隊使用輕質的回收鋁材打造主結構,並在大範圍的鋪面上,透過3D列印打造噴霧裝置,讓地景與水霧交織於城市廣場形成如微氣候的地表系統;成品也將呈現光影、風向、濕度與溫度的變動,進而打開觀眾的身體感知,重新定義北美館廣場與人之間的互動行為。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建構觀眾與永續議題的對話路徑

值得一提的是,表層工作室大量使用回收材料:以重量計算,建築使用到的材質近四分之一來自回收材料,包含以寶特瓶環保紗材質製作的布質鋪面等;總重量約一半的材料可被再次使用,其中部分可作為永續使用的街道家具,甚至兼具照明燈具的功能。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期結束後,噴霧裝置也可完整拆卸並重複組裝,甚至成為其他裝置藝術、景觀照明等作品的元件,藉此減少耗材的環境負荷,並提升在地回收材料利用率,建構出營造面的共生循環。《毛孔城市-佔領計畫》透過大範圍的城市實驗地景,讓美術館廣場從單純穿越的步行通道,得以延擴出觀眾與永續議題的對話路徑。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X-site得獎作品的形式突破

評審團指出,有別於過往X-site著重在單一建築量體或物件的形式,本屆奪得首獎的《毛孔城市-佔領計畫》是利用小型物件構成的大尺度格網系統,創造出有密度、有節奏的嶄新空間經驗,進而去對比原本單一的廣場,水霧系統也具有高度的開放性與可親性。

「該作品從點線面、空氣、以自然光線投射到數百個物件所產生的不同陰影,及物件會隨著風向飄散而佔領場所,讓人感受到無形的動態感與呈現出四度空間體驗——作品本身的動態性,讓民眾與作品產生深度的互動。」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資料、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百年台灣,人文風華:《薰風》的金鼎之路

數位洪流席捲全球,在這個紙本閱讀黃金時代彷彿已成過去的嚴峻時刻,《季刊薰風》憑藉獨特的內容定位及精緻嚴謹製作,不僅在如一股清流般在紙本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更榮獲金鼎獎「人文藝術類」殊榮,成為台灣文史雜誌領域典範。這項殊榮的背後,是發行人黃志成及編輯團隊對台灣文化傳承的堅定信念與不懈努力,期望透過《薰風雜誌》,重建台灣大眾史觀。

《薰風》
薰風第26期「百藝齊綻你所不知道的臺中文化城」

《薰風》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深思熟慮、精心策劃的結果。它以獨到視角,深入探討、梳理台灣的歷史文化及脈絡,並以極高規格的知識含金量、藝術裝幀設計,呈現一本兼具學術價值與究極美感的雜誌。從發行人理念、內容規劃,及製作流程三個面向,跳脫文史雜誌框架的限制;為「老派」又「浪漫」的紙本,端出任何形式皆無法取代的重磅閱讀份量。

《薰風》
藉由各期《薰風》季刊,讀者可以窺見台灣社會在日治時期日新月異的蓬勃發展。

熱情、堅持與對台灣文化的深厚情懷

《薰風》的成功,與發行人黃志成的理念密不可分。一直以來,黃志成對紙本媒體的獨特價值深信不疑,他認為紙本雜誌具備數位媒體難以取代的「安神作用」及「收藏價值」,尤其在資訊爆炸的當代,「拿到一本喜歡的書,你終於會靜下來,然後把手機擱在旁邊」,這份寧靜和專注的閱讀體驗,既是數位時代裡的珍貴資產,更是推進紙本持續向前的動力。懷抱對台灣文化的深厚情感,《薰風》並非流於表面地呈現歷史事實,而是試圖引導讀者深入思考歷史脈絡及與當代社會的關聯性。黃志成說:「我們希望這個刊物是會流傳下去,將來被回顧、珍惜。」這份對文化傳承的願景,是《薰風》得以持續深耕台灣文史的根本動力。尤其,編輯團隊對內容的嚴謹和正確性,更是吹毛求疵,在作者遴選和稿件審核上都相當嚴苛。「我們希望撰稿人在《薰風》的文章都是沒有發表過,縱使這個議題寫過,他也要依照設定的主題重新撰文。」黃志成強調,這份對品質的執著,也反映在其高昂的稿費和圖片授權費用上,即使這意味著雜誌長期處於高成本、低利潤的營運狀態。「《薰風》希望能保留老照片的復古感和文本質量,也重視讀者能攤平閱讀的舒適性,所以選用高成本的手工裸背膠線裝及日本進口紙張和油墨。……我們全部都沒有任何商業廣告,純以銷售量為營收來源。」 黃志成這麼說。這席話,精準地突顯《薰風》製作上的頂尖嚴謹規格,更展現了發行人寧可犧牲經濟效益、也要追求卓越品質的堅定決心。

《薰風》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薰風》
《薰風》嘗試跳脫文史雜誌框架的限制,選用高成本的手工裸背膠線裝及日本進口紙張和油墨,在保留老照片的復古感以及文本的質量,同時翻玩版面。

以細膩視角,重新詮釋台灣文史

《薰風雜誌》的內容規劃,以獨特視角,深掘台灣文史的豐富內涵。它摒棄傳統以政治或重大事件為中心的歷史書寫模式,轉而聚焦於細膩的生活面向。雜誌涵蓋議題,從日治時期的基礎建設(例如:水道、鐵路)、產業發展(例如:鳳梨罐頭產業及藺草編織業)、教育改革(例如:現代化教育體系)、娛樂生活(例如:劇院、溫泉的興起)、醫療衛生等面向,皆透過圖片、文獻以及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專業分析,構築出更為立體、更富意象的歷史圖像。值得一提的是,《薰風》亦深入探討諸如日治時期臺人文化組織的結社、農民抗爭運動,以及台灣人對海洋文化認知等較少被關注的議題,陳述獨到選題目光及挖掘被遺忘歷史的決心。這些主題絕非憑空臆測,而是經過團隊縝密討論和嚴謹考證的成果。「我們同時會執行兩到三期雜誌議題,隨時都在檢討明年、後年的主題。找來的撰稿人也都是很多人心目中的重量級作者!」黃志成這麼說。正是這份對歷史的嚴謹態度,以及對史料真實性與權威性的堅持,讓《薰風》在眾多文史刊物中脫穎而出。

《薰風》
宜蘭頭城盧纘祥故宅,圖片提供: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薰風》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先生演講留影 圖片提供: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金鼎獎的榮耀與文化傳承使命

連續三年入圍及連年獲得金鼎獎殊榮,《薰風》不僅展現其卓越的內容品質,也成為台灣文化傳承的重要平台。《薰風》不僅在內容上精雕細琢,設計團隊也勇敢突破傳統知識類書籍的排版框架,將內頁的圖文配比調整至接近一比一的美學。例如,在六頁的3000字文本中,會搭配1015張圖片,以降低文字的密度,使閱讀變得更加舒適與愉悅。這樣的設計不僅讓讀者深入探索台日文史,還在視覺上提供了一場享受,讓文史的探索不再是沉重的負擔,而是一場輕鬆的穿越旅行。隨著每期《薰風》季刊的發行,雜誌逐步揭開從清朝統治到日本殖民時期的台灣歷史,讓人們得以見證在日治時期,這片土地如何經歷翻天覆地的變遷,展現出其蓬勃的社會發展與文化交融。透過這些精彩的內容與創新的設計,《薰風》不僅記錄歷史,也在每一頁面中喚起了對這段往昔的共鳴與思考。

《薰風》
薰風往期精彩刊物 圖片提供: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看更多第48屆金鼎獎入圍及得獎名單:https://gta.moc.gov.tw/home/zh-tw/listofawards

-字裡行間 悠遊穿閱-第48屆金鼎獎入圍暨得獎作品線上書展 精彩上線:https://linktr.ee/gta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