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傳奇藝術家于彭《行者.天上.人間》回顧展亮相北美館!170件作品觀照灑脫人生的行者足跡

于彭回顧展《于彭:行者.天上.人間》

做為台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2019年度大展,台灣傳奇當代藝術家于彭回顧展《于彭:行者.天上.人間》終於正式登場,亮相二樓歷史展區的展覽由客座策展人吳超然統籌策劃,歷經五年籌備,展出逾170件作品,其中除藝術家廣為熟知的水墨聯作,亦展出油彩、粉彩、素描等各時期作品與文獻,為近年海內外規模最大之回顧展出!

本名巫坤任的于彭,1955年誕生於臺北外雙溪,就讀高中時受美術老師陳亦耕啟蒙,後報考大學美術系卻未能如願,由此展開歷程獨特的藝術創作生涯。非傳統學院式的養成過程,于彭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學習,留下許多為人樂道的故事:例如升學失利後,1977至1980年間,于彭在台北新公園(今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擺攤幫人畫素描,近三年的大量觀察與鍛鍊,為他在人物描摹奠下厚實的基礎,人物主題也成為貫穿于彭各時期創作的重要元素。策展人特別提到,于彭與夫人何醇麗也是在公園擺攤畫像期間結識,流傳為一段佳話。

策展人吳超然將藝術家的創作時期歸納為三階段:早期1980至1997年、中期1998至2004年、晚期2005至2014年。第一個階段,是藝術家從早年的素描水彩啟蒙轉向水墨的探索時期。于彭的水墨學習並非來自家學或師承,藝術家在這段探索時期有意識地向古典水墨學習,從「元四大家」到「清初四僧」的作品都成為于彭臨摹的對象,古典水墨筆意轉化為往後其風格集大成的重要養分。


1997年于彭受好友鄭在東邀請同赴上海,三年遊歷期間飽覽江南名園與山水名勝,旅途所見均成為此時期創作的泉源,如園林山水的構圖堆疊、人物與園林在畫面中交錯,許多于彭的代表性創作元素都在這段期間趨於成熟,策展人故而將1997年定義為于彭創作生涯中關鍵轉折的一年。返台以後,遊歷經驗持續在藝術家的創作與生活中發揮影響,園林符號成為作品畫面中最常出現的構圖背景,而于彭的幼子常被描繪成仙童形象,出現在山石林園構圖之中;于彭風格從實景出發、蔓延堆疊而成的奇幻山水,在中期將近晚期的2000年左右達到高峰。藝術家晚期的創作,作品除了分享藝術家與文士友人聚會的交遊生活,也與他的身體健康狀況息息相關。本次展出2009年作品《噴血點墨成朱菓》以及2014年臨終前所作《病中自畫像》,呈現藝術家生命攸關的重要時刻,藝術家在作品中並不刻意美化或者迴避生死的課題,而選擇以藝術創作面對生命的轉折。

本次展覽參照藝術家的三段時期分野,將展場規劃為八大主題展區,包含:(1)早期素描、粉彩、油畫(2)書法與小品冊頁(3)早期水墨(4)大型水墨連作(5)晚期油畫與水墨(6)晚期素描、粉彩、油畫(7)文獻資料、私人書信與為本展拍攝之紀錄片(8)畫室情境展示區,展出于彭生前所用之家具與文房四寶。八大展區除呈現藝術家各創作時期的代表性風格之外,亦希望透過藝術家生平的回顧與自我書寫,將其獨特的生命歷程與創作精神完整呈現。

藝術家于彭集執著與灑脫於一身的獨特性格,反映在他的作品之中,為世人留下無盡懸想。策展人吳超然強調,本次展出並非企圖突顯于彭的傳奇色彩,而是希望透過脈絡的鋪陳與回顧來真切地認識這位藝術家與他的創作。于彭曾自述,「我的作品是用生命換來的」,本次回顧展試圖呈現藝術家生涯中各時期的生命課題與代表性作品,與世人分享其創作不輟的一生!

于彭:行者.天上.人間

展期:2019 /03/30-2019/06/30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2A, 2B展覽室

via 北美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海外特蒐!盤點西班牙、泰國、韓國等5家獨立藝術出版社

海外特蒐!盤點西班牙、泰國、韓國等5家獨立藝術出版社

世界各地有許多出版人,無論資深或新興,都看得見也珍視藝術家的才華,且相信紙本的力量——但作為讀者,我們的視線應該聚焦在哪裡?為你從全世界海選介紹值得關注的5間獨立藝術出版社,作為認識更多有趣出版品的管道!

西班牙・Handshake Books

兩位創辦人Jaime Sebastián、 Rubén Montesinos為西班牙設計師,工作室除出版品之外,還承攬包括視覺識別、網站、包裝設計等業務。出版品風格較具實驗性,共同與當代創作者探索出版的邊界。如今年台灣也有引進販售的《A Guide on Gardening》,捕捉夾藏在人類生活中的「植物雕塑」;《Pica Pica》則記錄下巴塞隆納藝術家Mark Bohle大膽幽默的繪畫作品。

(圖片提供:Handshake Books)
(圖片提供:Handshake Books)

泰國・SPACEBAR ZINE

2016年創立,是泰國作家、插畫家與藝術家的合作計畫,致力推廣zine文化,倡導「人人皆可創作出版物」的理念。位於曼谷的書店販售眾多與泰國藝術家合作的zine,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出版品。還特別設有「一日小誌製作工 作坊」,協助人們從構思到印刷,逐步完成自己的作品,同時舉辦若干講座及獨立出版相關活動,打造充滿活力的zine文化交流平台。

(圖片提供:SPACEBAR ZINE)
(圖片提供:SPACEBAR ZINE)

瑞士・Nieves

2001年成立於瑞士蘇黎世,專注於藝術家書籍和zine的出版,其中後者每年會發行約20本。創辦人暨總編輯 Benjamin Sommerhalder自1990年代開始對zine產生興趣,如今已是歐洲最重要的獨立藝術出版社之一。Benjamin曾表示,自己的創作理念為高品質、簡約與直覺,編輯方針則完全基於自己的品味。他的出版品大多圍繞單一主題,不見多餘文字,只有純粹的視覺表現。

(圖片提供:Nieves)
(圖片提供:Nieves)

韓國・mediabus

總部位於韓國首爾的mediabus發跡自2007年,除出版品之外也會舉辦各式展覽、活動、工作坊,2010年更成立獨立書店「The Book Society」推廣自出版文化。值得一提的是,探討亞洲當代藝術出版實踐的《Publishing as method: Ways of Working Together in Asia》,是先前人氣日本獨立雜誌 《Neutral Colors》主編加藤直德來台於「朋丁」舉辦講座時,分享他去年讀到最喜歡的出版物。

(圖片提供:mediabus)
(圖片提供:mediabus)

荷蘭・Set Margins'

儘管是2022年才成立的年輕品牌,但創辦人Freek Lomme已經擁有20多年的策展工作經驗。Set Margins’致力於為當代邊緣化文化發聲,出版物兼具實驗性與可讀性。Freek本人推薦,他們於2022年出版的《Can you feel it?Effectuating tactility and print in the contemporary》恰好與La Vie此次封面故事對應,收錄科學家、哲學家、藝術評論者對於印刷媒材思考的專文,並以虛構角色生動介紹複雜的印刷技術。

(圖片提供:Set Margins')
(圖片提供:Set Margins')

文|郭振宇、圖片提供|各單位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12月號《紙上策展術》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蘇匯宇《三廳電影》入圍2025柏林影展!從美術館展覽到影展長片,邀觀眾共創顛覆影像製作方式

蘇匯宇《三廳電影》入圍2025柏林影展!從美術館展覽到影展長片,邀觀眾共創顛覆影像製作方式

新媒體藝術家蘇匯宇的最新長片作品《三廳電影》(The Trio Hall)入圍2025年柏林影展Forum單元,將於2月舉辦世界首映。這部誕生自美術館的作品,以瓊瑤式浪漫文藝類型片為靈感,顛覆觀眾的功能與角色,讓觀眾化身參與者及共製者,產出一部呼應尖銳的社會議題的政治喜劇。

蘇匯宇長期以來打造出其獨特的藝術實踐,創造懸置於公共和私密領域、擬像和現實、紀實和虛構之間的巨型沉浸式多媒體裝置,巧妙地使用檔案材料,運用「補拍」(Re-shooting)做為美學策略,創作出重塑現實的新作品,重新檢視過往歷史、禁忌、遭受誤解的人物和事件,並且通常是指涉著臺灣的歷史與社會。

《三廳電影》:觀眾成為電影的製造者

長片《三廳電影》誕生自蘇匯宇在台北當代館的同名個展《三廳電影》。2022年,當代館邀請蘇匯宇策劃一個關於視覺藝術、電影與表演交會貫穿的展覽,希望促進觀眾對於藝術的多元理解與交流。在這樣的背景下,蘇匯宇以《三廳電影》為主題,引用1970年代末期的通俗電影名詞「三廳電影」(又稱三廳戲),隱喻政治、社會與藝術之間隱晦的交互作用,並設計了「打開電影製作」的展覽體驗。

蘇匯宇《三廳電影》入圍2025柏林影展!從美術館展覽到影展長片,邀觀眾共創顛覆影像製作方式
蘇匯宇《三廳電影》(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靖像有限公司)

《三廳電影》展覽開放大量觀眾親身參與,成為電影的製造者。在兩半月的展覽期間,蘇匯宇也向現場觀眾持續展示初剪的影片,以及多場現場表演與數個獨立的錄像作品。

誠如藝術家自述:「這場展覽是一個電影/展覽(Cinematic Exhibition),或其實就是一個影視生產場域。從分鏡手稿、製片會議、甄選、排練、武術指導、排舞、編曲乃至拍攝現場,都將是觀眾得以體驗的過程。最終,一支充滿尖銳議題與地獄梗的政治喜劇將在展覽尾聲誕生。這一切經歷是一個階段性的總結——我們何不將沙文主義、殖民、冷戰、流行文化、大眾媒介、科技與眼前迫切危機到困境一次性的予以解決?」

蘇匯宇《三廳電影》入圍2025柏林影展!從美術館展覽到影展長片,邀觀眾共創顛覆影像製作方式
蘇匯宇《三廳電影》(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靖像有限公司)

在最終產出的長片中,蘇匯宇運用一系列新創作的攝影影像和裝置,將過去和現在、東西方軍國主義、電視節目和雜誌、「紅綠藍」及「紅黃藍」色彩系統、各類標誌、現代主義式的懷舊元素、藝術典故和援引語錄,從杜象到歐普藝術、從凱吉到白南準等符號,形成一幅諷刺拼貼。

蘇匯宇《三廳電影》入圍2025柏林影展!從美術館展覽到影展長片,邀觀眾共創顛覆影像製作方式
蘇匯宇《三廳電影》(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靖像有限公司)
蘇匯宇《三廳電影》入圍2025柏林影展!從美術館展覽到影展長片,邀觀眾共創顛覆影像製作方式
蘇匯宇《三廳電影》(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靖像有限公司)

片中結合了多段於展覽期間所拍攝的影像,並以綜藝節目作為偽裝,探討當代社會的複雜性、地緣政治的緊張,並揭露歷史製造的「背面」。長片《三廳電影》不僅模糊了藝術媒介、手法與類型的定義,也令人期待該片來到影像製造的終點,是否會與展覽內容大相徑庭?

《三廳電影》將巡迴放映

《三廳電影》的製作,正如策展人歐金尼奧・維奧拉所言:「⋯⋯透過奇觀與所觸發的集體記憶,創造了觀眾和重現事件之間的認同感。」又或如藝評人游崴寫道:「在《三廳電影》開幕活動中,令人格外意識到的是:藝術家除了是導演,也在『扮演導演』。在當代藝術體制所給予的這個充滿後設色彩的作品框架中,觀看幾乎要超前影像生產,或換句話說,在影像在尚未成為影像之前,已被觀看所貫穿。」

蘇匯宇《三廳電影》入圍2025柏林影展!從美術館展覽到影展長片,邀觀眾共創顛覆影像製作方式
蘇匯宇《三廳電影》(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靖像有限公司)
蘇匯宇《三廳電影》入圍2025柏林影展!從美術館展覽到影展長片,邀觀眾共創顛覆影像製作方式
蘇匯宇運用一系列元素形成一幅諷刺拼貼(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靖像有限公司)

而當代館也宣布,將持續支持這個「永遠正在拍攝的計畫」,除了於2025年10月將與波哥大現代美術館合作其下一站巡迴展出,11月更將返回臺北,放映其最新版本。

蘇匯宇《三廳電影》入圍2025柏林影展!從美術館展覽到影展長片,邀觀眾共創顛覆影像製作方式
蘇匯宇《三廳電影》海報(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靖像有限公司)

延伸閱讀

RECOMMEND